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典籍里的中国』第一季第09期《道德经》观影札记

2021-10-07 14:54 作者:山嵓  | 我要投稿

        2021年9月12日晚央视更新“典籍里的中国”的第9期,这一期是关于《道德经》的。10月国庆放假时整理的这一期的摘录札记,9月“典籍里的中国”系列破天荒的一连更新了3期,这一季共11期,已经播到第10期了,再更1期就可以完结撒花了。

1、《道德经》与老子

(1)《道德经》简介

         《道德经》是中国哲学的开山之作,最初被称为《老子》。全篇虽只有五千余言,但言简而意味深长,质朴而充满哲理,玄妙而顺利成章。其思想涵盖了伦理、政治和兵法等诸多领域,对中国乃至世界哲学甚至人类的思维方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上善若水,泽被万物。《道德经》是一部典型的哲学著作,共分为81章,其智慧和哲理,至今仍有穿越时空的恒久价值,亦涵养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其是目前被翻译语言最多,出版数量最多的中国文化典籍,这是中国文化贡献给全世界的智慧和灿烂的文化遗产。

        《道德经》的思想是中国人独特而悠久精神世界的组成,当年由先哲参悟的道理,如今很大程度上已经变成了普通老百姓的实践,这说明《道德经》具有穿越时空的恒久价值,这正是老子苦苦追寻的生生不息的道。

(2)老子简介

        李耳,字聃,春秋时期陈国人,又被称之为老子或老聃。思想家、哲学家,被誉为中国哲学的开山祖。历史上关于其生平的文字记录不多,例如司马迁所著的《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关于老子的篇幅只有四百多字。【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守藏室之史,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

        但周王朝却在没落【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老子见周王朝日渐衰落却无能为力,于是在王子朝之乱后辞去了守藏室之史的职务。【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从洛邑西行至函谷关,关令尹喜向老子问道,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共五千余字。

(3)后世影响

        二百年后,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最早为《道德经》作注,【道者,万物之始,是非之纪也】,作《解老》《喻老》等篇目,开启了《道德经》的注解史。

        七百多年后,三国曹魏时期的少年哲学家王弼,追崇大道本原,反对舍本逐末【老子之书,其几乎可一言以蔽之,崇本息末而已矣】,其不满二十岁就已精通《道德经》,后为其作注,后世研读《道德经》多以其注本为基础。

        两千多年之后近代思想家清末魏源,极为推崇《道德经》,并为其作注【老子之书,上之可以明道,中之可以治身,推之可以治人】时值清朝末年,华夏多难,其积极投身救亡图存的大业中,乃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        

        后世道德经被翻译成近百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发行,成为翻译语言种类最多,发行量最大的中国文化典籍。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和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对《道德经》十分推崇,都试图自己着手翻译。

        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惊诧于《道德经》包罗了宇宙论、伦理学和政治学的内容,是一部不可替代的哲学著作。而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则认为,《道德经》是一部关于理性的学说。而列夫托尔斯泰则非常喜欢“上善若水”这句话,他认为做人应该如水一般。         

2、《道德经》的解读

(1)轴心时代

        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提出,在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是一个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出现了世界范围内的哲学突破,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思想家。例如,古希腊出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中国出现了老子和孔子等诸子百家。

(2)东方哲学

        哲学,关于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的一门学问。哲人究天地万物之本原与法则,主要是探寻宇宙万物的本原和普遍法则,探讨人和世界的关系,指导人们更好的生活。例如,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万事万物遵循着怎样的法则,人应该怎样存在于天地之间。

        亘古以来,东西方的先哲们孜孜以求,不断探索着关于万物本原和存在的奥秘。而在两千多年前的函谷关,中国哲学鼻祖老子,浓缩了自己一生关于宇宙、社会、人生的思考。以五千余言道德之意,写出了中国哲学的开山之作《道德经》,给出了极富东方智慧的解答。

(3)道法自然

        老子提出道的概念,并指出道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大道生生不息,高妙玄奥,即是包含天地万物法则的天道,又是爱国治民的人道。道的观点对诸子百家都有影响,更成为中华文明内在的生存理念,至今仍然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

        何为道?道听不见也看不见,却永不休止,生生不息,为天地万物的根源,没有人知道其名字,老子将其命名为道。大道应能福泽万物、成就万物,生发万物;大道亦应如日之恒,万古不易。

       如何感知道的存在?道无处不在,万物由道生成,依赖道成长,人们生于道之中,从无中可以观照道的奥妙,从有中可以观照道的端倪。天道玄妙异常,为贤者所用,乃能福泽万物。得天道者,天命永新,泽世人者,世人永奉。

(4)上善如水

        天道不私亲,但亲近万物。而其对万物的福泽应该像水一样,涓涓细流,泽被万物。正所谓,水本无心,应万物所需。水入百川,百川归海,乃成其大,水是最接近于道的,天地人与道本为一体。上善若水作为个人的修养、处世的原则,已经融入到中华民族的性格之中,成为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使是在两千五百年后的今天,仍需要我们去认真践行。

        老子悟道的深刻哲理和人生智慧,涵养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为中华民族融汇了如水一般的性格底色,也为中华儿女乃至全人类打开了一扇思考宇宙万物,追寻幸福生活的大门,老子超凡无穷的智慧,已然化作中华文化丰沃的土壤,涵养后世,利益众生。

3、《道德经》的故事

(1)老子求道

        老子天生慧根,幼年时,拜师商容(又作常枞)。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高士传·卷上·商容》中有如下记载【容张口曰:“吾舌存乎?”曰:“存。”曰:“吾齿存乎?”曰:“亡。”“知之乎?”老子曰:“非谓其刚亡而弱存乎?”容曰:“嘻!天下事尽矣。”】。

        后老子受到商容的推荐,进入周王室的守藏室为吏。华夏古圣先贤留下的典籍极多,而东周王室的守藏之室,藏书最丰。其中三坟五典俱在,八索九丘列陈,连山归藏周易萃集。自文王、武王受命于天下,周公营造洛邑以来,天下典籍便开始汇集于此守藏之室。

        当时,诸侯无道,天下多战,老子欲寻找让天下复归井然有序的法则。而在典藏室中,有历代先贤的智慧陪伴左右。为得圣人之教,求书若渴的老子奋力读书。其欲遍观先贤之书,以期能够集先贤智慧于大成,早日悟道,传根本智慧于后世。

        【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尚书.虞书·尧典》】

        【慎徽五典,五典克从。纳于百揆,百揆时叙。——《尚书.虞书.舜典》】舜推行德行,以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为立身之本。大家都以舜为榜样,听从他的教导,后来舜总理百官,百官都能承顺。

        【格尔众庶,悉听朕言,非台小子,敢行称乱!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尚书·商书·汤誓》】

        【文王在上,於昭於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诗·大雅·文王》】

        【念终始典于学。——《尚书》】

(2)老子悟道

        典籍如海,读者如舟,老子在典藏室中,守护典籍,努力为学。在这里有太史为良师,祁清为益友,岁月经年,也只在弹指一挥间。但只有读不完的书,却没有不会逝的人,其老师商容与太史先后离世。好在此时老子继承先师遗志,不仅才华横溢,而且有大智慧、大胸襟,因此继承守藏室太史之职。

        老子继续自己立下的,为世间众生求大道求智慧的志愿。守藏室中珍藏的不仅仅只是典籍,更是几千年来先贤的智慧结晶。只要善用其中智慧,定能使其如日月般散发光辉,福泽世人。典籍如灯,老子寻道的路就由这满屋的典籍照亮。每一日的积累,都是在向悟道迈进。

        终于老子在一个雷雨交加的晚上,悟出了上善若水,进而悟出了道法自然,最终彻底悟道。悟出了能传之千古的智慧大道。使世人可以拥有根本的力量和智慧去平复乱世、拯救疾苦。

(3)孔子问道

        孔丘字仲尼,曾在鲁国的巷党与老子见面并问礼于老子,孔子为老子的思想深度而折服。后与弟子南宫阅专门前往周室典藏室,拜访老子,以求问天下之道。

        孔子认为,天下失道已久,诸侯相侵伐,民生凋敝。当务之急是复礼,即治国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天下诸侯当以周天子为尊,尽弃相伐,和睦相处。行文武之治,复周公之礼,方可重现成康盛世。

        而老子认为,那些只倡导礼的人如今骨头都已经快不在了,复礼不是问题的关键,礼只是表象,道德才是根本,若复礼却依然失道失德,对天下没有任何益处。【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天下当重道重德,而水之德便如君子,世人当学习水滋润万物的君子美德。

        老子超凡的思想和智慧令孔子叹服。孔子出,向弟子感叹到【老子犹龙也】老子像龙一样变化莫测。其实老子的智慧,不仅照亮了那个时代,更是一直穿越时光,照亮着两千五百年后的今天。

(4)老子传道

        日月交替,世事变迁。老子虽成功悟道,但可惜东周王朝世衰,不久就发生了王子朝之乱。东周王室的王子朝、王子猛、王子匄(gai4)争立为王,进而造成周王室内部长期的激烈争斗。,周敬王破王城,逐王子朝,打破了二王并立的乱局,但王子朝在逃离王都时,确是携周之典籍奔楚,这给守藏室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浩劫。

        老子和众人拼死守护典籍,其中典藏吏祁清更因舍命守护典籍而被乱兵击杀,最后老子等人由于势单力薄,未能保住典籍,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典籍被乱兵抢走,流入异国。但他们为文明传续舍身忘死的精神,必将融入大道生生不息。

        后心灰意冷的老子辞去了典藏室太史之职,向西而去【老子欲出关,关令尹喜留老子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一日,即将到达函谷关,而函谷关的守吏尹喜,偶然在函谷关往东望过去,发现有紫气东来,于是知道必有大人物到来,立刻就前去关口等待迎接,最后等到了老子,于是请老子暂住几日,留下著作。于是老子就在出关前,写下了全文五千多字,思想涵盖了哲学、伦理、政治和兵法等诸多领域的《道德经》。

        尹喜又被称为关尹【名喜,为关吏,老子过关,喜去吏而从之。——《汉书·艺文志》】老子完成著作后,尹喜读后拜服,请求老子收自己为徒。而老子为将道德之意的智慧传下去,就决定收尹喜为弟子。尹喜大喜,立刻辞去了边关的职务,追随老子而去。

(5)郭店楚简

        1993年10月湖北荆门,荆门市博物馆整理室发现并整理出郭店楚简中《道德经》的抄本,经鉴定这批竹简属于战国中期,足以证明老子的《道德经》至少是2500年前的作品。属于那个时代的东方智慧,这一发现在中外学术界引起巨大轰动。

        其出土的七百多枚有字简,皆是用楚国文字抄写。该抄本比湖南马王堆出土的帛书抄本早了一百多年。是目前为止所发现时代最早,文字最古老原始的老子著作,足以证明道德经一经诞生就受到世人的竭力推崇。

        灯能照亮典籍,而典籍如灯,可照亮世人。先哲们思考天地、上下求索,留下了大量流传千百年的典籍,点燃了华夏灿烂的文明之火。而考古等专业的工作者们为了我们文明的传续,不辞辛劳用尽全力为我们去守住这一盏盏灯火,就是希望能为世间,传下这一份遮风挡雨的东方智慧。

4、名句摘录

        第01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是万物的一个根源,但不可言说。

        第08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第25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第25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遵循天地万物的活动方式和法则。遵循自然节奏的生活,万世万物都有一个度,超过这个度就会造成破坏和失衡。

        第41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第42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探讨万物的起源。

        第49章【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继承和发展了尧舜时期的民本思想,华夏文明 的更新和连续性正是在薪火相传的精神中建立起来的。

        第58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对立和转化辩证思维。

        第77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第78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柔克刚,水柔韧而至强,滴水可穿顽石,汇流可载巨舟。

        第80章【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5、观后感

        老子由于历史上的记载较少,因此这一期主要是根据历史记载中的,拜师商容、任守藏室太史和东周函谷关留书三件事,组成主线剧情故事,将老子求道、悟道、传道的传奇人生展现于世人面前,逻辑线较为完整且自恰。并且引入了王子朝携典如楚的历史典故以及蜃灰防虫这样的古代小常识【《周礼·秋官·赤犮氏》:“掌除墙屋,以蜃炭攻之。” 《掌蜃》注谓蜃炭可以御湿,盖兼可以杀虫,故擣其炭为灰,以被墙屋而攻之,则虫豸畏其气而走避也。】,极大的增强了剧情的真实感。

        剧情中的祁清应该是节目组根据史实特意杜纂出的人物,查了一下《史记》等书,没有找到此人的历史记录。不过此人放到剧情出并不突兀,也很合理。尤其是安排其在老子出函谷关前为护书而被乱兵杀害,即增加了剧情的悲壮感,又避免了产生逻辑罢搁。毕竟如果其没有死,以两人在剧中表现出的关系,是一定会一起出关,从而就必会见之于史书之中。

6、附录

主持人:王嘉宁、撒贝宁

访谈间: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蒙曼

        中国历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王启发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老子学研究会会长王中江

典读会:

        艺术总监——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

        总编剧——张昆鹏

        老年老子扮演者——王庆祥

        中青年老子扮演者——张桐

        尹喜扮演者——王志刚

(20210912——1:24:46)

『典籍里的中国』第一季第09期《道德经》观影札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