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贾宝玉灯谜及梦觉本(甲辰本)相关考证(对前面文章的一点必要补充)

2019-12-17 11:24 作者:云笺说红楼  | 我要投稿

本文是对前面文章的一点补充说明,具体

贾宝玉灯谜及梦觉本(甲辰本)相关考证

我在前面发布的几篇关于《红楼梦》的真正结局应该是怎样的文章里面引用了梦觉本(也叫甲辰本,以下均称为梦觉本)里第二十二回贾宝玉所作灯谜,来论证我文中的观点,因为这一回中,各人所做灯谜都暗示了未来各人的命运结局,所以都有谶语也就是预言的作用,因而对于推测《红楼梦》的结局,尤其是主人公贾宝玉的最终命运有着极为关键的意义。

但也正是因为贾宝玉这个灯谜存在着很多争议之处和未解之谜,所以是否可以用来做为证明贾宝玉未来命运结局的证据是存在着不同的看法的。

反对的一派基本认为,贾宝玉的这个灯谜,仅存在于梦觉本,而不见于其他各个抄本中,梦觉本的文本本身存疑,有着后人增补篡改原文的嫌疑。

二是在其他版本中,存在着王熙凤在贾政走后,笑话顿时释放了天性的贾宝玉说:“早知道这样,刚才就应该撺掇着老爷叫你(贾宝玉)做灯谜,只怕这会子还出汗呢。”有了王熙凤的这句话,就证明在前面贾宝玉并没有做过什么灯谜,因而存在着情节上的矛盾。

三是,贾宝玉的这个灯谜并非《红楼梦》原创,有的早期《石头记》抄本上没有这首谜语,而且又见于明代冯梦龙编的《挂枝儿》中,所以有的研究者认为是后人增补的

四是,这首灯谜的谜面选自四书,是《孟子》里面的话,而贾宝玉是厌恶科举的叛逆者,应该是会很反感孔孟的学说,又怎么会在自己所做的灯谜里面引用《孟子》里面的话呢?

由于以上几种原因,所以在很多个版本的《红楼梦》里,贾宝玉所作的这个灯谜被认为是《红楼梦》原作的可能性不大,因而被删掉了。

但是,此灯谜的存在,对于印证贾宝玉的真实身份还是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相当的震撼的一条证据,并且个人认为,反对一派的说法也有很多疑问之处,所以还须详加考证,细致对比各个脂本异同,找出当时可能的原著版本流传情况。要想比较清楚的分析清楚贾宝玉灯谜的可能的来源,就必须先分析清楚梦觉本的情况,在分析清楚这个版本的情况之后,再对比各个版本在第二十二回《制灯谜贾政悲谶语》这一回的异同,来找出可能的真相。

首先,要明确一点,梦觉本不是跟甲戊本,庚辰本一样的手抄脂本,而是纸张装帧精美,字体工整的誊抄本,梦觉本是带有少量的脂批的,但是明显是有另外的脂本做底本,自底本誊抄而来,并且在誊抄的过程中,删去了大量的脂批,只保留了一少部分,在该书的评注里,梦觉主人承认:“原本评注过多,未免旁杂,反扰正文,今删去,以俟后之观者凝思入妙,愈显作者之灵机尔”

这说明,梦觉本是据一本有着脂批的原底本(以下均称为梦觉底本)誊抄而来的,其次,原底本批语很多,只是在梦觉本誊抄的过程中被删去了,梦觉本的批语原本就比较少,这也印证了梦觉主人删批语的说法。

其次梦觉本又被称为甲辰本,原因是梦觉本有一篇梦觉主人所做的序,序言里标注了年代为“甲辰岁菊月中浣梦觉主人识”,因而有人据此将此本称之为甲辰本,但是梦觉本所据的底本却未必是甲辰年的,然而梦觉底本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因为,贾宝玉的那个灯谜,很有可能就是来源于这个梦觉底本,而这个本子里面的灯谜,不见于今天的任何一种脂本当中,因此梦觉底本很有可能是一种未能流传到今天的一个脂本的版本,而这个版本里面的有些内容是独有的,不为其他脂本所共有的,虽然此本已经失传,但是它的部分独有的关键内容还是随着梦觉本保留了下来,为我们今天从梦觉本中所窥见。

证明了梦觉底本的曾经存在,告诉我们一种可能,那就是梦觉底本存在的部分独家内容,有可能是来源于脂砚斋等批书人集团(即知情人)或者原作者的原意的,是有这种可能的。但是,上面所说的矛盾之处,也需要详加分析。

第一,《红楼梦》的第二十二回回末,也就是贾家众人制了灯谜导致贾政悲感的那一段情节,绝对是十分特殊的,说它特殊,是因为这一回各个版本都有不同,并且,庚辰本在这一回末透露了重大信息,也正是这个重大信息,给了我们一种分析的方向。庚辰本此回的回末有这样一句批语:【庚辰:此回未成而芹逝矣,叹叹!丁亥夏。笏叟。】

不单如此,庚辰本前面截至惜春谜的那里就断了,后面有一条批语:【庚辰眉批:此后破失,系再补。】

庚辰本的这些批语告诉我们一个关键信息,那就是原作者曹雪芹在补写这一回的时候,还没彻底补写完,就突然去世了,去世之前,恰好是在写这一回的灯谜。因而留下的这一回是残缺文。从庚辰本惜春谜后面的批语来看,后面的灯谜破失,后来都是补上的。而原作者已经去世了,谁来补上后面的灯谜呢?在我看来又要符合作者原意,又要尽量衔接好此回的情节,唯有与原作者最熟悉,了解整部书的创作构思的真相,原作者身边的亲友,也就是批书人集团中的人(有可能就是脂砚斋,也有可能是畸笏叟或者其他整理作者遗稿的人)才是补做灯谜的最佳人选,这些人是知情人,他们知道后面的情节走向,他们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尽管作者已经去世,可是知情人知道后面这些主要人物的命运与结局,他们甚至看过并了解《红楼梦》八十回以后的完整版结局写了些什么,所以此回具有预言和谶语作用的灯谜,是在知情人了解人物命运结局的前提下替已经去世的作者补上的。

正因为宝玉的灯谜不是原作者所创作,所以知情人懒得自己去编写灯谜,又或者补写者才气不够,比不上原作者,写不出来更好的灯谜,所以就直接用了冯梦龙的老灯谜,也没有管宝玉是否喜欢《孟子》(何况宝玉曾提到过孔子,并无不尊重之意,说明宝玉憎厌的是利用孔孟走向仕途经济贪图利禄的禄蠹,而非孔孟本身),但是这并不代表知情人不知道贾宝玉的未来命运。或许正是因为了解贾宝玉的未来命运跟镜子有重大的关系,才直接从冯梦龙的旧作中找了一个谜底是镜子的灯谜安在贾宝玉头上。

尽管梦觉底本的年代不祥,但是有一点肯定的是,梦觉底本是真实存在过的,梦觉底本跟甲戊本,庚辰本一样,是一个脂评本,只不过失传了,因此,它就有可能是直接秉承了知情人的意图——那就是在作者去世以后,尽量按照作者原意,替作者补作出生前未尽的遗作,因而说贾宝玉的灯谜,尽管有可能并不是原作者所写的,而是知情人补入的,但是并不代表这个灯谜就一定无法起到暗示和预言贾宝玉未来的真实命运结局的作用。

原因也很简单,任何一个人看到此回的回目(回目上说了,制灯谜悲谶语),相关的脂批(脂批大量提到灯谜有预言人物未来命运的作用)和内中的情节(贾政悲感等等),都会意识到,这里众人所做的灯谜都是谶语,是有着预言该灯谜作者的未来命运结局的作用的。所以任何人,不管他是谁,替贾宝玉篡入这个灯谜的时候,他都必须清楚的意识到,这个灯谜的谜底,也就是“镜子”是必然要暗示和代表着贾宝玉未来的命运结局的。

有人说,这个灯谜是高鹗篡入的,所以不可信,但是稍加分析就会觉得疑点重重, 因为高鹗也很明显的知道这里的灯谜意味着什么,他了解灯谜都是谶语,并且在后四十回的情节里都一一呼应了这些灯谜,例如探春远嫁,惜春出家等等,既然高鹗在后四十回都做了呼应,那么篡入了贾宝玉的灯谜谜底为镜子,后四十回贾宝玉的未来命运应该跟镜子有呼应的情节才是,可是我们都能看到高鹗所写的后四十回贾宝玉的命运是跟镜子没什么关系的,所以,可以证明这里的灯谜,并非是高鹗篡入的,如果高鹗要篡入,也不会篡入跟他自己所写的贾宝玉的命运结局无关的灯谜谜底。所以可以据此推翻高鹗篡入贾宝玉灯谜的可能性。

同样的,其他的篡入人也一样要面对这个问题,这个灯谜的篡入人,为什么偏偏选了镜子来代表贾宝玉的未来命运结局呢?除非他清楚的知道,贾宝玉的命运结局跟镜子有重大的关系。才会选这个灯谜来给贾宝玉,来作为他命运的谶语。

要知道梦觉本的贾宝玉灯谜是有批语的,而且也为梦觉本所独有,这个批语也很耐人寻味,梦觉本在贾宝玉的灯谜旁的批语是:【此宝玉之镜花水月】

镜花水月者,幻像也,都是从反射体中反射出来的影子,镜中的花是镜中的影子,水中月,是反光的湖水中映照出来的影子,还是镜像,批语说此谜底镜子指代宝玉之镜花水月,就等于说贾宝玉是幻像,是影子,这跟我在答案中分析的贾宝玉的真实身份相吻合。

其次,这条批语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符合原作者曹雪芹的原设定,在《红楼梦》十二组曲《枉凝眉》中,作者写道:一个是阆苑仙葩,指黛玉,一个是美玉无瑕指宝玉,后面又说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镜中花是指宝玉,告诉我们宝玉是镜中的影像。

换句话说,这条批语指明了原作者本意便是将贾宝玉暗喻为镜花水月般的幻影,而这条恰是贾宝玉灯谜的批语,则指出了贾宝玉的这个灯谜的谜底镜子具有的暗示贾宝玉真实身份和未来最终命运结局是镜中幻影的作用。因为批语符合原作者在《枉凝眉》里的设定,这便大大的提升了该灯谜及批语的可信度。

最后,再来看王熙凤的话和贾宝玉灯谜矛盾的问题,要想说清楚这个问题,需要先分析一下梦觉底本的年代问题,梦觉底本并非是甲辰年所出,甲辰年是梦觉主人为梦觉本做序的年代,则按此梦觉底本应当早于甲辰年,一般认为,梦觉本是从其他脂本到程本过渡的一个版本,是程本的祖本。所以据此来看,梦觉本的年代应该晚于脂本,但是梦觉底本的年代,据我推测也应该晚于庚辰本等其他脂本,理由是庚辰本已经说了,此回未完,作者曹雪芹便去世了,还留下了残缺的文字等待后补,庚辰本到:

  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总无缘。

  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

  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

  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

这一首灯谜为止,后面并没有任何贾宝玉释放天性,宝钗说话,以及王熙凤搭话的文字。后面仅有一条畸笏叟关于作者去世的那一条批语,并且在庚辰本最后一首谜底为更香的灯谜旁边朱笔批注为:“暂记宝钗制谜云”,这就意味着庚辰本本身也不存在什么宝玉灯谜和王熙凤矛盾的问题,因为庚辰本根本就没有王熙凤的搭话,也就是说,王熙凤的那段搭话早期的脂本中并不存在,也是后来补上的,而那条灯谜旁边的朱笔侧批则告诉我们,这首灯谜算在宝钗头上,只是暂时的,并没有最后定下来就是宝钗所做,所以是“暂记”,这也大致可以解释后来,梦觉本把这首灯谜改为黛玉所做,而又为宝钗另外制了一首谜底为竹夫人的灯谜的来由。而梦觉底本此时,已经补完了灯谜(包括补足了薛宝钗的),还加了批语,所以梦觉底本的年代应该较晚。

但是到了程本里,就同时出现了既有宝玉灯谜,又有贾政悲感离去,贾宝玉释放天性,然后王熙凤说了刚才怎么不撺掇老爷叫你做灯谜的这样的矛盾情节。

造成这种矛盾的可能情况是,在灯谜未补足之前,可能有过另外一个解决残缺文的方案,在另外一个解决残缺文的版本里,没有贾宝玉的灯谜,而只说贾宝玉没有做灯谜,所以后来王熙凤才说了早知道就撺掇老爷叫宝玉做灯谜的话。然而后来梦觉底本补完了宝玉的灯谜,又为梦觉本所承袭,所以在梦觉本自己的版本里,是不存在这个矛盾的,在梦觉本里,贾政看了贾宝玉和薛宝钗做的灯谜之后,觉得各人所做灯谜不祥,心中忧闷,便散了,后面并没有王熙凤的那段话,梦觉本原文如下:

“贾政看到此谜,明知是竹夫人,今值元宵,语句不吉,便佯作不知,不往下看了,于是夜阑,杯盘狼藉,席散各寝,后事下回分解”

由梦觉本第二十二回结束部分的原文可见,梦觉本自己根本就不存在任何的情节矛盾,这有可能是,知情人后来增补完了灯谜以后,又改掉了原有的临时的解决残缺文的方案,并且删去了王熙凤那一段话的情节,从而在梦觉底本上解决了情节矛盾的问题,并在后来,为梦觉本所承袭。由此改动可以看出知情人的苦心,早先因为作者去世,没有来得及补足灯谜,所以临时采取了一个没有贾宝玉灯谜的解决方案,写上了王熙凤的那一段话。可是后来,大概知情人觉得贾宝玉是全书第一主角,没有贾宝玉的灯谜太说不过去,所以后来又补上了他的灯谜,并且完善了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灯谜,并且改掉了矛盾的情节,完善了制灯谜悲谶语这一回,并且给读者暗示了贾宝玉的未来命运和最终结局,可以说,因为贾宝玉的灯谜意义重大,有着暗示全书第一主角未来命运结局和整部小说最终大结局的作用,这也是知情人觉得有必要在后来删改增补灯谜的重要原因。

还有一种可能,便是补足阙文的知情人非止一人,各人的补法不同,各自是各自的体系,但是在各个补阙的版本自身是不存在前后情节矛盾的。而后来的程本,可能借鉴了多个不同体系的脂本,有可能接触了不同的甚至是互相矛盾的补阙文字,并且在程本里二者兼用了,结果就是导致了在程本里,出现了情节矛盾的情况,但是这并不代表,原先梦觉底本就是错误的,因为梦觉底本可能是比较晚期的一个定本,它的前后情节在自己的版本里,是不矛盾的。

梦觉本独有的不同于其他版本的异文且具有重大意义的,并不止在贾宝玉灯谜的这一处,还有另外一处属于梦觉本独有的文字,同样透露了关于《红楼梦》全书重大关隘之处的关键信息,令人感到相当震撼。

那就是在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的那一回,很多脂本都有一首回末的对联,各版本对联对比如下:

【庚辰本】 一场幽梦同谁近,千古情人独我痴。

【己卯本】 梦同谁诉离愁恨(一场幽梦同谁近) 千古情人独我痴

【梦稿本】 梦同谁诉离愁恨 千古情人独我知

【戚本】 一枕幽梦同谁诉 千古情人独我痴

【梦觉本(甲辰本)】一觉黄粱犹未熟 百年富贵已成空

由上对比可见,大部分抄本的回末联都差不多,唯独梦觉本,即甲辰本的回末联是:一觉黄粱犹未熟 百年富贵已成空

《红楼梦》的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可以说是通部大书提纲挈领的一回,是极为重要的一回,在这一回里,贾宝玉看了薄命司里金陵众女儿的命运之册,使得读者了解了金陵十二钗的判词和图画,又跟随贾宝玉得以知道红楼梦组曲里曲词暗示的书中人物的命运,不仅如此,还让警幻安排贾宝玉与可卿仙子在幻境中成亲,然后二人携手游玩时遇到迷津中的夜叉海鬼,惊叫着秦可卿的小名从梦中惊醒,这一回给我们太多信息,又留下了太多未解之谜,故而这一回的回末对联也是非常值得注意的。

其他的版本的回末对联,大多仅能看出感叹贾宝玉做了一场幽梦,及他被称作是一个千古情痴。唯独梦觉本的回末联,透露了重大信息,梦觉本回末联说一觉黄粱犹未熟,一觉黄粱,说的依旧是梦,但已经不是简单的一场幽梦,而是一场黄粱美梦,并且在下联,暗示贾府的百年富贵终究成空,有如黄粱梦醒。黄粱梦一说的来源,恰是《邯郸梦》中卢生在邯郸客店里做的那一场富贵繁华的黄粱美梦,卢生梦醒以后,店主所炊黄粱犹未熟,才使得卢生醒悟人生如梦,随吕洞宾出家而去。

在我的那个长篇回答里,我分析出贾宝玉是甄宝玉的镜中影子,而梦觉本透露了贾宝玉的灯谜谜底就是镜子,我还分析出《红楼梦》一书,正是仿造《南柯梦》和《邯郸梦》的故事结构,写的另外一出主人公在梦中造劫历幻,享尽荣华富贵,悲欢离合后突然梦醒,发现自己的经历都不过是一场梦,所有的富贵繁华都不过是空幻的,从而在最后悟道的故事。梦觉本在极为重要的第五回,独家回末对联暗示了贾宝玉做的这一场梦就是同卢生一样的黄粱梦,同时,还告诉我们贾府这一场百年富贵,最后就像黄粱梦醒一样都已成空。

我在我的长篇回答中提到过:镜子与梦是《红楼梦》一书的两大关键,是此书的两大骨架,主心骨一般的存在。而梦觉本(甲辰本)的两处独家异文,分别透露了《红楼梦》一书最关键的两大设定——镜子与梦,一处是有着暗示人物命运结局作用的贾宝玉的灯谜谜底是镜子,一处是极为重要的第五回的回末对联,告诉我们贾宝玉做了一场同邯郸记中的卢生一样的黄粱美梦,这个黄粱梦醒以后,家族的百年富贵都将成空。

至少从这两处来看,梦觉本及其依据梦觉底本都是非常重要的,透露了《红楼梦》一书至关重要的两大关隘之处,透露了镜子与梦的真实设定含义,可以说,作为脂本的晚期版本,梦觉本其实是一个在重大关键之处,比较完善的版本,它不吝于透露此书的关键设定,从而给后人找出《红楼梦》的真正结局提供了较为可信的依据和方便。

最后再来说说,梦觉本对于宝钗和黛玉灯谜的改动,个人认为,“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总无缘。”这一首灯谜用于林黛玉身上更合适,而并不适合于薛宝钗,原因是这首灯谜,无论谜面还是谜底都不太符合薛宝钗的性格,“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而更像是林黛玉日日煎熬,时时落泪,抑郁成疾的性格,而谜底是更香,更是时时刻刻,燃烧自己,煎熬着自己,最后油尽灯枯,终于熄灭的这么一种非常悲惨的意象,但是和宝钗平时安分随时,冷淡冷情的性格并不相符。并且庚辰本里也只是“暂记”宝钗灯谜,我认为这个“暂记”可能就是一种未定之意,也就是说这首灯谜至少只是有可能是给宝钗的,但也未必就确定是给宝钗的。更何况,在梦觉本里,这首算到黛玉头上的灯谜还有批语,批语是:【此黛玉一生愁绪之意】,这个批语也比较符合灯谜的意象,以及林黛玉最后更香燃尽,泪尽而逝的结局。有人认为更香之谜也可以指宝钗,暗喻她在贾宝玉弃她出家以后的孤寂生活非常的痛苦,并说林黛玉早逝,所以不可能朝朝暮暮,日日年年的煎熬,梦觉本在这首灯谜旁的批语是【此黛玉一生之愁绪】,我觉得说的是有道理的,林黛玉虽然早夭,但她活着的时候,多数时候以泪洗面,完成还泪之前世之盟,的确是一生愁绪符合朝朝暮暮,日日年年的煎熬的人生意象。此外,林黛玉所作《葬花吟》中本来就有“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之句,这诗句其实也是日日遭受难以言说的痛苦的意思,符合更香之谜那种时刻痛苦的意象。

其次,梦觉本将上面那个灯谜给了黛玉,另外又添加了宝钗的灯谜是:

“有眼无珠腹内空,荷花出水喜相逢,梧桐叶落分离别,恩爱夫妻不到冬。”

这首灯谜的谜底是竹夫人,竹夫人又叫青奴,是中国民间夏日取凉用具。是一种圆柱形的竹制品。江南炎炎夏季,人们喜欢竹席卧身,用竹编织的竹夫人是热天消暑的清凉之物,可拥抱,可搁脚。前两句诗的意思是指“竹夫人”的外形;后两句指秋后天凉了,这个东西就用不到了,会收起来或搁置一边。暗示薛宝钗虽然如愿嫁与宝玉为妻,但是最后宝玉出家弃她而去,夫妻一场最后没有好结果。并且竹夫人是取凉的用具,薛宝钗的性格除了胎里的一股热毒需要吃冷香丸压制以外,其他的性情基本上都是冷情冷意,是任是无情也动人,很适合竹夫人性凉的意象。

其次程本在第二十二回末还多了一段话,讲到贾政在看到宝钗的灯谜后思索,此物倒还有限,只是小小年纪,作此等言语,更觉不祥……等等,这等于说,贾政认为竹夫人这件东西倒还有限,没有其他人的谜底那么悲感,这是比较对头的。

然而有的版本里,把梦觉本里补做的灯谜删去,又仍旧把更香之谜给宝钗,然后紧接着又接上贾政暗思此物倒还有限,这就有点不对头了,因为相比竹夫人而言,更香之谜是十分的煎熬和痛苦的意象,无论如何,贾政不可能对更香的谜底产生“此物倒还有限”的观感。所以,贾政这段话,必然应该是对宝钗的竹夫人灯谜的感觉才是比较符合逻辑的。

所以梦觉本改动后的灯谜更加符合原人物的性格和命运结局,也符合贾政后来的悲感的逻辑,由此可以看出,梦觉底本其实是一种相对较晚的,在情节上相对比较完善的一个版本,并且为后来程本所采用。至于后来出现的部分矛盾情节,则是程本自己混合了太多不同补阙文的版本造成的,并非梦觉本本身的问题。

从梦觉本开始,已将小说名称《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改为了《红楼梦》,梦觉主人在序言中说:“既云梦者,宜乎虚无缥缈中出是书也,书之传述未终,馀帙杳不可得;既云梦者,宜乎留其有馀不尽,犹人之梦方觉,兀坐追思,置怀抱于永永也。”

这大概是梦觉主人将小说名称从《石头记》改为《红楼梦》的原因了,也为后来程本定名为《红楼梦》开辟了先河。从梦觉主人序中可以得知梦觉主人并没有看过完整版的红楼梦,并且也不知道真本红楼梦的结局是什么,梦觉主人仅从自己对于前八十回的理解,细心的体察出了此书幻梦的一面,并且感受到了如梦之方觉之后,犹然意有未尽的那种回味无穷的滋味,因而改书名为《红楼梦》,并自称梦觉主人。诚然,梦觉主人并没有真正了解《红楼梦》的全部内涵,但是,贾宝玉那一场红楼大梦,如同邯郸梦中的卢生一样,终将醒来,也就是终要“梦觉”,却是梦觉主人无意间碰撞了《红楼梦》的真正本意。大概也是他自称为“梦觉”时不曾想到的吧!同样的,甲辰本被称为梦觉本,碰巧这个版本独家透露了镜子与梦的两大关键信息,让人找到了红楼梦的真正结局恰恰是“梦觉”,也是冥冥中自有天意吧!

复制下面链接到浏览器打开查看全文 《红楼梦》的真正结局应该是怎样的?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5429853/answer/144530999

作者:云笺说红楼


贾宝玉灯谜及梦觉本(甲辰本)相关考证(对前面文章的一点必要补充)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