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国近代历史简述》 第三章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

2023-05-19 21:47 作者:LvXingge泽泽子-新生体  | 我要投稿

第三章:新时代的曙光

第一节: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


思考: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使一些知识分子认识到,仅改变政治制度不足以救中国,必须从人民出发,改变人们麻木愚昧的落后思想。从1915年开始,一场新文化运动在中华大地上应运而生。这场运动是如何发生的?它的主要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无暇东顾,日本乘机加紧对中国的侵略,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中国人民的反日情绪日渐增长。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伟大的五四运动。这场运动究竟是怎样发生发展的?有哪些深远意义?





新文化运动

      新生的中华民国很快陷入政治混乱的局面之中。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经过痛苦的反思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陈独秀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1917年初,陈独秀接受新任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聘请,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杂志社不久也迁往北京。当时《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有胡适、李大钊、鲁迅等,大多任教于北京大学。他们热情宣传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思想,猛烈抨击中国传统的旧道德和旧文化。《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最为重要的阵地。

《新青年》杂志


蔡元培

  

李大钊


     新文化运动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针对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猖獗一时的尊孔复古逆流,《新青年》发表了大量文章,猛烈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和文化。鲁迅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号召人民起来推翻“黑漆漆的”吃人社会。

鲁迅


       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所标举的两大口号,由陈独秀首先提出。也还将它们形象地称为“德先生”和“赛先生”。(“德先生”和“赛先生”的说法,是由“民主”和“科学”两个英文名词词头的译音而来。)陈独秀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文学革命。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强调写文章“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不作无病之呻吟”。陈独秀紧接着发表《文学革命论》一文,主张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经过新文化运动的倡导,白话文逐渐普及开来。

胡适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对中国近代和现代思想文化做出了贡献。尽管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它仍然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五四运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美、法、日等战胜国于1919年1月至6月在法国巴黎召开了关于处理战败国,重新调整世界秩序的巴黎和会,作为战胜国之一的中国政府也派代表参加了会议。(详情可阅读《第一次世界大战历史简述》(下))中国代表在会议上提出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废除“二十一条”、收回青岛主权等正当要求。然而,英、法、美等列强操纵了会议,对中国的要求置若罔闻,为安抚通过明治维新后强大的日本,竟然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

       这一消息随即传到国内。1919年5月4日,北京3000多名学生汇集在天安门前,发表宣言,揭露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行径,并举行示威游行。学生们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口号,要求严惩亲日派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北洋军阀政府出动军警镇压,逮捕了30多名爱国学生。第二天,北京学生举行总罢课。

五四运动场景图

                          知识添补

曹汝霖是订立“二十一条”时的外交次长,当

时任交通总长。陆宗舆是订立“二十一条”时的驻日公使,当时任币制局总裁。章宗祥是山东问题换文的签字者,当时任驻日公使。

      北京学生的爱国斗争得到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广泛拥护。陈独秀亲自起草《北京市民宣言》,号召北京学生、商人、劳工奋起斗争,勇敢地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

      面对中国人民的正义抗争,日本帝国主义在天津、上海、南京、汉口等地集结军舰,胁迫北洋政府取缔学生的爱国运动。这种挑衅行为进一步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反日怒潮。全国200多个城市的学生一致罢课,支持北京学生的反帝爱国斗争。

      6月3日,北京学生再次走上街头,开展大规模的爱国宣传活动,遭到军警镇压,先后有800多名学生被捕。消息传出,6月5日,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罢市风潮随即席卷全国十几个商业中心城市。唐山、长辛店等地工人也举行罢工,声援学生的爱国斗争。工人阶级成为五四运动的主力,运动的中心也由北京转移到了上海。

上海商人罢市游行


      在举国上下汹涌澎湃的反帝浪潮之下,北洋政府不得不释放被捕的学生,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中国代表也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得到了实现,这是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一次重大胜利,彰显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精神。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它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知识添补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被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此之前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运动时期,被称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力量高举起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

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行动激发了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伟大觉醒。五四运动前后,我国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和革命青年,在追求真理中传播新思想新文化,勇于打破封建思想的桎梏,猛烈冲击了几千年来的封建旧礼教、旧道德、旧思想、旧文化。五四运动改变了以往只有觉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觉醒的人民大众的斗争状况,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全面觉醒。……

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搏击培育了永久奋斗的伟大传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斗争实践中懂得,中国社会发展,中华民族振兴,中国人民幸福,必须依靠自己的英勇奋斗来实现,没有人会恩赐给我们一个光明的中国。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9年4月30日)


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关于五四运动的浮雕








本文希望能给阅读者们带来一定帮助。

本文仅供娱乐阅读或一定的参考。

本文可能会有错别字、遗漏内容或不严谨的地方,希望各位能在评论区给予纠正和留下宝贵建议。也可私信up主  LvXingge泽泽子-新生体










《中国近代历史简述》 第三章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