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简史(上)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上)
孙中山是广东香山县人,出生于前清同治5年(1866)。他的家庭是中国乡下贫苦农夫的家庭。
在中国经历巨变的时代下,幼年常听太平天国故事的孙中山,或许农民反抗清朝的那种精神或者那些种子,已经种在他脑子里面。
13岁时孙中山随长兄孙眉前往夏威夷[明强1] 首府檀香山,并进入了当地的教会学校。孙中山在新学校里接触到了西方世界,接受了西方教育。逐渐的意识到自己可以为世界带来改变。新知识、新思想与孙中山日后走向革命的道路有着密切关系。
16岁时他回到广州,入博济医学校。1887年秋,他转入香港西医书院(英国人所设立的医学专科)攻读医科。在此期间他结识了好友陈少白、杨鹤龄、尤列,他们常常聚集在一起,以清廷“四大寇”自称,抒发救国抱负(抨击清廷腐败,畅谈改良设想)。1892年7月,孙中山从香港西医书院毕业,在广州、澳门两地行医。但“行医日只一两小时,而从事革命者实七八时”,此时的孙中山更关心的是“医国之法”。
1894年,孙中山北上天津,上“建言书”于李鸿章。希望清朝进行“自改革[明强2] ”。但是忙于甲午战事的李鸿章无暇顾及这样一个来自南方的普通青年。失望之余,他开始清政府失望,认为只有推翻清政府专制统治,才能救中国。
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在华侨何宽的家里举行“兴中会”成立大会。提出“振兴中华[明强3] ”的宗旨,号召“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同时募集经费,准备在广州举行武装起义。
1895年元旦,孙中山和邓荫南、宋居仁等启程回到香港。与杨衢云的“辅仁文社”合并,在香港成立了兴中会总机关。准备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建立革命据点。同年10月,起义消息泄露,陆皓东[明强4] 等人被捕牺牲,“广州起义”失败。孙中山遭到清政府通缉,被香港当局驱逐出境。从此他断发改装,开始长达16年的海外流亡生涯。在海外这段时间,孙中山先后在日、英、美等国考察社会实际,发展革命组织,为继续革命作准备。
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于1896年10月1日辗转到达伦敦。发生了“伦敦蒙难事件”。孙中山于是向自己的老师康德黎求救。康德黎将这一事件公开,震动了西方世界。在舆论的压力下,清朝驻英国使馆释放了他。10月23日,当康德黎迎接恢复自由的孙中山走出使馆后,热情的英国民众向孙中山挥手致意。世界各国开始知道,中国有一个革命家叫孙中山。1897年,孙中山在伦敦发表了著名的《伦敦蒙难记》,披露了这一事件的真相,轰动英伦。
孙中山在大英博物馆中广泛浏览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各流派的书籍,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构思适合中国革命、发展之道路。他的民生主义主张在这个时候有了最初的雏形。
1900年的庚子国祸动摇了许多人对清政府的信念,国家与民众的对立已致空前。[明强4] 庚子国祸以后中国赴日的留学生大大增加
1903年11月,30岁的黄兴在湖南长沙成立“华兴会”。第二年,华兴会与在湖北成立的科学补习所相互响应,共同谋划长沙起义。但起义最终流产。
1905年孙中山从欧洲来到日本,他想结识一些有革命思想的留学生进行合作。7月,经日本人宫崎寅藏的牵线,孙中山与黄兴相识。后孙中山倡议,将反清革命组织联合起来共同革命。黄兴欣然同意。
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成立。选举孙中山为同盟会总理,建立领导机构。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孙中山在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明强5] 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 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迅速传播。同盟会发动的反清武装起义:
1906年
萍浏醴起义
失败
1907年
镇南关起义
失败
1911年
广州黄花岗起义
失败
·黄花岗一役非常惨烈,革命党人损失惨重。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但是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的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会员潘达微)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武昌起义
·保路运动
·很多同盟会的人到了武汉后就加入当地的革命党,如文学社、共进会。他们在私下偷偷读了很多孙中山、黄兴以及当时革命党人写的各种宣传品,思想觉悟逐渐提高。
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城内清新军工程第八营[明强6] 的革命党人首先起义。他们夺取楚望台军械库,打开城门迎接驻守城外的炮兵入城,然后步炮联合,进攻总督衙门。一夜之间,武昌城被起义军占领。随后汉阳、汉口的新军起义响应,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10月11日,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武昌起义的胜利迅速席卷全国,敲响了清王朝覆亡的丧钟。
·清政府(袁世凯)与革命军的南北对峙。
1911年11月29日,在南京举行的17省代表会议上进行了投票选举。孙中山以16票被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明强7] 。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这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
中华民国的创建
美语曰民国者,民之国也,为民而设,由民而治也——孙中山
孙中山继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之后就有明确的意识,我要做人民的仆人,为人民服务。为防止腐败,禁止全选的公职人员担任兼职。还拒绝了他人让其哥哥孙眉担任两广总督,坐镇南方的请求。
为了践行“尽扫专制之流毒,确定共和”的诺言,在孙中山的参与制定和颁布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其他三十余项法律政令一起开始在中国大地上传播“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的民主共和观念。
建立了共和,对中国的专制主义流毒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新的局面使中国的一切如工商业、文化、教育、社会发展才有一个新的可能。
·南北议和 北方代表唐绍仪和南方代表伍廷芳
南北双方几经谈判,最终孙中山决定以清帝退位,袁世凯公开宣布支持国民政府为条件,辞去临时大总统职位并由袁世凯继任。1912年2月12日,在袁世凯软硬兼施的逼迫下,宣统帝下诏退位。清政府260多年的统治结束。
2月13日,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并推荐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在袁世凯通电声明拥护共和后,2月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孙中山提出临时政府设在南京、新任大总统应到南京就职等条件。袁世凯以北方秩序不易维持等为借口,不肯南下,迫使南京参议院同意他在北方就职。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4月,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在卸去大总统职位之后,孙中山将目光转移至“振兴实业”上,因为中国是一个贫弱的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关乎国家未来的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要“以实业和商务重建我们的国家”。
评价:通过交通建设带动中国工商业、教育、社会发展在理论上是对的。说孙中山是“孙大炮”的,不是他真正的讲空头话,而是很多人没有达到孙中山认识的高度。但因为中国证据的变化,国家处于动乱、战乱之中,再好的建设方案,尤其是这种交通的基础建设方案是不可能实施的。
1913年3月20日,上海北站传出几声枪响,应声倒下的是在刚刚结束的国会大选中大获全胜的国民党[明强8] 党首宋教仁。“宋案”发生后,孙中山等革命党人“议会政治”、“实业救国”的幻想击的粉碎。
“宋案”发生以后,袁世凯遭到国内舆论的谴责,于是决定以武力镇压国民党。袁世凯为筹集军费,不惜出卖国家盐政主权,与列强签订“善后借款”。
面对袁世凯的进攻,孙中山、黄兴号召国民党人进行反袁武装斗争[明强9] 。1913年7月12日,李烈钧在江西湖口起兵反袁。随后广东、江苏、安徽、上海等省市也纷纷举起“反袁”义旗,二次革命爆发。但国民党力量涣散,二次革命不到两个月就被袁世凯镇压下去。孙中山、黄兴等被迫逃往日本。
种种灰心,相互诟谇,二十年之革命精神与革命团体,几于一蹶不振。 —— 孙文
二次革命的失败让孙中山意识到国民党内部的人心涣散,难堪领导中国革命的大任。唯有重组新党、整顿队伍、纯洁组织才是解决之道。1914年7月,孙中山组建中华革命党,继续反袁斗争。
1915年10月25日,孙中山与宋庆龄在日本东京结婚。宋庆龄22岁,而孙中山当时49岁。
1915年12月,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护国战争爆发。孙中山知道消息后很是兴奋。
袁世凯围剿护国军,但是他的复辟行径不得人心,连其北洋嫡系部署也阳奉阴违。北洋军队人心涣散,节节败退,不少省份宣布独立,脱离袁世凯政府。袁世凯众叛亲离。成为孤家寡人。1916年3月22日,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6月在绝望中死去。护国战争结束。
1916年4月27日,孙中山自日本启程回国,号召全国民众,奋起与袁世凯决战到底,在中国永远铲除实行帝制的土壤。
军阀割据
1917年7月,张勋复辟失败。段祺瑞控制北京政权,拒绝恢复国会和《临时约法》。孙中山意识到摆在面前的是一场“真共和与假共和之争”。
1917年白露刚过,100余名跟随孙中山南下的国会议员陆续来到广东省议会[明强10] 。9月10日,在广州刚刚就任中华民国护法军政府陆海军大元帅的孙中山一身戎装和参与仪式的各方拍下此张照片。随后孙中山通电全国,宣布段祺瑞为“民国叛逆”,号召讨伐。孙中山企图依靠军阀力量和部分国会议员,在广东重建共和国。
但是,同任军政府元帅的军阀唐继尧(滇系·云贵)、陆荣廷(桂系·两广)此时却有着各自的如意算盘。唐继尧梦寐以求吞并四川,将川、滇、黔三省据为己有。陆荣廷则想把粤、桂、湘、闽四省划为自己的独立王国。这无疑与孙中山的北伐计划南辕北辙。
没有军事力量和资金来源的护法军政府和孙中山受到各方百般刁难。这使得孙中山的政治、经济、军事主张完全无法实现。1918年春,南北军阀由秘密谈判交易转为公开勾结。护法军政府由大元帅一长制变为“七总裁合议制”。孙中山虽位列七总裁之一,但大权已经旁落。依靠西南军阀,恢复《临时约法》,重建共和政府的希望破灭。孙中山于1918年5月4日愤然辞职,离开广州,前往上海。
评价:吾国之大患,在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貉。靠军阀无法解决问题。
·林百克《孙逸仙传》:孙中山在1918年人生比较低落的这段时间中他一直在反思:社会上对自己的评价;对自己领导的革命理念的一种不信任。
为了继续护法,反对北洋军阀的统治,完成民主革命大业。1921年5月5日,孙中山重回广州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此时孙中山将挥师北伐的全部希望,寄托于自己用全力培植起来的粤军[明强11] 身上。
正当孙中山坐镇韶关,准备兵分三路挥师北伐时。自己无比信任的粤军首领陈炯明却站立在革命的对立面。
1922年6月16日陈炯明派兵围困总统府[明强12] 。孙中山办公、居住的总统府被叛军的炮火夷为平地。第二天孙中山在永丰舰上召开军事会议,讨伐陈炯明。并指挥各舰和长洲炮台的部队抗击叛军。1922年8月9日,在永丰舰坚持了56天的孙中山最终决定离粤返沪。
[明强1] 美国唯一的群岛州,历史上曾经是一个独立的王国。1898年被美国吞并。
[明强2] 措施:中国本身为农业大国,进行农业近代化,同时发现市场经济;推进教育近代化等。从上而下地推进中国地近代化发展。
[明强3] 孙中山“振兴中华”的改革理念,很具有开创性。提出后,很快就被大众所接受。
[明强4]为共和革命牺牲第一人
[明强5]与康、梁为首的改良派论战
[明强6]熊秉坤
[明强7] 没有前期的革命党人的坚持,就没有辛亥革命的成功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明强8] 1912年8月,宋教仁在征得宋教仁、黄兴的同意下,以同盟会为基础,联合其他政党组成国民党。在宋教仁看来,国会胜利之后,距离他组织责任内阁,实行政党政治,以钳制袁世凯大总统权力的目标,似乎只有一步之遥。
[明强9]《敬告全国同胞》
[明强10]国会非常会议
[明强11] 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无法创造自己的军队。孙中山搞了一支自己的军队,一旦形成之后,又变成了军阀。
[明强12]宋庆龄《广州脱险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