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人有术的诸葛亮为什么错用了马谡,一子错满盘输
“打蛇打7寸”,“擒贼先擒王”,抓重点,重点抓。未出茅庐,便知三分天下;一出茅庐,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更是熟谙兵法和用人之术,却为什么把事关全局的重要关口街亭交给了马谡,而一子错,满盘皆输?

街亭山高谷深,地势险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进可攻关中,退可守陇右,具有得失陇右安危关中的战略地位。诸葛亮谨小慎微,凡事必躬亲,殚精竭虑,街亭的重要性,他又怎么会不知道。所以才派他特别看重的大将军马谡来担任这个艰巨的任务。诸葛亮兵出祁山,大军直逼凉州,成败关键在于街亭。街亭是援军的必经之道,只要守住街亭,诸葛亮就无后顾之忧地吞掉南安、陇西郡,聚集起分散在各地的军队,拧成一股绳的力量,既可以分兵支援街亭,又可以合兵吞掉上邽郭淮,占领凉州。

为什么诸葛亮特别看重马谡呢?刘备不看好马谡,司马懿也不看好马谡。刘备在临死托孤的时候,还特意嘱咐了一下诸葛亮说;“马谡言语浮夸,超过实际才能,不可委任大事。”刘备都看出马谡纸上谈兵不实干来了。司马懿眼里的马谡呢,是徒有虚名的绣花大枕头。诸葛亮为什么看不出来呢?

首先看诸葛亮出山前的朋友都是些什么人?诸葛亮的密友是:博陵崔州平,颍川石广元,汝南孟公威,徐元直。这4个人个个饱读经书,智慧超群。再看诸葛亮他自己,更是让人觉得可比兴周800年的姜子牙,旺汉400年的张良。而他的朋友和他自己都是知行合一的大手笔,根本不存在纸上谈兵的现象。

学到手的知识就是实用的,他根本想象不出:一个在军事谋略上都能给他答疑的马谡,是个理论强,执行弱的不堪大用之人。这是以己踱人的思想,也是一种太相信人了的信任在里面的。
马谡奉行的是本本主义。术业有专攻,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诸葛亮在政治,军事,文学方面都颇有造诣,尤其还有一些科技产品的应用也会大大分散他的精力,再加上他事必躬亲的谨慎,对于熟读兵书的马谡来说,诸葛亮遇到什么事都会去问他,这也让马谡的小尾巴翘得老高。马谡是典型的高学历,低能力。

因为马谡的军事理论很强,诸葛亮时常和他一起探讨军事谋略,一谈就是一整天,那是谈得来的知己好友了。放眼整个蜀地,谁能和诸葛亮畅谈一整天,哪个不是毕恭毕敬的听从诸葛亮万无一失的安排?
诸葛亮也很清楚地说:“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贼,而不能破贼为贼所破者,则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这个人,就是马谡。
却说马谡,诸葛亮委以重任之时,是千叮咛万嘱咐:“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军皆休矣,如虽深通谋略,此地奈无城郭,又无险阻,守之极难。”并立下军令状,诸葛亮还是不放心,又派了王平助他。诸葛亮左思右想,还是不放心,毕竟此处干系太大了,就又派了高翔去街亭东北的列柳城带一万兵马屯兵扎寨,一旦街亭有难,即可带兵救援。这样还不放心,又派魏延带本部兵马去街亭后边,屯兵驻扎,一旦街亭危急,马上就可以接应街亭。诸葛亮事左右安排,不容有半点闪失。

这边,诸葛亮紧锣密鼓的安排,一定守住街亭,而殚精竭虑地布置;另一边的马谡看了地势,一向自觉熟读兵书,一见之下,暗自嘲笑说:“丞相太多心了。”就算是王平如何据理力争,马谡仍然是自高自大,我行我素。说王平:女人见识、胡说八道。毛泽东都说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要要重视敌人。而马谡却在战略战术上都藐视敌人,骄兵必败。他如此不加防备,以为险山偏僻之处,魏兵不敢来,即使被断了水路,也可置之死地而后生,还想着瓮中捉鳖的美事。

结果被大军团团围山,蜀兵被吓破了胆,又如何有战斗力。后面就不用说了,街亭到底是丢了。要不是诸葛亮上演一出空城计,小命也休矣。就是斩马谡,也是挥泪斩马谡。失街亭有多大的严重后果?街亭一失:南安得不弃,安定不得不捐,天水不得不委,箕谷之兵不得不撤,西城之饷不得不收。遂时使向之擒夏侯、斩崔谅、杀杨陵、取上邽、袭冀县、骂王朗、破曹真者,其功都付之乌有。

陈寿在总评诸葛亮一生的时候是这样说的,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城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