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我不是药神》—活着的仪式感

2020-08-28 10:41 作者:式也-  | 我要投稿

“有些人光是活着就已经拼尽全力了”。这句话并不符合当今时代的潮流,但它依然存在,顽固地存在,像是永恒般的存在,无论在过去还是未来,看不到它消失的可能性。在《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里,我真切地感受到那种真实的绝望与近乎于平淡的渴望,以及明白,带有仪式感的活着是一件幸事。

在这个人人都想活得更好的年代,一心只想活着也许听上去不是那么的有理想。混吃等死,好死不如赖活着式的生活当然可耻,但拼命为了某种珍贵的东西而努力求生也未尝不是一种生命的尊严,没有人会无缘无故地想死,活着本身就是一种生活的意义。
    从混沌时期至今,几十亿年时光,无数种生物交替,进化,淘汰,抗争天敌,适应环境,忍受苦难,它们凶狠,懵懂,无所不用其极,只是为了生存,为了将生命传承下去,迄今为止,难以算尽到底有多少种生物在这条漫长的生存史上灭绝,以当今有些人的眼光,或许觉得这样单纯的捕猎,繁殖,被捕猎的过程毫无意义,但这就是刻在生物DNA上的指令,想要活着,是每个生物,每个生命都应该拥有,也肯定拥有的本能,生存下去,就是生命的尊严所在,正因为此,那生存的每一步都拥有了生命的仪式感。
    到了人类这里,更高形态的进化与生命层次使生存概念发生了变化。普通动物生活的全部–捕食与繁殖,在人类这里成了最低层次的需求,他们追求的是更好的生活:吃得更好,穿得更好,住得更好,睡得更好,活得更久……为了这些他们有时显得疯狂,你可能很难想象,作为同一种族,他们在一场战争中互相杀戮的同类总数甚至超过了古代没有相应医疗条件的大型瘟疫死亡人数。
    人类的生死观也在发生变化,他们追求着生命的意义,有的会认为死有鸿毛泰山之分,有的则成天嘟囔着生活无意义,所以出现了颠覆以往生死观的现象:为某种崇高东西而主动赴死并且受到了万人敬仰,信奉好死不如赖活着用尽手段活得更好却被后人咒骂,因觉生命无趣而主动自杀引发时人叹息。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肯定不能用蛮荒动物的眼光来看,在人智已开的社会,选择在于个体,评论留待后人,我们注定将会为自己的生活雕刻出生命的意义。
    那么这部电影里的人属于哪种活着呢?
    程勇起先是为了钱,为改变窘迫的生活,为重病在床,急需治疗的父亲,为有更好抚养儿子的能力,然后在有了最后的钱之后,他怕了,怕进监狱,他想光明正大的活,所以他果断抛弃了团队,抛弃了那些病人,选择了自己活得更好这条路,最后是为了“白血病”这个群体,已经功成名就的他,内心有了一定的底气,但始终存有一份愧疚,这份愧疚被吕受益的死激发出来,为了心中的良心与悲悯,他再来回到犯罪的道路,这次却只是为了赎罪,为了拯救,他不惜财力,送走儿子,本着能救一个是一个的原则行事,在法庭上喃喃“希望这一切会更好”,最后众人伫立街道,口罩纷纷摘下的光明场景中,他获得了自我的赎罪,也触及到更深层次生命的意义。
    吕受益与刘思慧都是为了孩子,后者为了女儿而迫于生活,习惯了忍受。我对前者印象更为深刻,吕受益本是个畏畏缩缩的男人,谨小慎微,口罩都戴了三层,但他还是个父亲,一个不想刚出生的孩子失去父亲的男人,他铤而走险,不惜触犯法律,忍受着病痛,担当起这个家,起初他本想一死了之,但“他一出生,我看了他一眼,就不想死了”他只是单纯的想多看孩子一眼,他的自杀是对毫无希望的拖累之路的终结,舍弃了那份侥幸与不舍,做出自己的了断,电影角度上也直接促使了程勇的蜕变。
   小黄毛彭浩开始只是不想拖累亲人,得病后独自来到城市,等死。他沉默寡言,骨子里有股蛮气,内心信奉的是江湖道义,他是个有点死心眼的中二少年,因为程勇救了他而默默感恩,也因程勇的明哲保身选择分道扬镳,明面鄙视,还会因程勇的再次归来,无偿奉献而打开心扉,不惜为其吸引火力,以至于赴死。“他才二十岁,他有什么罪!!!”他自然是有罪的,但他又是无罪的。他是爱恨分明的,如他的世界黑白分明,自有一番江湖豪气,落拓洒脱,他是传说中的中二少年,拎得清是非,顾不得法律,他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热血沸腾,自顾自地往自己想象的方向飞奔,见不得恩人受难,见不得亲人受累,见不得自我软弱,却从未想过也有人在为他难过,为他嚎啕哭泣,泪雨磅礴。
    刘牧师是个好人,善人。他的信仰让他为了他人而活,他可以放下顾忌,冒着进监狱的风险帮助程勇,鼓起勇气,怒斥假药贩子,正确的信仰确实可以将人变得更加美好,但信仰不是全部,人才是。
    张长林为了钱而活,受困于“穷病”,他昧着良心卖假药,他知道病人的苦痛,但他觉得自己管不过来,他也认为程勇管不过来,但最后他始终没有供出程勇,我想在他内心深处的是敬佩程勇的,这种现实中的理想主义,总会带有神圣的光环。

.......
   电影里“白血病人”这个群体,象征着许多在底层苦痛求生的人们,他们因相同或不同的理由而挣扎在死亡的阴影下,他们受困在不可避免的天灾人祸,社会家庭环境中,遭遇了一些可怕的,人力难回的情况,不甘于此,努力求生,他们有的青春年少,有的耄耋之年,有的拖家带口,有的孑然一身,有的有钱有势,有的穷困潦倒,大部分患病者会有人为他哭泣,也有的死了甚至无人知晓,但无论什么人,他想活着的愿望是如此真切而炽热,也许是为了为他哭泣的家人,也许是为了铺展开的人生,也许是为了正盛开的爱情,也许,仅仅只是想要活着,多看一眼世界,阿婆“我就想活着,这有什么错呢?”活着或许是一种希望,一种责任,一种经历,无论活成什么样子,死后一切成空,对于在世的人们,存活是唯一的意义,所有的理想,抱负,希望,人生意义都只有通过“活着”这一前提来实现,无有意义的活,何来有意义的死?他们并没有非死不可的理由,对他们来说,看到活命的希望却无力承担这种活的重量,该当是多么讽刺的一种现实!
    想活着能有什么错呢,但在电影里这样的情况下,想活着就得拿钱去买,去砸的这种情况下,活着是需要付出极大代价的。“有些人光是活着就已经拼尽全力了”,这在很多时候不是虚言。即使从未面临这样的情况,现实里的大多数人活得也不轻松,身上有着不同款式,不同重量的枷锁,负重前行,天灾人祸不可避免,社会的沉重,生活的压力,似乎也不能避免,少年人有少年人的烦恼,中年人有中年人的危机,老年人有老年人的忧虑,男人有男人的重担,女人有女人的苦楚,就连懵懂的小孩,也有小孩的恐惧。世界上每天都有人选择自我了断生命,只是因为活着带给他的痛苦更胜对死亡的恐惧,但这都是少数的,人类这个种族,从来都是聪明而坚韧的,擅长在各种困境中找到出路,有无数种理由活下去,并且活的更好,事实上,在这方天地,还没有比人类更想活的更多更好更的种族。(毕竟地球唯一开化物种)

人类的世界,活着有很多形态,有活着很好很惬意的,也有活着很差很沉重的,这涉及到天赋经历出身努力以及,运气,无论哪种活着,重要的应该是认真与否,随意活着是一种浪费,活着需要使命与仪式感。


《我不是药神》—活着的仪式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