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人文清华云讲坛】贾珺:《千年一园看晋祠》完整版

2023-06-30 16:28 作者:一知杨啊  | 我要投稿

写在文前

1、笔记说明

本视频出自“人文清华”讲坛特别节目《穿越时间的距离,跟随梁思成林徽因探寻中国古代建筑》系列,共4期:

  1. 2020.06.06 贾珺:《千年一园看晋祠》
  2. 2020.06.13 王南:《千年一窟看云冈》
  3. 2020.06.20 王南:《千年一塔看应县》
  4. 2020.07.05 刘畅:《千年一寺看佛光》

注1:本篇笔记是本人为了去山西访古所做的游览攻略和知识储备,内容以【直播回放】贾珺:千年一园看晋祠为主,糅合了其他关于晋祠的介绍(内容会不定时更新)

注2:视频信息量非常大,知识也非常密集,作为一个古建小白,尽可能将笔记梳理得有体系化,遗漏之处还请大家多多补充


2、知识补充

谈及中国古建,绕不开一个词:营造法式

《营造法式》

  • 北宋末期(宋哲宗年间),李诫用官方的身份主修完成的关于建筑、设计、施工的一部典籍,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一部建筑著作。
  • 1925年,消失百年的《营造法式》重现江湖,进行再版
  • 1925年梁启超把这本书寄到正在美国留学的梁思成手中,当时梁思成虽然在学建筑,可是他看了这本书之后发现如读天书,完全看不懂,所以他后来立下一个志愿,一定要破解这部天书。后来梁林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考察山西的古建筑,原因之一就是希望寻找解开这部天书的钥匙。


营造学社

  • 中国第一个研究古建筑的学术机构
  • 社长:朱启钤(qián),非常推崇《营造法式》
  • 1930年当他发起成立中国第一个系统研究中国古建筑的学术机构,起名时就借用“营造”一词,“营造”是中国古代对于建筑业的统称
  • 1930年2月,北平成立;1946年停止活动
  • 主要成员:梁思成、林徽因、刘敦桢、莫宗江


奇奇怪怪的小知识

  • 梁思成创建清华筑系的时候,一开始取名“营建系”
  • 林徽因认为在诗意、画意之外,还应该有建筑意。
  • “建筑意”是梁林考察北京郊外的古建筑时提到的,原话“无论哪一个巍峨的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殿基的灵魂里,无形中都在诉说,乃至于歌唱,时间上漫不可信的变迁;由温雅的儿女佳话,到流血成渠的杀戮”。
  • 今天去看古代建筑,不管它是完整的,还是残缺的废墟,实际上都应该理解,它们是古代人民生活建造的成果,前人已经不在了,可是他们当年生活的气息依然透过这些残存的一砖一瓦散发出来,我们是能体会到的,这是超越物质层面之外的一种精神的感受,这种感受叫“建筑意”。

-----------------❤------------------

P1:《千年一园看晋祠》

主讲人:

贾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 建筑史学者,曾经参与晋祠保护规划
  • 梁思成的再传弟子,他的导师郭黛姮先生既是梁先生的学生也是助手,曾经跟随梁思成先生一起注释过《营造法式》

张小琴——“人文清华”讲坛制片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笔记提纲

一、说文解字

  • 关于“晋”、“祠”;
  • 祠、寺、庙的区别

二、晋祠综述

  1. 历史溯源
  2. 晋祠简介
  3. 晋祠的布局之美
  4. 晋祠的环境之美
  5. 晋祠的文化之美

三、晋祠中的重要建筑

  1. 水镜台(明清戏台)
  2. 会仙台(宋代)
  3. 金人台(宋代)
  4. 对越坊(明代)
  5. 献殿(金代)
  6. 鱼沼飞梁(北宋)
  7. 宋代圣母殿(宋代)
  8. 北路和南路建筑


—————笔记正文—————

梁、林:《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对晋祠的描述

  • 一进了晋祠大门,那一种说不出的美丽辉映的大花园,使我们惊喜愉悦,过于初时的期望。无以名之,只得叫它做花园。
  • 其实晋祠布置又像庙观的院落,又像华丽的宫苑,全部兼有开敞堂皇的局面和曲折深邃的雅趣,大殿楼阁在古树婆娑、池流映带之间,实像个放大的私家园亭


一、说文解字

1、关于“晋”、“祠”

“晋”是“晋水”的“晋”


2、祠、寺、庙的区别

「寺」:一般特指佛教建筑

祠和庙:泛指供奉神明和各种圣贤的祭祀建筑,两者有区别:

「庙」:多是供神的场所

「祠」:多是对历史名人纪念性的场所


二、晋祠综述

1、历史追溯

  • 「晋祠」,前身叫唐叔虞祠
  • 建成年代说法不一。目前所知最确切、最早的文献记录是《水经注》(北魏郦道元;1500年前)

唐叔虞(又名姬虞)

  • 历史真实人物,周武王次子、周成王之弟,被封唐国诸侯(唐国,即后来春秋时期的晋国)称唐叔虞,虞子夑继父位,因临晋水,改国号为晋。
  • 后人在此建祠供奉唐叔虞,现所处位置是悬瓮山的山下,是晋水的发源地
  • 此地特殊,随时间流转,后来主要的祭祀对象由唐叔虞→晋水之神圣母,名称改成晋祠


2、晋祠简介


01:56


  • 位置:太原市区西南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
  • 晋祠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祠庙建筑群,前身是供奉周成王的弟弟唐叔虞的祠庙。
  • 晋祠建筑之美——汇集多朝杰作,展现古建演变。始建于北魏,现存古建筑包括北宋、金、元、明、清、民国六个时期作品,反映了木构建筑技术发展演变的历史。
  • 晋祠,不但是中国古代最古老、最丰富的一座祠庙建筑群,同时也是一座优美的中国古典园林不同于北方雍容华贵的皇家园林,也不同于江南小巧宜人的私家园林,它有自己独特的个性。


3、晋祠整体布局:秩序感+浪漫气息


03:13


  • 绝大部分祭祀性的祠庙建筑群,都是处于一种极其规整的布局方式——笔直的中轴线、整齐的院落。但晋祠不同


  • 整个晋祠建筑群经过千百年的建设慢慢形成了拥有几十座建筑,亭台楼阁俱全的庞大群落,大致的核心区可以分为中路、北路、南路三个系列


  • 晋祠位于悬瓮山东侧的山脚下,与山坡、古树、水系很好的融合

中轴线:有转折,微微地带一点弧度

主体建筑:坐西朝东

② 北路建筑:坐北朝南

③ 南路建筑:坐南朝北

晋祠中轴线:有转折,微微地带一点点弧度




4、晋祠环境之美:建筑与山、水、古木相映和谐


27:53


① 晋祠水系:点、线、面组合而成

  • 点状水面:难老泉、善利泉
  • 面状水面:三个水池——鱼沼(正方形)、莲池(北路;八角形)、靠近难老泉的水池(接近于长方形)
  • 线状水面:智伯渠


补充:

  • 「难老」出自《诗经》中“永锡难老”(“锡”同“赐”),意为生生不息,永葆清澈
  • 「善利」出自《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② 晋祠树木茂盛,且有诸多古木

  • 圣母殿左边有一棵古柏,树龄三千年
  • 唐代古槐



③ 晋祠位于悬瓮山麓,依托真实的山,故无假山景


5、晋祠的文化美:是一座历史博物馆


31:11


  • 历史上有大量的名人曾经到过晋祠,给晋祠题写匾额、对联、写诗作文,他们都给晋祠增光添彩
  • 晋祠所拥有的这些匾额、对联几乎是中国古建筑里最好的,含义非常深刻


① 七贤祠

  • 豫让、李白、白居易、范仲淹、欧阳修、于谦、王琼






② 傅山

  • 香港作家梁羽生的武侠小说《七剑下天山》中,把他作为主人公之一
  • 真正的傅山不会武功,是非常优秀的书法家、画家和医学家
  • 他在晋祠住的时间最长,给晋祠题写的匾额、对联也最多


三、晋祠中的重要建筑

1、水镜台(明清戏台)


04:30


① 「水镜」的出处:

  • 一般认为出自《汉书·韩安国传》,「清水明镜」的典故
  • “清水明镜不可逃形”,寓意为善恶忠奸尽人皆知


② 功能:是一个戏台

  • 戏台是中国古建非常重要的一种建筑类型,多见于祠庙、道观里
  • 多数祠庙道观中的戏台要正对主殿(目的是为神演戏)


③ 特殊之处:

  • 一个后台(建于明代)
  • 一个前台(清代补建)
  • 两部分拼接而成,很好地融合在了一起


④ 特殊的屋顶:

东半部:典型的“重檐歇山”顶

舞台部分的屋顶:“卷棚歇山”




06:16



2、会仙桥


07:22


  • 传说当年有仙人在桥上相会
  • 为了保护桥面,后加木头地板,下面仍是石头的桥。


3、金人台


07:36


  • 金人台建于北宋
  • 是一个露天的台基,四角分别站立一尊铁铸的神将(为了守卫整个晋祠)
  • 四尊金人均是宋朝作品,后有一尊金人丢失,民国时期重铸(东北角那一尊;图B;民国二年)
  • 金人们空握拳头——其实本来手里都有兵器,后遗失。
  • 金人台中央放置一个琉璃小阁(明朝所建,用途不详)


4、对越坊


08:40


  • “对越”出自于《诗经·周颂·清庙》:“对越在天,骏奔走在庙”
  • “对”:报答;
  • “越”:颂扬
  • 表达对于神灵的尊重



① 对越坊明朝补建,是难得的木构牌坊实例

  • 明朝是喜欢建牌坊的朝代
  • 今天看到的大部分明朝牌坊以石牌坊居多,木头牌坊不多了,因此对越坊是很难得的珍贵木构实例

② 牌坊本身没有什么功能,相当于仪仗同时增加取景层次

  • 是一种仪仗,显示隆重,往往会在重要的建筑前面设置一下
  • 一个隐含的意思:每一座牌坊都可以看成是立体的画框,通过牌坊的柱子和横梁看过去往往是一个很优美的主体的立体画面,对越坊同样有这样的功能,增加了观景层次


5、献殿


10:08


  • 献殿:奉献、祭献之意;
  • 金代大定年间所建(金世宗完颜雍,1161-1189)

① 建造很特别

  • 按形式和构造:应是一种殿堂性质的建筑物,但四周无围墙也无门窗,像放大的凉亭
  • 虽无门窗和围墙,但用栅栏围合(《营造法式》称“叉子”)


② 中国古建筑有没有墙并不妨碍它的稳定性

  • 献殿四面开敞,在此特别容易看到「墙倒屋不塌」的特点。


补充知识-1 :墙不承重,靠木结构承重


10:57


  • 中国古建筑的主体是靠木结构承重(即:靠竖向的柱子、横向的梁,以及其他构架)
  • 中国古建筑的骨架部分都是木构件,它的更多时候起的是一个保护和围合的作用,
  • 一个比喻:木头就好比人的脊椎和骨骼,墙好比是人穿的外衣一样,所谓墙倒屋不塌,因为墙本身并不起承重的作用


③ 献殿斗栱非常有特点

  • 献殿是金代建筑,它的斗栱还保持相对比较大的尺度
  • 对比对越坊(明代),它的斗栱是典型的比较晚期的斗栱,数量多且非常密



补充知识-2 :斗拱


11:57


a. 斗栱是中国古建筑特别具有魅力的一种构件

  • 斗拱的组成——由若干个散件拼合组成的
  • 斗拱的功能——就好像是人用一只手去托着这个屋檐,使屋檐能够更多向外面悬挑
  • 斗拱的造型——每一组斗栱都像是一朵绽放的鲜花,在《营造法式》中斗栱的单位叫“朵”,像花是一样(富有诗意的量词)
  • 斗栱的尺度——唐朝时候尺度最大,从唐朝之后有逐渐缩小的趋势


b. 斗栱的不同形式和名称

斗栱在宋朝被称为“铺作”,位置一般来说分三种情况:

  • 柱头铺作”:柱头上直接放
  • 补间铺作”:在两根柱子之间,把中间位置给补上
  • 转角铺作”:放在角落的位置



④ 献殿的功能:相当于供桌用来摆放祭品

  • 献殿:奉献、祭献之意。整个晋祠主神圣母是供奉在主殿当中的,但举行献祭仪式时很多祭品放在献殿。献殿比较宽敞,相当于放大的供桌。
  • 据说祭祀传统一直保持至今。每年农历六月十五(水母的生日),要做祭祀活动。


⑤ 整个祭祀的大功能是合在一起的,形成一套完整的空间序列

  • 从这个地点往两边看,起点的地方是戏台,中间是进香的地方,还有金人守卫,对越坊是仪仗,在献殿供上祭品,最后是主殿。
  • 建筑形式各不相同,但是整个祭祀的大功能是合在一起的,形成一套完整的空间序列
  • 从观赏角度来说,从戏台到圣母殿这条线中间没有遮挡,献殿开敞的结构带来独特的感受。
  • 可以想象如果中间任何一个建筑如果是封闭的话,戏台演的戏圣母就看不到了。


6、鱼沼飞梁(北宋)


13:36



  • “鱼沼”:有鱼的水池。这个水池接近于正方形的平面,实际是晋水发源的三大源头之一(祠分三泉——“鱼沼”、“善利”、“难老”),下有泉水。
  • “飞梁”的“飞”是飞跨,“梁”是桥的古称。
  • “鱼沼飞梁”——跨在鱼池上飞跃的桥梁


① 鱼沼飞梁被誉为世界最早的水陆“立交桥”

  • 鱼沼飞梁的桥梁造型非常特殊:它的平面是十字型,它的中轴线是笔直的,两侧是斜坡,看上去有点像立交桥的感觉
  • 是目前中国现存古建筑当中的唯一的特例。


② 鱼沼飞梁是一个孤例

  • 梁思成,《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
  • 飞梁来历更早,郦道元《水经注》记录过晋祠有类似的建筑。现存的这座鱼沼飞梁是北宋时期重建的。


③ 鱼沼飞梁下面支撑的结构,是非常特殊的构造方式

  • 用一些八棱形的石柱来做主要的竖向的支撑构件
  • 实际上是为了模仿木头柱子的形象,上面还加了木质的斗栱和梁枋共同支撑,严格来说是石头和木材混合的结构


④ 鱼沼飞梁建在圣母殿前面有一个过渡作用

  • 整个空间跟音乐一样是有节奏的,不停地起伏,既有实体的空间又有开敞而有屋顶的空间,还有完全露天的台,中间是不断变化的。
  • 还有一个高度的变化,从水镜台到这边已经升高很多了。在悬瓮山的山脚下,在缓缓地往山坡上走。



7、圣母殿


15:36


① 圣母殿在宋代建筑中的地位

  • 现存宋代建筑中是最出色、最经典的案例之一
  • 圣母殿:一座面宽七开间的大殿,进深有六间,采用重檐歇山屋顶,属于非常高的规制了。


补充知识-3

a. 中国古建筑的“间”是指什么:


16:27


  • 中国古建筑说“间”并不是说有多少个房间,所谓的“间”是外立面柱子中间的空间
  • 比如:两根柱子即为一间,八根柱子中间有七个空间就叫七间。九间最高规格


b. 中国古建筑表现等级的元素:

  • 台阶的高矮
  • 屋顶的形制
  • 油漆彩画的色彩
  • 斗栱的形制
  • 尺度和开间数(最核心)

不排除一些特殊建筑,比如:亭榭、戏台,尽管等级不高,可是为了美观也会采取歇山顶(这里解释了为何圣母殿的重檐歇山顶,与戏台-水镜台的歇山顶差不多)


② 圣母殿的八根前廊的柱子是微微倾斜的

  • 唐宋建筑的特点:柱子不是垂直于地面,而是有变化的。
  • 圣母殿的八根前廊的柱子是微微倾斜,而且越往边儿上去倾斜的角度越大,最初设计就是如此(《营造法式》中专业称为“侧脚”)


  • “侧脚”:保证上部的梁架挤压得更加牢固,同时整个建筑轮廓也有一种微微往上收的感觉,视觉上显得更加端庄。
  • “生起”:从中间两根柱子开始往边儿上,柱子的高度微微不断加高,由此可看到,柱头上的额枋不是水平线而是两边起翘的弧线,使屋檐有灵动的感觉。
  • 屋檐往外悬挑的尺度唐朝时期最大,宋朝开始有逐渐缩小的趋势



③ 圣母殿的檐柱上有八条龙,且造型不一

  • 放龙柱可能跟水有关系,因为圣母是晋水的主神。
  • 盘龙是后来装在上面的,与把龙雕在柱子上的做法不一样。


补充知识-4

a. 以圣母殿为例,遇见古建筑时的正确打开姿势


19:35


❤ 中国古建筑的一些规律,所有的建筑物都可以分成上中下三个部分:

注:基本上所有的单体建筑都有一些共性的特征(来自宋朝初年的工匠总结)

  • 下部:基座——类比人的脚
  • 中部:屋身(包括梁、柱、所有构架)——人的躯干四肢

柱子——人的腿

横向的梁枋——人的手臂

斗栱——人的手托着帽子

  • 上面:屋顶——类比一个非常大的斗笠,是个帽子


❤ 中国古建筑的各个部分有非常严格的比例关系来约束

  • 这套比例关系在《营造法式》上有很多计算的方式(数据计算及原理)
  • 一方面保证了技术上高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 另外一方面又保证了视觉上、审美上高度和谐


❤ 中国古建筑最好看的部分就是屋顶

  • 《诗经》中描述古建筑的屋顶就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具有飘逸感。


④ 圣母殿的屋檐非常优美

  • 圣母殿是一座典型的宋代建筑,它的屋檐就比唐代建筑稍微小一点,但远胜过明清时期,它的曲线特别柔和优美


⑤ 圣母殿前廊很深——空间之美

  • 圣母殿整个进深方向有六间的尺度,但是比较少见的是前廊保持了有两间宽。


灰空间:

  • 建筑学上把这种前廊的空间称为灰空间,是一种过渡性的空间,是介于室外和室内之间
  • 这是圣母殿特殊的地方,它希望保持足够的开敞和通透。也希望人们更多地在前廊停留,去感受整个祠庙的气氛,也能欣赏周边的风景。

⑥ 圣母殿内的建筑设计

  • 因前廊较宽,圣母殿内部的空间不算特别大,因此内部没有再设任何柱子,希望内部尽量不要有遮挡
  • 现在塑像上面的木龛是后代所加


⑦ 圣母殿内殿无天花板

  • 圣母殿比较特殊,没有任何天花板的遮挡。
  • 《营造法式》里记载,不加天花板完全把上面靠近屋顶的梁架悬起来的做法叫“彻上明造


⑧ 圣母原型究竟是谁?有不同的说法

  • 最常见的说法:圣母叫邑姜,是周武王的王后,也是唐叔虞和周成王共同的母亲
  • 别的女神的化身
  • 一种猜想,无确切文献的依据:以宋仁宗母亲刘太后为原型塑造的(理由:圣母殿建造于宋仁宗天圣年间,距今将近1000年,恰好刘太后在世)


⑨ 圣母殿内彩塑:宋代的原物


23:49



a. 圣母殿塑像是宋代宫廷生活的真实写照

  • 共有43尊塑像(有两尊小的是明朝补塑),人物装束典型地反映了当时北宋宫廷生活的情景。
  • 两侧有很多宋代侍女的塑像,每尊都不一样
  • 人物基本上可以确定都是1千年前真实存在过的


b. 雕塑史的学者考察结论:

  • 年龄有反差的(从16岁到40岁不等)
  • 身高平均一米六左右(接近于真人的高度)
  • 服饰(如:绣罗裙)等等是非常典型的宋代宫廷服饰,各不相同,却很讲究。
  • 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工作职责,有不同的动作、不同的表情,手持不同的器物,比如:有人捧印、有人拿笔,有人拿梳妆用具等等



c. 梅兰芳最喜欢的一尊女塑——“一颦一笑,似诉生平”

  • 正面的角度是含笑的表情
  • 侧面有点像含悲的表情




d. 与金人台铁铸神将的形象,相映成趣

  • 一刚一柔、一男一女形成特别鲜明的对比


8、北路和南路建筑:多元祭祀文化

晋祠建筑分为中路(最核心)、北路和南路

① 北路:主要是祠中之祠,每组庭院有自己独立供奉的神灵。

文昌宫,祭祀文昌帝君

东岳祠,祭祀东岳大帝

往西:关帝庙、三清洞、玉皇阁一组建筑,分两进院落,关帝庙居前院,三清洞居后院,洞上即为玉皇阁。

关帝庙前有一座小戏台


再往西边有一组祠庙:唐叔虞祠

  • 晋祠最初祭祀的唐叔虞
  • 现唐叔虞祠是元代重建,经明清两朝重修和改建,
  • 后院主殿是元朝的大殿堂


再往西边走,地势慢慢变高,出现一些台地,上面开凿一些山洞。

  • 北部沿山坡建有一组建筑:朝阳洞、云陶洞、开源洞、待凤轩、三台阁、读书台、吕仙阁、老君洞等
  • 巧借山势,错落有致


② 晋祠南路:


最东:胜瀛楼

  • 二层三间
  • 歇山顶
  • 楼上开敞,风致高爽

著名祭祀建筑:水母楼,公输子祠

  • 公输子——建筑木匠行业共同尊奉的祖师爷鲁班


三圣祠

  • 供奉:药王、真君、黑龙王



五、为什么晋祠能保存这么多古建筑

① 人文因素:本地人民,对晋祠、对古老建筑的热爱,非常尊重古老建筑本身

② 气候因素:山西气候偏干燥,相对有利于古建筑的保存

③ 客观因素:现代以来山西地区经济发展不像别的地方那么快

【人文清华云讲坛】贾珺:《千年一园看晋祠》完整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