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书摘 拉斯·特维德《金融心理学》

2022-10-03 09:10 作者:花先我生  | 我要投稿

市场有一种强烈的正反馈力量。正反馈意味着,如果你们理解动力学,你们有可能预期短期的市场走势,但是,它同时意味着预测长期走势是不可能的。数学上,我们称之为混沌。混沌的产生与自我强化有关,混沌理论表明,预测长期事件和长期定量分析是徒劳无益的。




群体思维的一些表现是:

• 说服效应。我们更容易被一个可信的消息来源所说服,而不是可信的论据。

• 自负行为。我们过高估计自己做出正确决策的能力,因此对各种可能性的分析不够全面,不能正确判断风险和不确定性。

• 适应态度。我们容易形成和我们认识的人相同的态度。

• 社会比较。我们对某些事情拿不准的时候,借鉴别人的行为作为自己的信息来源。

• 选择性暴露。我们只是试图接触那些确认自己行为和态度的信息。

• 选择性知觉。我们总是按照对自己行为和态度有利的方式来解释信息。


最难以理解的态度就是所谓“自我防御”。它是由人的强烈协调欲望产生的,这种协调欲望要求在两方面做到和谐统一:一方面,他所知的和他所信的;另一方面,他所说的和他所做的。由于股票交易是一种社会过程,他有可能告诉他的朋友、妻子或经纪人:股市要涨。因此,他的态度是市场很快就会有一次获利机会。 设想不久股市开始下跌。观察一段时间后,他逐渐丧失了短期获取利润的信心。现在,他所说的和做的与他所相信的之间不再协调一致,他必须改变自己的态度:他的交易不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投资”。接下来媒体上出现了最初的利空消息,这再次在我们那位不幸的投资者心中引发冲突,他所说的和做的与实际情况又不协调,他必须转变态度。现在他将使用防御机制,可称为“选择性暴露”和“选择性感知”。


选择性暴露是一种忍耐机制,比如他开始在报纸上找对他有利的消息,而忽略那些对他不利的消息。心理测试表明,主动搜寻强化信息很正常:小散户经常和他所认识的那些知音交流看法。他在寻求安慰。


选择性感知更复杂:如果他面临的证据依然不利于他的行动,他就会潜意识地曲解这些证据,使它们看起来支持他的错误的买进行动。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为“同化效应”。但是最终他的损失会非常大,以至于他的老婆近乎发疯,逼着他想方设法挽回损失。但就在这个时候,他的态度将会最后一次突然改变:他现在已经不是在投资,而是在赌博了。当他最终兑现损失,退出观望时,他非常谦虚地耸耸肩:“怎么样?你得到了一些,你也失去了很多。”


自我防御态度的另一种结果是导致金融市场最重要的一个心理现象:交易费用合理化。任何一个交投活跃的短线客都知道,人们总是想在他自己错误卖出的价位买回来,或错误买进的价位卖出去,以弥补愚蠢的交易费用,其良苦用心是想免除旧的交易费用,而不是评估基本面价值和市场运行规律。基本的心理原因在于我们有了自我防御态度,总是想保护自己,躲避失败。因此我们成为自己无意识自负的牺牲品。 最后,自我防御态度要对下述现象负大部分责任:散户们通常赚一点就跑,而亏了就长期持有不动。这尽管有些非理性,但他看见资金从基金流向自己的账户时感到非常自豪,而对于当前交易的潜在损失却视而不见,不承认自己的失败。只要亏损没有变成现实,他就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因此他就一直不卖,除非万不得已,而这时往往是熊市的最后阶段。这解释了为什么熊市的成交量通常都少于牛市。


可能引起记者以及他们的读者曲解市场信息的一些心理现象

• 适应态度。我们形成和我们交往的人同样的态度。记者和分析师都有他们自己认可的社会群体,就像每个人的文章或分析都有自己的业内人士和广泛的读者群一样。这可能导致适应态度。

• 认知失调。认知失调出现在当事实证明我们的假设是错误的时候。我们尽量躲避那些事实,或者曲解它。同时我们尽量避免那些有可能使这种失调更加突出的举动。记者和分析师们可能无视那些与当前市场价格趋势相冲突的信息。

• 同化错误。我们曲解收到的信息,使它看起来能确认我们所做的。记者和分析师们有责任让市场检验他们以前所写的是否正确,就如同我们投资者有压力证明自己的投资决策是正确的。所有人都有曲解信息的理由。

• 选择性暴露。我们尽量暴露那些证明自己的行为和态度是正确的信息。记者和分析师的态度可能受到他们从前写的文章影响。他们可能使用选择性暴露来保护自己免受不愉快信息的影响。

• 选择性感知。我们曲解信息,使它能够验证我们的行为和态度。

• 验证性偏见。我们的结论过分受我们想要相信的东西的影响。那些写过一些议论市场和经济的文章的人要找理由证明他们的文章仍然是正确的——即使新的信息否认它。

• 框架效应。市场上升的事实产生一个框架,经济信息只能在这个框架中解释。当在牛市中评述经济形势时,当然要产生这种效应。

• 社会比较。当我们难以理解某些事情时,我们将别人的行为作为我们的信息来源。这可以很专业地做到:可以参照最聪明的人是怎么做的;或者听听大多数人的意见,而在金融市场中这往往是错误的。


“事后偏见”,有时又被称为“星期一上午的指令”、“早就知道效应”或“滞后决定论”,可以严重影响我们对问题的判断。一旦我们听说几种可能性中的某一种发生时,我们改变了在知道这件事之前的看法。我们现在可能会认为,我们早就有这种预感,知道它会发生,虽然实际上我们一点线索也没有。在事后偏见研究中有两个基本的范例:记忆设计和假设设计。记忆设计是指我们能够记下来我们真正所想的,而假设设计是指我们对未来的推测。 如果我们据此得出结论,可以准确地预测已经发生的事情,这将会令我们后悔不已:我们没有在第一时间采取行动。因此,我们想做出正确预测的愿望强烈膨胀,这种现象有助于解释下述倾向:如果价格跌回到我们最初犯错误的价位时,我们非常想买回来。








谈到股票市场策略,必须分清以下两个关键因素之间的区别:

· 风险暴露策略

· 时机选择策略


风险暴露永远是出发点,这种策略主要取决于风险厌恶程度,即“金融痛苦临界点”。可以给出风险暴露的定义: 风险暴露是指在任何给定交易情况下可以想象得到的最坏的损失。 风险暴露总是基于投资者的个人情况和所管理的资产数量。只有真正掌握风险暴露策略,我们才可能谈到时机策略,这时我们全神贯注于市场自身,而不管任何其他事情


时机选择策略意味着我们完全根据自己对市场的认识而决定市场操作。 这种策略丝毫不应该受到以前盈亏的影响。 因此,我们的境界是实现风险暴露策略和时机选择策略的彻底分离。当我们进行交易时,要远离计算器,不要指望靠在下跌趋势中反复买进来“挽回损失”或“改善平均价格”,这类努力是有风险的;也不要因为获利丰厚就卖出头寸。如果相信市场,就一直守住,直到大获全胜。 总的来说,策略是属于行动纪律方面的问题,必须控制好个人感情。好的策略是一种很好的精神防护武器。


书摘 拉斯·特维德《金融心理学》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