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袋鼠钢腿——袋鼠国空军编制概况(上)

2023-08-11 17:49 作者:从古知兵非好战  | 我要投稿

参考资料链接:

https://www.airliners.net/search/(网站可搜澳大利亚空军图)

https://www.airforce.gov.au/(澳大利亚空军官网)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46751057611854235&wfr=spider&for=pc(澳大利亚空军飞行表演队的发展史)

P.S:本文内容均来自网络,图源见水印,侵权删,侵权删,侵权删,重要的事说三遍!另外我是个军盲,如果有错,还请各位大佬多多包涵和指出。


前言

澳大利亚空军下设五个作战群和一个空战中心,分别是空中作战群(负责空军的空中对抗,统领战斗机部队)、空中机动作战群(负责空军的空中加油能力,统领加油机部队)、空中作战支援群(负责空军的作战支援和基地的地面防御,统领后勤保障部队)、空中作战监视和反应群(负责空军的监视和侦察能力,统领特种机部队)、空军作战训练群(负责空军的训练与发展,统领教练机部队)、空中作战中心(负责空军的信息战、情报能力的发展和探索),每个作战联队的指挥官为中校军衔。

现任空军司令:罗伯特·奇普曼(Robert Chipman)空军中将

空军现役人员:14313人

空军预备役人员:5499人

空军口号:Per Ardua ad Astra(“历经磨难,走向星空”)


P.S:能力有限,下面只统计空中单位


目前澳大利亚空军主要有四个空军基地,分别是威廉姆敦基地、安伯利空军基地、廷达尔空军基地、爱丁堡空军基地。

澳大利亚空军爱丁堡基地(第92空中监视与控制联队的主基地)
澳大利亚空军安伯利基地(第1中队、第6中队、第33中队、第35中队、第36中队)
澳大利亚空军威廉姆敦基地和延达尔基地(红色标记),这两个基地驻扎了澳大利亚空军大部分的作战单位
澳大利亚空军未来部署F-35A战斗机的基地分布情况


现役战斗机部队:

(1)驻澳大利亚东北部昆士兰州图文巴市安伯利空军基地的第82战斗机联队第1“笑翠鸟/第一队”中队(24架F/A-18F,主要执行对地对海打击支援任务和部分空战任务)

历史沿革

该中队成立于1916年,当时隶属于英联邦澳大利亚空军飞行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参加了西奈和巴勒斯坦战役。它使用了过时的英国皇家飞机厂生产的B.E.2s、B.E.12s、Martinsyde G.100s、G.102s、Airco DH.6、Bristol Scouts等机型,然后于1917年10月重新装备R.E.8,最后于1917年12月重新装备Bristol战斗机。

1917年至18年,它的指挥官是理查德·威廉姆斯少校,该指挥官后来也被称为“皇家空军之父”。第一中队于1919年解散,1922年作为皇家空军的一部分在纸面上重新组建,三年后才正式转变为作战部队。最初是由Airco DH.9和S.E.5组成的复合机队,在20世纪30年代扮演了专业轰炸机的角色,主要装备Hawker Demon双翼战斗机,后来也装备斗牛犬单座单发双翼战斗机,然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重新装备Avro Ansons海上巡逻机。

1940年,第一中队转而使用洛克希德公司生产的飞机,参加了马来亚和荷属东印度群岛战役,在1942年降级为二线部队之前,就遭受了严重损失。直到1943年中旬,该中队才装备布里斯托尔·博福特轰炸机并重新组建,接着于1945年装备了德哈维兰蚊子战斗机,以在荷属东印度群岛开展进一步行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第1中队再次缩减,1948年在安伯利基地重新成立,作为82联队下属的Avro Lincoln重型轰炸机部队。1950年至1958年,它驻扎在新加坡,多次在马来半岛紧急状态期间执行任务,在英联邦的指导下,在打击当地游击队的空袭任务中首当其冲。

当它返回澳大利亚时,它装备了堪培拉喷气式轰炸机。1970年至1973年,它装备了从美国空军租赁而来的麦道公司的F-4B/C幻影II,作为通用动力公司F-111C可变掠翼战斗轰炸机交付前的权宜之计。1974年,该中队淘汰了F-4飞机,转而装备了F-111C,该机在第一中队里服役了37年,直到2010年被超级大黄蜂取代。

2014年至2015年,以及2017年,该中队下属一支超级大黄蜂分遣队被部署到中东,作为澳大利亚对打击ISIS伊斯兰国KB组织的主要战果贡献者。该中队的超级大黄蜂分遣队于2018年1月14日执行了其轮换的最后一次打击任务,这也是澳大利亚空军空中任务组超级大黄蜂机队在中东地区2700架次中的最后一架次飞行任务。

换装历史

英国皇家飞机厂B.E.2/B.E.12战斗机(1916年–1918年)

Martinsyde G.100/G.102战斗机(1916年–1918年)

英国皇家飞机厂R.E.8战斗机(1917年–1918年)

布里斯托尔F.2战斗机(1917年–1919年)

汉德利第O/400战斗机(1918年)

Airco DH.9/DH-9A战斗机(1925年–1929年)

英国皇家飞机厂S.E.5战斗机(1925年–1928年)

韦斯兰特“麋鹿”螺旋桨轻型轰炸机(1929年–1936年)

Hawker Demon双翼战斗机(1935年-1939年)

布里斯托尔-斗牛犬单座单发双翼战斗机(1935年–1937年)

Avro Anson海上巡逻机(1939年–1940年)

洛克希德“哈德逊”反潜机/轰炸机(1940年–1942年)

布里斯托尔-博福特轰炸机(1943年–1945年)

德哈维兰-蚊子战斗机(1945年–1946年)

阿芙罗·林肯重型轰炸机(1948年–1958年)

堪培拉轰炸机(1959年–1970年)

麦道F-4B/C幻影II(1970年–1973年)

F-111C/G(1974年–2009年)

波音F/A-18F超级大黄蜂(2010年-至今)

澳大利亚空军第82战斗机联队第1“笑翠鸟”中队的F-111G战斗轰炸机(2006年2月)
澳大利亚空军安伯利基地的机务人员为第82战斗机联队第1“笑翠鸟”中队的FA-18E进行挂弹
澳大利亚空军第82战斗机联队第1“笑翠鸟”中队的FA-18E进行日常飞行训练
澳大利亚空军第82战斗机联队第1“笑翠鸟”战斗机中队的FA-18F、第82战斗机联队第6“闪电”中队的EA-18G、第86空运联队第36“黑马”中队的C-17A在昆士兰东南部进行联合编队飞行和空对空摆拍(2021年12月7日)
澳大利亚空军第82战斗机联队第1“笑翠鸟”中队的FA-18E进行日常低空训练
澳大利亚空军第82战斗机联队第1“笑翠鸟”中队的的FA-18F和印度空军的苏-30MKI合影(2023年2月17日,印度)


(2)驻澳大利亚南部新南威尔士州威廉姆敦空军基地的第81战斗机联队第2“飞行袋鼠”飞训转换OCU中队(21架F-35A,主要负责培养F-35A的飞行员,另外还负责探索肥电的战术战法)

机身编号:A35-004、A35-005、A35-006、A35-013、A35-014、A35-024、A35-025、A35-026、A35-027、A35-028、A35-031、A35-032、A35-033、A35-034、A35-043、A35-044、A35-045、A35-046、A35-047、A35-048、A35-049、

历史沿革

该中队于1942年4月在南澳大利亚州的皮里港成立,并于同年5月迁移至维多利亚州的皇家空军米尔杜拉基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它为澳大利亚空军提供了各种飞机的训练,包括P-40战斗机、A-31/35俯冲轰炸机、Avro Ansons巡逻机、回旋镖战斗机、喷火战斗机和飓风战斗机。该中队于1947年3月解散,又在1952年3月在新南威尔士州威廉姆敦空军基地重新组建,以应对朝鲜战争中对训练有素的飞行员的需求。

1958年5月,第1应用飞行训练学院在西澳大利亚皮尔斯空军基地开始配备吸血鬼喷气式教练机。由于澳大利亚空军飞行员首次接触到其他地方生产的喷气式飞机,该中队从战斗机中队手里接管了将训练有素的喷气式飞行员转变为可以驾驶CAC军刀(F-86F澳大利亚版)进行作战的任务。

1958年9月,它更名为第2作战转换(OCU)中队,并于同月停止了吸血鬼战斗机的训练课程。联队指挥官Neville McNamara(即后来的空军参谋长和国防军参谋长),从1959年8月到1961年1月担任该中队的指挥官。在他的任期内,该中队与隔壁兄弟单位的第75中队在安伯利、汤斯维尔和达尔文皇家空军基地进行了对抗演习。1960年初,第2中队的两名驾驶CAC军刀的飞行员和75中队的一名飞行员分别死于不同的事件;每架飞机都曾试图在低空弹射,在弹射过程中与飞机座舱盖相撞,头部受了致命伤。随后澳大利亚空军所有的CAC军刀都被停飞,直到美国派专员在所有飞机上进行了改装,达到了澳大利亚空军的要求后,才重新开启CAC军刀的飞行。

从1961年到1966年,该中队与同样驻扎在威廉姆敦空军基地的75中队和76中队一起归属于第81联队的控制之下。1963年底,该中队的工作人员正忙于为即将更换的“达索幻影III”开发训练材料,这项任务要求他们将制造商的技术文件从原始法语翻译过来。第2中队于1964年2月和3月陆续接收了数架幻影III战斗机。该部队于当年10月开始了该型号的改装课程,并于1968年8月开始了幻影III战斗机作战教官课程。法国达索公司最终向澳大利亚空军最终交付了100架幻影IIIO单座战斗机和16架幻影IIID双座教练机;这两种型号均在第2中队服役。该中队的名人约翰·纽汉(John Newham,即后来的空军参谋长)于1965年7月至1966年4月担任该部队的临时指挥官。

1966年至1967年期间,该中队抽调人手组建了一支名为“神枪手”的佩剑特技飞行表演队。1967年至1984年间,该部队的6架幻影遭遇重大事故,造成3人死亡。越南战争的经验使澳大利亚空军高层意识到空军在战时前线对地支援的重要性,于是在1968年开始要求训练前方空中管制员。这项任务最初由第2中队承担,1970年还为此成立了一个专门的部队,即第4前进空中控制飞行中队。

1969年10月,该中队开始换装Macchi MB-326喷气式教练机,用于引入战斗机训练,以及幻影III战斗机。从1970年4月开始,到1971年7月解散,同样驻扎在威廉姆敦空军基地的第5作战训练中队接管了MB-326教练机和教练机课程;过了几年,MB-326教练机还是被调回了第2中队。

为了准备引进F/A-18A/B“大黄蜂”后能快速具备战斗力,该中队于1985年1月1日暂时停止了其他飞机的飞行课程,并将MB-326教练机和幻影III战斗机的训练课程移交给了第77中队负责,从1985年5月17日开始,波音交付给澳大利亚空军的首批14架大黄蜂——7架单座F/A-18A和7架双座F/A-18B以及一架大黄蜂的陆基模拟器被交付给第2中队。该型号飞机的转换课程于8月19日开始,每次课程有四架F/A-18B和三名学生参加。

1988年12月,澳大利亚空军开始改装四架波音707运输机,为F/A-18A/B“大黄蜂”机队提供空中加油;该中队的工作人员于1991年7月开始接受空中加油的操作培训,随后将这一能力加入了F/A-18A/B“大黄蜂”的改装课程。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这支部队有12名教官和18名驾驶大黄蜂的飞行员,其中包括13名可以驾驶F/A-18B双座机进行教学的飞行员。该中队在每年都会开办两次转换课程,每次课程有八名学生参与,平均失败率为10%。该中队的几名外籍教官是与皇家空军交换的美国和加拿大空军飞行员。

2000年,该中队加入了76中队和79中队所在的作战联队,成为第78联队的一部分,该联队已重新组建为作战训练联队。截至到2005年,该单位日常拥有12至14名教官,并在两年周期内开办了三次大黄蜂改装课程和一次战斗机作战教官课程。每次课程大约有六名飞行员参加,该部队通常在每半年内让15名使用F/A-18A/B“大黄蜂”的新飞行员毕业。到2007年,该中队又回到第81联队的庇护下,隶属于空中作战群。

2017年12月,澳大利亚首位女战斗机飞行员从该中队毕业。该中队于2019年中旬完成了最后一次F/A-18A/B“大黄蜂”改装训练课程,并于当年12月停止了该型号飞机的飞行。

2020年6月,该中队开始接装F-35A,并为澳大利亚空军其他单位的飞行员培训操作F-35的飞行员。

换装历史

P-40战斗机(1942年-1945年)

A-31/35“复仇者”俯冲轰炸机(1942年-1951年)

CAC“回旋镖(Boomerang)”战斗机(1942年-1951年)

"喷火 "(Spitfire)战斗机(1942年-1946年)

飓风战斗机(1942年-1946年)

Avro Ansons巡逻机(1942年-1951年)

吸血鬼战斗机(1952年-1958年)

CAC军刀(1958年-1963年)

幻影III(1964年-1985年)

MB-326教练机(1969年-1985年)

F/A-18A/B“大黄蜂”(1985年-2019年)

F-35A“闪电II”(2020年-至今)

澳大利亚空军第81战斗机联队第2“飞行袋鼠”飞训转换中队的F-35A由当地土著为其开光)
澳大利亚空军第81战斗机联队第2中队的F-35A(2022年6月,威廉姆敦空军基地)
澳大利亚空军第81战斗机联队第2“飞行袋鼠”飞训转换中队的F-35A(2022年5月26日,威廉姆敦空军基地)
澳大利亚空军第81战斗机联队第2“飞行袋鼠”飞训转换中队的F-35A(也是澳大利亚空军接收的第49架F-35A)
澳大利亚空军第81战斗机联队第2“飞行袋鼠”飞训转换中队的F-35A与美国空军进行联合演习(2022年5月4日,内华达州内利斯空军基地)
澳大利亚空军第81战斗机联队第2中队的F-35A与美国空军进行联合演习(2022年4月,内华达州内利斯空军基地)


(3)驻澳大利亚南部新南威尔士州威廉姆敦空军基地的第81战斗机联队第3“猎鹰”中队(16架F-35A,主要负责夺取制空权和空地打击)

机身编号:A35-003(第三号机)、A35-007、A35-008、A35-009、A35-010、A35-011、A35-012、A35-015、A35-016、A35-017、A35-018、A35-019、A35-020、A35-021、A35-022、A35-023、

历史沿革

该中队成立于1916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澳大利亚飞行队的四个战斗中队之一,在1919年解散之前曾在法国西线作战。1925年,它作为皇家空军的一个常设中队重新成立,二战期间在地中海地区运作。该中队参加了盟军攻击西西里岛和意大利的行动。1944年11月,该中队装备了P-51野马,并继续在意大利和南斯拉夫地区作战,直到1945年5月欧洲战争结束。第三中队以25663个作战飞行小时和摧毁217.5架敌机的记录使其成为得分最高的皇家空军战斗机中队。

二战结束后,第三中队返回澳大利亚,并于1946年7月30日在库克角解散。1948年初,它在堪培拉费尔贝恩皇家空军基地重新组建,当时的空军第4中队被重新编号为第3中队。该中队配备野马、CAC CA-25 Wirraways和Taylorcraft Auster单翼侦察飞机,在1953年再次解散之前曾短暂担任战术侦察和近距离支援中队。

该中队于1956年3月1日在新南威尔士州威廉姆敦空军基地重新组建。从1958年起,它在马来亚巴特沃斯使用CAC军刀,参与马来半岛紧急情况和马印对抗有关的战争行动。

随着澳大利亚对越南战争的参与越来越深,第三中队于1967年返回澳大利亚,装备了幻影IIIO战斗机。当时的总指挥官、联队指挥官Vance Drummond于同年5月在第2作战转换部队的空战演习中丧生。后来由联队指挥官Jake Newham(后来的空军参谋长)继任。在接受了空对空作战和空对地打击的训练后,该中队于1969年2月被部署到马来西亚的皇家空军巴特沃斯基地,其分遣队也被部署到新加坡的腾加和巴亚勒巴尔空军基地。在此期间,该中队的飞机因其伪装涂料方案和低空作战而被戏称为“蜥蜴”。从此褶皱颈蜥蜴被当作一种非正式的第3中队徽章之一。

在马来西亚部署了15年后,第3中队返回澳大利亚,在将飞机和人员转移到第79中队后,1986年8月29日,第3中队成为第一支接收F/A-18A/B“大黄蜂”的空军作战部队。2002年2月,在阿富汗战争期间,第3中队抽调人员和飞机组成一支分遣队被部署到印度洋的迪戈加西亚的美军基地,以接替第77中队,为那里的联军基地提供防空。期间第3中队人员驾驶了第75中队的F/A-18A/B“大黄蜂”参加了猎鹰行动,专门执行空中拦截和空中巡逻任务。

2016年4月,第3中队在“秋葵行动”期间部署到中东,作为对ISIS伊斯兰国KB组织军事干预的一部分,接替了第77中队。2017年12月8日,第3中队停止了大黄蜂战斗机的飞行活动,随后于2017年12日解散了由联队指挥官约翰·哈利领导的中队,随后在亚利桑那州卢克空军基地重新组建了由联队司令达伦·克莱尔指挥的中队。在此期间第3中队所有的大黄蜂战斗机和大部分人员都被调到了第77中队。该中队于2018年开始接装F-35A,是澳大利亚空军第一个接装肥电的单位。2021年该单位形成初始战斗力(IOC)。

换装历史

英国皇家飞机厂R.E.8(1917年–1918年)

Gloster Gauntlet单座双翼战斗机(1940年8月-1941年1月)

格洛斯特角斗士双翼战斗机(1940年8月-1941年1月)

Westland Lysander联络机(1940年8月-1941年1月)

飓风战斗机(1941年1月-1941年5月)

P-40“霍克”(1941年6月-1944年11月)

P-51D“野马”(1944年11月-1946年7月)

CAC军刀(1956年–1967年)

幻影III(1967年–1986年)

F/A-18A/B“大黄蜂”(1986年8月-2017年12月)

F-35A“闪电II”(2018年-至今)

 澳大利亚空军第81战斗机联队第3“猎鹰”中队的F/A-18C
澳大利亚空军第81战斗机联队第3中队的F-35A和美国空军的F-22A进行联合演习(2023年7月,澳大利亚威廉姆敦空军基地)
 澳大利亚空军第81战斗机联队第3中队的F-35A和美国空军进行联合演习(2022年4月,内华达州内利斯空军基地)
 澳大利亚空军第81战斗机联队第3中队的F-35A和美国空军进行联合演习(2022年4月,内华达州内利斯空军基地)
澳大利亚空军第81战斗机联队第3中队的F-35A和美国空军进行联合演习(2022年4月,内华达州内利斯空军基地)
澳大利亚空军第81战斗机联队第2、3战斗机中队的F-35A合影

(4)驻澳大利亚中北部的北领地廷达尔空军基地的第81战斗机联队第75“黑线”中队(8架F-35A,主要负责夺取制空权和空地打击)

机身编号:A35-029、A35-030、A35-058、A35-059、A35-060、A35-061、A35-062、A35-063、

历史沿革

该中队成立于1942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西南太平洋战区驾驶P-40 “霍克”战斗机进行了广泛的行动。又于1948年解散,但在1949年进行了改革,并在整个冷战期间运营喷气式飞机。

该中队于1952年至1954年驻扎在马耳他,使用德哈维兰吸血鬼战斗机,1968年至1983年驻扎在马来西亚,使用达索幻影III战斗机,然后返回澳大利亚。

该中队于1988年装备了F/A-18A/B“大黄蜂”战斗机,并于同年迁至廷达尔皇家空军基地。1999年,它被部署到东帝汶,处于一级戒备状态,以支持澳大利亚领导的东帝汶维和国际部队。2003年该中队跟随美国空军参加了伊拉克战争,澳大利亚政府宣布于2003年2月1日向中东部署一个F/A-18A/B“大黄蜂”战斗机中队,14架隶属于该中队的大黄蜂战斗机于2月13日至16日从廷达尔经迪戈加西亚基地飞往卡塔尔乌代德空军基地。同年3月20日伊拉克战争爆发后,该中队被用于为高价值的联军飞机提供护航,如KC-135R加油机、KC-10加油机和E-3B/C哨兵预警机。由于伊拉克空军实力严重不足,没有对大型飞机机队构成威胁,随后第75中队的任务就转向为对联军地面部队提供近距离空中支援,并对伊拉克空军的残军进行空中拦截。

这些对地攻击的任务最初是为了美国陆军而服务的,但该中队的任务目标后来修改成为美国海军陆战队服务。该中队还于4月12日为澳大利亚特种空勤团(SASR)和澳大利亚皇家团第4营提供近距离空中支援任务,当时这些部队占领了伊拉克的阿萨德空军基地。

第75中队于4月27日进行了在伊拉克战争中的最后一次战斗飞行任务。在伊拉克战争期间,该中队执行了350次作战任务,并投掷了122枚GBU-10/12/15激光制导炸弹。在这些行动中,该中队增加了来自第81联队其他F/A-18A/B“大黄蜂”中队的飞行员。第75中队的飞机于2003年5月14日返回廷达尔基地,其地勤人员于次日抵达。该中队于2003年11月27日因“在猎鹰行动期间在中东行动区和伊拉克上空的对地及空中拦截行动中持续出色的服务”而被授予功绩部队嘉奖。

2005年8月,第75中队的一批现役和退伍军人前往巴布亚新几内亚,纪念太平洋战争结束60周年和米尔恩湾战役63周年。截至2011年,75中队是皇家空军最大的F/A-18部队。该中队定期与马来西亚皇家空军、新西兰皇家空军、新加坡空军和美国军方的部队进行演习,并使用迪米空中武器靶场的设施进行训练。在2015年该中队被部署到伊拉克对ISIS伊斯兰国KB组织进行军事干预。

该中队还因其维护老化F/A-18A战斗机的妥善率高而获得2019年皇家空军维修奖杯。这也是澳大利亚空军最后一支退役F/A-18A/B“大黄蜂”的中队,该部队于2021年12月4日进行了最后一次飞行。五天后,该中队收到了第一架F-35A五代战斗机。2022年6月,该中队举办了F-35A飞行表演等活动,以纪念其成立80周年。

换装历史

P-40“霍克”(1942年–1945年)

P-51“野马”(1946年–1948年)

德哈维兰吸血鬼战斗机(1949年–1957年)

格洛斯特流星战斗机(1955年–1957年)

CAC军刀(1957年–1965年)

达索幻影III(1965年–1988年)

F/A-18A/B“大黄蜂”(1988年–2021年)

F-35A闪电II(2021年-至今)

澳大利亚空军第81战斗机联队第75“黑线”中队的幻影III战斗机(1988年)
澳大利亚空军第81战斗机联队第75“黑线”中队接装的第一架F-35A在美国沃斯堡机场首飞(2020年8月4日)
澳大利亚空军第81战斗机联队第75“黑线”中队的F-35A战斗机(总订单第63架)于2023年4月1日首飞


(5)驻澳大利亚南部新南威尔士州威廉姆敦空军基地的第81战斗机联队第77“石狮”中队(16架F-35A,曾经是专业的对地打击部队,现在算是多用途作战单位)

机身编号:A35-035、A35-036、A35-037、A35-038、A35-039、A35-040、A35-041、A35-042、A35-050、A35-051、A35-052、A35-053、A35-054、A35-055、A35-056、A35-057、

历史沿革

该中队于1942年3月在西澳大利亚皮尔斯皇家空军基地成立,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西南太平洋战区与日军作战,当时使用的是P-40“霍克”战斗机。

二战后,它重新装备了P-51“野马”战斗机,并作为英联邦占领军的一部分部署到日本。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时,该中队正准备返回澳大利亚,之后加入了支持韩国的联合国部队中。

1951年4月至7月,它从P-51“野马”战斗机改装成了格洛斯特流星战斗机,并一直留在韩国直到1954年10月,该中队在朝鲜战争中声称击落了5架米格-15和摧毁了5000多个建筑和车辆,而自身因地面防空火力及空中格斗损失了近60架飞机。

1956年11月,第77中队在威廉姆敦空军基地装备了CAC军刀。两年后,它被调到马来半岛的巴特沃斯空军基地,在紧急状态的最后阶段加入了针对当地游击队的空地打击任务。

该中队在20世纪60年代一直驻扎在巴特沃斯空军基地,在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之间的红色冲突区域期间提供区域防空任务。1969年初,它返回威廉姆敦空军基地,重新换装成达索幻影III战斗机。

1987年6月,第77中队开始改装为F/A-18A/B“大黄蜂”战斗机。2001-2002年,它向位于迪戈加西亚的美国基地提供了一支由四架飞机组成的分遣队,以支持阿富汗战争,并于2015-2017年部署到中东,作为打击ISIS伊斯兰国KB组织的一部分。

在21世纪初,该中队还短暂地操作了PC-9担任前线空中管制角色。它于2021年1月开始换装F-35A“闪电2”。

除了空对空作战外,第77中队还担负着对地打击、近距离空中支援和海上打击任务。该部队的座右铭是“迅速摧毁”,徽章上还有一只东方庙狮,这是第77中队在朝鲜战争中所扮演角色的遗产。第77中队定期与马来西亚空军、新西兰空军和美国军方进行演习。

换装历史

P-40“霍克”战斗机(1942年–1945年)

P-51“野马”战斗机(1946年–1948年)

格洛斯特流星战斗机(1951年4月-1956年8月)

CAC军刀(1956年11月-1969年7月)

达索幻影III(1969年7月-1987年6月)

Macchi MB-326教练机(1985年1月-1987年6月)

F/A-18A/B“大黄蜂”(1987年6月-2020年12月)

PC-9初教机(2000年-2003年)

F-35A“闪电2”(2021年1月-至今)

澳大利亚空军(RAAF)第81战斗机联队第77“石狮”中队与美国海军陆战队(VMFA-314)战斗机攻击中队进行联合交互训练(2023年7月5日,新南威尔士州威廉敦空军基地)
澳大利亚空军第81战斗机联队第77“石狮”中队的F-35A
澳大利亚空军第81战斗机联队第77“石狮”中队的F-35A
澳大利亚空军第81战斗机联队第77中队的F-35A与美国空军进行联合演习(2022年4月,内华达州内利斯空军基地)


现役电子战部队:

驻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图文巴市安伯利空军基地的第82战斗机联队第6“闪电”中队(12架EA-18G,该中队由美国海军VAQ-129中队(唯一一个咆哮者训练中队)负责培训)

历史沿革

该中队成立于1917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驻扎在英国的一支训练部队。该中队于1919年解散,但于1939年初重新组建。随后该中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作为轻型轰炸机和海上巡逻机中队参加了战斗(如新几内亚战役和新不列颠战役),1945年末该中队解散。

该中队于1948年重新组建为皇家空军的轰炸机作战转换(OCU)部队。自那时开始该中队主要以这种身份在部队露面,尽管它一直保持着二次打击能力,并在1979年至1993年间承担侦察任务。第6中队驻扎在昆士兰安伯利皇家空军基地,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配备了波音公司的F/A-18F“超级大黄蜂”多用途战斗机。该中队于2017年开始改装为波音公司的EA-18G“咆哮者”电子攻击机。

2016年11月23日,该中队的超级大黄蜂战斗机被移交给第一中队。2018年1月,该中队的EA-18G飞机首次飞往美国参加红旗军事演习。同月的28号,一架EA-18G(编号:A46-311)在起飞时故障起火,造成严重损失,后来经过波音专家判定抢救无效,只能销毁,2022年订购了一架EA-18G“咆哮者”作为此前损失的补充。该机于2023年2月交付。

该中队于2019年4月30日实现了初步作战能力(IOC),并计划于2023年实现全面作战能力(FOC)。

换装历史

哈德逊轰炸机(1940年–1943年)

Avro Anson巡逻机(1939年–1940年)

博福特轰炸机(1943年–1945年)

林肯轰炸机(1948年–1955年)

堪培拉轰炸机(1955年–1970年)

F-4B/C战斗机(1970年–1972年)

F-111C战斗轰炸机(1973年–2010年)

Learjet 45侦察机(1982年–1987年)

F/A-18F“超级大黄蜂”(2011年-2016年)

EA-18G“咆哮者”(2017年-至今)

澳大利亚空军第82战斗机联队第6“闪电”中队的F-111“土豚”战斗轰炸机
澳大利亚空军第82联队第6“闪电”中队的EA-18G电子战飞机


现役教练机部队:

(1)驻澳大利亚南部新南威尔士州威廉姆敦空军基地的第78攻击机/空中训练联队第76中队(16架BAE MK.127“鹰”式高教机)

历史沿革

该中队成立于1942年,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西南太平洋战区与日军作战,当时使用的是P-40“霍克”战斗机。二战后,它重新装备了P-51“野马”战斗机,并作为英联邦占领军的一部分部署到日本。直到1948年解散。

该中队于1949年重新组建,1952年后转移到马耳他,在那里开启了使用德哈维兰吸血鬼战斗机的驻军任务,直到1955年再次解散。

它于1960年重新启用,并在澳大利亚本土使用CAC军刀和达索公司的幻影III战斗机,直到1973年解散。

第76中队于1989年重新组建,目前驻扎在新南威尔士州威廉镇皇家空军基地,使用霍克127喷气式高级教练机为澳大利亚空军提供高级飞行课程,培养战斗机飞行员。

换装历史

P-40“霍克”战斗机(1942年–1945年)

P-51“野马”战斗机(1946年–1951年)

德哈维兰吸血鬼战斗机(1951年-1955年,1960年-1961年)

CAC军刀(1961年-1968年)

达索幻影III(1969年-1973年)

Macchi MB-326教练机(1989年-2000年)

CAC CA-25 Winjeel教练机(1989年-1995年)

PC-9初教机(1995年-2002年)

Hawk 127高教机(2000年-至今)

澳大利亚空军第78空中训练联队第76中队的BAE MK.127“鹰”式高教机(2007年)

(2)驻澳大利亚西部西澳大利亚州皮尔斯空军基地的第78攻击机/空中训练联队第79中队(16架BAE MK.127“鹰”式高教机)

历史沿革

该中队成立于1943年5月,是一支配备海军型喷火战斗机的战斗机部队,随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西南太平洋战区与日军作战。1943年6月至1945年8月战争结束期间,该中队派出防空巡逻队负责保护盟军基地和船只,护送澳大利亚空军和美国军方的飞机,并袭击日本占领的岛屿阵地。该中队于1945年11月解散,但在1962年至1968年间重新组建,在泰国乌汶空军基地使用CAC军刀。在使用军刀战斗机的过程中,它为泰国抵御邻国令人担忧的袭击做出了贡献,并多次与美国空军一起进行了演习。1986年至1988年间,第79中队再次活跃在马来西亚巴特沃斯皇家空军基地,在战斗机中队向新飞机过渡期间,该中队使用达索公司的幻影III战斗机和一架DHC-4 Caribou运输机。

该中队于1998年重新组建,目前驻扎在皇家空军皮尔斯基地,自2000年以来一直在那里使用霍克127喷气式高级教练机为澳大利亚空军提供喷气式飞机入门培训,并为具有一定经验的飞行员提供高级教练机的进修培训,培养战斗机飞行员。近些年该中队还多次为澳大利亚陆军和澳大利亚海军在西澳大利亚和北领地的训练演习中提供近距离空中支援。

换装历史

"喷火 "(Spitfire)战斗机(1943年–1945年)

CAC军刀(1961年-1968年)

达索幻影III(1969年-1973年)

Macchi MB-326教练机(1989年-2000年)

CAC CA-25 Winjeel教练机(1989年-1995年)

PC-9初教机(1995年-2002年)

Hawk 127高教机(2000年-至今)

澳大利亚空军第78空中训练联队第79中队的F-86F(1964年,泰国乌汶基地)
澳大利亚空军第78空中训练联队第79中队的BAE MK.127“鹰”式高教机在皮尔斯空军基地附近进行编队飞行(2008年11月)

(3)驻澳大利亚南部新南威尔士州威廉姆敦空军基地的第82战斗机联队第4“飞镖”中队(16架PC-21初教机)

历史沿革

该中队以前该中队成立于1917年末,作为澳大利亚飞行队的一部分在西线作战,直到1918年11月停战。它在1919年年中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解散,但在1937年和1940年重新成立。1942年,它部署到新几内亚,在那里通过侦察火炮、提供侦察和近距离空中支援来支持英国军队。随着战争的进展,该中队参加了霍恩半岛、新不列颠和婆罗洲战役。可以这么说,这是一支长期活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专门负责与陆军联合作战/合作的战斗机部队。

二战结束后,第4中队于1945年11月14日返回澳大利亚,并再次驻扎在堪培拉基地。它在婆罗洲战役期间装备了新型P-40战斗机,随后在1947年初,开始装备P-51“野马”战斗机和Auster AOP III侦察机。在完成这些新飞机的训练后,该中队于1947年9月在布雷德伍德的一次演习中为Duntroun皇家军事学院的学员提供了火力支援演示。1948年3月7日,第4中队改编为第3中队。

第4中队于2009年7月3日在威廉姆敦空军基地重新组建,负责训练能配合前线空中管制员的飞行员。该中队同时也是第82联队的前方空中控制发展部队(FACDU),操作PC-9初教机,经常与特种作战人员或联合末端攻击引导员(JTAC)一起训练,并负责为陆军特种作战司令部的下属部队提供相应的火力支援。2020年,第4中队的PC-9被PC-21取代。

换装历史

Sopwith Camel战斗机(1917年–1918年)

Sopwith Snipe战斗机(1918年–1919年)

霍克Demon战斗机(1937年-1940年)

Avro Anson海上巡逻机(1937年–1939年)

de Havilland Moth Minor飞机(1940年–1941年)

CAC Wirraway战斗机(1940年–1945年)

de Havilland Tiger Moth飞机(1942年–?)

CAC回旋镖战斗机(1943年–1945年)

Piper Cub战斗机(1943年–1944年)

P-40战斗机(1945年–1947年)

P-51战斗机(1947年–1948年)

奥斯特AOP III侦察机(1947年–1948年)

PC-9初教机(2009年-2019年)

PC-21初教机(2020年-至今)

澳大利亚空军第4中队的PC-9A初教机(2015年)

(4)驻澳大利亚西部西澳大利亚州皮尔斯空军基地的空中训练联队第二飞行训练学院(16架PC-21初教机)

历史沿革

第二飞行训练学院是澳大利亚皇家空军的主要飞行训练学校。它于1969年以现在的名字成立,位于西澳大利亚州皮尔斯皇家空军基地。第二飞行训练学院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47年在维多利亚州库克角皇家空军基地重建了空军最初的学员训练单位,即第一飞行训练学院。1951年至1952年,机组人员培训重组后,第一飞行训练学院更名为第一应用飞行训练学校(第一AFTS),并开始专门从事CAC Wirraways的高级飞行教学。1958年,它搬迁到皇家空军皮尔斯基地,在那里它改装成了德哈维兰吸血鬼喷气式教练机。1969年1月,学校被改为第二飞行训练学院,开始用Macchi MB-326H取代吸血鬼队。从1989年开始,MB-326H被PC-9取代。2019年开始,该学院的PC-9教练机开始被PC-21教练机取代。

换装历史

吸血鬼战斗教练机(1958年-1969年)

Macchi MB-326H教练机(1969年-1989年)

PC-9教练机(1990年-2018年)

PC-21教练机(2019年-至今)

澳大利亚空军第二飞行训练学院的PC-9初教机(2008年)
澳大利亚空军第二飞行训练学院的PC-21教练机(2018年)

(5)驻澳大利亚东南部维多利亚州东萨空军基地的空中训练联队中央飞行学院(16架PC-21初教机,外号阿拉丁神灯,负责培训飞行教员、制定飞行标准和审核飞行资质)

历史沿革

中央飞行学院(CFS)是澳大利亚空军的一个训练单位,它的前身是1913年3月在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库克角成立的第一支军事航空部队,当时其职责是提供基本的飞行训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训练了150多名澳大利亚飞行队飞行员。它于1919年12月解散。1940年4月,在库克角重新组建,CFS于5月迁至新南威尔士州,首先驻扎在卡姆登,然后从1942年4月开始驻扎在塔姆沃斯,最后从1944年1月开始驻扎帕克斯。1944年9月,它返回库克角。到二战结束时,该校已经培养了3600多名教官。1947年11月,它迁至东萨基地,直到现在驻地仍没改变。该学院现在还是“Roulettes”特技飞行表演队的上级单位。

换装历史

P-51战斗机(1947年-1953年)

C-47运输机(1947年-1953年)

林肯轰炸机(1947年-1953年)

德哈维兰吸血鬼战斗机(1953年-1956年)

CAC CA-25 Winjeel(1956年-1969年)

Macchi MB-326H教练机(1969年-1990年)

CT-4A/B教练机(1975-1990年)

PC-9教练机(1987年-2018年)

PC-21教练机(2019年-至今)

澳大利亚空军中央飞行学院下属的Roulettes特技飞行队的PC-9进行飞行表演(2012年5月)

(6)驻澳大利亚东南部维多利亚州东萨空军基地的空中训练联队第32“鹦鹉”中队(8架King Air350)

历史沿革

该中队于1942年2月21日在莫尔兹比港成立,是一支侦察和轰炸机部队,它是由其他皇家空军哈德逊中队的成员组成的,该中队配备了哈德逊轰炸机,在新几内亚战役的早期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在太平洋地区进行反潜和巡逻任务,还负责对敌方机场和军港进行轰炸,并执行侦察和补给任务。1942年末,它被搬迁到悉尼,进行反潜巡逻,最初从里士满皇家空军基地出发,然后从卡姆登出发。1943年3月,哈德逊轰炸机被DAP建造的Bristol Beaufort轰炸机取代,该机一直使用到战争结束。该中队于1945年11月解散。

1989年7月1日,在东萨空军基地进行了改革,该中队重新成立,并成为一个训练和运输中队,配备了HS-748运输机。1997年,租用的比奇克拉夫特B200运输机也在该中队服役,尽管它也继续运营一些HS-748。从2003年开始,该中队重新配备了租赁的比奇克拉夫特国王航空350飞机,其余的HS-748于2004年6月30日退役。2018年5月,隶属于第32中队的King AIR 350运输机部署到南太平洋进行为期两周的轮换,作为澳大利亚空军对索拉尼亚行动的支持的一部分。该行动的重点是侦查非法捕鱼和维持经济禁区的治安。

换装历史

哈德逊轰炸机(1942年2月-1943年3月)

Bristol Beaufort轰炸机(1943年3月-1945年11月)

HS-748运输机(1989年7月-2004年6月)

Beechcraft B200 Super King Air运输机(1997年6月-2003年3月)

Beechcraft B300 King Air 350运输机(2003年4月-至今)

澳大利亚空军第32“鹦鹉”中队的比奇 King Air 350运输机


——部署于澳大利亚的外军

新西兰:9人(导航训练)

新加坡:230人——1个固定翼飞机教练中队、1个直升机教练中队

美国太平洋司令部:1500人——松树谷基地、通讯设施、电子侦察设施

美国战略司令部:1台探测跟踪雷达(哈罗德·E·霍尔特海军通讯站)

美军在澳大利亚的部署概况


这一篇就介绍到这里,下一篇介绍袋鼠国的大飞机部队、整体装备数量及性能情况。


凑数图

澳大利亚女兵
澳大利亚女兵
澳大利亚空军战斗机部队全家福(包括了第3中队的F-35A、第75/77中队的F/A-18A、第2中队的F/A-18B)



袋鼠钢腿——袋鼠国空军编制概况(上)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