谢林《先验观念论体系》(四)
*欢迎指正,共同学习
P47-58
1.因为自我直接由于其被思考而存在,所以自我=自我无非就等同于“我在”。
2.倘若“我在”这个命题是一切哲学的原理,那么没有什么实在性不等同于这个命题的实在性。
3.先验哲学家要从“我在”出发探究/创造出整个世界的发生链条。
4.谢林(应对“先验哲学中同样存在机械的强制感”的质疑):先验哲学中的强制感首先是由自我自由地发生出来的,且这种强制感导向的受约束的活动恰恰就是自由的活动。客观世界仅仅是我们内在性自由活动的受限制状态,存在不过是受到阻滞的自由的表现。
5.在哲学体系被划分为理论哲学与实践哲学时,必须普遍地证明:自我的活动倘若不同时是不受限制的,就不可能成为受限制的活动。反之亦然。
6.自我原来完全是活动。一切客观事物的概念化、对象化必然使其受限制,成为有限的了。因此,自我原来就是无限的活动。
7.而自我如果原来就是无限的活动,其必然是一切实在性的根据,而实在性的根据又在自我之外,因此自我的无限活动是受限制的。
8.由此,产生自我意识的条件不过就是这种原本无限的活动将其自身对象化以限制它自己的活动。这种条件必须要求自我同时是创造者也是被创造者,是直观者也是被直观者。
9.自我必须限定自己的创造活动。而任何限定(规定)都是对于绝对实在性的否定。而这种否定不是单纯地取消其实在性,而是把这个东西设定为对立的东西(这样才能捕获所谓的实在性)。
10.这样自我设定的行动才能既是同一的,又是综合的。
11.而这种被设定的对立物只能是非我。非我不能成为解释自我何以自为地成为有限者的活动的根据(批驳独断论者)。
12.只有自我受到限定,自我本身才能够不受限定;反之,只有自我不受限定,才能够受到限定。这有这种情况能够证明我们能够理解自我的无限活动会限定自身。
13.A点:“仅当自我受到限定时,自我作为自我才是不受限定的。”首先,自我作为无限活动,必须为其自身而存在,否则这个无限者便不是自我。自我无限地为自我直观而存在,但自我在直观自己时就成为有限的了。只有这种身处限制状态下的自我才能够回溯性地设想出一个无限的自我(即又将自己直观为无限的生成)。然而,生成一定要受限,而自我必须无限制的生成,而解决这个矛盾,就是要意识到限制恰恰不是绝对地取消,而是推移到无限制的地方去。
14.B点:“自我只有是不受限制的,才能是受限制的。”倘若自我原本不是无限能动的,人们不可能假定出一个无需自我助力而限定自我的点。因此这个点为自我而存在只可能是自我力图超越这个点。自我的无限制状态就是有限制状态的条件。
15.限制是现实的(独立于自我),因为自我既然是收到限制的,那么限制一定与被限制的活动(即自我)独立开来。
16.限制的观念性(依存于自我),因为如其不然自我则不能设定自己进而将自己直观为受限制的。
17.因此,自我中必须包括两种区分的活动:对于非客观的自我活动是现实的活动以及对于客体性的自我活动是观念的活动。
18.假如客观的活动(现实的)对解释自我的有限制状态是必要的,那么第二种观念的活动必然提供了对客观活动加以限定以及认识到这种被限制状态的根据。被直观与被限定对于观念的活动来说就是同一回事。因为自我的本性正在于直观与存在的同一性。
19.现实的活动与观念的活动互为前提。观念论与实在论互为前提,从而构成先验观念论。
20.理论哲学:说明限制的观念性(说明原来仅仅自我这一自由行动才存在的有限制状态怎么会成为对知识活动存在的有限制状态)。实践哲学:说明限制的实在性(说明原来纯粹主体性的有限制状态怎么会成为客体性的)。二者结合即是完备的先验观念论体系。(这种理论哲学与实践哲学的分离是必须的,但其在自我中原本是同一个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