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灯光基础知识

灯具的基本参数
电功率
电功率是指电流在单位时间内做的功,是用来表示消耗电能快慢的物理量,一个电器的功率等于它在1秒内所消耗的电能。单位是瓦特(Watt),简称'瓦',符号是W。电功率等于导体两端电压与通过导体电流的乘积(P=U·I)
光通量
光通量是每单位时间通过曲面的光强度,通常用Φ来表示。在理论上其单位相当于电学单位瓦特,因视觉对此尚与光色有关,所以依标准光源及正常视力度量单位采用流明,符号为lm。
光效(发光效率)
光效是光源发出的光通量与消耗功率之比,单位是流明/瓦,lm/W。不同光源发出同样的光通量,消耗的功率越少,发光效率就越高。发光效率值越高,表明照明器材将电能转化为光能的能力越强,即在提供同等亮度的情况下,该照明器材的节能性越强。
照度
光照强度是指单位面积上所接受可见光的能量,简称照度,单位勒克斯(Lux或lx)。用于定义光照的强弱和物体表面积被照明程度的量。根据西欧研究的成果:在没有眩光的一般荧光灯照明条件下,人的视觉最满意的照度在1500~3000lx。
色温
色温是表示光线中包含颜色成分的一个计量单位,单位K(开尔文)。黑色辐射体在某一温度下所辐射的颜色叫色温。色温<3300K的光给人以温暖的感觉,称为暖色光;>5300K的光给人以寒冷的感觉,称为冷色光;3300~5300K的为中间色光。

一些常见的例子:
1700 K:火柴光
1850 K:蜡烛
2800 K:钨灯(白炽灯)的常见色温
3000 K:卤素灯及黄光日光灯的常见色温
3350 K:演播室“CP”灯
3400 K:演播室台灯、照相泛光灯(不是闪光灯)等
4100 K:月光、浅黄光日光灯
5000 K:日光
5500 K:平均日光、电子闪光(因厂商而异)
5770 K:有效太阳温度
6420 K:氙弧灯
6500 K:最常见的白光日光灯色温
9300 K:电视屏幕(模拟)

显色指数
光源对物体颜色呈现的逼真程度称为显色性,通常叫做显色指数(Ra)。显色性高的光源对颜色的再现较好,我们所看到的颜色也就较接近事物的真实颜色;反之,我们所看到的颜色偏差就会比较大。


显色分两种:
忠实显色:能正确表现物质本来的颜色需使用显色指数(Ra)高的光源,其数值接近100,显色性最好。

效果显色:要鲜明地强调特定色彩,表现美的生活可以利用加色的方法来加强显色效果。采用低色温光源照射,能使红色更加鲜艳;采用中等色温光源照射,使蓝色具有清凉感;采用高色温光源照射,使物体有冷的感觉。

舞台光源的演变和发展


随着技术的发展,很多灯具已经很少使用,如碘钨灯(被LED散光灯取代)、频闪灯(被电脑灯取代)、舞台回光灯(焦点温度过高、易引起火灾)等。多功能和智能化是舞台灯具的发展趋势,成像灯因其多功能性而逐渐取代了舞台聚光灯,电脑灯因可以自动控制灯具的角度而应用越来越广泛。良好的节能性和技术的发展,LED光源正逐渐取代除大功率追光灯(LED功率比较小,无法满足远距离的光强)以外的其他光源。
舞台灯光起初只是用于舞台照明,调节光的明暗度和照射距离,现在发展到明暗变化、动感图案、3D立体等效果。灯具的功能和控制技术在不断创新进步,传统模拟控制已被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的控制所替代。为了达到安全、高效、节能、降低成本和丰富多彩的效果,舞台灯具不断创新和优化,采用新的光源、灯体结构和光路设计等。
镜框式舞台灯位的描述及作用

投射位置、受光效果和视觉印象
1、正前上方--安定自然感 面光
2、前斜上方--立体有生气 耳光
3、正前水平--平淡表情淡化 平射追光
4、正前下方--异常不安感 脚光及低角度投光
5、正上方向--形象失真无表情 顶排光及顶部投光
6、正侧上方--对比强烈阴阳脸 侧天桥及顶侧投光
7、正侧水平--强硬冷酷感 侧流动灯及平侧光
8、正后上方--轮廓鲜明装饰感 顶排逆光及顶逆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