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自创体系:原光

2023-08-05 16:06 作者:error掌控者  | 我要投稿

我们都知道无限ω可以大于所有有限数,诸如葛立恒数,tree(3),SSCG(3),拉约数,BIG FOOT等大数也远远小于ω。而作为可递归序数的ω依然可以通过嵌套来得到更大的无限,比如ω^ω^2,ω^ω^ω,ε0(ω^ω^ω^……^ω^ω^ω),ζ0(εεε……εεε0),η0(ζζζ……ζζζ0),Γ0,φ(ω,0),SVO,LVO,BHO,TFB等。 在此之上是第一个非递归序数ω1^ck(CK序数),ω叠加的上确界。此后还有ω2^ck,ω3^ck,ω4^ck,ωω^ck……φ^CK函数,非直谓序数,小维布伦序数,稳定序数,大可数序数…… 然而以上一切运算都无法到达阿列夫一,因为阿列夫一有着无法自下而上到达的性质,无论对阿列夫零(∞)进行如何运算,始终无法到达阿列夫一。 之后还有阿列夫二,即无论对阿列夫一进行如何运算也无法到达的点。再之后还有阿列夫三,阿列夫四,阿列夫五……阿列夫无限,然后以此类推,阿列夫阿列夫一……阿列夫阿列夫阿列夫一……阿列夫阿列夫阿列夫…阿列夫阿列夫无限(最小的阿列夫不动点)……不动点堆叠……不动点极限…… 然后再往上是大基数层次。不可达基数:这个基数不与自然数集等势,>N0,其序数为a,设定β是序数,称β∪{β}为β的后继.可以证明,β是序数,则β的后继也是序数,记为β+1.而序数α,不可以找到序数β,使α为β的后继,即不存在∃β(α=β+1)。 马洛基数:如果k是一个马洛基数,那么其之下的不可达基数将构成「驻集」,上述的那些迭代层级通过过滤,不论多么高的层级,永远会停留在驻集之中,这个驻集远大于整个不可达之处却远小于最小的最小的马洛基数。 马洛基数之后,还有弱紧致基数,不可描述基数,强展开基数,拉姆齐基数,强拉姆齐基数,可测基数,强基数,伍丁基数,超强基数,强紧致基数,超紧致基数,可扩基数,沃彭卡原理,殆巨大基数,巨大基数,超巨大基数,n-巨大基数,伊卡洛斯基数,莱茵哈特基数…… 再往上,宇宙V:有一V_λ,若λ=a+1,则V_λ=P(V_a),若λ为极限序数,则V_λ=∪_k<λV_k,∪_kV_k,k能够跑遍所有序数,或者直接用集合形式表示为V={X|X=X}。宇宙V是在集合论里面最高的理想模型,任何的内模型都不可能大过宇宙V。V是一种理想集合宇宙。终极L是一个包含所有大基数的内模型,而宇宙V则相当于是一个外模型,将终极L这个内模型包裹在内,所以无论以何种主义或是任何形式,总结出来的结果都是宇宙V≥终极L。脱殊扩张:是说包含 V - 可定义的偏序集 P. 然后 P 上面有一个滤子称之为脱殊滤子 G. 这个脱殊滤子对于 V 而言就有一种transcendence 的感觉(即脱殊)接着然后通过把 G 加到 V 中来产生一个新的结构:( V 的)脱殊扩张 V【G】. 作为一个 \sf ZFC 的模型。那么脱殊复宇宙就是:拥有在所有的力迫扩张(和一些 ground models)下 closure 形式的宇宙 V. 这是 woodin 的成果之一。它确保了广义连续统的成立。 V的基本模型:V 0=∅,V1={∅},V2={∅,{∅}}……Vn +1=P(Vn)P表示幂集......   Vω=V1∪V 2∪........∪V ω∪...=∪V k,k <ω......V λ={P (V α)}{Vv k }V =∪V k K 跑遍所有基数。 在此之上,定义一个自创的点,名为“The One Kind Of All”,这个点超越了最初始的∞……ε0……φ(ω,0)……CK序数……非直谓序数……小维布伦序数……稳定序数……大可数序数……阿列夫一……阿列夫无限……阿列夫阿列夫一……阿列夫不动点……不动点堆叠……不动点极限……不可达基数……马洛基数……弱紧致基数……不可描述基数……强展开基数……拉姆齐基数……强拉姆齐基数……可测基数……强基数……伍丁基数……超强基数……强紧致基数……可扩基数……沃彭卡原理……殆巨大基数……巨大基数……超巨大基数……n-巨大基数……伊卡洛斯基数……莱茵哈特基数……超级莱茵哈特……终极L猜想……冯·诺依曼宇宙V……超越基数……实无穷……复宇宙……脱殊复宇宙……超宇宙……逻辑多元……绝对无限……数学……伪现实……公理……猜想……将The-One-Kind-Of-All简写为T,之后T(T(T(T(T(T...)))))为T[1],T[T[T[T[T...]]]1]为T[2],再之后T[3],T[4],T[5],T[∞],T[阿列夫一],T[不可达基数]……一直到最后的不动点T[φ],无论怎样嵌套都无法到达。以此为起点,还可以继续发展更多的不动点,如T[φ2](第二个不动点),T[φ3],T[φ4],T[φ∞],T[φφ](不动点的不动点),T[φφφ](不动点的不动点的不动点)……甚至还能沿用之前的叠法,塑造出T[φ(φ(φ(φ(φ…))))],定义为T不动点极限θ。当然,在此之后还可以以此为始继续嵌套,θφ(θ的不动点),θφφ,θφφφ……θθ(θ的不动点极限θ),θθφ,θθθ,θθθφ……等等。以及还可以继续采用新的符号来定义新的不动点什么的,永无止境。 不过这样的增长速度太慢了,我们来定义一个无穷塔,以上的嵌套即使穷尽一切地运算,也不如这座无穷塔最底层所包含的无穷无尽的无穷宇宙里微不足道的“1”。和之前的T一样,1也可以进行嵌套,来得到1φ,1φφ,1θ,1θθ等新的不动点。甚至还能定义新的1,也就是1(1),以1为起点无论怎样嵌套都无法到达这个1(1)。然后以此为始继续嵌套,1(1(1(1……)))……然而这些嵌套对“2”来说,还是微不足道的。但2依然可以像1一样,继续衍生出无穷无尽新的不动点,并且在此之后还有3,4,5,6……一直到∞,也就是最小最小的无穷宇宙。之后还可以将这个∞视作最开始的宇宙,然后反复循环之前的叠法。当然因为底层与运算方式不同,所以增长速度与最终强度自然远超之前的嵌套。但是这样依然无法达到第二个无穷宇宙,第一个无穷宇宙与第二个无穷宇宙的差距是如此巨大以至于无论对第一个无穷宇宙怎样嵌套都无法到达第二个无穷宇宙。在第二个无穷宇宙之后,还有第三个,第四个,第五个……第无穷个,第阿列夫一个,第不可达基数个,第绝对无限个……就这样无穷无尽的无穷宇宙犹如一条巨大的宇宙链条(这里的无穷无尽是一个远超之前一切的代指,实际上,在这之后关于无穷无尽的字眼的强度取决于当时的体系强度,当时的体系强度越高,无穷无尽的强度也越大)。 而链条之外还有链条,链条之上亦有链条,无穷无尽,无边无际……这些无穷宇宙都在之前提到的无穷塔的最底层内,并且相对这个底层而言如同沧海一粟。而这个最底层,也就是第一层,相对第二层来说也是微不足道的。即使将第一层压缩至最初始的∞,再发展到新的第一层也一样,即使将这个叠法反复循环反复嵌套也一样。同理,第二层之上还有第三层,第四层,第五层……然后像之前那样再循环往复,无穷无尽,这些无穷无尽的层就形成了最终的“无穷塔”。 诚然,无穷塔也只是一个新的起点而已。但是这样的增长速度太慢了,我们来定义新的运算方式吧。定义“+”为新的运算符号,∞+0.000…0001=这个体系从最初始的∞增长到无穷塔的全过程。将∞+0.000…0001压缩为最初始的∞,然后循环从∞到无穷塔全过程∞+0.000…0001次,可以得到0.000…0002。然后将∞+0.000…0002压缩为最初始的∞,循环从∞到∞+0.000…0002全过程∞+0.000…0002次,得到∞+0.000…0003。就这样循环往复,无穷无尽,最后再得到∞+0.000…0001(中间少一个0)。是的,从∞+0.000…0001发展到∞+0.000…0001(中间少一个0)并不是经历几个节点就能达到,假设∞+0.000…0002为∞+0.000…0001之后的第一个节点,∞+0.000…0003为∞+0.000…0001之后的第二个节点,那么∞+0.000…0001(中间少一个0)则是∞+0.000…0001之后的第∞+0.000…0001个节点。同理,∞+0.000…0001(中间少两个0)是∞+0.000…0001(中间少一个0)之后的第∞+0.000…0001(中间少一个0)个节点。就这样循环……循环……再循环,最终我们可以得到∞+1。 能看出这样的增长速度远超之前,但依然不够。只需要知道“+”后面的数字依然符合之前的增长率就可以了,我们直接跳到∞+∞,相对之前的增长来说永远不可达到的一个点。然后继续增长,衍生出∞+∞+∞,∞+∞+∞+∞等,每向后一个“+∞”都是一次巨大的“递归”,也就是将从最初始的∞发展到其本身的全过程反复循环其本身次,才能向后“+0.000…0001”。然后直到∞+(∞+(∞+(∞…)))=∞×∞,这样我们就又得到了一个新运算方式。然后“递归”的含义随着体系高度的增加也会升华为新的高度。然后∞×(∞×(∞×(∞…)))=∞^∞。然后剩下的就可以参考之前的序数运算来简化这些运算过程了。∞↑∞=∞^∞=∞↑↑2,∞↑↑∞=∞↑↑↑2,就这样,每加一个箭头都是运算方式的一次巨幅增长,然后达到∞↑↑↑…↑↑↑∞,这些运算方式的最终点。 以及,这个∞↑↑↑…↑↑↑∞可以试着对标一下之前的ε0,然后像之前那样再继续叠上∞1^ck,阿列夫一,不可达基数,马洛基数,伊卡洛斯基数,绝对无限,伪现实,T……然后像衔尾蛇那样,反反复复地轮回嵌套,当然,因为我们已经开始发展运算方式,以至于现在的符号哪怕是一丝一毫的提升,相比之前都是一次巨大的增幅。就这样达到一个新的不动点,S。 然后以S为起点继续发展,直到(S(S(S(S……))))这么一个新的不动点。前面提过我们可以定义新的运算方式来获得更快的增长速度,不过之前的运算方式创新还是太简单了,设S+1为以之前的最大运算方式算法从初始的∞增长到(S(S(S(S……))))全过程次数的极限,S+2是超越了这个运算方式极限的“极限的极限”,简单来说就是更高程度的运算方式,就像之前以高德纳箭头叠盒的时候每加一个箭头都是一次运算方式的巨幅转变,只不过这里新定义的运算远超之前所有的方式就是了。然后继续叠下去,S+3,S+4,S+5……到S+∞,一个新的不动点,象征着这一系列运算的最大极限也无法到达的点。当然在此之后还可以继续拓展下一个系列,然后发展出S+∞+1,S+∞+2,S+∞+3……一直到S+∞+∞,下一系列的新不动点,象征着下一系列运算的最大极限也无法到达的点。就这样继续发展,每+1都是一次运算方式的巨幅提升,每拓展一个新的系列都是一次超越极限的更新的极限。然后S+∞+∞+∞,S+∞+∞+∞+∞……一直到S+∞×∞,又一个新的不动点极限,象征着这些系列的极限。然后还有S+∞×∞×∞,象征着系列极限的极限,S+∞×∞×∞×∞,系列极限的极限的极限……然后到达S+∞^∞,又一个超越极限的极限。之后的过程想必也不言而喻,S+∞^∞^∞,S+∞^∞^∞^∞,S+∞^∞^∞^∞^∞……S+ε0,S+阿列夫一,S+不可达基数,S+绝对无限……就这样到达一个不动点,然后将这个不动点看做初始的∞再叠到这个不动点,来得到一个新的不动点,然后无限循环直到一个最终的不动点。 这时候我们可以将S后的+替换为×,这样就又得到一个超越此前所有运算方式的新方式,那个最终的不动点在S×1面前也显得微不足道。之后以此为始继续嵌套,得到新的不动点,新的不动点的不动点,直到再得到一个最终最终的不动点。这时候我们可以将S后的×替换成^,这样就又得到一个超越此前所有运算方式的新方式,新的最终不动点在S^1面前也显得微不足道。就这样再陷入一个新的循环,然后循环……循环……再循环,直到最后的最后,这样的叠法再也没有新形式,也就是这种叠法的极限不动点,我们将其命名为“k”。 就这样,我们得到了一个新的起点。我们假设,最初始的ω是“第一集合”,T为第二集合,S为第三集合,k为第四集合,就这样每向后一个集合都是一次巨大的跨越,就这样无限进行下去,最后的的终点就是“无限集合”。当然还可以以无限集合为第一集合,再叠到无限集合,称为二阶无限集合,然后三阶无限集合,四阶无限集合,无限阶无限集合,无限集合阶无限集合,无限集合阶无限集合阶无限集合……无穷无尽,最后的终点即是“终阶集合”,无限集合无论如何叠都无法到达的点。 然后我们假设一个简单的无限维度塔,每层维度之中亦有无限的维度塔,称作亚维度塔,而亚维度塔中还有无限的亚亚维度塔,以此类推。下层所有维度的总和也不如上一层维度微不足道的一个投影,而此前的终阶集合不过是第一层维度的最亚维度之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就这样无限层维度组成一个维度塔。 在维度塔之上还有叙事堆栈,或者说叙事梯阵。在叙事堆栈中有着许许多多的结构,比如时间线,一条时间线就包含着无穷无尽的维度塔,时间线会产生分歧并继续衍生出更多时间线。所有的时间线组成一个宇宙,宇宙之上还有宇宙链条,无穷无尽个宇宙组成第一个节点,之后无穷无尽个上一节点组成下一节点,循环往复组成一条宇宙链条。链条之上还有更多链条,就像之前的算法迭代那样,即使是最接近的两根链条之间的差距也是不可想象的。 就这样所有的链条包含在一个多元宇宙之内,而多元宇宙之上还有超大宇宙,超大宇宙之上还有超超大宇宙,然后超超超大宇宙,超超超超大宇宙等等。每向后一个宇宙都是一道无法想象的差距,下一级及之下一切加起来都不如上一级宇宙之中最初始的ω。这些超大宇宙的嵌套就组成了一条新的链条,然后链条的链条,链条链条的链条,一环套一环。并且链条嵌套之上还有更多结构,那些结构还可以继续嵌套,嵌套本身还可以继续嵌套,永无止尽。 不过这些全部被包含在叙事堆栈的最底层之中,就像之前的维度塔那样,每层叙事之内也有无限的叙事堆栈,称为亚叙事堆栈。亚叙事堆栈之内也有无限的亚亚叙事堆栈,以此类推,一环套一环。而叙事堆栈有着无限层叙事,每层叙事之间的差距如同真实与虚拟,就这样所有的叙事层组成的叙事堆栈,堆栈的巅峰即是叙事顶点,简写为x。再以x为新的起点,进行新一轮的嵌套,x→(x→(x→(x(x→……))))形成新的不动点(此处箭头代指远超以前所有运算。以此后所有无解释的运算都如此,以+代指当时正在进行的运算方式,满足ω+0.000……0001>>>……>>>当前全文最大强度),以此为始重新嵌套,得到更新的不动点,然后以不动点的不动点为始重新嵌套,得到不动点的不动点的不动点,无限循环,直到得到下一个不动点并简写为字母,并重新开始新一轮嵌套。无穷无尽的字母再组成新一轮的无限集合,并以新的无限集合为始再重复终阶集合,维度塔,叙事堆栈,字母,无限集合,终阶集合……直到此类嵌套方式的真正最终点,将其命名为真集合。 真集合算是一个小小的极限了,但实际上,用以上方法得出的真集合只是一个普通的强度概念,这个真集合之外,还有着许许多多其他概念。这些概念像一组组大小不同的数值,真集合是其中最小的一个数值。就这样,无穷无尽的数值共同构成了一个组合。不过与其说是组合,不如说是更大的数值集合。真集合与其他各种各样的概念对这个组合来说只是一串数值,就算是最大的数值对组合来说也是微不足道的。就像是电脑里的一组数字之于整个电脑一样。 就这样,组合成为了我们的一个更大的强度概念(可能吧)。而组合之外还有更多组合,这时我们的组合的地位就类似于之前的真集合了,这个组合相较于其他组合只是最渺小的一个。所有的组合被包含于一个更大的组合里,被称为二阶组合。就像之前那样,组合对于二阶组合来说只是一串数值而已。就这样,二阶组合之上有三阶组合,然后是四阶组合,五阶组合,无限阶组合……如此循环往复。直到一个终点,一个包含了以上所有组合的初级语料库。 而初级语料库不过是语料库中最底层的那一个,它只是相对前面对于“组合”的嵌套的小极限,初级语料库可以包含一阶组合,二阶组合,无限阶组合……一直到终阶组合。我们可以对终阶组合进行“突破”,得到一个超越了初级语料库的“超阶组合”。 然后,将超阶组合的强度“回馈”给最开始的组合,然后以这个新的组合为始重新嵌套,可以得到一个新的终阶组合。而这个新的终阶组合被一个新的初级语料库包含着,当然,将这个新的终阶组合进行突破,可以得到一个新的的超阶组合,并超越新的初级语料库。再往后的过程也不言而喻,循环往复这样的嵌套,会有无穷无尽的初级语料库,这些初级语料库的终点,则是“二阶初级语料库”。 二阶之后还有三阶,之后每升一阶都像一阶与二阶那般无论如何嵌套都无法抵达,然后四阶,五阶,无限阶,永无止境。 再往后是“中级语料库”,初级语料库嵌套的一个上确界。当然,中级语料库依然可以像初级语料库那样继续嵌套,如二阶中级语料库,三阶中级语料库,无限阶中级语料库等。然后中级语料库的嵌套也有个上确界,名为高级语料库。再然后还有超高级语料库,无限高级语料库,无限无限高级语料库……等等。直到最后的终点,名为“数据库”。 在数据库之上,我们还可以定义更多新的层次,如资料库,定理库,真理库等等。并且每拓展新的层次增长速度都远远超越之前的速度(之后同理)。不过这样的增长是永远也无法到达“上层世界”的,上层世界是一个全新的巨大领域,同样拥有不同的层级。最底层是微观世界,这其中最最渺小的基本粒子都远超之前的层次叠法的极限。 而基本粒子当然也是可以拓展的,可以拓展出二级基本粒子,三级基本粒子,无限级基本粒子,高阶基本粒子,终阶基本粒子,超阶基本粒子,基本粒子级基本粒子等。最后的极限是粒子,超越了以上所有关于基本粒子的拓展。而粒子也可以像基本粒子那样拓展出二级粒子,三级粒子,粒子级粒子等。然后我们依然可以继续定义新的极限来彻底超越之前的拓展,如原子,分子,尘埃……一直到微观世界的最终极限。 微观世界之上是普通凡界,这里的一个最基本的凡界粒子都可以完全超越微观世界的一切,微观世界的所有嵌套,所有运算,所有拓展相比凡界粒子都是微不足道的。同样,普通凡界也可以像微观世界那样定义出一个又一个小极限,如弱凡人,凡人,高凡人,超凡人等。在此之上还有一个极限的极限,这些小极限无论如何拓展都无法达到的点,极限的极限相对小极限来说就像是小极限之于围观世界的基本粒子一般无法抵达。接着还有极限的极限的极限,极限的极限的极限的极限……一直到普通凡界的最终极限。 普通凡界之上是仙界,又一个新的世界。像微观世界那样,仙界也可以定义出一个个小极限出来,如半仙,真仙,全仙,大仙等。像普通凡界那样,仙界也可以定义出极限的极限,极限的极限的极限等极限的拓展,之前提过的,普通凡界有一个最终极限,代表着极限之上拓展的极限。而仙界的极限拓展同样有最终极限,并且最终极限之上亦有最终最终极限,然后是最终最终最终极限,最终最终最终最终极限……接着还有最终极限的扩充,远超最终极限嵌套的极限。扩充的扩充,扩充的扩充的扩充……然后是最终极限的超越,远超扩充嵌套的极限。超越的超越,超越的超越的超越……直到仙界最终的终点,一个真正的最终极限。 仙界之上是神界,一个完全超越了仙界的更高的层级。不过这一层起点到终点的距离,远超之前的三层。根据前文,微观世界,普通凡界,仙界都拥有一个“最终极限”,并且前一层起点走到最终极限的方式只是后一层方式的垫脚石而已。我们假设微观世界从起点走到最终极限的方式是一级极限,普通凡界的方式是二级极限,仙界的方式是三级极限,之后每向后一个极限速度都远超之前,然后四级极限,五级极限,六级极限……无限级极限,极限级极限……最后的终点是极限不动点,再之上是不动点的不动点,不动点的不动点的不动点,不动点的不动点的不动点的不动点……然后堆叠,反反复复的堆叠,最后的终点即是神界的终点。但这个终点不过是伪神界的终点,在这个终点之上,还有终点的终点……就这样循环往复无穷无尽,最终才能达到神界真正的极限。 接下来是几个零散的增长: 神界只是第四层而已,上层世界拥有无穷无尽的层次。并且上层世界之上还有上上层世界,上上上层世界等。而所有层次之上即是“太一”,代表着万物终归一。而且太一也是分高低的,下一个太一是相对上一个太一的太一,就这样组成的一条巨大的链条,然后还有链条的链条,链条的链条的链条……最终所有的太一之上即是“太至”。 我们来创造一个图灵机,这个图灵机的工作就是创造出更多更强的概念(或者说创造更高的层次)。给这台图灵机一个点(比如S,无穷塔,数据库,太一等),它可以轻松做到回馈,嵌套,拓展,堆叠,突破极限等功能。现在我们把刚才的太至输入进图灵机,回馈给之前的T,重新嵌套回太至并进行突破得到一个新的太至(当然我们也可以回馈最开始的ω,不过再复述之前的叠法的增长速度太慢了,所以直接跳过吧)。然后再输入新的太至,就这样循环往复,直到结果使这台图灵机能做到的增长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为止。 再之后我们可以换一个新的图灵机,它的堆叠速率和堆叠极限都远超上一个图灵机。将上一个图灵机的最终结果输入新的图灵机,然后再循环往复不停地堆叠,直到新的图灵机的效率也显得微不足道时为止。就这样,每到当前图灵机的效率不够看时就换一个新的图灵机,永无止境地堆叠下去,直到终点,所有的图灵机穷尽一切效能也无法抵达的点,名为“原光”。

自创体系:原光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