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论杠精——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2020-07-10 11:47 作者:Aksulla  | 我要投稿

相信大家在生活中都听过杠精这么个词,这个词是由抬杠这个词引申出来的,与抬杠的含义有着直接关系,简单说来就是喜欢抬杠的人。可是,杠精这个词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出现了滥用的现象。这种滥用使得抬杠与杠精这两个概念的定义在相当一部分人的脑中已经出现模糊化的情况,这种模糊化的结果就是某些真真正正想讲道理谈问题的人受到了无端指责,被不公正的扣上了帽子、贴上了标签。那今天我就来简略谈谈关于杠精的相关问题和有关方面。

一、杠精是什么?

首先,咱们从大众角度出发,从常识概念出发来看看杠精和抬杠究竟是什么。

杠精是一个网络流行词,指经常的通过抬杠获取快感的人、总是唱反调的人、争辩时故意持相反意见的人。杠精往往不论他人说的是什么是否正确,往往无视忽略曲解原述逻辑,对人不对事针对性反驳,仅为反对而反对,通过针对性反驳惹翻他人,进而达成目的。“杠精”出招时,是利用人类情绪上的弱点和思维逻辑弊端,一时间刺得他人无话可说,基本上能成功惹翻他人。——百度百科

抬杠是一个汉语词汇,亦称“抬杆子”,读音为tái gàng,原指通过拎环悬挂容器于其上,并由两人抬着的棒;亦指争辩,顶牛。——百度百科

是的,这算是具有普遍性的定义。大众对于杠精的定义是在理的,是从抬杠这个词合理的衍生出来的,的确是该词的本意。如果把杠精分类上升到理论高度,按照列宁的意思,辩证法与诡辩论的对立在于“是否客观地对待对立统一规律”。

坚持辩证法的人们应当自觉的明晰这一点,与诡辩论者划清界限。那什么是诡辩论者呢?

诡辩论是违背逻辑规律而做的一种似是而非的推理和论证。在宣传中论证一个命题或说明一个问题时,诡辩论者不去如实地、以有力的逻辑力量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而是从主观出发,以片面的、表面的、甚至不相干的一些现象制造虚假的联系、因果关系和主从关系,达到混淆是非、颠倒黑白的目的,为其荒谬的言论制造一种骗人的推理形式。——搜狗百科

显然,由引用的三段话以及列宁的看法可以得出,杠精这个群体包含于诡辩论者之中。在我看来,杠精们的语言特点类似于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时做出的评价,他认为黑格尔虽然处处承认矛盾的存在,但是主观任意调和矛盾,取消对立面的斗争。当然了,黑格尔与杠精有着本质上多方面的不同。杠精们的水准还达不到黑格尔的思想高度和深度。

二、回归常识层面

我们上面说了一堆概念,讲清了杠精的特点和定义,但是论杠精不是只在概念上去讨论就可以了的。正如马克思所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想要不仅去解释这个问题,还要去解决这个问题,就不能仅仅在概念之中兜兜转转。既然这个词从常识层面中生长出来,那么我们就要回到常识层面看问题。

相信不少人听说过苏格拉底的产婆术,这里就有个有意思的例子。

苏格拉底产婆术具体事例

各位看完了,认为苏格拉底是否是杠精呢?如果是,他是怎么杠的?如果不是,他又为什么不是?

人类的语言中有着一个事实:人类的语言中始终隐藏着前提。这种前提常常被称为语境或者条件,但我们对话中尤其的容易忽视这一点。在我看来,杠精们不仅是忽视对方话语中的前提,并且玩弄逻辑,哪怕这个逻辑不符合客观现实的情况。在普遍与常见意义上说,杠精是这样的:他们主观玩弄逻辑、混淆是非曲直。他们坚决忽视对方话语的前提,同时自己另开新路驳斥他人,从而扰乱他人思维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让我们来看看反问与抬杠有怎样的区别与联系。可以看出,抬杠这个行为本身是为杠而杠。如果杠精的目的也是为杠而杠,那么杠精的一切问题是无逻辑的混乱的废话,他的任何一句话都不包含着肯定含义,是无目的的。如果杠精的目的是利用抬杠行为来使对方逻辑混乱从而达到他的险恶目的,那么这种杠精不仅说的话逻辑混乱,而且他的话语有引导性,会包含着肯定性的误导语句。由此,对这类杠精就有揭露错误、严惩和批判的必要性。反问是用疑问的语气做出的语气更加强烈的肯定答复,是一种有肯定结果的疑问句。反问与抬杠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抬杠中我们可以看到反问句,但是杠精之所以为杠精,抬杠之所以为抬杠,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主观玩弄逻辑,混淆是非曲直。立足于客观事实、从现实基础出发的反问一定不是杠精说得出来的话,他要是能说出来,那他在说出来的那个瞬间他就不算杠精。而脱离客观事实、具有主观臆想的反问也不完全都是抬杠,而应该说抬杠包含在这样的反问当中。

现在请各位再重新想想,苏格拉底他的提问是否是从客观事实出发?他有没有对他人进行了反问?他是不是古希腊第一杠精呢?

杠精之所以为杠精,不仅有质的规定,更有量的区别。我们仍然从百度百科中的杠精的概念出发。可以看到,杠精之所以为杠精,他还要有一种经常性,要经常去杠人家(不论他的目的是什么)。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没有谁能保证自己每一句脱口而出的话语都能够彻底从现实出发,更别说人类在交流情感时充满了主观性的话语了。通过许多人的亲身经历,可以看到当下杠精一词的滥用正是与人们忽视了他人抬杠的量有密切关系。只看到质而忽视量,这有着典型的形而上学色彩,不能将二者结合起来辩证统一的看问题,实在是不可取。我认为在生活中对于无意的、偶然的杠,在普遍意义上要保持宽容之心。当然,如果是对于某些原则问题或者被杠者认为不能忍受的或敏感的问题,请在合适的场合下坚持自己的立场反驳到底。对于那些总是杠的,大多数人应该都能看的出来这种人的杠已经常态化,这里就不用我多赘述应该对他们采取怎样的态度了。

另外,在杠精与非杠精的相互转化中,我们可以看到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被运用的不同程度。普通的交流中一般是语气平和,气氛良好的。而杠精与人交流却常有脸红脖子粗的激烈争论。有过在网上对线的经历的人应该深有体会,跟杠精对线的话,自己可能和对面的杠精都被气个半死,你甚至想顺着网线冲过去锤人,可惜锤不得。那就更别说线下激情对线得有多火爆了。显然,从大量客观事实中可以看到,感性思维在有杠精参与的双方甚至多方争论中被较长时间的使用,一旦上头了,理性就失去了控制。话语和逻辑也会变得混乱不堪,所以这样的激烈争吵吵到最后往往是自己也在不知不觉中被迫成为了杠精(这里之所以为杠精是因为激烈争吵的过程中不仅质而且量都达到了非偶然、非低频率的状态),局势也就变成了两个杠精互杠,场面一度十分尴尬。这就表明要想避免成为杠精,要让理性驾驭好自己的感性,不要被强烈的感情冲昏头脑,否则就变成了“冲动是魔鬼”。

三、避免成为杠精与减少杠精

如何避免成为杠精?我认为要讲求尊重客观事实的看问题,要学会反思、慎思、总结,形成成熟的、确定的、从客观出发的观点,充分运用理性整理好思路与语言再进行提问,这样就可以避免陷入杠精的群体中。但是毕竟人是有目的性的,也是有感性的,而且世界本身还处处存在着偶然性。所以对于在这个时代的这样的做法,我认为可以在相当程度上避免自己成为杠精,活成自己讨厌的样子,但是自律的做法还无法在人类社会中根除它。作为普通的个体,首先从自我规范开始。

如果说还想带动身边人让他们避免成为杠精,也算是为社会上减少杠精的可能数量,个人提出一点尚且模糊的想法:教育是一大重点。不仅是我们平时谈的教育概念——这样的教育需要在学生看待问题的客观性上加大功夫,而且我们自身的言行举止也无时无刻不作为与我们相联系的他人所处环境的一部分影响着他人。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这样一个观点:人与环境、教育的相互关系的形成与维系,是实践的结果。在做好自己,规范好自己的基础上适当的、不失时机的提醒他人,尽管不会所有人都接受这样的题型,但只要有一些人能做起来,想来也能够在减少杠精与净化社会风气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效。

写到最后,又想起上文中提到的马克思的那句话:“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只有坚持实践的观点,才能够用思想更好的应用于并指导现实生活,再从改变了的现实中提炼新问题形成新观点,而不是仅仅把思想束之高阁,使其高不可攀。

论杠精——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