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海军发展的见证者
十五世纪末,冶金技术的提高使前装滑膛炮逐渐成为一种可靠的武器;以风力而不是人力航行。于是,贯穿整个大航海时代的盖伦帆船出现了。大航海时期的一类帆船一般有4桅,前面两桅挂栏帆,后两桅挂三角帆。一般标准长度为46米-55米,排水量300-1000吨,有几层统长甲板,尾楼很高。大型盖伦船尾甲板有7层,排水量有2000吨,吃水达8米。她适合运载货物通过很长的海道。续航力很长,在很长时间内是世界上最大的船。经过英国、荷兰等国的改造,到了17世纪战列舰真正的出现了。第一次英荷战争(1652-1654)期间发布的《海上作战条令》明确的把纵队定为海军作战时的标准队形:“各分舰队的所有战舰都必须尽力与其分队长保持一线队列(单纵阵)前进……”这也是“战列线”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在十九世纪最后50年迅速改变了海军的面貌,蒸汽动力、金属船体、装甲和新式火炮这几项重要的进展几乎是同时出现的,它们的结合产生了一种全新的武器——至少在外观上是全新的。往复式蒸汽机代替了风帆和索具,桅杆则为了火炮控制、观察和信号通信等工作的需要而保留下来;后装弹线膛火炮取代了原先排列在两舷的旧式火炮,新式火炮重量重但数量少,配备在舰甲板的中心线上的装甲炮塔里;越来越厚的装甲覆盖了船身以抵御新式火炮的攻击;木制的船体已经无法负担沉重的新装备产生的应力,不得不用金属建造整个船体。到19世纪70年代,世界各海军强国的蒸汽装甲战列舰已达到较高的水平。蒸汽机不仅为军舰提供了推进动力,而且蒸汽还被用于操纵舵系统、锚泊系统、转动装甲炮塔系统、装填弹药、抽水及升降舰载小艇等。大型蒸汽装甲战列舰的排水量达到8000至9000吨,推进功率达到6000至8000匹马力。这时的战列舰在主甲板的中央轴线上或者舰体两侧装配了能做360度全向旋转的装甲炮塔,舰炮也都普遍采用了螺旋膛线,攻击力进一步增强。此时的战列舰大多被称作“铁甲舰”北洋舰队的定远舰就是其中之一,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帝国主义过度。列强的海上争霸愈来愈烈。列强也不断发展海上力量火炮、装甲、船体逐步由铁制替换成钢制以获得更好的性能;蒸汽轮机比往复式蒸汽机能提供更强的动力,可以使战舰获得以前想象不到的高速,蒸汽轮机的性能也更可靠,可以缩短维修养护的时间,延长战舰巡航的时间,等于增加了舰队的战略机动能力;火炮射击指挥仪的发明使人们对大口径火炮和远程射击的威力更有信心;为了增加防护力,水线以下设置隔舱逐渐成为大型船只的标准设计;装甲也不再均匀的覆盖全舰,而是在重点部位重点防护,以求用相同重量的装甲取得更好的防护效果。被统称为前无畏舰的近代战列舰诞生了。 在吸取了以前的海战经验后,前无畏舰的设计更加统一,普遍装备有两到三座座联装主炮塔与数量可观的装在舷侧的副炮,其构架、布局、装甲等也更加统一,无畏”号是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战列舰,它在许多方面都是前所未有的:它是第一艘安装蒸汽轮机的主力舰,航速达到了惊人的21节,而同时代的美国战列舰“罗得岛”号航速是19节;“无畏”号的武备是它最引人注目的特点,当时的战列舰通常安装安装4门12英寸口径的火炮和各种中等口径的火炮,“罗得岛”号装有4门12英寸口径的火炮、8门8英寸口径的和12门6英寸口径的火炮,8艘与“无畏”号同时完工的英国“爱德华七世”级战列舰分别装了4门12英寸炮、四门9.2英寸炮和10门6英寸炮,而“无畏”号除了一些对付鱼雷艇的小口径速射炮以外,只装备了10门12英寸主炮,完全没有中等口径的火炮,这样“无畏”号的远程大口径火力比其他战列舰强一倍半;火炮射击指挥仪确保它的这些大口径火炮在最大射程上仍有较高的命中率;最后,在费希尔勋爵的主持下,这艘舰用了不到一年就完工,而不是一般所用的4年,创下了主力舰的建造时间最短记录。她的出现又一次显示英国海军在技术上遥遥领先,许多国家经过数十年努力建成的引以为自豪的战列舰队突然间都变成了古董。此后所有的海上强国都仿照“无畏”号建造自己的战列舰,“无畏”号成为了现代战列舰的代名词,所有这些后来建造的战舰——总共有150艘之多——都被冠以“无畏舰”的称呼1922年华盛顿会议期间,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和意大利五个海军强国签订了《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华盛顿海军条约),限制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的吨位(35000吨)和主炮口径(不得超过16英寸),并规定美、英、日、法、意五国海军的主力舰(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吨位比例为10:10:6:3.5:3.5。1930年签订的《限制和削减海军军备条约》(伦敦海军条约)对此进行了补充规定。战列舰进入条约时代。
从1922年到1936年的15年间被称为“海军假日”时代(Navy Holiday),各国的大型战列舰建造计划都被终止或取消,代之以对已有的战列舰的进行更新和改造。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战列舰共有7艘,全部搭载16英寸左右主炮,分别是美国的科罗拉多级(3艘,科罗拉多号、西弗吉尼亚号、马里兰号)、日本的长门级2艘(长门号、陆奥号)、英国的纳尔逊级(纳尔逊号、罗德尼号)。被合称为“BIG7”。然而却加速了另外一种海洋武器登上历史舞台,航空母舰不同于战列舰而是一种一舰载机为主要作战的海上平台且不受条约限制,帝国主义开始发展自己的航空母舰。以增强自己的实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迎来了巅峰时期。吨位大幅度增加。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战列舰主要有美国的“衣阿华”级、英国的“英王乔治五世”级、德国的“俾斯麦”级、意大利的“维托里奥”级。最大的战列舰是日本的“大和”级,满载排水量72800吨,不过这已经是黄昏了。二战时期航空母舰大展身手。
战列舰逐渐丧失海上主力舰的地位。二战所有的沉没战列舰大多数都是被潜艇和舰载机所击沉。是否是和武器有关呢?战列舰搭载先进的武器。是否可以解决存在的问题是战列舰摆脱困境。美国衣阿华级战列舰经过了现代化改装可以搭载巡航导弹和反舰导弹即密集阵防空系统,对空搜索雷达。这也是战列舰最后的倔强了。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密苏里号参加海湾战争。暴露了不少问题。更换装备也已经无济于实。新时代的海洋已经没有战列舰的位置了。战列舰战斗体系不再适合新时代的海军作战体系。1992年衣阿华级的四艘战列舰全部退役。战列舰正式退出舞台。
战列舰诞生—发展—巅峰—落幕。15世纪末期到1992年见证了人类海军的发展和群雄逐鹿的的时代。是何等的雄壮。随着电磁炮和激光武器的进入认知。人们开始将目光重新放在战列舰上,或许人们对于那个一去不复返群雄逐鹿的海上争霸时代的回眸吧。相对于航空母舰的舰载机或许人们永远都对战列舰大舰巨炮情有独钟吧。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