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杂感·关于苦难文学

2021-04-12 11:18 作者:Gats  | 我要投稿

  年前时候,交好的友人捎来消息,谈到知乎那边举办了故事大赛。主题为人生际遇,奖励丰厚,头奖有十数万之多,附带签约出版等诸多扶持,评委更是寻来以贾平凹老师为首的一众业界大拿,规格之高,声势之盛,着实令人眼热羡艳。

  我很感激友人记着我,甚至还特意相邀,想我参赛试试,但终于还是婉拒,却不是临场怯了胆。

  倘若细细想过,我自觉数十年来虽离大富大贵尚且远了许多,但有父母恩爱,举家和睦,自小无忧无虑,也未曾逢过如何恶来之劫难,安稳平和长到如今年岁,人生之事实在乏善可陈,却挤也挤不出多少有盐有味的辞章。

  从来便觉得作家手上墨水足了,若是胸中丘壑浅薄,历经稍欠,笔中真情厚意便也虚妄肆浮许多,好似立于无根之絮云,浮丽翩跹虽有,到底还是少了股厚载乾坤的坚实,便如一缕至清至纯灵气,美则美矣,无凭无依,把握不住。

  既深感亏于此处,更不会强自编些卖弄文字,只见笑于大方之家,惹人滑稽罢了。

  我自是经历不丰,际遇贫瘠,写不明人生逆旅,但也知晓人外有人的道理。卧虎藏龙之下,多是深言高论,此刻尽入赛中,倒也可以让如我之文客老饕过足瘾头。

  心怀激荡,翘首期盼之下,等来了头奖作品。

  亦等来了主题为“这个结局不太行”的本文。

  需要事先说明的是,我既不是心中发酸,妒忌作者名利双收,拿了头等大奖;更非吹毛求疵,非要处处用放大镜看过,指摘细微处的不足。

  文学需要讨论,我不过也只想借由此文,抒发一番久来便生于胸臆间的感怀心绪。

  如果诸位读者有兴趣,获奖文章链接放在下方,大家可以读过再看。若是不想多费时间,稍后文章中也有几句总结提点,倒不会影响阅读便是。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7926191/answer/1394186420


  既是讨论“结局不太行”,这句话里已有先定的隐然假设存在,即是:“结局之前,都还行”。

  开宗明义,当先简略谈谈文章内容。

  全文讲述了作者作为九十年代不被允许出生的二胎,用家庭亲生经历为脉络,辅以自身之调查,从母亲为了生下她而经历的悲惨际遇出发,由此引申,描绘了当年荒唐又暴虐的计生队打胎惨状,刻画了一出深刻的时代悲剧。

  既是斩获头筹的作品,自然有闪光之处,全篇见微知著,以个人之小见时局之大,感情真挚,令人动容。

  结局之前当得起这个评价。

  我同作者一样是九零后,但因为是头胎,父母也没有心思要二胎,所以不曾经历过这些,初读时候有些缺乏实感,但抛却这个太过私人的理由之外,我的确对文章结局不算满意,原因大抵有二。

  其一,在文章临近结尾时,曾经戕害过作者母亲的几位恶徒,或是飞来横祸,出了车祸意外,或是无缘无故,染上半身不遂的怪病,玄冥之中,相继遭受过天谴式的“审判”,落得个白茫茫空落落的凄楚下场。

  生活自有它魔幻离奇之处,我理解并尊重这一点,作者甚至也在文章里写道:“这不是我的虚构,我不敢这么编。”

  求证事实是非果真如此并不重要,艺术性加工亦无可厚非,我想谈论的更多出于文学写作的角度。

  这几乎可以算作是下乘粗糙的手法。

  既没有铺垫,也没有缘由,在前文重笔描述人世炎凉中母亲经受的折磨苦痛后,隆隆将将,迫不及待般给恶人赐下爽文般痛苦淋漓的结局,或许可以让读者一时畅快,却是经不住琢磨推敲的败笔。

  联系作者在开头引言里的一句:”从此我信佛,信神,信因果”,此间行文里的不协不调,难免更重。

  甚至最后另生出荒谬的推论:莫非遭此苦难后,我们所能做的便是寄托于虚无缥缈的上神,希冀于它们果能赐下代表正义的煌煌利剑,而去诵经礼拜耶?

  这实在是太过消极,亦太过理想的聊以自慰。

  坏人因行事有亏,自取报应,而骤然覆灭后,倾注文脉的力道便顺势弱上许多,贯通上下的文气到此刻便颓落下去,再扬不起,让我始终觉得像是蜜饯里包了苦胆,吃到最后咬破胆水,生涩涩落了一嘴的苦味。

  佳音本绕梁,惊喝却断绝。

  实在是可惜。


  第二点的不满,与其说是对此篇的建议,不若说是对此类文章的念头,比起来要宽泛许多,亦算作是我由此引申,发散思维后胡言乱语。

  苦难是文学里常见的命题,往远处说,从前有“伤痕文学”一派,以历史背景为基,纵然笔下婉转,几十年后回看,多少也在时代携裹里带上难以消抹的厚重底色。

  现在多少不这样写了,作者们俯身进过人世,写生活,写寻常,写柴米油盐酱醋茶,或是情场失意,或是工作苦累,或是家事不幸,用伤痕来形容,或许还不到如此境地,但的确予人心以忧郁,我便称呼其为现代痛感文学。

  我想痛感文学之流行,道理也在这里,写身边事身边情,皆是读者们熟悉并亲历过的境遇,以美言写就,易于共情共感,遍生惜怀,受时人追捧亦是当然。

  本文耳目一新处,便也在这里。它没学同行们还着眼于一事一地之苦难,写尽私人私情沧桑悲凉的路子,而大胆写过三十年前一段被忽略的时代苦痛,格局基调上自然开阔许多,立意更是高明不少。

  叹在收束全文时,此篇除却太过通玄的结局之外,同其他痛感文学犯了同样的毛病。

  也或许,在我这里才是毛病。

  在控诉倾泻之下,知晓了当年时代里难以掩盖的颓唐不堪,亦对作者一家经受的苦难倍感心酸同情。

  但也只是这样。

  同诸多痛感文学类似,本文停留在描绘苦难,予人共情的层次,而多少放弃了思考苦难的力量。

  听起来颇有些何不食肉糜的意味,描绘苦难已是足够沉重的负累,再苛求思索背后的真实,确是有些不近人情之严酷。

  我并非反感痛感文学,也明白此类文章在写作时多少也承担了作者宣泄情绪的功用。古来便有“国家不幸诗家幸”的说辞,既是肯定苦难赋予文学创作之养料。

  但绝不该止步于此。

  写作不算易事,从来便如此写,沉溺于舒适区,并非求索进步的良计。在呈现苦痛之外,我期望能看到更多,无论是在倾述后同自己和解,或是深感绝望而怒骂吃人社会之弊病。在博取读者共情,赚些微薄的泪水后,总也要试着留下些别的物什。

  苦难永远值得被描绘,但苦难绝不该是结局,而应是新的起始。

  文字中当有令人沉落之厚重,我以为痛感文学滑向轻浅,缘由也落在此处:痛虽痛矣,却也只剩下痛罢了。

  

  

  

杂感·关于苦难文学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