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深度洛阳游 地坑院为什么不会被淹

2022-11-29 11:37 作者:索易记录  | 我要投稿

索易带你刨根问鼎,聊聊洛阳那些事。每天行走在数千年历史的河洛大地,不经意间,一块砖,一片瓦,一棵树,一座桥,或者一条街道,都是一段历史,一个优美的故事。为此,我用文字和照片留住每一个瞬间。深度游洛阳之系列照片、视频和文字,均为本人原创。欢迎浏览、提供线索并提出建议!深度洛阳游的第八十三篇。

中国的“母亲河”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脉,呈“几”字形,流经青海、四川、河南等9个省区,最后流入渤海,干流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万平方公里。黄河的名字因中段流经黄土高原地区,夹带了大量的黄色泥沙而得名,它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黄土高原位于中国中部偏北部,为中国四大高原之一,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黄土高原范围包括中国太行山以西,乌鞘岭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总面积64万平方千米,位于中国第二级阶梯之上,是地球上分布面积最大的黄土区。黄土高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河洛地区黄土层堆积深厚,一般在50米~150米.主要以石英和粉砂构成,土质结构十分紧密.有抗压、抗震、抗碱作用,黄土坚固耐用非常适合凿挖窑洞。河洛地区位于黄河流经黄土高原的地区,先民们在这里繁衍生息,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之一,是中华民族主流文化,跟文化。河洛地区西至潼关、华阴,东至荥阳、南至汝颖,北跨黄河至晋南、济源一带。生活在这里的古人门刚开始是居无定所的,慢慢的知道了天然的窑洞里可以防雨、防风、冬暖夏凉,于是天然的洞穴就作为人类的住宅,窑洞绿色环保、经济实用。但天然的窑洞一般位于比较偏僻、危险的地方,居住在这里成本比较大。地下挖坑,四壁凿润先民们的智慧来了,先民们就在选择好的平地向下挖个6至7米的四方深坑,形成天井,刚开始就挖一二个窑洞居住,随着聚集人群的增加,然后再在坑的四壁凿挖8至12孔窑洞居住,地坑院内的窑洞分为主窑、客窑、厨窑、牲口窑、茅厕、门洞窑等。地下四合院天井窑院就这样形成了,地坑院工程造价低廉。地坑院的入口有直进型、曲尺型、回转型三种。地坑院一般为独门洞独院,也有二进院、三进院。地坑院与地面的四周砌一圈青砖青瓦房檐,用于排雨水,房檐上砌高30-50 厘米的栏马墙(也称女儿墙)。这些矮墙一为了防止地面雨水灌入院内,二为了儿童的安全。三是装饰需要。地坑院地区的气候条件总的说来是北温带大陆性季风区,凉爽干燥,四季分明。自山体向下自然延伸,坡势平缓,区域广大。这里十年九旱,降雨最偏少,年均降雨量只有500毫米左右。很少有大暴雨发生,即使偶遇洪涝,由于平面三面都是沟壑,雨水出路通畅,一般不会淹了地坑院群。


洛阳北邙,土质上乘,非常适宜挖窑居住,这里处于伊、洛、瀍、涧四河交汇之中,地势平坦,气候温暖。解放前,洛阳城北的窑洞连片成群,蔚为壮观,窑洞群顺邙山支脉由北向南、由高到低排列,斗折起伏错落有致,邙岭一带分布着数量巨大的天井窑院。星移斗转,邙岭一带的土窑废的废、塌的塌。现在保存比较好的有做生意的何家天井窑院和做官的魏家坡的几个天井窑院。何家天井窑院位于洛阳瀍河回族区乐善街。何家天井窑院长宽各8米、深7.5米,有5间窑洞的,从里到外全部用青砖包砌,何家天井窑院有一个地道可以在危险情况下逃生。屋门统一雕刻铜钱连串镂空花形,门口均有两个菊花样纹路的雕花门墩儿。在院墙四周高约4米和6米处,各有一道青砖砌成的花边,院顶有高约半米的镂空花墙。这个“豪宅”是赵窑头送给何家的嫁妆。魏家坡民居处于连霍高速公路洛阳西站附近,建于清朝乾隆至道光年间。有院落窑洞26孔,其中天井窑院我见到的有四所,其余都被填埋了。别看是在黄土层挖的地下四合院,这里毕竟是官宦人家的宅院,这里青砖瓦舍,布局对称,水路分明、狮子海马等装饰,天井窑院内保存有大量木雕、砖雕、石雕及匾额等工艺美术品,展示了清代民间建筑的艺术风格。

地坑院在河南三门峡陕县、山西运城、甘肃垅东的庆阳及陕西的部分地区均有分布。河南三门峡陕州区的地坑院,有七八百年的历史,这个地方处于黄土台阶平板中心,村中民居95%以上都是地坑院。这里至今仍有100多个地下村落、近万座天井院,村里的天井窑院互相连通,就如我们现在村里的路一样。

地坑院是中华文明宝贵的历史遗产,是政治、经济、文化的载体


深度洛阳游 地坑院为什么不会被淹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