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外刊的两个思考
一

在这句英文中,“腐败、冲突和人类剥削”应该是并列的结构,而“童工”是“人类剥削”的下位概念。但是翻译时却把“童工”的地位提高到与“腐败、冲突”一致,并且把“人类剥削”提高到“腐败、冲突和童工”上位。
像这样的句子,如果没有长期的外文原始材料积累,拿着中文根本就无法翻译成地道的英文。
二

Resist的本意是抵抗、抵制、耐得住。但是在这里翻译“抵制自动化”说得通嘛?只能说有一点,更符合逻辑的翻译应该是图中的“未能实现自动化”。
虽然“抵制自动化”似乎可以灵活的推导出“未能实现自动化”,而且好像描述任务主动的“抵制”有拟人的效果,使句子更加生动。
但正是这种灵活和生动,给学习一门语言带来非常大困难。没有接触过该表述的学习者不会想到用“resist”描述“未能实现”,而更可能是“not be applied”,所以该表述也要“拐个弯”或者结合上下文才能理解。
此时心态爆炸:那我怎么知道ta这是灵活还是错误呀!既然resist还有这样的意思为什么不放到字典里呢?别到时候我写个“resitst xxx”,又说没有这种表述!
深呼吸,冷静一些,纠正上述心态的几个小问题。
1、既然外刊已经出现,说明这不是错误。
2、记下与ta在一个意群的词(比如这里“resist automation”),以后要用就一起用。
3、可能以前有过因为类似情况被指责的情况,但是现在不要陷入滑坡谬误。记住第二点,要用表述就连着意群一起用,不要孤立使用。(比如这里“resist-未能实现”)
反驳3:那为什么外刊就能灵活的用字典没有的意思,我就要保守呢?这不公平!
4、要明白自己的身份是学习者,我们不知道是因为在母语者环境某个词产生了新意思而其字典还没有收录(比如中文里小奶狗);
还是仅仅本文作者根据情景化用了单词的意思而其他母语者也都要“拐个弯”才能理解(比如第一个将女人和花朵联系的比喻)
关于后一种情况,能看到的外刊都属于是母语国家经过认可的表达,此时如果我们作为学习者去应用连母语人士都要拐弯理解的仿写,很容易被怀疑为错误。
所以在这种逻辑下保守一点,不过是少一点灵活生动,但是信息传递更准确,不容易产生误解。
等条件成熟了,再创作也不迟呀。

原发布时间:2023-06-25 2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