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深度洛阳游第232篇 五龙口古代水利设施

2023-06-06 07:05 作者:索易记录  | 我要投稿

中国古代的水利设施闻名于世界,都江堰,隋唐大运河都已经是世界级的文化遗产。这些古代水利设施,上可溯至秦汉,直至今日仍在发挥着惠泽利民的作用,充分体现出古代人民从古到今不断开发大自然、利用水源的勤劳与智慧。今天介绍一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五龙口古代水利设施。据《沁河志》的记载:枋口堰是中国水利史上第一个采用“暗渠”达到“隔山取水”的水利工程,也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利用“水流弯道”原理取水的水利工程实例。见证了古代人民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聪明智慧。

五龙口古代水利设施位于沁河穿越太行峡谷的出山口处,分布在出口处沁河南北两岸。行政区域是河南省济源市东北16公里的沁水口,这里位于巍巍太行山脚下,悠悠沁河水之滨。沁河是黄河的一级支流,发源于山西省安泽县,流经山西省的安泽、沁源、沁水、阳城、泽州等县,穿越太行山在济源市五龙口镇出山,进入太行山南部的平原,再流经沁阳市、博爱县、温县,至武陟县汇入黄河,全长485公里,流域面积13532平方公里。

如今,五龙口留下了许多秦朝,曹魏、唐朝、元朝在此修渠的痕迹。历代修建的广济渠、广慧渠、利丰渠、永济渠、兴利渠,在渠首修闸门形成五龙分水之势,故名五龙口。现在仍有4条渠在使用。灌溉着济源、沁阳、孟县、武陟和温县广袤的土地。五龙口古代水利设施现存的重要遗迹有枋口堰遗址、利丰渠遗址、广惠渠遗址、广济渠、永利渠、兴利渠遗址、甘霖渠遗址及三公祠、袁公祠等遗迹,其中永利、利丰、广济三渠渠首闸和袁公祠、三公祠等石窟及部分引水洞保存完整。

三公祠为清嘉庆八年为纪念明代济源三任知县史纪言、石应嵩、涂应选凿修永利渠有功而开凿的石窟。洞窟内并列三尊石像,头顶石壁上有题额“石公、史公、涂公”。门额楷书题刻“万代霖雨”,楹联“永开千渠惠泽与广济媲美”,“利赖万顷灌溉合丰稔同功”。

  袁公祠为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为纪念水利功臣河内知县袁应泰等人而凿的石窟。洞窟内正面龛内圆雕袁应泰石像一尊,龛前东西并列十六尊石像。门额楷书题刻“禹后一人”石匾,门簪上题刻“山高水长”四字,对联为“洞凿太行引沁水百里咸资润泽,河开广济溉民田万年永赖生成”。

  五龙口水利设施处另保存有碑刻十余通。重要的有《白居易游济源枋口偶题石上》,唐大和五年九月二十六日题石,现存济渎庙。《文彦博再游枋口》,北宋熙宁七年题刻。 

五龙口水利设施处最早修建于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六年(前221-前211年) 。秦始皇在此开渠引水,枋木为门,以备蓄泄,故名枋口堰、秦渠。五龙口水利设施至今二千余年。

索易带你刨根问鼎,聊聊洛阳那些事。每天行走在数千年历史的河洛大地,不经意间,一个石器,一点兽骨,一团青铜,一块秦砖,一片汉瓦,一棵古树,一座石桥,或者一条老街,都是一段历史,一个优美的故事。为此,我用文字和照片、视频留住每一个瞬间。深度洛阳游之系列照片、视频和文字,均为本人原创。欢迎浏览、提供线索并提出建议。 深度洛阳游第232篇 五龙口古代水利设施。

深度洛阳游第232篇 五龙口古代水利设施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