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南京师范大学-西方心理学史(国家级精品课)

2022-09-03 08:50 作者:南極熊-  | 我要投稿

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的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心理学的诞生。

1920年,我国心理学系,南京师范大学,中国诞生。

三大故乡

古希腊是心理学起源的遥远故乡。

德国是心理学诞生的故乡。

美国是心理学发展的故乡。

德国是心理学,艺术,哲学,人文等近代发展的发源地按(原因二次大战的发生)。

两大时期

  • 前科学心理学时期:(哲学心理学时期,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19世纪中叶)。
  • 科学心理学时期:1879年实验心理学建立以后。

前科学心理学时期

灵魂的奴仆、神学的婢女、哲学的附庸

科学心理学时期

两大阵营或两条路线,两次革命,三大实力,五大流派两大思潮。


1.2西方心理学史的基本问题(二) P2 - 07:48


1.2西方心理学史的基本问题(二) P2 - 07:50

两大阵营(两条路线)

  • 自然科学心理学(科学主义心理学)

以自然科学为价值定向的心理学研究取向,他坚持心理学的自然科学观和客观实验范式的科学主义(实证主义)研究取向,力图建构以自然科学为模板的心理学理论模式(主流)

  • 人文科学心理学

以人文科学为价值定向的心理学研究取向,他坚持心理学的人文科学观和主观经验范式的人文主义(现象学,存在主义,解释学)研究取向,力图建构以人文科学模板的心理学理论模式(非主流)


自然科学心理学

内容心理学、构造心理学、机能心理学、古典行为主义、新行为主义、新的新行为主义、皮亚杰学派、认知心理学。

人文科学心理学

意动心理学、古典精神分析学、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学、精神分析客体关系学派、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格式塔心理学、现象学心理学,存在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超个人心理学。

第一次革命:行为主义革命。

第二次革命:认知革命(认知主义:计算-符号,联结主义:联结-动态)。

第二次认知革命:第二代认知科学(具身认知、生成认知、嵌入认知、延展认知)。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纵向比较法

横向比较法


杨鑫辉教授也指出:“懂得心理学的昨天和今天,才可以正确地预见和迈向心理学的明天,我们研究心理学史决不是钻心理学的故纸堆,而是站在今天研究过去,展现未来,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我国著名心理学史学家高觉教授指出:“心理学虽仅在百余年前挤入自然科学之列,但几千年前的哲学家都已对人的心理现象和活动提出了种种看法和学说。所以我们不但要懂得心理学的今天,还有懂得心理学的昨天;懂得了心理学的昨天,才可以更深刻地懂得心理学的今天”。”

(一)西方的心理学史研究

第一个时期是20世纪60年代之前的研究

第二个时期是20世纪60年代之后的研究


2.柏拉图(Plato, 公元前427- -前347)

●苏格拉底的学生和继承者,创办雅典学院,

前后延续916年

●理念论和唯理论(或理性主义)

●理念或形式是最高的实在,惟有通过理性

才能认识它们。

●人性的两个世界

●经由身体所处的现实世界---真实

●灵魂中存有的理性世界-_不真实

●灵魂论.





















机能心理学(美国心理学流派)


遥远的故乡:古希腊

产生的故乡:德国

发展的故乡:美国

美国心理学追溯就追溯到机能心理学。

两次争论,四次体系。

两次争论:第一次,内容与意动之中

第二次,构造与机能之争


美国心理学关注应用。














从本能到适应↑

自我意识↑

人格的构成

情绪外周理论,情绪是对身体反应的觉知,帮助人适应环境。

通过调整身体来调节情绪



组织才能非凡,创办克拉克大学,邀请弗洛伊德



应用心理

测谎的前身


心理的关键是人对环境的适应

胡适的儿子胡思杜















4.3芝加哥学派的主要理论 P16 - 00:01







反射弧是一个整体,强调整体性,强调对环境的适应





身心问题困境回顾

笛卡尔把身体和心理分离,通过松果腺,but how?

心理物理学,解决心理和物理之间的数量关系,韦伯和费希纳,将心理和身体之间的关系数量化,打破身心之间的鸿沟

铁钦纳和冯特,平行论,重点是心理的内容,集中研究心理

美国构造主义,重心是人对环境的适应,强调身心一体

格式塔,身心同型论

现代思潮,具身认知,onbody?,身心交织



4.4哥伦比亚学派的主要理论与机... P17 - 00:03




比较松散的团体


伍德沃斯、桑代克为主




内驱力和机制共同作用,适应环境










后期的修正,

练习律,适用于复杂的学习任务,简单机械的任务不适用

准备率和练习律作用有限,最重要的是效果率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是对效果率的拓展

心理测验推动机能心理学尤其是应用的发展

此卡特尔非彼卡特尔




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可以追溯到机能主义











斯金纳拓展了桑代克的心理学。

桑代克对应用心理学地贡献主要体现在教育心理学,他开展教育心理学。

哲学家一般都要开天劈地的。

巴蒲洛夫“条件发射”——狗摇铃铛实验


启示:教学,通过条件反射实验,可以把学生的学习与他喜欢的,进行挂钩!


华生的人生大起大落,思想也相对比较极端,行为与思想相对一致,因此人生也相对大起大落。







在华生作风问题后,一下子跌到最低谷,铁庆纳帮我华生一把,从大学如日中天的教授,到公司职员做起,很快把公司做大了。



行为主义实验“如何让猫怕老鼠”!

每次猫遇见老鼠,就点击猫,通过此过程,就可以了行为猫与老鼠的链接,点击,重复多次以后,猫就怕了老鼠


12.1自我心理学概述 P45 - 00:00




















































13.1精神分析客体关系学派概述 P47 - 01:04









克莱因,过渡性客体模型,在驱力模型和关系模型之间建立桥梁;

费尔贝恩,彻底抛弃本能驱力模型,建立关系模型



重要概念


客体关系,是内化的人际关系



温尼科特,儿科医生,够好的母亲,真实自体虚假自体、过渡性客体

巴林特,费伦茨的学生,基本缺陷理论,原初客体爱的理论

鲍比,儿童精神分析师,依恋理论

贝昂,容器理论,投射性认同理论


















婴儿早期与母亲的客体关系是部分客体关系,与母亲乳房的关系,是一种非好即坏的关系。

之后建立起整体的客体关系


心态,position,位置,位态

从阶段观到心态观

两种心态循环发展











Rita治疗案例





费尔贝恩↓












中心自我、力比多自我、反力比多自我三元分裂




科恩伯格↓














评价↓





16.1现象学心理学概述 P58 - 00:03



共同点:人是有内心体验的

现象学,对人的内心体验进行研究,发觉期本质

存在心理学,临床治疗实践

人本主义,在体验基础上,每个人都是有潜能的,在潜能推动下活泼发展实现自我


道不远人

现象学关注人的内心体验

胡塞尔之前,西方哲学子古希腊以来,求真知,事物的本质

传统西方哲学和经院哲学,在认识论上,经验论者,先有感觉和观念,然后意识到。。。缺陷:人与世界的关系,加入了中介,基于感觉经验基础上

胡塞尔,我们实际就在经验之中。我们所体验到的事物,跟事物本身....求真知的起点,不需要加入中介,如我直接体验到桌子,或桌子直接呈现给我...在 体验的立场上如何发现事物的本质

做法,在体验立场上,拨云见日,从体验出发,通过澄清,发现事物的本质

贡献,在近代唯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直接体验的立场,同时又维护传统哲学,可以寻求事物的本质,

研究内心体验,有所感,有所思


步骤:

悬置,即加括弧,排除的工作,把影响我们的东西(机械的、物理的观念)搁置起来,讨论看到的和感受和体验,直面体验

本质还原,仍然属于排除的工作,从个别对象出发,想象变更技术,提出对象的各种变换形态,以丰富的面貌呈现,细腻的艺术的过程,

先验还原(通向先验现象学),认识论的问题,如何看到事物,人是何以可能











研究目的:心理的本质

研究内容:主观体验

研究方法:严谨,

人文科学,特点是忠于心理现象的人文,研究人之为人

反对自然科学心理学的自然主义立场,即将人的心理视为机械物理的自然。心理现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将意识自然化。

现象学心理学主张

  1. 忠于心理的原本性,真实的感受。
  2. 关注意义,世界就是我体验到的世界,如儿童绘画中有其独特的理解和意义,或在身体中的儿童不把身体体验为一个对象,而是通过身体与世界进行有意义的交流。
  3. 严格的科学的,广义的科学(方法上:理智的深入问题,研究过程可以表述清楚,可以由他人进行,具有公共性,研究结果可以交流;系统方面,知识的关系具有逻辑条理性;批判方面,可以经得起研究者和团队的挑战)

欧洲科学的危机,对世界基本的理解,科学的自然科学的世界,遗失了真实体验的感受的世界

阳明心学,心外无物,花

disease-dis ease 生病的人,疾病的自然规律,和病人的内心体验,从生活事件,内心体验出发

仍然表达与生活事件相一致的观点,保证与对象与事件联系在一起,我直接体验到事物,我和事物之间具有独特的意向性关联

胡塞尔,导向先验层面,心理和世界有何关联,即笛卡尔的心物关联。胡塞尔,心理直接体验事物,意向对象和意向作用相互交织,我看到的事物,是统合过的事物,统合作用不是发生在经验层面,而是先验层面,经过统合,我一眼就能看到事物,与事物有直接的关系

有些心理不一定直接与对象关联,但建立在一定直接关联的基础之上

对象一定是体验到的对象

所有的意识都是关于某事某物的意识

所谓意向性,参考南京大学,王恒教授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73703229?p=6&;vd_source=5a10eaa6244c2278bc6629fd214db51a

现象学入门:什么是意向性?| 慢读《现象学十四讲》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462686726?vd_source=5a10eaa6244c2278bc6629fd214db51a











17.1存在心理学概述(一) P61 - 00:00






卡夫卡变形记,甲虫的体验,隔绝、孤独,类似于生病的体验

哲学背景:

胡塞尔

克尔凯郭尔,人的存在为核心,探讨人在成为独特个体过程中面临的内心冲突,自我的丧失,心身问题

海德格尔(现代哲学星空中两颗耀眼的明星,维特根斯坦(欧陆分析哲学)和海德格尔(英美哲学))

海德格尔,胡塞尔的学生

胡塞尔关注人的经验

海德格尔关注存在

生活是有困境的,生不由己,死不由己,不经历死亡,思考、面对、接受死亡,才能更好活在当下,向死而生。

杨绛《我们仨》温暖,《走到人生边上》,思考灵魂是否存在,人死之后灵魂是否仍会存在,看似笨拙实则智慧,死亡之后灵魂继续存在,人以另一种形式存在


生死接受之后,活在当下


茨威格,象棋的故事,集中营中失去行动自由

自由有一个双胞胎,责任。选择就要有担当,有烦恼

活在当下,勇于担当,要选择,要承担责任


雅斯贝尔斯,1913《普通精神病理学》现象学的方法理解精神病患者的体验

超我婆婆命令指挥要求

本我孩子放肆胡闹

自我媳妇挣扎冲突

人在本能和文明之间的夹击之中

纯化的精神分析

存在主义与精神分析的对话构成了存在心理学


早年受荣格影响,结识弗洛伊德

将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思想落实到心理学,人在世界上如何存在,被抛...

受胡塞尔影响,注重病人的体验

受马丁布伯影响,两种关系,我你关系(我和世界上的他人他物是开放的),我它关系(世界是我的工具、途径)接近弗洛姆的观点,存在的两种模式,占有(世界人和事物)和开放


在世存在being in the world

不同于宾斯万格

受海德格尔后期思想影响,受天地神影响,通过文学艺术栖居于大地

鲍斯1959结识海德格尔,邀请海德格尔参加研讨会

人的存在主要是存在的澄明过程,

此在是使得存在彰显的过程

性反常,梦...

受弗洛伊德,阿德勒思想影响

集中营生活,反思、深化其精神分析思想

请求被拒绝,手稿被付之一炬

人被剥夺自由,无事可做,要找有意思的事情来做,人最重要的是做自己认为最有意义的事情

《追寻生命的意义》

早年受阿德勒影响,受存在主义哲学影响

肺结核病榻上完成博士论文“焦虑的意义”

人生被扔到世界

人需要通过觉知、焦虑,发展超越自身,达到本真存在状态



美国和欧洲存在心理学都强调面对人的生存困境,美国更注重人的积极性

受弗洛伊德影响,吸收存在主义思想

核心问题,人的存在

人在世界中的存在方式出了问题,人与世界以及与人自身出现分裂

对象是精神疾病严重患者

《分裂的自我》



17.3存在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与简要... P63 - 00:11



心物二元论




注重临床,没有特别的方法


存在主义心理学和现象学心理学

目的不一样

现象学:目的是研究经世界的根本是什么

存在主义心理学:利用现象学的方法,理解来访者的内心体验,治疗实践

方法不一样

存在主义,结合人的存在进行分析,方法上较为松散

现象学,方法更严谨

取向不一样

存在主义,

主题:本真、焦虑、意义

信念,对自身的肯定,我接受自己生活的世界,包括困境

献身,即投入,全身心投入现实活动中,

创造,全身心投入 在行动中表现出创造

爱,肯定和超越自我,和世界密切在一起


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的差异↓

存在心理学,本真意味着忠于自己的生命,生命更多是通过个人的选择和投入得以体现,强调选择和担当

人本主义心理学,本真意味着忠于真实的自我,关键差别在与人本主义的真实的自我具有潜能,强调潜能的实现

焦虑是本体论,人存在于世界上,与生俱来的一部分 ,焦虑是正常的,是人成长的契机,

重要的是透过焦虑看到所遇到的问题

神经症的焦虑,是人不能面对焦虑,不能活在当下有所担当,

面对焦虑,

  1. 自尊,可以胜任
  2. 投身于技能训练,帮助行动上投身于世界
  3. 极端情境中,相信领导者
  4. 宗教信仰

存在的焦虑,直面生存的困境,有所担当,透过焦虑看到所面对的问题

  1. 命运和死亡,无可逃避的生存困境,
  2. 罪疚感和惩罚,做得不够完美,自责
  3. 选择和担当,体现意义,或空虚无意义
  4. 孤独和分离

神经症焦虑,逃避自己的存在,脱离现实的生活

  1. 有限性,卑微感,否定自身,远离生存的困境
  2. 行动潜力,责备感,
  3. 选择性,荒谬,抽身不投入生活
  4. 疏远感,
  1. 吞没,害怕被他人淹没,失去自己,背后是深深的不安全感
  2. 内爆,接受现实的时候,担心现实填充内心,造成自我的丧失
  3. 僵化,非人化,物化

隐藏的当事人的不安,焦虑是提醒

逃避焦虑,导致自我和身体分离,自我分裂

真实自我,抽离出来,躲避到内心世界

虚假自我,依靠虚假自我和身体应付外在世界,分裂加剧,从而导致奔溃

人跟世界是有意义的关联,值得献身、投入、创造

在人之前的世界无意义,意义在于人在世界中的行动和开拓

人的生存变化过程是赋予意义的过程

弗兰克尔,意义疗法,人生最根本的动力就是追求意义的意志

  1. 做一件实事,创造性投入
  2. 全身心投入,体验真善美爱
  3. 经受苦难,激发潜能,挫折让人回到真实处境

贡献主要在心理治疗

强调此时此地,当下的理解,理解患者,让患者回到当下,对存在有觉察,

不强调的技术

心理治疗的目的是让患者向存在本真发展,

理想的存在,人本真的活法,表现为

  1. 成熟的世界观,
  2. 自有选择
  3. 独立承担责任

其中世界观的变化最重要,即患者对自己有深刻的觉察,自我理解生存处境

治疗者和患者的关系,全心全意投入与患者在一起

技术层面,不强调技术,较多使用精神分析技术释梦、自由联想,但进行存在的解释。如移情,是来访者内心情感真实的展现,此时此地

返回自身 ,重新体验发现自己的存在。治疗是跟来访者在一起,回头,打量内心发生了什么

反对将治疗引向思辨,概念化

当下,不仅仅是当前,而是过去和将来都进入到当下,此时此地,我的存在史和未来都进入当前。未来和过去是当下的一部分,进入当下。

在觉知觉悟中采取行动


体认,虚假自我,真实的自我,为什么不采用真实体验,而是戴上面具,摆脱僵硬的虚假自我

关注环境和家庭环境,改变环境,发生切实的变化

技术层面具有建设性,

去反思,不要沉溺于反思,促进全身心的活动,

矛盾意向,不要过于纠缠于观念,可以发生改变,如口吃,允许夸大利用自己口吃,结果反而口齿清晰,允许自己紧张,夸大紧张

态度改变法



18.1人本主义心理学概述 P65 - 00:01






人本主义心理学概述

西方心理学的“第三大势力”:现象学心理学、存在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

20世纪50——60年代,研究人的本性、潜能、价值、经验等,被称为人本主义心理学。

反对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自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他不是一个思想完全统一,组织十分严密的学派,而是一个由许多观点相近的心理学家和学派组成的松散联盟。

马斯洛、罗杰斯等是其主要代表人物。

一、          人本主义心理学地背景

(一)社会背景

人本主义心理学最早产生于20世界50年代的美国,是美国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二战后经济发展,物质富足,精神不匹配,出现社会问题,暴力,吸毒,种族,越战战争阴云,青少年反主流文化,嬉皮士

(二)哲学背景

 现象学,强调尊重主观经验,二手现象学

存在主义,宽泛的,强调当下,不看重被抛、死亡...

浪漫主义哲学,追求人们内心的非理性的情感体验,相信人是有潜能的,如卢梭,人内心的真实情感是最重要的,天生是善良合群的,人有成长潜能

(三)科学背景

主要有生物学、生态学和机能整体学。

要有整体观

强调生物机体有一个发展实现的过程,人是有潜能的

(四)心理学背景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中叶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学思潮,他的产生受到了行为主义精神分析、整体心理学和格式塔心理学的影响。

反对行为主义忽视人的内心体验

反对精神分析的本能决定论

阿德勒的社会文化精神分析...


奥尔波特面见弗洛伊德,沉默,奥尔波特讲述公交上洁癖的孩子和古板的妈妈的故事,弗洛伊德反应,奥尔波特是那个孩子,奥尔波特生气,弗洛伊德对人不信任,人不是本能的决定,而是有潜能,为自己做主的

二、          人本主义心理学简史

人本主义心理学作为一股新的研究思潮,经历了一个逐渐壮大的过程,这个过程可分为萌芽兴起,形成和发展等阶段。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萌芽(40年代)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50年代)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形成(60年代)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70年代至今)

80年代马斯洛罗杰斯趋势,下坡路,2000年复兴

三、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人物和代表人物

(一)先驱人物

1、狄尔泰,与艾宾浩斯争论中反对用自然的原子物理的方法,提出人的内心经验应采取人文经验的方法

2、戈尔德斯坦,德国神经病学家,研究脑损伤病人,行为需要从整体角度进行理解,人的生活是不断前进和反思,来实现自我潜能

3、奥尔波特,戈登弟弟,人格心理学开创者,特质研究(哥哥弗罗多是实验心理学的先驱)人是自主的,机能自主,如出于功利选课,学习过程中产生兴趣,投入其中,其动力是自己,不为什么目的,只是出于兴趣。人为自己做主。

旗手,组织能力强

早年研究行为主义,跟随哈洛研究恒河猴实验

哥伦比亚大学,给桑代克做实验助手,桑代克为其智力测验,超高

布鲁克林学院,结识韦特海默(格式塔)、霍尼(社会文化)、弗洛姆、本尼迪克特...

孩子出生,用行为主义方法进行教育,失败,“任何做父母的都不可能是行为主义者”

1951,布兰迪斯大学,心理系主任

风格,逻辑较为严谨,易被中国接受

临床实践,思想上贡献大

人的潜能、体验

心理咨询的名称为非指导,针对行为主义,针对性太强,改为来访者中心,后来拓展到各个领域,改名以人为中心


反对行为主义,研究人的经验,体现人的真正本性,尊严价值爱情体验...

价值,

健康人和病人的划分,在逻辑起点上有问题

积极心理学,塞林格慢,研究健康人,人本主义和积极心理学的关系,临床面对的是病人,病人身上有人根本的问题,难道病人的身上就是校级的问题吗?积极和消极是相互伴随的,真实的临床上,生病对一个人来说是积极还是消极呢?

1、问题中心,反对方法中心,对象容易失真,拿着斧子见什么砍什么

2、折衷融合的方法论原则,只要能服从于问题、对象

3、具体研究方法,马斯洛提出整体分析法、罗杰斯提出现象学方法(关于人的主观内心体验,三个步骤,对自我观察,用他人观察,设身处地理解他人)


缺乏具体程序

人在潜能推动下自我实现

人的本能是一种势本能,本能在后天表现出来的需要

低级层次生理需要反弹厉害

安全需要是一种心理需要



马斯洛自我实现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一)层次需要理论

1、生理需要:包括饥饿、口渴、性、睡眠等

2、安全需要:这种需要包括对能带来稳定、组织、秩序、预见性、安全感以及远离恐惧、焦虑、混乱等的需要。

3、爱和归属的需要:爱河归属的需要体现在对家庭伴侣、朋友、团体等的渴望和认同上,并希望被所看重的人和团体接纳。处于这个层次上的人,会千方百计地寻求与别人或团体建立这种相属的关系。

4、自尊的需要:自尊需要分两类

l 建立在对自己能力,独立和成就感到满意基础上的自尊,这种自尊可带来胜任、自信、自强、自足等感情

l 建立在别人对自己的关心、承认、赏识、赞许等基础上的自尊,这种自尊可带来威信,认可和地位等感情。

如果自尊需要得到满足,我们就会觉得自己有价值,有能力、有成就、否则就会引起软弱感和无能感。

5、自我实现的需要:去充分发挥他的全部潜能。


 底层需要和高层需要的差异

1、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底层需要出现得早,高层需要出现地迟

2、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低层需要出现地早,高层需要出现地迟

3、低级需要比高级需要对人的生存更为重要

4、高级需要比低级需要更能获得积极而持久的主观感受

5、高级需要相对低级需要的满足要求更多的条件

6、低级需要比高级需要更躯体化,部位化。

需要的分类

匮乏性需要:缺失性需要(生理、安全、归属……),这些需要满足完全依赖于外界。

成长性需要:包括自我实现的需要(七种层次理论还包括认知理解需要和审美需要)。

是指不回避挑战,甚至刻意追求挑战,不回避紧张状态,甚至刻意保持适度的紧张状态。成长性需要被自我实现的趋向所激发。

    一般情况下,当某种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就会向高层次的需要发展,但这种需求层次的等级并不是绝对的,有时人会在低级需要尚未得到满足之前,去寻求高级需要,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要,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定作用。任何一种需要都不会因为更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消失。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和重叠,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大大减小。

 



(二)自我实现理论

1、自我实现的含义

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就是一个人力求变成他应该变成的样子,即将我们潜在的能力、天资、素质等全部发挥出来。

自我实现就是一个人不断实现其潜能、智能和天资完成其天职或无数命运、禀性、更充分地认识承认了其内在的天性,个人内部不断趋向统一、整合或协同动作的过程。

2、自我实现的两个标准:

a、正面  自我实现就是将自己的先天禀赋、潜能最大限度地显现和发挥出来,以成为你自己。

b、负面  自我实现就是极少出现不健康、神经病和能力缺陷

3、自我实现者的特征

l 能准确全面地认识世界

l 对自己、他人、及整个世界表现出更大程度的认可

l 表现出自发性和自然性

l 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

l 有独处的需要

l 独立于文化环境

l 能以持续新奇的眼光欣赏事物

l 经常有高峰体验

l 关心认同人类

l 具有很强的自主性

l 具有民主的性格

l 仅与少数人建立深厚的友谊

l 具有强烈的道德感

l 具有富含哲理和善意的幽默感

l 富有创造力



4、自我实现的途径

l 无我地体验生活、全身心地献身于事业

l 做出成长的选择,而不是退缩的选择

l 承认自我的存在,让自我显现出来

l 要诚实,不要隐瞒

l 从小处做起、倾听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l 要经历勤奋的付出精力的准备阶段

l 应设置条件让高峰体验尽可能出现

l 要识别自己的防御心理,并有勇气放弃这种防御

(三)高峰体验论

1、高峰体验

指人在进入自我实现状态时所感受到的一种豁达与极乐的瞬间心理体验。

高峰体验在生活中得很多场合都可能出现,如欣赏优美的音乐,美丽的图片以及漂亮的人,孕妇顺利地生产,在森林海滩中与大自然交融,参加篮球,足球,游泳等体育比赛和伴侣做爱,文学创作和科学研究等

高峰体验与自我实现具有密切的关系,他既是自我实现的特征,也是自我实现的途径。

2、缺失性认知与存在性认知

缺失性认知:是指当一个人处于自我实现之前的任一个需要水平上时,其认知必然要受这种需要所控制和指引,认知作为一个工具和手段仅仅是为满足需要服务。

存在性认知:指当一个人处于高峰体验或自我实现状态时,其基本需要完全得到了满足,此时他的认知就不再是为需要,服务的工具和手段,因此也就排除了个人偏好,能够真实全面地透视和把握客观世界的本质和各种客观特性。



三、罗杰斯自我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一)自我论

1、自我的概念

经验到符号化方式意识到主体的现象经验,称现象场。

现实自我是指真实存在中的自我,即个人目前的真实状况。

理想自我指期望中得自我,如我希望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即个人向往的自我形象。

两者的一致性程度可作为个体心理和谐程度的标志。两者的相关程度越高,其心理越是和谐和健康,反之,则越不和谐,越不健康。

2、自我的发展

积极关注的需要就是个体在婴幼儿期对爱的需要,如温暖,爱抚,喜欢,认可,赞许等

如果父母及周围人对儿童这种需要的满足提出了附加条件,即只有儿童的反应和行为符合成人的标准,才能获得积极关注,这种关注就是条件性积极关注。

如果父母及周围人对儿童这种需要的满足不提出任何附加条件,即不管儿童的行为是好是坏,是否符合成人的标准,都能得到周围人的积极关注,这种关注就是无条件积极关注。

(二)心理治疗观

罗杰斯将自己的心理治疗方法称为来访者中心治疗,后来他又称作以人为中心的疗法。

1、特点

来访者中心疗法具有五个特点

人具有完善机能和自我实现倾向

重视来访者的主观现象世界

来访者主导治疗过程

咨访双方是朋友和伙伴的关系

尊重、宽容、理解、鼓励

2、目标

罗杰斯把人格成长作为自己治疗的目标。

l 越来越少用防御机制,能够接纳各种不同的经验,愿意公开自己内心体验,对人际更加信任、更具安全感。

l 其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社会自我和真实自我渐渐趋于一致,越来越多地根据有机体过程来评价体验,而开始抵抗或放弃外界的评价标准。

l 由于知道评价的根据在于自己的内在感情,所以变得越来越独立、自信,更加坦诚,率真。

l 来访者的情绪生活和心理上的自我形象更加协调,知觉更实在,体验更积极,变得更具适应性和创造性。

自己可以证明自己至少不是矛盾或者错误的,这就是简单的自洽性。科学研究本身就是遵循自洽性的,建立与客观基础上,反之则建立于主观之上最终归属不可证伪与证明,一个不能够满足自洽性的理论或者方法显然是不攻自破。

3、条件

l 来访者和治疗者要有心理上的交流,即一方能对另一方的现象场产生影响

l 来访者处于一种不协调的状态感到紧张、焦虑、脆弱等,同事也愿意承认这种感受并能主动寻求帮助。

l 治疗者在这个关系中是协调一致的。

l 治疗者要给予来访者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l 治疗者要对来访者的现象场进行同理心的理解并给予及时的反馈。

l 来访者必须知觉到治疗者的无条件积极关注以及共情的理解。

四、          价值观

自然主义的价值观:马斯洛认为,人不仅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且自然也是人的一部分,人之所以能在自然中发生、生长和存在,说明人和自然必然在某种程度上时同型的或者是相似的。

l 人的潜能是价值的内在自然基础。

l 人的本性是善的,至少是中性的。

l 高级需要比低级需要具有大地价值。

l 创造性潜能的发挥是人生价值追求的最高目标。

l 健康人有自发追求潜能价值实现的内在倾向。

l 人的潜能、价值与社会环境是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l 人的潜能和价值与社会的价值在本质上一致。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贡献

l 首次将人的本性与价值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l 提出主客观两种研究范式相结合的新方法论

l 强调人本主义心理学在实践中得应用





超个人心理概述

第四势力:超个人心理学

在人本主义马斯洛基础上发展起来。

自我实现了之后仍然是小我,小我要融入到大我那里。

20世纪60年代末从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中分化出来。

马斯洛和萨蒂奇等人在对人本主义心理学进行自我扬弃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他超越了人本主义以个人的自我实现为目标的狭隘认识,迈向了研究人类心灵与潜能的终极价值和真我充满实现的目标。也称为心理学的第四势力。

第一节超个人心理学概述

一、超个人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社会背景、思想背景、

在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学者普罗泰戈拉、德谟克里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关于人性及其潜能的思想中,就存在着某些超个人心理学思想的原型。

二、超个人心理学的先驱人物和代表人物

(一)先驱人物

美国机能心理学家詹姆士和瑞士的分析心理学荣格两人的研究中蕴含着丰富的超个人心理学思想,他们是超个人心理学的先驱人物


第二节超个人心理学的理论体系

一、心理学的对象论

l 超个人心理学家拉乔依和夏皮罗:超个人心理学是关于人性最高潜能的研究他承认理解和实现人的精神合一的意识,以及意识的超越状态

l 超个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l 意识状态和超越经验

l 最高潜能和终极价值

l 超个人经验的特征

惊奇:超个人经验往往有人措手不及时出现,使人感到惊奇。

确实:超个人的经验能给人带来一种充实,确定,安全,可靠的感受,感到世界的秩序是受到来自统一“智慧”法则的管理。

知识,超个人的经验包含着对宇宙人生的知识。

合一,超个人的经验使人感到和谐统一。

普遍性,普遍性意味着与一个属于所有生命的现实接触,因而使人变得更有生气,使人拥有一股力量。

社会关系就像花的香味或太阳的光辉一样,超个人经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他能通过个人言行,以微妙的非语言的方式传递给他人,感染他人。



20.1西方心理学演变的内在逻辑 P71 - 00:04




三个故乡

哲学故乡,希腊;产生的故乡,德国;发展的故乡,美国

德国,产生内容和意动之争

美国,构造和机能之争


德国,内容心理学,冯特、艾宾浩斯(突破冯特的局限,研究高级心理活动记忆)

美国,构造与机能之争实际是基础与应用之争。

铁钦纳,将构造心理学发展到极致;

机能心理学,詹姆斯,意识流,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特色;芝加哥学派(杜威,严谨)和哥伦比亚学派(卡特尔、桑代克、吴伟士,松散)

皮亚杰学派,广义的机能学派,理论上发生认识论(心理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逻辑、运算),心理阶段的描述

  1. 主流,自然取向 行为主义
  • 古典,华生,受巴甫洛夫影响,S-R
  • 新行为,S-O-R,认知因素,斯金纳,极端,操作条件反射,桑代克的效果律拓展为理论
  • 新的新行为主义,班杜拉、观察学习


2.自然取向 认知心理学

  • 核心,模拟的方式研究心理,50年代计算机模拟即信息加工,发展为80年代神经元模拟即联结主义
  • 广义的研究认知,格式塔,意动心理学,强调整体观,反对冯特内容、元素论,反对行为主义


3.非主流,人文取向 精神分析

布洛伊尔

  • 古典, 弗洛伊德(性本能主导)、荣格(集体潜意识、原型)、阿德勒(转向社会,自卑推动下走向超越,人要有社会兴趣)
  • 内部线索,自我心理学(晚年弗洛伊德,安娜,哈特曼,自我独立出来,埃里克森达到高峰,自我为核心,八个阶段,强调自我和环境的交互作用)和客体关系学派(克莱因、菲儿贝恩,科恩伯格,强调人格内部的客体关系结构,退回人内部动态结构理解人的表现)
  • 外部线索,社会文化学派,霍尼、弗洛姆、萨利文,结合社会学文化学,将本能转向社会文化,家庭


4.人文取向 第三势力

现象学,胡塞尔,主观体验

存在主义,坚持体验,更广阔的情境,关注人的存在,人活在当下,直面惨淡的人生,担当,

人本主义,关注潜能

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

自然科学,世界是机械物理的世界,事物之间存在因果,哥白尼、伽利略、冯特元素论,铁钦纳,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只研究可观察的行为,认知心理学,心理类比计算机信息


人文路线,精神分析,第三势力,研究活动的整体的对象,忠于心理现象的原本面貌,确保心理体验。狄尔泰提出,布伦塔诺


哲学基础的对立,实证主义和现象学

实证主义三代

  • 孔德,激进实证主义,科学研究一定要研究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为华生行为主义提供基础
  • 马赫..经验实证主义,中立物,——为铁钦纳构造心理学
  • 维也纳学派,逻辑实证主义,一个命题逻辑上可论证,即可研究——新行为主义,研究中介的变量,赫尔


现象学三代

  • 胡塞尔,从体验的立场——现象心理学
  • 海德格尔、梅洛庞蒂、萨特——现象心理学、存在心理学
  • 伽达默尔、立珂——现象心理学

人本主义,是二手意义的现象学,更多的接受现象学注重人的体验的立场






















南京师范大学-西方心理学史(国家级精品课)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