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探春秋爽斋摆设是有关陈之遴的超级大谜语

2021-01-19 20:30 作者:洪升红楼梦  | 我要投稿

转自随风飞舞潇洒人生文章

在第四十一回“贾宝玉品茶栊翠庵 劉姥姥醉卧怡红院”这一章里面,专门有一段文字描写探春的闺房秋爽居:

探春素喜阔朗,这三间屋子并不曾隔断。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磊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那一边设着斗大的一个汝窑花囊,插着满满的一囊水晶球儿的白菊。西墙上当中挂着一大幅米襄阳《烟雨图》,左右挂着一副对联,乃是颜鲁公墨迹,其词云:

烟霞闲骨格, 泉石野生涯。

案上设着大鼎。左边紫檀架上放着一个大观窑的大盘,盘内盛着数十个娇黄玲珑大佛手。右边洋漆架上悬着一个白玉比目磬,旁边挂着小锤。那板儿略熟了些,便要摘那锤子要击,丫鬟们忙拦住他。他又要佛手吃,探春拣了一个与他说:“顽罢,吃不得的。”东边便设着卧榻,拔步床上悬着葱绿双绣花卉草虫的纱帐。

这一段文字如果不细看,你会觉得就只是一段普普通通的描写一个小姐闺房的文字而已,没什么特别的。可是如果稍微仔细的那么一想,就想出问题来了。这段描写有点莫名其妙啊,太奇怪了。

比如,那个大案上怎么放那么多的东西啊,各种名人法帖也就算了,还数十方宝砚,毛笔多得像树林一样,放那么多干嘛啊,这是要开展览会吗?再怎么喜欢书法,一两方砚台也就够了,就算喜欢收藏,那也不可能就那么堆在桌子上吧?还要专门写上各色笔筒,这写得也太细了吧,无关紧要的笔筒写来干嘛?

然后,一个小姐的闺房,为什么会放个大鼎?大鼎这东西,似乎放在什么祭祀的宗庙、庄严的庙堂之类的地方才合适吧?在一个小姐的闺房,太有违和感了。

还有,怎么什么都是大的?大案、大鼎、大幅画、斗大的花囊、大盘、大佛手。就算想表现探春的素喜阔朗,也不可能这样来写,完全不合理。

记得我前面也说过,红楼梦中凡写得古里古怪、不合理的地方,都是作者故意这样写的,目的就是提醒读者留意,这里是有更深内涵的,千万不要等闲视之。

这段短短300字不到的文字里面,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呢?随着我的一步步分析和查阅资料,我是再一次被作者所震撼,有时甚至不仅是震撼,简直就是震惊。这作者简直就是丧心病狂啊,这是到底花了多少心血,才设置了这么一个超级复杂、包含内容超级丰富的谜语?

那接着下来,我就慢慢一层层给大家揭开这个谜语的谜底。首先我要告诉大家,就是在这么短的一段文字里面,作者把陈之遴的姓名、字、号、籍贯、一生的主要经历、成就、官职、主要事迹,全部做成谜语,给写到这里面去了。其中,除了单纯的字谜之外,作者一共引用了六个历史人物来分别影射陈之遴的某部分的经历,这六个人是两明四暗,明写两个人,暗中还通过谜语隐藏了四个人。

那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怎么来设置这个谜语的。

首先我们来看看明写的两个人,就是米襄阳和颜鲁公。这两个人都是唐宋时的书法大家,表面来看,作者用这两个人,是要衬托探春擅长和喜爱书法。但是,中国历史上的书法大家多了去了,为什么作者却单挑这两个人来写?

先看米襄阳。米襄阳就是米芾(1051-1107),字元章,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他在书、画上都能自成一家。书法上,米芾精心临习过各家的法贴,集百家之长而成所以他自称是“集古字”。他还自称自己的书法是“刷字”,意思是他用笔迅疾而劲健,尽心尽势尽力。他的书法作品,大至诗帖,小至尺牍、题跋都具有痛快淋漓,欹纵变幻,雄健清新的特点。苏东坡曾评价他的书法“风樯阵马,沉着痛快”。

而他在绘画上,不喜画北方险峻雄奇的高山,而喜欢江南烟雨迷蒙的风格,因而创立了“米点山水”的画法。通过烟云掩映的效果,达到一种空蒙、含蓄、飘渺的神韵。他在自己所著的《画史》中,对他的这种画法概括为“信笔作之,多烟云掩映,树石不取细,意似便已”。

(中间介绍米芾痴迷异石喜爱砚台段落略)

我们来看这段文字开始部分,有这么一句话:“案上磊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

大家如果看完上面对米芾的介绍,再来看这句话,是不是就会发现有什么东西这么眼熟啊?

“各种名人法帖”,这不是对应米芾的书法是集古人吗?“并数十方宝砚”,这不是对应米芾是个砚痴吗?还有那个“磊”字,不是对应米芾是个石痴吗?所以作者偏偏用这个“磊”字,而不用堆、叠、摆、放之类的常用词,目的就是这个。

那么这里就奇怪了,后文已经明明白白写出了米襄阳,干嘛这里又要专门用这么两句来影射他呢?

很显然,作者在米芾身上设置了一个大秘密,作者生怕没人能注意得到,就故意在这里写这么奇奇怪怪的一句,来引起读者的注意。

也就是说,这里是个谜中谜,这句话的谜底,其实是另一个谜语的谜面。这个谜语故意写得奇奇怪怪,又比较容易猜,目的是要读者知道,原来“米襄阳”,是一个谜语!

那么这个谜语的谜底是什么呢?原来,就是陈之遴的“遴”字!

我们来看看,遴字的最上面,不就是“米”字么?然后米字下面的那个“舛”是什么字呢?可能很多人以为那只是个偏旁部首,其实这也是一个字,读chuǎn,象形两只方向相反的脚,合起来表示相违背的意思。本义相违背,颠倒。这上下一合起来,不就是“米颠”了么?可不就是米芾的外号吗!

然后下面的那个“辶”,同“辵(chuò),辵的其中两个意思,一是超越,不按阶次急走而下;二是奔走,疾走。这不就是形容米芾的“刷字”吗?

所以,作者非常巧妙地用米芾米襄阳,来影射了陈之遴的“遴”字,真是妙到毫颠,令人叹为观止!

好吧,“遴”字有了,那么“陈”和“之”在哪里呢?先看“之”。查《说文解字》,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

先说明一下,由于汉字经过了这么长时间的演变,每个字都衍生出非常多的意思,而如果拿后面衍生出来的那些意思来去设置谜语,显然让人无所适从。所以我发现,作者基本上就是用《说文解字》、《广雅》这些在汉、三国时代所编纂的字典中的注释来去设谜的。

好了,再接回前面,“屮”(chè和cǎo),是草初生的意思。两个屮合起来就是“艸”,就是草的意思。那么我们不管“之”字的那个解释什么意思,单看“屮”这个字,是不是象一支笔插在笔筒中的样子?而“象艸过屮”这句里面有三个“屮”啊,这不就是“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了么?

好吧,可能作者知道这个不够有说服力,他又故意加上一个旁证,来证明自己就是这个意思。我们来看看。

米芾虽然书、画都精通,但他还是应该以书法更加有名气的,可是文中却又偏偏拿米芾的画作来说事,并且画名叫“烟雨图”。我们知道,米芾就是擅画烟雨,并且自创“米点山水”的画法。而米芾自己概括的这种画法就是“信笔作之,多烟云掩映,树石不取细,意似便已”。

大家请看,书中的画旁的那副对联“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是不是跟这句话中的“多烟云掩映,树石不取细”挺像的呀,都有“烟”和“石”的,显然对联就是从这句话改写而成的么。

而这段话首句是什么呀?就是“信笔作之”啊,这不就是各色“笔”林作成“之”字么,跟刚才那个分析就呼应上了。

至于陈之遴的“陈”字,大家想象一下,一间大屋,当中一张大案,案上摆放了一大堆字帖、砚台、笔筒、毛笔等等,这不是“陈列”的意思吗?于是“陈”字也出来了。还有,明写的第二个人物颜鲁公,“鲁公”是因颜真卿被封为鲁郡公而得名。鲁郡,就是山东一带,其中心地区就是春秋时的鲁国都曲阜。大家看,曲阜的“阜”和山东的“东”,合起来就是一个“陈”字(阝由阜字变形而来)。

然后继续看看陈之遴的字“彦升”。“彦”字不就是颜鲁公“颜”字的左边吗?“升”字,查《小尔雅》中说,“两匊谓之升”。这个“匊”(jū)字就是“菊”字的下边,就是满握、满捧的意思,两捧为一升。而“菊”上边为草字头,就是个“艸”字,就是两根草。这样理解的话,“菊”字就是两匊,就是影射“升”字。

而探春房中不就是有满满一囊的菊花吗?

可能有朋友又要说了,你这个是瞎猜碰巧的吧?好吧,那既然前面的几个字都有能够相互印证的线索,我们就继续找一下,看看这个“升”字的有没有旁证,能证明“菊”字就是要影射“升”字的。

我们看看写菊花的这一句:“那一边设着斗大的一个汝窑花囊,插着满满的一囊水晶球儿的白菊”。

这句里面又是有奇怪的地方的。汝窑,查阅资料说,其出品的瓷器一般都较小,盘、洗、碗等口径一般在10-16厘米之间,超过20厘米的极其个别,超过30厘米的几乎没有,故有“汝窑无大器”之说。这是因为汝窑的窑炉口径就只有大概20厘米大,所以不可能烧制大于20厘米的东西。

因此,书中这个“斗大的一个汝窑花囊”,就很有问题。斗大的,显然超过20厘米了么。显然作者就是通过这个不合理之处,让大家留意这个“斗”字(“大”字另有含义,后面再说)。

我们知道,升和斗,都是古代的容量计量单位,十升为一斗。而书中描写说,这个花囊有“斗”那么大,里面又“插着满满的”菊花。那这个“满”大家知道有什么特殊含义吗?

《说文》中说,“满,盈溢也”。而古代说的“盈数”,就是指十、百、万等整数。因为到了十就是进位了嘛,就是满了,盈溢了。

例如,《左传·庄公十六年》:“使以十月入。曰:‘良月也,就盈数焉。’” 杜预 注:“数满於十。”

所以书中的这句话,故意用“斗大”和“满”字,就是要提醒读者,请注意斗里面有十升呀,这里和“升”字有关呀。

OK,陈之遴的姓名、字都有了,那么他的号在哪呢?陈之遴号“素庵”。先来看这个“素”字。这个字很好找,就在刚才那句话中。大家看“插着满满的一囊水晶球儿的白菊”这句,连续用“水晶”、“白”来表示这菊花的素色,因此“素”字应该隐藏于此。那么“庵”字呢?原来还是在颜鲁公的身上。

我们知道,颜鲁公的这个鲁郡,就是原春秋时候的鲁国。那么,这个鲁国原来是什么国家,不知大家又知不知道呢?下面我们来查查鲁国的来历。

西周初年周公辅佐天子周成王东征灭掉了伙同武庚叛乱的奄国,受封于奄国故土,由于周公要留在镐京辅佐周成王,于是让自己的长子伯禽代为赴任,建立鲁国,国都为曲阜。

好了,大家请看,原来鲁国就是在灭掉了的奄国的故土上建立起来的。这个奄字,不就是“庵”字的下边么?然后我们看看“庵”字是怎么从“奄”字演变来的。

由于周灭奄,俘奄人之强壮男子,去其睾丸,不令生育,用作奴隶以侍侯主人,故叫阉人,故奄又通阉。奄人被阉后,集中居于集体宿舍中,周代即设奄尹以管理之,其居处叫庵,即菴。

原来,管理阉人的小官所住的房子,就叫庵。所以后来庵字就引申为小房子、草屋的意思。

至此已经很明白,颜鲁公的鲁,就是影射庵字。可是我发现,顺着这个庵字,又能帮我们破解下一个谜语。就是为什么探春的这个秋爽居是三间屋子不曾隔断?

再研究一下这个“庵”字,原来这个字除了表示草屋的意思之外,还有个意思就是指一种草,这种草就叫做庵闾,也是一种中药材。《本草纲目》中记载是酱紫的:

时珍曰∶庵,草屋也。闾,里门也。此草乃蒿属,老茎可以盖覆庵闾,故以名之。

再解析一下这个“闾”字。它的本义是指里门,这个“里”字,不是“里面”的意思,而是指里弄、里巷,闾就是指里巷的大门。然后从这里面引申出来一个意思指聚居、相伴。

见《说文》:闾,侣也,二十五家相羣侣也。

古时候一条里弄有25家人,这25户人住在一起就叫闾。

好了,解析完这一大堆,再来看看书中说的那一句话:“这三间屋子并不曾隔断”。没有隔断的屋子,意思就是说三间屋子是相连、相伴的,那不就是暗示个“闾”字吗?人相伴为侣,屋子相伴自然为闾了。

而三间屋子相伴,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三闾”?

说到这个“三闾”,现代人可能很陌生,但如果是古代读书人的话,马上就知道是谁了,那就是指屈原。因为屈原被封为“三闾大夫”,所以死后人们都以这个官职来称呼他,后来“三闾”就变成了屈原的代称了。

那么我的猜测对吗?呵呵,话说又到了找旁证的时候了。

我们继续看书中后面的这一句:“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花梨木大家都知道,是很名贵的一种木材。而花梨木的别称,就叫做花榈木。看到了吗,这里面就有个“闾”字,这就呼应上了。

然后我们再来研究一下屈原。说起来屈原到底姓什么,也有很多人不知道的。屈原其实是姓“芈”(mǐ),就是“芈月传”的那个“芈”。这个姓是楚国皇室的姓。而“屈”是氏而不是姓,那时候姓氏是分开的。

那说到这个“芈”,它可是“米”的祖宗啊。楚国后来被灭国后,那些流亡的皇族,有部分就改姓为“米”了。

我们是不是马上就留意到了,这不又有一个“米”了吗?再看看舛字的意思,除了之前说过的那个本义外,舛字的常用意思为不顺,不幸;奇:单数,古人认为单数不吉。指命运不好,事多不顺利。用以形容人的经历坎坷,潦倒失意。

而屈原的平生,命运确实可说是经历坎坷,最后潦倒失意。于是,又一个米字和舛字出来了。所以显然作者就是要这样来影射的。

好了,那么现在第一个隐藏的人物屈原就出现了。前面说过,作者影射这些人物,主要是要用这些人物的经历中的一部份,来影射陈之遴的对应部分的经历。那么先来看看,屈原的什么经历可以和陈之遴的对应上呢?

屈原经历了楚怀王和楚顷襄王两个皇帝,由于被政治对手挑拨诬陷,两次被流放。最后在流放中死去。这个经历就是跟陈之遴一样的,一样是经历了崇祯和顺治两个皇帝,一样被政治对手攻击而两次被流放,一样最后在流放中死去。

所以两个人真的都是命途多舛,陈之遴这个遴字真没起错名。遴的本义,就是“行难也”的意思。所以作者拿这个舛字大作文章,不是没有道理的。

再顺便说一下,书中不是写在房间的东面摆放着探春的卧榻,是张拔步床吗?这拔步床又叫“八步床”,八字步,仍然还是在暗示这个“舛”字。

上面说的这种坎坷多舛的经历,对颜真卿来说也同样适用啊。他同样经历了唐玄宗、唐肃宗两个皇帝,两次被贬,第二次被贬时被杀。一样一样的这种经历。这些人显然都是作者精心挑选的,就是为了从不同角度来全面的影射陈之遴。

这里顺带补充修正一下,我前面说过作者共写了两明四暗六个人,其实当时是还有两个人没有发现的,所以作者应该是写了两明六暗共八个人。六个暗写的人目前揭秘了一个,后面我们就再慢慢来揭秘其他的5个人。

分析到这里为止,已经大概把陈之遴的姓名、字、号的相关谜语分析了一遍,而且还分析了三个历史人物对应于陈之遴的部分经历的影射关系。

但是我知道,光凭这些,还是不足以成为百分之一百的证据的。因为无论把书中文本分析得多么透彻,对其所设之谜破解的多么彻底,但是文字终究还是文字,尤其是中国的文字上的多义性,使得只从文字含义的角度去解读证据,毕竟还是显得说服力不足。

那么什么才是最有说服力的呢?当然是数字了。如果在人物一生经历中的一些重要的数字上,能够跟书中对应得上,那么基本上就是百分之百证据确凿了。尤其是如果能对得上的数字还不止一个,那么无论如何也不能说是巧合,是附会了吧?

所以接下来的分析,我想就先写一下这些与数字有关的证据。把这些写清楚了,我想大家就基本上就比较确信了。

不知道大家猜到没有?作者把什么数字影射到书中了呢?

显然生日之类的是不大可能的,因为史书不会记录得那么细,你去影射这些,后世的读者哪里去验证对不对啊。所以作者只会挑史书会记录的内容来影射,比如陈之遴仕途之中的一些大事,哪年做了什么官,哪年被贬啊这些。

所以我们来看一下,对于陈之遴来说,他最大的成就就是被封为吏部尚书兼太子太保,这是从一品的官衔,估计这是汉人能做到的最高品位的官了。然后一直到他最后被罢官流放,中间偶有起落,不过都很快官复原职。甚至他的第一次被流放,这个官衔都是没有被罢免的。那么我们来仔细计算一下,他这个从一品的官,从被任命那一年开始,直到最后被罢免,总共做了几年呢?

陈之遴在顺治八年,被受礼部尚书,加太子太保。然后一直到顺治十五年被罢官流放为止,总共是八年的时间。其中只是在顺治十一年左右被削官衔二级,罚俸一年,但是仍供原职。而在顺治十三年他是被以原官发往辽阳的,官职没有罢免。也就是说,他这个尚书的官衔,认真算起来就是做了八年的时间。

然后我们再来看看书中的原文。前面不是已经说了,描写探春房间的这段文字,有好多“大”字啊!其中有些“大”字用得根本不合理。比如“斗大”的花嚢,“大鼎”等,这两个前面分析过了。另外还有“西墙上当中挂着一大幅米襄阳《烟雨图》”这句的这个“大”字,也显得很突兀很不协调。“大观窑”也是作者杜撰的,历史上根本没有这个窑的。作者这么莫名其妙的写那么多“大”字,是干嘛呀?大家不妨自己数一下,从“大理石”开始一直到“大佛手”,这段文字中的“大”字,不多不少刚好就是八个!

所以显然作者拿这八个“大”字,暗示陈之遴做了八年的大官嘛!

其实在刚开始研究的时候,我尚不是很确认到底探春是不是真的在影射陈之遴。因为实在有点匪夷所思,我自己也在半信半疑。直到发现了这个“八年”对应八个“大”字的影射关系,才基本确定下来,然后在后面又继续发现了另外两个数字的影射,所以就百分百确定了。

话说在刚发现这一点的时候,我是真有点被作者惊到了,这个影射真是够绝的。

好吧,我今天居然又发现多了一个历史人物。我已经不知道如何形容了,这到底是不是最终的数目呢?

下面我们继续来研究一下这八个“大”字。可能大家没想到吧?没那么简单的。大家以为作者就这么仅仅从数量方面暗示一下就算了吗?这仍然是小看了作者呀。我一开始就说过了,作者在这段话里面所花费的心血,简直是怎么形容都不过份。这八个“大”字,作者是精心安排过的,每个字都对应影射了陈之遴在那一年发生的主要事件。

那下面来看看作者是怎么去影射陈之遴这八年的官场生涯的。

首先第一个是“大理石”。那么陈之遴在顺治八年,被授予礼部尚书兼太子太保。太子太保是个虚衔,礼部尚书这个实衔才是最重要的。所以作者用大理石的“理”,谐音礼部尚书的“礼”,来影射陈之遴这一年的官职。

第二个是“大案”。陈之遴在接着的第二年,又被授予弘文院大学士。这里需要普及一下,清初的大学士为五品,或以重臣兼领,或赐尚书、侍郎职衔以崇之。到了雍正八年内阁大学士才成正一品的官职。陈之遴的情况应该是重臣兼领。那么大学士的职责主要是帮皇帝处理奏折草拟诏书等文书案头工作。所以用“大案”来影射此事。

第三个就是“斗大”了。顺治十年,“北党”首领,原魏忠贤余党冯铨受到重用,与以陈名夏为首的南党争斗日趋激烈。陈之遴被劾与陈名夏营私结党,不宜重用。但顺治帝却认为他是个人才,并不治他的罪,只是调任户部尚书。后又受到陈名夏的牵连,以“巧饰欺蒙”罪论死。又是顺治帝下诏从宽处理,只削官衔二级,罚俸一年,仍供原职。

看到了吗?从顺治十年到十一年,北党和南党斗争激烈。陈之遴幸而不死,仅仅被削官衔二级,罚俸一年。所以用个“斗”字,恰当之极。

第四个,“一大幅米襄阳的《烟雨图》”。上面已经说了,顺治十一年,陈之遴仍然陷在南北两党的争斗中,陈之遴乃是属于南党的成员。而我们看看米芾当时所在的时代,主流的绘画技法是喜画危峰高耸、层峦叠嶂的北方山水,而米芾却偏偏更欣赏江南水乡瞬息万变的“烟云雾景”,“天真平淡”,“不装巧趣”的风貌。传统北派画家当然是很不屑米芾的画法的,认为他的画投机取巧,把许多细节假借烟云遮住就不用画了,根本看不出绘画水平的高低。

所以大家看,作者利用南北绘画流派的对立,影射顺治时期这段南北两党的斗争,简直绝妙极了。

第五个,“大鼎”。顺治十二年,陈之遴又官复弘文院大学士,加少保兼太子太保。这一年,陈之遴比一开始还多了一个少保的虚衔,可以说仕途达到了顶峰。所以用一个“鼎”字,表示他的事业处于最鼎盛的时期。另外,“鼎”字也含有喻三公、宰辅、重臣之位的意思。因此用这个字是非常合适的。

第六个,“大观窑”。这个就很有意思了,我准备要说的第二个隐藏的人物,就隐藏在这里面。先说说这一年,陈之遴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顺治十三年,顺治帝复谕陈之遴:“朕没有计较你以前的过错,而且依然重用,且多次告诫你,你也曾向朕表白要谨慎反思自己的言行,最近是否有所改进?”陈之遴急忙上奏:“皇上教训为臣,为臣安敢不改。只是我才疏学浅,罪过多端,不能仰报圣恩。”左都御史魏裔介听说后立刻劾奏陈之遴:“当皇上诘问时,不自言其结党之私,力图洗涤,以成善类,而但云才疏学浅不能报,可见其良心已昧。”给事中王桢也上疏弹劾:“陈之遴系前朝被革职,永不叙用的词臣,其报大清不几年,竟被提升为尚书,又进政府,但他不图报效,面对皇上的呵斥,不思反省,反而于次日遨游灵佑宫,逍遥恣肆,罪不容诛,请皇上加重处分。”疏入,皇上命陈之遴据实回奏,而且命下部察议,准备革职,永不叙用。但顺治帝考虑到陈之遴已被重用,位至大臣,不忍即行革斥。令他以原官发往辽阳。这年冬,顺治帝又念陈之遴为大清效力多年,不忍终弃,遂又令其回京入旗。

也就是说,陈之遴从这一年开始,就已经是盛极而衰,开始走向他的覆灭之路了。这一年,他被发配往东北的辽阳。辽阳大概距离沈阳直线距离60公里左右,曾经是努尔哈赤时期的满清都城,后来迁都沈阳,沈阳也改名为盛京。

那么这跟大观窑有什么关系呢?其实奥妙就在“大观”这两个字上面。大观,原来是历史上一个皇帝的年号。这个皇帝大家都很熟悉,就是宋徽宗。那么这个宋徽宗,什么事情是跟陈之遴相类似的呢?

这个答案,相信大家都想象不到的,历史上居然有这么巧合的事情。

首先,我估计大家都能猜得到,宋徽宗被金兵俘虏,然后被带往北方囚禁。而陈之遴是被满清发配往北方。金人又是满清人的祖先,所以用宋徽宗被金人掳往北方这个事情,影射陈之遴被满清发配到北方,这个是能说得通的。但是,历史上这样的人太多了,为什么作者偏偏要用宋徽宗去做这个影射呢?

下面接着分析,为什么作者要拿宋徽宗来影射陈之遴呢?其实两者巧合的地方,又是时间!我们来看看宋徽宗是哪一年被掳去北方的。

靖康二年(1127年)三月底, 金帝将徽、钦二帝,连同后妃、宗室,百官数千人,以及教坊乐工、技艺工匠、法驾、仪仗、冠服、礼器、天文仪器、珍宝玩物、皇家藏书、天下州府地图等押送北方。囚禁期间,宋徽宗受尽精神折磨。金天会十三年(1135年)四月甲子日,宋徽宗终因不堪精神折磨而死于五国城,享年54岁。金熙宗将他葬于河南广宁(今河南洛阳附近)。也就是说,宋徽宗从被押送北方一直到死去,在北国度过了九年的时光。

然后我们来看看陈之遴。顺治十五年(1658),又有人弹劾陈之遴向内监吴良辅收贿,按律本当正法。顺治帝再次免去了他的死罪,但下诏革了他的职,抄没了他的家产,并将其全家流放辽东。约1667年。陈之遴死于辽东的尚阳堡。百度百科这个地方写错了,自相矛盾。明明自己上面写的是“陈之遴(1605—1666)”,这里怎么还写“约1667年”呢?而且我再查过网上专门研究陈之遴的文章,都是说他是1666去世的。因此应以1666为准。大家算一下他在东北度过了多少年呢?不多不少,刚刚好又是九年!

大家看,这两个九年的巧合,实在是太巧了。如果这不是作者精心的安排,实在无法想象怎么能有如此凑巧的事情。所以这也证明了“大观”暗示宋徽宗是对的,然后宋徽宗影射陈之遴也是对的。

而且,红楼梦其实还在另外一个地方,再次暗示了这个九年。那就是探春所写的其中一首菊花诗:

簪菊 --蕉下客

瓶供篱栽日日忙, 折来休认镜中妆。

长安公子因花癖, 彭泽先生是酒狂。

短鬓冷沾三径露, 葛巾香染九秋霜。

高情不入时人眼, 拍手凭他笑路旁。

探春所写的其中一首菊花诗:

簪菊 --蕉下客

瓶供篱栽日日忙, 折来休认镜中妆。

长安公子因花癖, 彭泽先生是酒狂。

短鬓冷沾三径露, 葛巾香染九秋霜。

高情不入时人眼, 拍手凭他笑路旁。

如果大家明白了探春就是影射陈之遴,那么对这首诗的意境就会有非常深刻的体会。这首诗其实是描写了陈之遴一家子在东北,每到重阳节的时候,独自借酒消愁的情景。我们大概来翻译一下:

每天都瓶供篱栽地忙着逗弄菊花,但对着镜子照自己擦菊花的样子时,却憔悴得不敢认自己了。

我也要学杜牧和陶渊明,在重阳节喝个烂醉,好忘却思乡之情(长安公子指杜牧应该是对的,他那首《九日齐山登高》的意境很贴合此处)。

耳边插着菊花喝酒,已经度过了九个秋天(短鬓,暗示是个男人。三径露指菊花,也暗示思念家园。“葛巾”是陶渊明喝酒的典故,此处就是指喝酒。“九秋”,就是暗示度过了九个秋天。)

旁人看不惯我喝酒的癫狂样子,就让他们笑去吧,谁有能理解我心中的悲苦。(诗最后一句是真实情况,陈之遴一家发配上路时的确遭北京民众围观嘲笑。本文作者在别处提到了,见贾雨村影射陈之遴部分。)

大家看,后面众人评诗的时候,作者就安排宝钗特意点出了这一句:

宝钗笑道:“你的‘短鬓冷沾’、‘葛巾香染’,也就把簪菊形容的一个缝儿也没了。”

这些特意点出来的句子都是有内涵的,我们可以都细细去体会。还有探春的另一首菊花诗《残菊》,明显也是描写东北凄苦生活的,而且意境更为悲凉。尤其最后一句“ 明岁秋風知再会,暂时分手莫相思”,简直太悲了,暂时分手,其实就是从此分手吧?生离死别的感觉有木有?

好了,说完了“大观”,接着说下面那个“大盘”。我们看一下,其实后面这三年陈之遴已经没什么值得可说的成绩了,都是倒霉的事情。第一次发配运气好被放了回来,结果隔了一年很快又去了,这次彻底完蛋。所以后面这三个“大”字,都是在影射最后三年陈之遴被发配的事情。

这个“大盘”的盘,是用来“盛”东西的。因此这其实是影射陈之遴被发配到盛京。

然后最后一个是“大佛手”。我们看看佛手发生了什么事情啊?看看原文:

那板儿略熟了些,便要摘那锤子要击,丫鬟们忙拦住他。他又要佛手吃,探春拣了一个与他说:“顽罢,吃不得的。”

佛手,象征着会带来福气。可是大家看,佛手却被板儿拿走了。我们知道刘姥姥和板儿一家是影射满清的,所以这个暗示意味很明显。就是说最终陈之遴的福气没有了,被满清皇帝给真正废了。注意前面板儿要敲那个罄,却被丫鬟拦住,暗示陈之遴第一次被发配幸运得赦。

这八个“大”字,非常完美地影射了陈之遴的主要仕途生涯,包括他的官职、品级、政治斗争、鼎盛和衰落,甚至过了几年死的这些都给包含进去了。所以说这绝对是呕心沥血之作,鬼斧神工,非常人所能写得出来的。而且这还远远没完啊,让我们继续往下分析。

那接下来,我就想继续分析一下那个佛手。是的,佛手身上果然又是没那么简单,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而且这次作者想影射的人物,我估计大家都绝对想不到的。

我们来看看书中的这一句:

左边紫檀架上放着一个大观窑的大盘,盘内盛着数十个娇黄玲珑大佛手。右边洋漆架上悬着一个白玉比目磬。

这句话里面有三样重要的东西:“大观窑的大盘”、“娇黄玲珑大佛手”、“白玉比目磬”。

不知大家看到这三样东西,是否能联想起什么来呢?

我再提炼一下,就是这三个字:“观”、“手”、“目”。

大家想到了吗?可能有的朋友已经看出来了,这三样东西连起来,不就是“千手千眼观音”吗?

这个可不得了啊,竟然连观音菩萨都出来了!这是真的假的?我相信大家一定会有这个疑问。那下面我们具体来研究一下,到底观音菩萨和陈之遴有些什么关系。

我们先来看看,到底有没可能是千手千眼观音。一般千手千眼观音像,并不真的有一千只手,而是以42只手代表千手,除中央两只手合掌外,左右各有 20只手,每只手代表25只,象征1000只手,手上各有眼睛,分别执各种法器。

所以为什么文中说大盘上有几十个佛手呢?就是这个意思。因为古时室内放置佛手,是当香料用的,一般放上几个足矣了,不可能放上几十个那么多。所以这里很可能就是暗示42之手。而千手观音像每只手上都有一只眼睛,所以用“比目”来暗示。因为古人以为比目鱼是两条鱼相伴而行的,单条鱼叫做“王余鱼”,是一只眼睛的。

而且“比目”者,观也。“磬”,是古代一种敲击乐器,用玉石制成,乃古代八音中的“石”音。这样连起来,“比目磬”又是暗示观音。

还有,明代开始用玉来雕刻观音像,以象征观音菩萨的高洁无暇。我们看这个大佛手,“娇黄”是明代一种晶莹剔透的釉色,“玲珑”是玉器发出的声音,连同“白玉”磬,都暗示这个是玉手、玉眼,是玉观音。

这样看来,这句话的确有可能在暗示观音菩萨。

然后,我们再来看看千手观音的故事吧。千手观音的故事,民间流传了好多个版本的,不过都是大同小异。由于在民间流传的时候不断丰富润色,所以就形成了不同的细节。但是故事梗概都差不多。下面是其中的一个版本:

相传古代汉高祖时期,西峪国妙庄王有三个女儿:长女妙缘、次女妙音、三女儿叫妙善,因妙善出生于王室,故称“公主”,又因其排行第三,故又被称为“三公主”。三公主初生之时,五彩祥云环列王宫上空。她幼年时就能吟诗作赋,十三岁时就出落得亭亭玉立,不慕荣华,偏喜修仙访道。庄王没有太子,只有妙善三个姐妹。庄王为了讨好邻国的国王,就将三女儿许配其太子,以继承大业。但三公主决心出家修道,不愿成婚,宁死不从。庄王一怒之下把三皇姑囚禁于后宫,导致三公主一连几天水米不进,容颜憔悴。王后宝德心疼女儿,悄悄放她出去逃生。

三公主先到的白雀寺﹙位于今甘肃陇南西和县汉源镇白雀村﹚里修道,不久被庄王知晓,派人三番五次逼她回宫,她执意不回,庄王气极之下将寺院放火焚烧。王后因此哭得死去活来。其实三皇姑并未被烧死,她被信众们救出,藏到了火珠山(即香山)上。

庄王焚烧白雀寺后,三公主活不见人,死不见尸。他忧虑成疾。八仙中的铁拐李化作凡人,装扮成郎中,给庄王诊病后说:“圣王的病必须用亲骨肉的一只手、一只眼做药引,方能治愈,否则即使神医,也无可奈何。”庄王的大女儿和二女儿不肯舍己救父。就在庄王病入膏肓之时,门官通报:“三皇姑回来了,请求献眼手为父治病。”庄王的病好了,妙善也圆寂了。楚庄王痛哭道“朕之无道,乃令我女至死手眼不全,原天地神灵,令吾儿复活,枯眼重生,断臂复完。”

庄王话音刚落,天地一时光芒四射,妙善随即手眼完具。妙善之孝心感动天地,功德圆满,得道之际,化作观世音菩萨之相,白日飞升。

庄王为纪念爱女,令工匠在大殿塑一尊“全手全眼”的三皇姑像,结果,工匠错将“全手全眼”误听为“千手千眼”,于是塑出了一尊千手千眼的三皇姑(妙善)像。

我们看看观音的前身妙善公主的故事,原来是讲她的这种孝到了极致的故事的。大家看完这个故事,是不是就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了?

是的,作者在这里,应该就是在影射陈之遴的所谓毒杀他父亲的这件事情。这件事情看起来当然是不孝到了极点了。可是作者实在太有意思了,居然用一个至孝的故事,来影射陈之遴的至不孝。这是想反讽吗?想讽刺陈之遴是个大不孝之人?还是想表达其他的什么意思?

这个其实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对于那个时代的人来说,不孝的罪名是很严重的,关系到个人的声誉问题。陈之遴在史书中被记录下来的这一笔,相信作者(尤其是徐灿)一定相当的耿耿于怀。而徐灿肯定是知晓内情的人。到底陈之遴是否毒死了他的父亲,或者就算有这个事,但其动机是什么,是善意还是恶意,徐灿必定也是清楚的。

因此,作者在这里就很有可能留下了的某些线索,告诉我们陈之遴到底是孝还是不孝。

我又仔细查了一下,史书中倒是没有直接说是陈之遴毒死他父亲的。不过当时社会上是有这样的传言。说他既弑父,又借死父为降清进身之谋,不忠不孝。

其实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怎么回事。陈之遴父亲陈祖苞,崇祯十年以右副都御史,巡抚顺天。那年清兵进犯京畿地区,大肆抢掠一番而去。陈祖苞因此坐失事系狱,后服毒而死。

当时服毒自杀其实非常流行。崇祯这个人刚愎自用,喜怒无常,喜欢杀人。基本上犯了重罪的都难逃一死。比如杨嗣昌其实就是服毒自杀的,他眼看李自成、张献忠越闹越大,形势已经不可收拾,被崇祯追究也是难逃一死。不如干脆在还没被追究前自杀,对外称病死,落个好名声。

所以显然陈祖苞眼看没希望了,为免于被判刑并杀头,就先自杀死了。至少死前没背个罪名。所以崇祯说他“漏刑”嘛。

说起来陈祖苞也是很冤枉的,当时管军事的应该是总督,他一个御史去巡抚,只是督察安抚之类的工作,所以无论如何不应付主要责任。可是当时杨嗣昌给崇祯上书定了5类罪名,把有关的三十几个官员都下狱了。因此说陈祖苞是被连坐追责。

所以陈之遴对杨嗣昌、对明朝都是很愤恨的。才有了那一句“行年四十,乃知三十九年都错。”从四十岁开始改换门庭,投降满清。

那么下面我们来看一看,作者会怎么来说这一件事的呢?

分析到这里,其实就引出了我前面也说到过的那个话题,就是到底书中第五十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 暖香坞雅制春灯谜”里面,所描写的那一大段猜灯谜的情节,到底在影射什么?相信这一段大家都非常熟悉,我看到历来也有非常多的人在猜测其隐义。不过当然都不对了,因为这一段情节,就是在讲上面我所说的关于陈之遴弑父的这个事件的。并且,这一段情节又是对上面探春秋爽斋那段文字的一个补充解析,是把其中几个极其难猜到的谜题直接通过猜灯谜的方式在书中给出了答案,让读者减少解谜的难度。

首先我们单看看前四个灯谜,这四个灯谜,可都是李纨和她的两个妹妹所编的哦,并且都出自李纨之口。李纨和探春是什么关系,前面说的很明白了。所以这是徐灿在代陈之遴伸冤表白这件事情。

第一个灯谜是“‘观音未有世家传’,打《四书》一句。”大家看,这不是有观音了吗?跟前面说的千手千眼观音就给对应上了。所以这就是作者给的提示,因为那个“大观窑”、“佛手”、“比目磬”连在一起的那句,要猜到是观音太难了,就算偶尔闪过这个念头,也不敢确定吧?所以作者就在后面这里直接给出了谜底。可能很多人觉得还是不好说吧?这仍然可能只是碰巧而已啊。于是作者一不做二不休,后面三条灯谜全部都是跟前面对应得上的。只要随便猜到一条,再顺着思路这么一追索,于是就完全明白了。

我们先来看看这一句灯谜表面意思。前文所引述的千手观音的故事,其最初的起源是来自北宋蒋之齐作的《大悲菩萨传》碑文。而这个碑文又是蒋之齐根据山里的和尚所流传下来的传说进行加工润色而撰成的。因此这个真的只是故事传说,不是有考的史书记载。

所以说“观音未有世家传”,意思就是观音的善举只是传言,没有史书传记来为她作证。那么陈之遴的情况也是这样啊,如果是在吴梅村写作《红楼梦》的当时,明史还没开编呢。就算是后来的增删润色阶段,明史也是正在写,还没有写成,写成后会怎么记载他的这件事不好说,连会不会记载还不一定呢。至于以后的清史更不会去记载前朝的这么一个小事件了。所以陈之遴弑父的这件事情在当时来说的确就是属于民间的流言。

因此,李纨这个谜面的意思,就是说陈之遴弑父是流言而已,不是真的。

然后我们再看后面几个人物的表现,其实是相当的意味深长啊。

湘云接着就说“在止于至善。”

我以前也分析过了,湘云除了影射卞玉京外,还影射民间的精英知识分子阶层。所以湘云是站在李纨一边的,她要帮陈之遴说话。所以她说陈之遴是“至善”的。“至善”,在四书中是指做到极致、做到最完美的意思。朱熹以孝道为例说来说明这个“至善”,他是这样说的:

“至善,便如今人说极是。且如说孝:孟子说‘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此是不孝。到得会奉养其亲,也似煞强得这个,又须着如曾子之养志,而后为能养。这又似好了,又当如所谓‘先意承志,谕父母于道,不遗父母恶名’,使国人称愿道‘幸哉有子如此’,方好。”又云:“孝莫大于尊亲,其次能养。直是到这里,方唤做极是处,方唤做至善处。”

翻译一下,这段话意思就是说:只顾赌博饮酒,不顾念父母养育的辛劳,这是不孝。到了懂得奉养父母,就强了一些。如果能象曾子那样,奉养父母并顺从其意志,这就又好一点了。如果能做到父母未说而能先解其意,用道来引导父母,不给父母留下恶名,使国人都称赞说“有这样的儿子真幸运啊”,这才叫做好。最大的孝在于能使父母得到尊荣,其次才是能奉养。只有做到这样,才叫做到了极致,才叫做到了至善的境界。

所以我们看,原来儒家思想所宣扬的最极致的孝道,不是仅仅顺从父母以及奉养父母这么简单,它要求的是要能够光宗耀祖,使别人都对其父母羡慕称颂,这才是孝的极致。陈之遴的所作所为不就是这样吗?所以陈之遴的确称得上“至善”啊。

然后宝钗笑道:“你也想一想‘世家传’三个字的意思再猜。”宝钗这句挺有意思,是挪揄一下湘云:你先别得瑟,我们大清后面怎么给陈之遴作传还两说呢。

接着下来黛玉这句就非常有趣了。黛玉笑道:“哦,是了。是‘虽善无征’。”这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说,你们说陈之遴是至孝,并没有毒死他父亲,可是这同样没有证据啊。

我们大家都知道黛玉就是影射崇祯。崇祯对陈祖苞漏刑可是想当的恼火啊,对陈之遴也是耿耿于怀,对他永不叙用。所以作者特意让黛玉来说这一句谜底,真的很意味深长。

好了,这一次看起来是李纨和黛玉杠上了。既然黛玉这样说,那么李纨就从三个方面来进行反击,我们接着往下看。

李纨又道:“一池青草草何名。”湘云忙道:“这一定是‘蒲芦也’。再不是不成?”

因为前面李纨已经说明了,她编的两个灯谜都是四书的。所以这个“蒲芦”也是出自四书。见《礼记·中庸》:“夫政也者,蒲卢也。” 郑玄 注:“蒲卢,蜾嬴,谓土蜂也。”

也就是说,这道灯谜的谜底就是“蒲芦”,就是蜾嬴,也就是虫子。然后我们再看看,秋爽斋的描写里面有跟这道灯谜对应的吗?当然有了。大家看这句:

拔步床上悬着葱绿双绣花卉草虫的纱帐。板儿又跑过来看,说:“这是蝈蝈,这是蚂蚱。”

那个蚊帐上不是就绣着草虫吗?又有草又有虫了。而且,特意让板儿强调上面有“蝈蝈”、“蚂蚱”等虫子。

既然这样的话,到底这个前后关联的谜语,暗示了一个什么样的谜底?

我们再认真看看这道灯谜的谜面,“一池青草草何名”,而这草名叫“蒲卢”,也就是虫子。于是不就变成了一池虫子了吗?这个“一池虫子”,大家能想起是什么东西吗?

这个说穿了其实就不难猜了。这指的就是今三门峡市的渑池。渑池之名来源于古水池名,本名黾池,以池内注水生黾(一种水虫)而得名。此地发生过的渑池会这个典故知道的人就多了,就是蔺相如逼秦王击缶那个故事。

不过,大家不要误会,我要说的并不是这个典故。这个典故跟我这里讨论的这个话题应该没有什么关系的。那么渑池还跟什么故事有关呢?还有一个的,但知道的人不多,而且有点绕。我们先来看看,原来这个渑池和我国的“池”这个姓大有渊源。

汤殷二十三世之裔,殷姓,讳民,因辅佐周穆王(西周第五王)有功,周穆王封民食邑于池(河南省渑池县),其后代子孙遂以封地为姓。“民”是池姓的太始祖,至今有二千九百多年的历史,渑池可谓是池氏开姓的发源地。

而这个池姓的后人中,有一个人就演绎出了一个我们今天人人都耳熟能详的一个成语。

这就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个成语了。为什么说这个成语跟池姓后人有关呢?原来这个成语有两个来历的,均出自东汉泰山太守应劭著《风俗通》:

旧说:池仲鱼,人姓字也。居宋城门,城门失火,延及其家。仲鱼烧死。

又云:宋城门失火,人汲取池中水,以沃灌之。池中空竭,鱼悉露死。喻恶之滋,并伤良瑾也。

真是不说不知道,原来“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个成语最初的出处,是说有个叫池仲鱼的人,住在城门,因城门失火而被烧死。殃及池鱼的这个“池鱼”,是指池仲鱼,而非指池水中之鱼。

这样一来就完全清楚了,原来李纨的“一池青草草何名”,真正的谜底,就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就是说陈之遴的老爹冤啊,京城遭灾,明明责任在负责军事的杨嗣昌等人以及崇祯这个皇帝的身上,可是却惨被无辜殃及。用“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个成语形容,真是恰当之极。

我们接着看下一个灯谜:

李纨笑道:“这难为你猜。纹儿的是‘水向石边流出冷’,打一古人名。”探春笑问道:“可是山涛?”李纹笑道:“是。”

这一个灯谜,当然也是跟秋爽斋的前文有关联的。这个谜面说的是冰冷的水在石边流出,这不就是泉水和石头吗?秋爽斋里面那副对联就有“泉石野生涯”这一句。但是你要说期望读者能够从“泉石”猜出“山涛”这个谜底,那显然不可能的嘛。所以作者直接就把答案告诉读者了。

那这个“山涛”,又是何许人也呢?原来山涛是三国曹魏及西晋时期名士、政治家,“竹林七贤”之一。他的经历和事迹挺多的,我就不详细地介绍了,大家可以自行百度,我在这里就只是把山涛和陈之遴作一下对比。

那下面我们一条条来罗列一下两个人之间的相同点:

1、山涛,早孤。就是早年丧父,他母亲还在,一直活到很老的。陈之遴同样早年丧父,母亲也活到很老。

2、山涛年四十,始为郡主簿。就是四十岁才出来做官,之前一直做隐士。而陈之遴不是有那么一句“行年四十,乃知三十九年都错。”吗?也是四十岁开始改换门庭给满清做官。话说我看到这个的时候真是汗毛都竖起来了,这有那么巧吗?!这就是我说的第三个数字上的相同之处了。

3、两人同样都是贰臣。陈之遴不用说了。山涛是先给曹魏做官,然后预感到司马氏要造反,于是早早就跑掉了。然后等司马氏上台之后,又重新跑出来做官。

4、两个人做到最大的官职大致相等,都是尚书,相当于相国级别的。

5、两个人都很孝顺母亲。山涛因母亲年老请求辞职,武帝下诏说:“您虽然想要奉养老母,然而职务有上下公私之分,家中早晚有人侍奉医药,您应当暂割情爱,以兴一心在公之德。”陈之遴也做了同样的事情啊。他上书给顺治说,母亲年老,虽然有两个弟弟侍奉,但他作为长子还是希望能辞官回归故里服侍母亲,以尽孝道。顺治就批了个“知道了”,没同意他辞官。

我相信徐灿拿山涛来类比陈之遴,除了两人之间有那么多的相同点外,主要还是想对世人说,陈之遴那么孝顺母亲,是个孝子,又怎么可能会毒杀他父亲呢?

然后我们再看第四个灯谜。

李纨又道:“绮儿的是个‘萤’字,打一个字。”众人猜了半日,宝琴笑道:“这个意思却深,不知可是花草的‘花’字?”李绮笑道:“恰是了。”众人道:“萤与花何干?”黛玉笑道:“妙得很!萤可不是草化的?”

这个谜语,又是一个很难猜的谜语。其实作者在前面秋爽斋的描写中也是做了提示的,并且在这里给出了一半的谜底。这是怎么说呢?我们来仔细想一下:既然‘萤’可以打一个“花”字,那显然反过来“花”字也可以打一个“萤”了,对吧?而秋爽斋的描写中,那个装菊花的“花囊”,大家有没觉得有点奇怪?

我查过整部《红楼梦》,所有提到用来插花的器皿,都是用的“瓶”字的。唯一在另外一个地方用“花囊”这个词的,是在黛玉葬花时,她肩上挑着的那个是“花囊”。而这个显然是布袋做的,不是用于插花的瓷器。

因此秋爽斋中的那个花囊,又是有古怪啊。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原来“花”字,可以影射“萤”字。于是把“花囊”换成“萤囊”,大家想到什么了吗?

说起来,这个“萤囊”的典故,真是全世界都知道。就是那个某人晚上没钱买蜡烛读书,于是把萤火虫抓起来用纱袋包住当灯用的那个故事啊。

只不过可能有些人不知道这个典故就叫“萤囊”而已。当然更多的人也忘了故事的主角原来是晋朝的车胤。

那么,作者又拿这个车胤的什么事情来说事呢?

话说,这个车胤,后来又是官拜吏部尚书啊。当然这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他的曾祖车浚,就是在前朝,即三国时东吴的末代皇帝孙皓手下当会稽太守。车浚为官很清廉,史称:“公清有政绩”。可是孙皓是个昏庸无道的昏君,在吴末帝天玺元年(276年),会稽郡遭大旱,而孙皓贪婪暴虐,征收算缗,车浚拒不出本郡缗钱,且上表为民请求赈贷。孙皓以浚“欲树私恩”,遂遣人枭其首。

这样我们就明白了,陈之遴的父亲陈祖苞(话说同样有个“祖”字),也是被前朝的末代昏君崇祯所冤杀的。徐灿这是骂崇祯乃是昏君啊。

好了,基本上这段灯谜的情节我的分析就是这样了。后面还有湘云的一个:

湘云笑道:“我编了一支《点绛唇》,恰是俗物,你们猜猜。”说着便念道:“溪壑分离,红尘游戏,真何趣?名利犹虚,后事终难继。”众人不解,想了半日,也有猜是和尚的,也有猜是道士的,也有猜是偶戏人的。宝玉笑了半日,道:“都不是,我猜着了,一定是耍的猴儿。”湘云笑道:“正是这个了。”众人道:“前头都好,末后一句怎么解?”湘云道:“那一个耍的猴子不是剁了尾巴去的?”众人听了,都笑起来,说:“他编个谜儿也是刁钻古怪的。”

我认为这个灯谜应该是承接前面的意思,讲述完陈之遴的一生之后,湘云发出一个“红尘游戏,真何趣?名利犹虚”这样的感叹,并且陈之遴几个儿子都死了,最后只剩下一个陪伴母亲。所以说“后事终难继”。而陈之遴这样的人就像被耍的猴子,或者象是木偶,被人任意摆弄。

最后回过头来补充一下,前面秋爽斋的那一段中,还有个地方没说的。就是那一副对联:

烟霞闲骨格, 泉石野生涯。

这幅对联里面,我们很容易就会发现,这里面隐藏着一个典故。这个典故其实是一个成语来的,就是“烟霞痼疾”,“泉石膏肓”。我们来看看这个典故。

田游岩,京兆三原人。永徽时,补太学生。罢归,入太白山。母及妻皆有方外志,与共栖迟山水间。自蜀历荆、楚,爱夷陵青溪,止庐其侧。长史李安期表其才,召赴京师,行及汝,辞疾入箕山,居许由祠旁,自号「由东邻」,频召不出。

高宗幸嵩山,遣中书侍郎薛元超就问其母,赐药物絮帛。帝亲至其门,游岩野服出拜,仪止谨朴,帝令左右扶止,谓曰:「先生比佳否?」答曰:「臣所谓泉石膏肓,烟霞痼疾者。」

这个故事大意是,田游岩被罢免之后,就带着他的母亲和老婆,浪迹天涯,到处游山玩水,最后隐居在箕山许由祠旁。后来皇帝问他现在过得还好吗?他说“我喜爱山水已经到了极点,不可药救了”。这个成语后来就引申为形容对某个事情爱好成癖。

那这个故事的意思很明显,就是暗示陈之遴同样是带着他的母亲和妻子,被发配远赴东北的天涯海角荒野之地。

还有,我们细细体会一下这副对联,恐怕还有更深一层意思。因为显然“烟霞”可暗示明朝,因为是烟火和红霞嘛,而泉石又可暗示清朝,因为是冰冷的泉水。那么陈之遴在明朝被罢免并永不叙用,这不就是“ 烟霞闲骨格”吗?然后在清朝又被发配到远在天涯的荒野之地,这不就是“泉石野生涯”吗?因此这副对联又是对陈之遴悲剧人生的一个小结。

好了,那么到这里为止,就把秋爽斋和猜灯谜的这两段故事情节都分析完了。相信探春影射陈之遴的这个结论,证据已经足够充分了吧。而明白了探春就是陈之遴之后,其实又能帮我们继续解开书中的另外一个谜团。这个谜团就是为什么探春和黛玉相互都不爽对方?

好了,那么到这里为止,就把秋爽斋和猜灯谜的这两段故事情节都分析完了。相信探春影射陈之遴的这个结论,证据已经足够充分了吧。而明白了探春就是陈之遴之后,其实又能帮我们继续解开书中的另外一个谜团。这个谜团就是为什么探春和黛玉相互都不爽对方?

先来看看两个诗社中,李纨和探春两人在评诗时的表现:

第一次评海棠诗:众人看了,都道是这首为上(指黛玉的那首)。李纨道:“若论風流别致,自是这首;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蘅稿。”探春道:“这评的有理,潇湘妃子当居第二。”

本来众人都认为黛玉的为上,可是李纨探春都不同意,要评宝钗的第一。

第二次评菊花诗:李纨笑道:“等我从公评来。通篇看来,各有各人的警句。今日公评:《咏菊》第一,《问菊》第二,《菊梦》第三,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恼不得要推潇湘妃子为魁了;然后《簪菊》《对菊》《供菊》《画菊》《忆菊》次之。”本来李纨已经评黛玉第一了,可是探春还是不同意:

探春又道:“到底要算蘅芜君沉着,‘秋无迹’、‘梦有知’,把个忆字竟烘染出来了。”

两次探春都是亲宝钗而远黛玉。

更奇怪的是,探春能记得其他所有人的生日,居然偏偏忘了黛玉的生日。请看第六十二回宝玉过生日,探春说:

“倒有些意思,一年十二个月,月月有几个生日。人多了,便这等巧,也有三个一日、两个一日的。大年初一日也不白过,大姐姐占了去。怨不得他福大,生日比别人就占先。又是太祖太爷的生日。过了灯节,就是老太太和宝姐姐,他们娘儿两个遇的巧。三月初一日是太太,初九日是琏二哥哥。二月没人。”袭人道:“二月十二是林姑娘,怎么没人?就只不是咱家的人。”探春笑道:“我这个记性是怎么了!”

然后更加有意思的是,黛玉居然也不记得探春的生日!请看第七十回重建桃花社的那段,本来黛玉第二天要重开桃花社了,可是正好撞到探春的生日,结果开不成,只好往后推。请看原文:

饭后,探春换了礼服,各处行礼。黛玉笑向众人道:“我这一社开的又不巧了,偏忘了这两日是他的生日。虽不摆酒唱戏的,少不得都要陪他在老太太,太太跟前顽笑一日,如何能得闲空儿。”因此改至初五。

还有两个人经常碰出火花的,例如各人在成立诗社时起别号的那一段:

探春笑道:“有了,我最喜芭蕉,就称‘蕉下客’罢。”众人都道别致有趣。黛玉笑道:“你们快牵了他去,炖了脯子吃酒。”众人不解。黛玉笑道:“古人曾云‘蕉叶覆鹿’。他自称‘蕉下客’,可不是一只鹿了?快做了鹿脯来。”众人听了都笑起来。探春因笑道:“你别忙中使巧话来骂人,我已替你想了个极当的美号了。”又向众人道:“当日娥皇女英洒泪在竹上成斑,故今斑竹又名湘妃竹。如今他住的是潇湘馆,他又爱哭,将来他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以后都叫他作‘潇湘妃子’就完了。”大家听说,都拍手叫妙。林黛玉低了头方不言语。

先是黛玉打趣探春是头鹿,然后探春回敬,说的黛玉低头不语。

还有众人讨论惜春如何画大观园的那一段:

黛玉拉着探春悄悄的道:“你瞧瞧,画个画儿,又要这些水缸、箱子来了。想必他糊涂了,把他的嫁妆单字也写上了。”然后探春就向宝钗告状:“宝姐姐,你还不拧她的嘴?你问问他编排你的话!”于是宝钗就骂黛玉“狗嘴里还有象牙不成”。

大家都看明白了吧?明明白白就是说探春和黛玉相互不爽,而且更准确的来说,探春是亲宝钗而远黛玉!

而她们之间之所以是这样的关系,答案太简单了,大家肯定都已经想到了,陈之遴和崇祯是杀父之仇,当然相互之间不爽!陈之遴后来一心一意投降满清,当然会亲宝钗!

所以如果不明白探春、宝钗、黛玉她们这些人的影射关系,那么红楼梦书中很多奇奇怪怪的地方你绝对是看得一头雾水。

而搞通了的话就是一通百通,前前后后都呼应得非常完美。红楼梦读起来就会更加的有滋有味,感觉就象和作者心有灵犀,呼吸相通。作者在台上讲道,众人皆迷惑中,而我独自拈花微笑。


探春秋爽斋摆设是有关陈之遴的超级大谜语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