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甲午战争中日双方实力对比 经济和陆军篇

2023-03-09 17:46 作者:胡紫见史  | 我要投稿



中日双方甲午战争实力对比

从1895年开始到现在已经超过120年,各种战后分析层出不穷,对于战争结果主要有三种论调

  • 开战前日本已经超越中国,战胜中国理所当然

  • 战前中国国力是全方位强过日本,日本取胜有很大的偶然性

  • 战前双方国力相等,谁胜都很自然

然而事实却是触目惊心的,日本在战前是缺少军事重工业的,国家收入主要依靠食品和棉纺出口,棉纺虽然超过中国的产量和质量,但是竞争不过英美法等老牌西方国家,一方面英美法在华享有通商特权,再者日本当时还未取消和英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商品倾销市场找不到,生产过剩怎么办。


日本快速工业化和明治维新武士集团犹在的合力结果就是走西方殖民扩张必然之路

当时日本国内的陆军是长州藩掌控,海军是萨摩藩掌控,虽然明治维新后废藩置县,但是军队还是掌控在这两个老武士集团手里,武士余孽还在。

日本军队和政府一拍即合,一个需要建功立业延续武士余辉,一个需要扩大消费市场,朝鲜和中国当然成为首要目标,更何况这两个目标日本已经垂涎了一千五百年了。

当时西方资本主义的本质就是一开始要进行原始积累,夺占资源地成为必经阶段,日本本来就是好战之国,加上被英美法忽悠搞什么西方化改革,更加对土地和资源饥渴难耐,武力夺取成为必然,和平方式连朝鲜都不会理睬日本,日本发动战争已经不可避免,只是中国的统治阶层还停留在把对方当成是“蕞尔小国”的幻觉中。


在写本文收集数据时,发现很多中国数据在1900年以前没有,估计要么是没有统计要么就是遗失了,日本方面都是有从1870年开始的一些数据,不过也不是很全,毕竟那个时候日本刚西化,所以目前只是找到部分对比数据。但是基本也可以窥见一斑。

(由于关于双方海军的分析文章居多无比,在这里就不做海军方面的分析)

甲午战争中日双方实力对比参考

经济实力日本没有超过的可能,只是在棉纺一项上超过,铁路是完全超过了,军事工业和装备还是清军胜出,但是......

此外还有两个决定战争的因素没有列在这里面

  • 一个是后勤系统人员

清军在整个甲午战争期间依旧沿用老旧的粮台作为后勤,所有民夫均为当地临时征集,尤其是战地医疗几乎没有,要不是红十字会的参与救治伤兵,估计清军死的人更多。

日军则基本效仿欧洲军队建立后勤体系,甲午战争期间动员军夫15万,另外野战医院,整个战争期间日军医护人员共有大概2500名。


  • 第二个是电报线路

在战前清军拥有铺设6500里的电报线路,开战后除了平时维护不及时而废弃的,战时遗弃的多达一千多里,这些均被日军利用作为他们的通讯工具。

最后武器和弹药对于两国当时来说都是极为金贵的消耗品,而清军恰恰成了“运输大队长”

  • 1894年7月25日丰岛海战中操江舰被日军捕获,舰上20万两白银的军饷,3000支步枪,20门火炮和大量弹药被日军劫走。

  • 1894年7月29日牙山陆战失败,又被日军捕获8门大炮,和500包大米以及大量弹药

  • 1894年9月平壤战役失败后,仓库内的35门火炮、1060支步枪、炮弹792发、子弹56万发、行军帐篷1092顶、军用锅354口、各种粮食4700石、黄金96公斤、银锭540公斤、250匹,这些大大缓解了日军的补给不足的问题。

由于朝鲜尚未铺设铁路,且汉城到平壤地形崎岖,朝鲜普通民众并不欢迎日军,日军的后勤优势无从谈起,日军主力进军平壤的半个月时间内,汉城只有1500日军驻守兵力空虚,发起平壤战役是一个军事冒险。


1894年的中日两国实力对比看,日本确实有全面超越中国的势头,但是就当时实力而言日本优势不明显,虽然1868年到1894年的明治维新已经26年,但是很多西方的体制日本还在消化和吸收,日本近代第一部宪法1890年才施行,一直到1894年前日本75%的主要收入是食品和棉纺,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轻工业国家,发动甲午战争是日本国运的豪赌,不管是陆军还是海军都没有把握能打赢这场战争。


反观中国,输掉甲午战争,意味着自上而下的洋务运动失败,清王朝无可避免的走向终结,中国统一王朝的瓦解这是西方和日本最愿意看到的结果。





参考资料

《甲午战争》戚其章

《清日战争》 宗泽亚

《帕尔格雷夫世界历史统计 亚非卷》


甲午战争中日双方实力对比 经济和陆军篇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