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模仿到成为设计大师,在原研哉身上能学到什么?【杰视帮】
最近,原研哉工作室为东京银座GINZA SIX设计的6周年视觉形象,再次引发争议。
让我们先来康康大师新作
↓↓↓



直观来看,LOGO非常简单,五颜六色的艺术线条像极了我5岁侄子在墙上的乱涂乱画。
有网友吐槽,这设计要是拿给甲方看,都要被扔在脸上的:

也有人觉得争议是没必要的,只要甲方买单就是好的:

众说纷纭,你怎么看呢?欢迎留言区上坐~

作为业界劳模,原研哉这两年有争议的作品实在太多了!但咱也不得不说,正是因为这些争议,让他在国内的知名度远超了其他设计大师。
或许,对原研哉的设计而言,被质疑、引发争议才是常态,不被质疑才是不常见的。
咱就说,能让那么多品牌接受他的设计理念,这一点就让人佩服了~

这两天我扒了扒原研哉的故事,才发现大师也是从模仿开始,历经了千锤百炼,才有了自成一派的设计风格,最终成为享誉全球的设计大师。
接下来,我们聊聊原研哉的设计故事~
#01
故事要从1983年说起
原研哉出生于1958年,6岁起开始学习油画,所以在高考前他就觉得自己应该去考一个美术专业的大学,19岁考入了武藏野艺术大学。
读研期间,原研哉进入了著名的艺术家石冈瑛子的工作室实习。石冈瑛子是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服装总设计师,也是原研哉口中“设计师中的设计师”。

当时原研哉受到了很大打击。他发现现实中的设计与他想象的完全不一样,自己的设计总是被全盘否定,他也曾经怀疑过自己,是否真的适合在设计上走下去。
这样看,年轻时的原研哉,好像就跟普通社畜没什么两样😂。
在2010年出版的《请偷走海报》书里,他还回忆到:
“迟钝而生涩的20多岁青年所表现出来的失态,比无能的熊遭受驯兽师鞭打的次数还要多得多。我的自尊心就像被日本刀试切的丝瓜一样,毫无抵抗能力,瞬间被一片片切落在地上。”

直到1983年,他毕业后进入了日本设计中心,原研哉终于开始了他开挂般的设计生涯。
当时报纸上有一个广告设计大赛,他参加后自己也没想到获奖了。前面说他在石冈瑛子工作室受到了很多否定,这个奖给了他非常大的鼓舞,让他有了在设计领域里立足、走下去的力量。
#02
“模仿”是成为大师的必经之路
在早期学习中,原研哉也会花很多时间去模仿大师作品。
他说,复制其实也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任何人看到让自己感动的东西都有“COPY”的想法。不过我们不能只学外表,一定得把作品的精髓都复制出来。
在大学时期,原研哉就特别喜欢艺术家杉普康平的作品,很迷恋那些亚洲化的繁复和复杂,于是开启了疯狂的“模仿”模式。

看到这里是不是有点意外?这些作品,跟原研哉的极简风格完全相反。
说到底还是因为复制了太多大师作品,那时候但凡一下笔就全是杉普康平的风格,这也让原研哉从逐渐厌烦,到后来形成强烈的抵触,最后索性故意往相反的方向去做……



其实设计就是一个反复碰撞的工作,当你复制的作品越来越多,你就会从中发现自己喜欢什么、真正想做什么样的设计。
#03
大师的创意究竟从何而来
在设计中,一切表现形式都是围绕着“创意”展开。然而,创意却不会凭空涌现。
那创意最初是如何产生的呢?对于这个问题,原研哉有自己的答案:设计来源于未知的事物。
“设计,并非对某个事物进行记述或解说,而是把事物当做未知,对其可能性保持怦然心动的感觉。”
原研哉一直以来秉持的设计理念中,其中重要的关键字就是“未知”。他反复强调,“未知化”就是设计的第一步。设计师要从先入为主的观念中解脱出来,用新鲜的视角去感知现实事物。

我们也不妨试试原研哉的方法,经常想一想「如果这样的话会怎样」,多做假设,想象力是永远不会嫌多的。
#04
最后聊聊模仿这件事
在艺术和设计领域,抄袭是原罪,但模仿并不是。
事实上,无数声名显赫的大师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比如“国师”老谋子一直在模仿黑泽明的风格,公认的天才艺术家毕加索,花了两年时间一次又一次地模仿印象派大师马奈的作品......



所以,咱们在模仿别人的作品时,也不用觉得不好意思。
当你模仿得越多,脑子里的存货也就越多,设计时也会自然而然地融入自己的想法。
如果你在设计时缺乏灵感,可以试着模仿那些经过市场验证的设计作品。比如我们给飞鹤、农夫山泉、老板电器等品牌做的详情页、海报。
在杰视帮后花园里,还有一系列的视频教程详细讲解:

有需要的朋友,欢迎文末扫码找泡芙,领VIP会员免费听课!
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如果你对设计大师背后的故事感兴趣,可以点赞留言告诉我哦,下期我们再来详细聊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