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经典伴读《宋诗选注》第五讲:用典

2023-01-28 15:07 作者:文勇图书馆  | 我要投稿

小伙伴们大家好,本讲我的备课笔记如下。(但咱们课上讨论时,随口提及的那些诗歌不含在如下备课内)


第五讲我们讲的是“用典”,刘勰说

然则明理引乎成辞,征义举乎人事,乃圣贤之鸿谟 ,经籍之通矩也

我们主要分享了如下几个主案例

5-1《病起荆江亭即事》by黄庭坚

5-2《即事》by王安石

5-3《四月二十三日晚同太冲表之公实野步》by洪炎


5-1 病起荆江亭即事[1]

引:如果你有一个像我一样出生在江西的朋友,他一定背诵了许许多多黄庭坚的诗歌。因为黄庭坚可是文学史上著名的江西诗派的奠基人,也算是江西人的骄傲了。我们一起来听听看吧。

宋-黄庭坚

翰墨场中老伏波[2],菩提坊里病维摩。

近人积水无鸥鹭,时有归牛浮鼻过。

我啊,在文坛是一位老将了,就像是六十二岁还上战场的伏波将军马援;可现在生病了啊,就像寺庙里面的病维摩一样。近处的水潭很平静,没有鸥鹭飞过,却不时有牛只露出鼻子浮游而过。


生病了,自然看啥都不顺眼:在第一句中还是“老将军”呢,第二句中就变成了“老和尚”,第三句中提及的“鸥鹭”美景,都替换成了第四句中的“老牛浮鼻”。


给大家说一个小知识:第二句中的“维摩”其实也就是维摩诘,这是一位菩萨的名字。大家可能对他比较感兴趣的一点是他辩才无双,能够和文殊菩萨,也就是智慧之佛讨论佛理道义且打成平手。而之所以维摩诘菩萨会与文殊菩萨辩论,是因为有一次维摩诘称病,如来佛派文殊菩萨去探望,才出现了这样辩论的契机。说了以上这么一大堆,就是为了说明本首诗中出现的“病”维摩,用的就是这个典故。所以啊,我猜黄庭坚内心是个骄傲的人,就算是病了,也非要把自己类比成为生了病的菩萨。哈哈哈。


其实,黄庭坚可能是最著名的江西诗人,所以江西的孩子们,譬如我,也因此被迫背诵了许多他的诗歌。而且,他可能是第一个全力推崇杜甫的人,他评论杜甫的句子,可能比他自身的诗更加出名,以至于几乎成为了一个标准,后世评论杜甫时候都绕不开他说过的这样一段话:

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意思是:杜甫和韩愈作诗,每一个字都是有出处的,只是后人读书少,不知道,才说他们是用的自己的文字。那些善于做文章的人,都能对客观事物进行文字加工,使其加入自己的文章,虽然会引用古人的语言,但却能像灵丹那样点铁成金。

哎呀呀,太狠了,无一字无来处,吓退了多少年轻的文学家。嗨,不说了。再读一遍咱们就睡。

病起荆江亭即事

黄庭坚

翰墨场中老伏波,菩提坊里病维摩。

近人积水无鸥鹭,时有归牛浮鼻过。

好了,今天就到这里了。

记得早点睡。


另,本诗长于用典,其中:

翰墨场中老伏波,菩提坊里病维摩
  1. 伏波:汉朝名将马援,封伏波将军,年六十二,还骑马据鞍顾盼,以示可用。
  2. 维摩:维摩诘菩萨(梵语:Vimala-kīrti,音译为维摩诘、毗摩罗诘,意译为净名、无垢称,也称维摩诘居士、简称维摩居士)

近人积水无鸥鹭,时有归牛浮鼻过。

  • 化用了唐代诗人陈咏的诗“隔岸水牛浮鼻渡,傍溪沙鸟点头行“


另外,病起荆江亭即事其八中提及

闭门觅句陈无己,对客挥毫秦少游
  • 陈无己:陈师道,时为秘书省正字
  • 秦少游:秦观,高邮人,善词能诗,“苏门四学士”之一。时已病死于广东藤州
正字不知温饱未?西风吹泪古藤州
  • 正字:也就是陈师道
  • 藤州:也就是少游去世的地方


由此可见,黄庭坚对“无一字无来处”的期许,似乎使得他的读者如果没有丰满的背景知识,完全无法融入他的是个内容。这会不会是黄庭坚难以传世的原因呢?不知道啊。

[1] 即事,jí shì,类似于就眼前的景象写诗(或者唱歌 / 作画),所以这两个字在若干诗歌的标题之中很容易看到。 实际上,《病起荆江厅即事》是一个绝句组诗,黄庭坚一口气写了十组,这里是第一组。一般的文学评论家比较喜 欢第一首和第八首,也因此很多人干脆在背诵的时候,把第一首和第八首连在一起背诵了。

其二 维摩老子五十七, 大圣天子初元年。 传闻有意用幽侧, 病著不能朝日边。

其三 禁中夜半定天下, 仁风义气彻修门。 十分整顿乾坤了, 复辟归来道更尊。

其四 成王小心似文武, 周召何妨略不同。 不须要出我门下, 实用人材即至公。

其五 司马丞相昔登庸, 诏用元老超群公。 杨绾当朝天下喜, 断碑零落卧秋风。

其六 死者已死黄雾中, 三事不数两苏公。 岂谓高才难驾御, 空归万里白头翁。

其七 文章韩杜无遗恨, 草诏陆贽倾诸公。 玉堂端要真学士, 须得儋州秃鬓翁。

其八 闭门觅句陈无己, 对客挥毫秦少游。 正字不知温饱未, 西风吹泪古藤州。

其九 张子耽酒语蹇吃, 闻道颍州又陈州。 形模弥勒一布袋, 文字江河万古流。

其十 鲁中狂士邢尚书, 本意扶日上天衢。 惇夫若在鑴此老, 不令平地生崎岖。

[2] 伏波将军马援,汉代老将军,六十二岁还上沙场。


5-2 即事-径暖草如积

引:中国文人的梦中,总有一个桃花源,外国文人的梦中,总有一个瓦尔登湖。今天,我们从一首王安石的诗开始,聊聊这个话题。

宋-王安石

径暖草如积,山晴花更繁。

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

静憩鸡鸣午,荒寻犬吠昏。

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

天气温暖,山间的小路边长满了充满生命力的野草,这时候天气正晴,百花更为繁茂。山中的小河纵横而过,远远地看过去,山间高高低低坐落着许多户人家。中午大家都在安静地休憩,不时间传来几声鸡叫,傍晚的时候又听见了荒野中的狗吠。(我)出游回来之后,和别人说起来这件事儿,大家还在怀疑我是不是到了桃花源中所提及的武陵呢。


请允许我吐槽一下这首诗的标题。如果要评比“最随便的诗歌取名方式”,第一名可能就是“即事”了。“即事”这个词的意思,是“就眼前的景象写诗、唱歌或者作画”;嗨,简单地说,就是“有感而发”。这个词在标题中常常出现,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我们之前曾一起读到过的黄庭坚的《病起荆江亭即事》一诗?但是,王安石的这首诗,简单地就取名为"即事",可真是够敷衍的。怎么会有一首诗歌就叫“有感而发”呢?难道还会有什么诗歌不是有感而发么?嗨,不多吐槽了。


本诗中其实还有一个简单的背景知识,诗中的最后一句“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中的“武陵”指的就是《桃花源记》里面那个武陵。中国文人对于武陵桃花源有着难以言表的痴迷,有一种奇妙的对待乡村田野平静幸福生活的好感。


对了,前几天有外国朋友给我留言,说我的诗歌赏析系列被学校的中文老师留作课后材料。我诚惶诚恐,想额外补充几句:外国的朋友们想要理解中国人对于桃花源的这种痴迷,恐怕必须借助外国文人同样痴迷的,美国作家Henry David Thoreau(亨利·戴维·梭罗)的散文集《瓦尔登湖》。又或者,可以重读一下1988年普利策最佳特稿奖《艾滋病在哈特兰》的主人公说的那句非常著名的话:

我是一个农夫。我们农夫都是乐观的。因为只要有点收成,就比撒下的种子多。

当然了,对于中国的听众朋友,也推荐大家找《瓦尔登湖》读一下。这本书很难说很好读,但感觉很奇妙,类似于如果之前从来没有吃过薄荷糖,第一次吃薄荷糖的感觉。

看上去,中外文人们对于内心平静的追求是相通的。普希金老师说的:

世上没有幸福,但有自由和宁静。也是一样的道理啊。

让我们一起再来感受一下这种平静吧。

即事

王安石

径暖草如积,山晴花更繁。

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

静憩鸡鸣午,荒寻犬吠昏。

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

好了,今天就到这里了。

记得早点睡。


5-3 四月二十三日晚同太冲表之公实[1]野步[2]

引:我们总会说:“艺术都是相通的”。今天我们要读一首诗,并且将这首诗,与著名的古典音乐大神巴赫连在一起来讨论。让我们开始吧。

宋-洪炎

四山矗矗[3]野田田,近是人烟远是邨[4]。

鸟外疏钟灵隐寺,花边流水武陵源。

有逢即画原非笔,所见皆诗本不言。

看插秧栽欲忘返,杖藜[5]徙倚至黄昏。

四周高山矗立,田野间绿意盎然,近处有人烟,远处隐隐地能看到村落。在鸟叫声之中,隐隐约约能够听见灵隐寺的钟声,此处的花香流水,让我不禁想起了武陵桃源。一路看到的都是风景啊,可我也画不下来,所遇见的都是诗歌啊,可我也写不下来。我光是看农夫插秧都觉得流连忘返,拄着藜杖时走时停,不知不觉黄昏已至。

昨天我们读了王安石写的《即事》,那是一首提及武陵桃花源的诗。大家还记得么?诗中说的是“…静憩鸡鸣午,荒寻犬吠昏。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没想到大家这么喜欢,所以我赶紧又找来了一首。这首来自洪炎的诗,也写到了武陵源。他说的是“鸟外疏钟灵隐寺,花边流水武陵源”。


其实写景色的诗,都很讲究牵着读者的眼睛走。有“由上至下”的,譬如,秦观老师在他的《春日》一诗中所说的“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也有“由远而近的”,譬如张耒老师在他的《夜坐》一诗中所说的“庭户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


而我们今天所读的洪炎老师的这首诗,算是“由视觉到听觉”:诗人先是环顾四周,所谓“四山矗矗野田田,近是人烟远是邨”,之后再侧耳倾听,“鸟外疏钟灵隐寺,花边流水武陵源”。而且对听觉的描述异常细腻,有“鸟外”,有“钟声”,还有“流水”,就像是巴赫[6]的复调三部创意曲,层次分明,旋律突出:鸟叫音最高,流水居中,钟声最低。真好。唉,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即便在日常生活中听到了这样的声音,恐怕也分辨不出来,也写不出一首诗来啊。


对了,灵隐寺是杭州的名胜古迹,里面比较著名的是济公和尚[7]。相较于完璧无瑕的圣人,中国的劳动人民似乎更喜欢济癫和尚这种疯疯癫癫又开开心心的样子。

让我们开开心心地再来读一遍这首诗吧。

四月二十三日晚同太冲表之公实野步

洪炎

四山矗矗野田田,近是人烟远是邨。

鸟外疏钟灵隐寺,花边流水武陵源。

有逢即画原非笔,所见皆诗本不言。

看插秧栽欲忘返,杖藜徙倚至黄昏。

好了,今天就到这里了。

记得早点睡。

另,

四山矗矗野田田,近是人烟远是村。
  • 山矗矗及野田田,常常在我们讲解到底什么是叠词的时候使用
鸟外疏钟灵隐寺,花边流水武陵源。
  • 用典“武陵源”
有逢即画原非笔,所见皆诗本不言。
  • 这个佳句难寻的意向,之前讲过多次,譬如春日郊外中提及的”疑此江头有佳句,为君寻取却茫茫。
看插秧栽欲忘返,杖藜徙倚至黄昏。

[1] 就是三个人,分别叫作“太冲”、“表之”和“公实”。

[2] 其实就是指在野外散步。

[3] 矗 chù,矗立。

[4] 邨 cūn,村庄。

[5] 藜 lí,植物名,茎可为杖。

[6] 德国作曲家,以器乐作品以及人声音乐而闻名。

[7] 原名李修缘,南宋高僧,后人尊称为 " 活佛济公 "。

经典伴读《宋诗选注》第五讲:用典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