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之下【无根生】气死左若童之李慕玄【不诚】
为了搞清楚甲申之乱的真相,我们把焦点放到了无根生身上。
第一期我们分析了无根生的出身,是否藏着什么秘密——
第二期我们梳理了无根生的生平经历,发现他有可能闯了【两次】三一门——
总结出无根生1943年改变之前,发生的大事儿有两件:一是左若童之死,一是成为全性掌门。
经过我们对时间线的梳理,可知这两件事大概率都发生在1940-1943年之前,距离1943年秋天至少有半年多的时间,这半年时间内是不是又发生了其他的事儿才导致了无根生的改变,我们不得而知,后续有了线索,我们再行补充。
目前,我们就之前的这两件事分析一下,有没有可能导致或者造成无根生的改变。
今天我们先来分析左若童之死这件事。
也就是所谓的“无根生气死了左若童”这个传言背后的真相有可能是什么。
这件事最核心的就是三个人:左若童、无根生、李慕玄。
我们先从万恶之源李慕玄说起,看看他到底让无根生和左若童产生了怎么样的交集。
其实我觉得这事儿真的就是挺神性的,你说要是没有李慕玄,左若童和无根生,一个白道大佬,一个黑帮老大,能产生什么交集呢?那除非发生正邪两派的大战,或者无根生弄死了三一门的人,而以无根生的性格和领导全性的作风,这两件事都不太可能发生,对吧?
所以左若童见到李慕玄的第一眼,肯定想不到这个熊孩子会导致他和无根生放到一个故事里,也想不到由此开启的命运会给他贴上小心眼的标签,被人恶意揣度,肆意嘲笑。
不知道李慕玄知道后来的人们如此玷污左门长,内心作何感想。
一、李慕玄的问题:不诚
目前漫画更新已经很明显地说明了李慕玄的问题:不诚。
他这个不诚是怎么个不诚法呢?
我们可以对比着刘得水和陆瑾他们三的表现一起来说:
1、先看三个孩子的表现
1)刘得水的行为:过力而为
每天都会把所有的水缸都填满,把所有的柴都劈完。
这仅仅是由他憨直的性格和浑身的蛮力决定的嘛?
很显然,这还是由水缸和柴火的数量决定的。
我想大部分人的思维和刘得水都是一样的:虽然人家没有说数量要求,但是水缸和柴火的数量在这摆着呢
既然人家摆了这么多缸,就是要你填满的,放了这么多柴就是要你劈完的。
如果不是需要这么多,人家为什么放这么多呢?
换言之,即便没有这么严格,但既然是考验,那我都做完总是没错的。
这个行为所暗含的逻辑:外界的要求就是行为准则

2)陆瑾的行为:适力而行
每天就砍那几捆柴、挑那一缸水。
他对自己行为的解释是:我就只有这点力气,所以只能做这么多,过力伤身,并非正途。
这个行为暗含的逻辑是:我自己是行为的尺度。
我想,如果三一门的要求是给所有的缸挑满水,陆瑾会全力以赴的去做,最后发现自己做不到,他也不会妄自菲薄、内疚自责,而是坦然自若地说,这个门派不适合我,告辞。

3)李慕玄的行为:适量而行
先上山三天,摸清楚三一门到底需要多少水、多少柴,然后每天就做适合的量,不多做,也不少做,自己也不累。
暗含的行为逻辑是:分寸,才是行为的尺度。
出于对陆瑾和刘得水得尊重,也避免猜错了连累他们,他又选择了闭口不言。
李慕玄的做法目前在左门长的口中是完美的做法:胆大,心细,不要脸。

二、再看三一门对三个孩子的评价:
1、刘得水:蛮
身体素质:骨重筋长——优点
性格特点:性格憨直——优点,有一股又蛮有狠的劲儿——天生的外功坯子,不适合三一门
总结:这股又蛮又狠的劲儿所代表的没有”分寸“不适合三一门。

2、陆瑾:稳
身体素质:筋骨不错——优点
性格特点:爱惜自己,心平气和——优点
总结:爱惜自己、心平气和的性格特质所代表的”分寸感“很适合三一门。

3、李慕玄:聪明
身体素质:所有人都没有提
性格特点:聪明
胆子大-敢闯山门,不卑不亢,心思细腻-不乱走乱看——分寸感
聪明-发现三一门的需求,劈柴挑水完全按照需求来,不多不少——分寸感
不告诉陆瑾和刘得水,避免误导他们或者让他们有作弊的嫌疑——分寸感
总结:一个有完美分寸感的人

发现问题了没有?
李慕玄的表现让人根本不再关注他的筋骨如何、本性如何,只能看到他用自己的聪明做到了完美的分寸感!
然后关键的地方来了——
左若童问,大家说说,李慕玄有什么缺点?
没有人说话。
点名水云,水云也说不出来!
而李慕玄之所以问大家,就是因为左若童自己没有发现这孩子有什么缺点。
但结果却是:李慕玄没有缺点!

一个小孩,做事完美无瑕,而且简直就是为三一门生的!
是不是开始后背发凉了?
你需要什么他就有什么,就是为你专门打造的,这是巧合吗?
这个世界上有这么精准的完美无瑕吗?
是不是后背开始发凉了?
当你身边出现了一个哪哪都符合你要求的人,就问你害怕不害怕?
这人还是个几岁的孩子,你就说吓人不吓人?
你会觉得这孩子可以信任、可以坦诚相待吗?

这个世界上或许有完美的人,但如此精准的完美真,那一定是假的……
连左若童自己都在修行的时候出过错,对吧?
关于出错这件事啊,当然是不好的。
但有不足才是修行的应有之义啊!
连张之维都有目中无人的缺点被师傅赶下山去了,对吧?
因为不足,所以才叫修行啊!
你出生就完美无瑕,你永远不会出错,那你还修行什么?
啊?阿尔法狗同学?
你个永远只选概率最大、最正确做法的AI,你永远正确,精准的正确。
所以,你永远不会知道算力有限的、总是出错的人类通过下棋这件事、在一招一式之间、在每一个落子之时,到底悟到了什么。
这才叫玄学啊!这才是玄学的真意啊!
所以左若童修行会出错这才是正常的,才是玄学的应有之义。

不正常的是没有一点瑕疵的李慕玄。
这就是左若童说的,李慕玄在演戏。

演戏和伪装还是有区别的,这个大家都能懂吧?
比如一个人演一个消防员,他代入进去自己是个消防员这个角色以后,他所有的行为逻辑都是符合这个角色的,这叫真情演绎,而不叫装。
而一个人要是装一个消防员,那个伪装的那个劲儿,对吧,懂得都懂。
我们李慕玄同学显然是专业的,你看他自己怎么说的:不能有一丝一毫的伪装!
你看看,几岁的孩子都知道演戏,不能装。

所以李慕玄并不是在伪装,而是在表演,而且是搭什么台子唱什么戏。
在三一门,表演自己的聪明、大胆、心细、分寸感!
在街上戏弄惹事后表演懂事儿,让人们说不出什么。
遇到了鬼手王这种他认为的奇人,就表演不卑不亢。

但是李慕玄的问题就是,他唱完一出戏之后,他并不爱这出戏,他享受的是这个过程中自己的聪明、准确、厉害,他得意的是自己的技术。
所以我觉得李慕玄想学三一门的本事,可能并不是因为自己真的在寻找适合自己的道路,而是想学会玄门的【法术】,作为”聪明“的一种证明,满足一种成就感。
等学会了,他可能会说,不过如此,我要去攀更高的山了。
有点【士兵突击】成才前期的意思。
就像一个人琴技高超并为此洋洋得意,但他自己从不享受每一首曲子带给他的意境,而是沉迷于自己精准的技术。
这种得意,其实是一种戏弄,透露着一种高高在上的傲慢。
自认为我可以把你给糊弄过去,这不就是有一种戏耍的意味在里边吗?

所以这时候我们再来看,这三个孩子的表现,无论是刘得水以外界要求为标准的行为逻辑,还是陆瑾以自身为尺度的行为逻辑,其实都是【诚】的一种表现,他们的行动都是自己的真实想法的表现,他们既没有骗别人,也没有骗自己。
只是刘得水以外在为标准的话,本就意味着没有了分寸感,因为外界是不可控的是无穷无尽的,是无限的,你永远满足不了外界的要求和期待,所以你永远不知道做到什么程度才算合适。
而陆瑾以自我为尺度,使得他的一切行为都是有分寸的,因为自我是有限的,所以你就可以掌握这个分寸。
而李慕玄表演出来的完美的以分寸为标准的行为逻辑,其实透露的他本质的行为标准是“人心”,他所作的一切都是在揣度人心、玩弄人心,也就是骗别人,这是第一层【不诚】。
然后呢,李慕玄又不承认自己是个演员,他不觉自己实在演戏,所以他都没有停止表演的时刻,没有做自己的时刻,时时刻刻在演。甚至当时左若童都亲自找上门去点破他了,他还不承认,还在演,还想演一辈子,这就是骗自己了,这是第二层【不诚】。
骗别人尚可容忍,连自己都骗这就严重了。

二、李慕玄的真面目
鬼手王让我们看到了,不按套路出牌破了他的伪装,一瞬间暴露了他的真面目——
好胜,好斗,无法接受失败,对未知的挑战充满兴趣,这才是真实的他。

他根本就不是一个有分寸的人,他也不喜欢分寸!
所以,就算李慕玄就算不演了,做到了诚,他也不适合三一门。
而鬼手王的胡来让他兴奋的点在于,他发现了一个新的模式,一种从未见过的、尚且拿捏不了的人,他好斗的性格决定了他想做的是摸清楚鬼手王然后精准拿捏,不再让自己出现这种失算的狼狈,这种成就感才是他兴奋的点。

所以大家觉得接下来李慕玄会大大方方承认自己不喜欢三一门、而喜欢鬼手王这件事然后大大方方的拜入人磁门下吗?
我觉得不会,他还会继续演。
虽然拿捏鬼手王这种胡来的人,让他更感兴趣,但他绝不会承认自己拿捏左若童失败了,他无法接受自己的失败,他不甘心,所以我觉得他不会放弃继续在三一门演戏。
但我觉得,这次他还是要失算,左门长已经看透他了,就不可能再让他戏弄了。
李慕玄怕是要和三一门不欢而散。
而这,也成为李慕玄唯一一次失败。
所以成为了他日后的心结。
就像吴曼的心结是悟不到五蕴皆空,梁挺的心结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所以无根生作为代掌门,陪吴曼行禅,陪梁挺尝试各种刺激的体验,就像陪李慕玄闯三一门。
三、无根生引导李慕玄
但其实,我觉得对于无根生而言,解决李慕玄【不诚】的问题,不一定非要去三一门。
可以去通天谷啊!
何为人?诚!
这不就是通天谷嘛!

通天谷又叫二十四节谷,无根生让36人找秘密,给的提示词就是何为人,诚!
最后找到的那个洞就叫何为人洞。
我不记不清这个名字是之前刻在山洞里的,还是无根生自己起的。
反正何为人、诚这件事在无根生这儿是想的明明白白的。

我们再来看时间线的问题。
1938年无根生答应梁挺帮他以后,让金凤和夏柳青看着他,自己取个东西。
取来的东西是它化自在天魔咒,这个东西后来被曲彤从通天谷拿走了,用来对付阮丰。
所以我们可以推测,当时无根生就是去通天谷取这本咒术去了。
也就是说,1938年之前,无根生已经找到通天谷了。
而为了李慕玄闯三一门,也是1938年之前。
所以,我们就可以推测,在帮助李慕玄解决【不诚】的问题上,无根生可能先用了通天谷。

就是可能直接带他去了通天谷,让他自己感受,自己找何为人洞,让他自己悟,什么是诚!
以李慕玄的聪慧,他应该很快就能找到,张楚岚王震球都能找到,李慕玄这种聪明过头的肯定分分钟给你找到。
但李慕玄因此解决了他的问题吗?
从他在纳森的表现来看,并没有!
他这怎么看都不像是得道之后的通透豁达!
用张楚岚的话说,他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就像在三一门下院的时候一样。
他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他明明想要的是通过自己的聪明表演成功、拿下三一门之后的那种成就感,他非要对自己说他真的是想学玄学。
这就像是我们大部分人上学就是为了通过考试、获得考试之后带来的利益,而不是热爱学习本身,我学高数是因为高数使我快乐吗?是通过高数考试这个结果让我快乐,考完我就是把知识还给老师了,对吧?这个我承认,我们所有人都承认。
可李慕玄不承认,他非说他和韦东奕老师一样热爱数学,他说只要我演的热爱和真的一样,那就是真的热爱。
所以他成功找到何为人洞这件事可能帮不了他,他的问题还是老问题!
他还是靠卖弄聪明找到的,而不是悟到的。
就像你答对这道高数题靠的是揣摩出题人的意图,盘点整个试卷发现就差这一个重要公式没考了,那这道题就是用这个公式,然后你猜这么复杂的题目一般结果不是正负一就是零,前边两道大题你算出来分别是正负一,那这道题的答案就是零。
然后你做对了?!
可这种方式真的是学习并掌握这门知识的正确方式吗?
老师教我们这个方法说的也是你实在不会做的时候,你可以用这种方式,俗称,蒙!有方法的蒙,而不是直接抓阄,对吧,抓阄那又是下下策了。
但李慕玄一直都是靠揣摩出题人意图考高分的,他永远能猜对,所以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或者说他因为太聪明了,他已经失去了通过掌握知识本身来答题的兴趣。
所以说找到何为人洞对于李慕玄来说没有任何难度,当然,也没有任何作用。

这样一来,那就只能是再去三一门,看是否能够解决。
无根生和左若童的世纪会面,这就来了。
四、无根生闯三一门
但我觉得,这就特别有意思,一个白道大佬,一个黑帮老大,做到了一张桌子上,就是为了解决熊孩子一个弱智问题——
为什么光写答案不行,还要写过程?
我过程就是揣摩出题人意图,怎么就不行了?
你就非让我承认我是蒙的,就算我是蒙的,那我只要一辈子都能蒙对,不就行了嘛?
此时此刻黑帮老大和白道大佬执手相看泪眼,无语凝噎:家人啊,你懂我!
:何为人?诚!这么简单的道理,怎么就说不明白呢?
:对吧?这道题很难吗?
:不难啊!这不生下来就会吗?
:对啊,这还用学?这还用想?
:不用吧,这不做人的根本吗?
知己啊!

一个聪明用错了地方的学渣,愁死了两个学霸!
这下我终于知道为什么我当年的学霸同桌不愿意给我讲题了。
我问这道题怎么做,他说用这个公式,我问你是怎么想到用这个公式的?
他说你看题啊,我看了,怎么看出是用这个公式的?
他说这不一眼就看出来了吗,那你是看成了哪个公式?
我说我什么看不出来啊?这和哪个公式长得也不一样啊!
他说那你是在怎么选对答案的呢?我说我蒙的呀,然后把我蒙答案的方法给她讲了一遍。
这一下子给孩子整蒙了,孩子迷茫的眼神我到现在记忆犹新啊!
我现在终于懂他了,那是他一时分不清我俩谁是智障的眼神!
这可能就是无根生和左若童共同看向李慕玄的眼神。
就是你有这功夫干嘛不用在研究公式的变形上呢?多做几道这个公式的变形题目不就能灵活运用了吗?为什么要把功夫下在题目之外呢?
对,李慕玄就是把心思全用在了题目之外,绕着圈的来解决这道题,自以为聪明,反而忽略了题目本身。
所以说,在何为人、【诚】这个命题上,左若童和无根生的认知是一致。
也就是说,至少,在这个观点上,两个人是没有矛盾的,是打不起来的,对吧?

那这俩人还有其他打起来的可能吗?
下期,我们继续分析,李慕玄带给左若童和无根生的交锋,看看有没有可能造成他们矛盾的激化或者更离奇的剧情。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