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从漫画《螺丝钉人》谈谈说理内容在叙事艺术中的呈现

2019-07-01 11:40 作者:屋顶现视研  | 我要投稿


作者君 

2015年2月,《只有神知道的世界》的作者若木民喜开始在MangeOne上连载一部“谈哲学”的漫画《螺丝钉人》。这绝非易事。它使我想起了爱森斯坦的宏图大志——电影版《资本论》,他试图用影像重现这部改变世界的理论巨著,但终生未尽。若木民喜与爱森斯坦遭遇的困境是相似的,他们必须在故事中掺入大量说明道理的内容。


德国导演克鲁格2008年完成了长达540分钟纪录片《来自古典意识形态的消息:马克思—爱森斯坦—资本论》继承了爱森斯坦的遗志,但这已不是叙事艺术。


通常,说理内容被看作叙事艺术的异质。说理内容需要逻辑严密、书面化的语言支撑其阐释;而以表现人物行动为中心的叙事内容则排斥此类语言。“故事是非理性的”,如果想让史诗、小说、戏剧、漫画、影视剧中的任何情节顺畅地流淌,就必须严格控制作品中说理的比重。


这种异质性甚至可以延展到一切艺术形式中。罗伯特·麦基的《故事》有以下论述:“艺术家和观众之间的交流是直接通过感觉和知觉、直觉和情感来表达思想。它不需要仲裁者和评论者来将这一交流理性化,用解释和抽象来取代那种不可名状的感觉和知觉。学者的敏锐固然可以强化趣味和判断,但我们决不可以将批评误认为艺术。理智的分析无论多么清醒,都不可能滋养人们的灵魂。”

 

《螺丝钉人》


一.叙事艺术中的说理内容


然而,讲故事这件事本身却不只是“感觉与知觉”层面的工作,将一个个情节构建为一段完整自洽的叙事无疑需要理性与逻辑。人们总喜欢夸大伟大艺术家一气呵成、酒神上身的浪漫色彩,但现实中的创作更需要反复精雕细琢。创作故事其实就很像是组装一幅严丝合缝的拼图。


并且,我们也很难找到一部真正在内容上隔绝说理的叙事作品。少量意识流小说、电影也许可以做到,但它们本身已远离叙事。所有有明确主题、情节的故事,都没有完全摆脱说理成分。


按目的划分这些说理内容,大致有三类:


(1)情节需要


1. 前史与故事背景


在前文提到,说理需要动用的大段落、书面化的文字论述是叙事内容非常排斥的,会打断以人物行动为中心的叙事内容。然而,对一部戏剧或电影来说,把所有人物行动的情节都放在舞台或荧幕上展示是一件几乎不可能的事情。但是一些有关角色前史、故事背景的事件对整个故事的构建又非常重要,于是只能通过旁白或者角色本人的讲述传递给观众。在这种情况下,叙事内容本身也变得像说理内容那样依赖文字,并且会打断角色的正常行动。


古希腊戏剧经典《俄狄浦斯王》中的舞台时空便只限于俄狄浦斯发现自己的罪行并自我流放的当天,而他早年击败斯芬克斯、意外弑父的情节则是通过人物间的对白展现的。16-17世纪,古典主义戏剧理论更是形成了“三一律”的规定,要求一部戏剧在舞台上的展出必须集中在一天中、一地内的一条情节线。用人物对白巧妙地补齐角色前史与故事背景逐渐成为戏剧艺术的传统技巧。


也有更简单的办法,加入一个故事之外的旁白或说书人。比如《白雪公主》开场的卷轴、《冰雪女王》里从书中爬出的精灵、《木乃伊》三部曲每每在开头用宏大口吻讲述古老传说的旁白。此法在这些带有童话、传说、神秘元素的故事中时常出现。因为说书人这一身份本就带有古老的光晕,符合故事本身的色彩。


当然,这些内容其实仍是叙事内容的一部分,但是它们依赖冗长的语言描述、影响叙事节奏的特点类似于说理内容,因而在此讨论。

 

2. 技术原理


在富于奇幻、科幻色彩的故事中,少不了对科学、技术或神秘原理的讲解。这些原理并不是故事本身的重心,只是主人公冒险旅途上遇到的奇观或解决问题的手段,因而不一定要符合现实,只要在故事的世界观中自洽即可。


因此,除了像《火星救援》这样严谨地贴近现实情况的影片,更多时候,这些支撑起情节的原理只会被敷衍了事,甚至形成了一种固定桥段:主人公在与敌人的斗争中陷入困境,无路可进。突然,一位身材瘦小、高度近视、一般是少数族裔的书呆子灵光一现,向主人公抛出一堆貌似很高深但实际上只是乱编出来专业术语。他的话一定会被主人公打断:“嘿,说人话。”之后书呆子讲出的人话才是推动情节的东西。


由于这个桥段过于泛滥,时常被批评调侃,2015年的众筹喜剧《Kung Fury》中就有一段很有趣的戏仿。但直到今天,这个愚蠢的桥段依然没有成为历史。究其原因是故事作者和观众其实都不想动脑子去了解什么复杂的原理,只要知道知道主人公做了something COOOOL就够了。

《Kung Fury》


(2)传递知识性内容


不过,与上述情况恰恰相反,对一部分教育、科普性质的叙事作品来说,传达知识内容才是作品的目的,故事情节只是说理内容的容器和润滑剂。聂欣如教授在《教育动画导论》一文中就表示,知识教育动画不只是“调动观众情感参与的叙事艺术”,还需要观众“认识的认知体系”。


在这类作品中,会出现大量因讲解知识性内容造成的情节空白。比如在我国红极一时的《蓝猫淘气三千问》,每集长约10分钟,有大概1-2分钟是腔调十分古板的科普段落。而学前动画《查理和罗拉》中,也有不少介绍知识的内容,但由于面向观众年龄更低,介绍的都是常识性知识,但过程充满游戏性,所以情节与知识内容的割裂并没有那么明显。

《螺丝钉人》中的说理内容便是以传递知识性内容为主。仅从每话的标题便可看出,作者在每话都引出了一个哲学话题进行阐释,特别是第22话甚至将引用文献直接缀入副标题。


这些哲学观点被安插在人物之间的辩论中进行阐释,类似《理想国》和《论语》这样的对话体论著。这种人物间说理性质的辩论在全部443页漫画中的54.6%,且在全部25话中,有11话提到了提出所引用观点的哲学家的名字,还有6次画上了他们的肖像。


(3)主题


我们都不喜欢说教意味很浓的故事,不过拒绝说教并不意味着不在故事中说明任何道理。故事仍然会承载思想意义和价值判断,也就是主题。


主题的高下对叙事艺术本身的质量来说是决定性的因素。比如95年剧场版的《攻壳机动队》充斥着押井守式的艰涩对白,但影片中对记忆、身体、主体的真实性的探讨依然让本片成为了一部非常优秀的动画。而17年翻拍的真人电影,虽然保留了所有重要的场面,并且在叙事上更流畅,但总体依然令人失望。主要就是因为影片放弃了深刻主题的探讨,而将主题建立在早已套路化的“爱、自由与自我认同”上。

表达主题无疑需要说理内容。但我们通常认为优秀的故事本身就是对思想的论证,是人物的选择和动作而非阐释性语言论证了主题。于是作者会用一些乍看是日常牢骚但实际上是阐释主题的对白,小心翼翼地安插在情节的关节部位。在剧作比较模式化的商业电影中,对主题的解释一般在开场的2-5分钟就会出现。比如《小蚁雄兵》的开场,主人公就和另一只工蚁讨论了是彰显自己个性还是支持团队的问题;《料理鼠王》也是在开场就通过剧中的电视节目引出了“普通人能不能当大厨”的问题,但我们知道这其实是“小角色能否实现大梦想”的隐喻;《赛车总动员》由于开篇有一场动作戏,这一情节出现较晚,在第10分钟,前冠军教育麦昆要学会依赖团队而非单打独斗。



二.《螺丝钉人》对说理内容的捏合


可见,叙事艺术并不能完全摆脱说理内容的参与,尤其是《螺丝钉人》这类含有大量知识性内容的故事,枯燥、依赖语言阐释的说理很容易打断流畅叙事。但若木民喜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各式各样的手段让《螺丝钉人》成为一部讲述如何在故事中融入说理内容的工具书。这部25话的小品完结后,据说作者在卫生间也放了一本,时常自己读起来也会很开心。


(1)泳池里的教皇


“泳池里的教皇”是布莱克·斯奈德在《救猫咪》中提出的编剧技巧。指用类似“教皇在游泳“这样有趣的动作来配合一段絮絮叨叨的对白,意在隐藏“呈示部”的枯燥。呈示部是指“为了让观众理解后面发生的事而必须告诉观众的故事背景和情节”,也就是前文提到的前史和故事背景。


在漫画、电影等一切需要视觉参与的故事中,这个技巧都很常见。比如2013年的《kill la kill》,每当班主任向流子传达情节信息时,他的衣服就会诡异地滑落。这个细节与对话内容无关,但确使枯燥的叙述变得有趣起来。


《螺丝钉人》中也屡屡使用这一技巧。印象比较深刻的是第九话的9、10页,万子、高桥的对白搭配上了展示她们如何吃完饭并在盘中画小人的画面。


并且漫画中还出现了一些跨越体裁的“泳池”。第17话的8-10页,人物对白出现在了短信界面上。第18话的13页,编辑部的谈话用小说式的文字展现出来。


(2)说理内容的代言人


旁白作为一个曾经很普遍的元素,正在逐渐从叙事艺术中消失。旁白的叙述是客观但没有温度的,性格鲜明的角色话语才会让阐释也变得活泼起来。如今,就算是一些完全科普性质的短片,比如电影上映前的消防广告,也会尽量让角色来讲述知识内容。《螺丝钉人》中讲述说理内容的的角色更是千奇百怪。


最普通且出现最频繁的应属主人公根地的两个同学:路内和万子。路内是整部漫画中最缺乏性格的角色,甚至不像一个真实的人,他首次出场时像是根地意识中的分身,在根底上课时与他展开一场交谈,又突然消失了。之后他也很少与其他角色产生生活上的交集,基本只在需要解释什么观点时才出现。


第5话出现了修女和光头两个比较奇怪的人物,他们争抢一条内裤的事件引出了对主客观真理问题的争论。


而第4话和第7话,挂钟和海星两位非人角色登场,挂钟讲述了柏拉图的洞穴理论,海星的形象还进一步拟人化并成为了根底的朋友。


最有趣的应该还是作者本人的出没。第6话,若木民喜以握笔的手的形象出现在漫画中,向根地谈起自己的创作心得。并且漫画中还提到了他高中时期组建乐队和毕业后家里蹲的经历,可见《螺丝钉人》也是一部非常私人的作品。


第18话,作者甚至把编辑部的讨论也搬上了舞台,并且参与到了根地等人的生活中。故事中时空的维度也被拓宽了。


(3)概念的图像化


《螺丝钉人》谈到了很多较为艰涩的概念。解释这些概念需要明晰的语言,但漫画毕竟还是视觉的艺术。漫画中有不少有趣的图解、隐喻抽象概念的具象图画,使说理更加活泼有趣。


比如下图这种最简单直接的图解在作品中的亮相非常频繁。


但更有趣的其实是一些有趣的象征意味的图像符号。最重要的当属根地头上的螺母,它象征着思考这件事本身。第1话结尾,它突然出现在根地脑袋上,象征着他和整部漫画进入了严肃地思考日常生活的状态。而在第7话,当根地试图不再思考时,螺丝又突然脱落了。第14话,螺丝甚至成为了一种可以赠与的礼物。


类似的符号还有不少。比如15、16话中那个燃烧着虚无之火的奴隶道德之神。比如第3话万子先以隐身状态出场,直到根地得出结论后才显形。还有第17话用许多台球象征太多的“真相”,第2话用去掉漫画边框背景的白纸一片象征纯粹的思维空间,这些也是很有趣的象征物。


实际上,在若木民喜的其它作品中,也有将不可见事物用某种具体形象外化的做法。《只有神知道的世界》中,游魂代表了角色的心理问题,驱逐幽魂的行动其实就是在解决心理问题,这一层隐喻为故事增色不少。而在《KOI偶像之王》中,作者设置了一种工具,可以将歌声转化为肉眼可见的实体。但呈现效果显然不如前者,毕竟不同于抽象的心理活动,歌声是人类观感可以直接接收的,再好的修辞也弥补不了它不在场的实事。


(3)知识内容参与叙事


前文在讨论主题时讲过,优秀的故事善于通过一个具体的故事证明其主题。然而,你可以用故事来说明“战争是坏的”“爱是重要的”这样抽象的思想,却无法表现“地球上有76.6亿人口”这样简单的实事。这种情况导致传递知识为目的故事总会有一个与知识无关的主题。比如去年的动画《工作细胞》,知识内容介绍了人体血液循环,而故事主题却是关于细胞们的职场拼搏精神。这点割裂难免会让知识内容和叙事顾此失彼。在讲述红血球的故事时,所有事物都被拟人化了,知识不能被最准确地传递;而如果像“血液循环”一话中利用公告屏详细地解读心脏如何运行,红血球的故事又会被打断。

《工作细胞》第8话


传递知识为目的的故事很难摆脱这种割裂。但《螺丝钉人》介绍的哲学知识本就不是具体的陈述性的实事,而是一些看待事物的观点,恰与故事主题本身重合。比如第20话引出马克思·韦伯“失去神的孤独的人为了证明自己存在的意义而工作”的观点,为的是探讨“人为何而工作?”的主题。而根地想辞掉主角的故事情节也是为这一主题服务的。也就是说,在《螺丝钉人》中,知识内容参与了叙事。


不过这种参与在前6话中体现的并不明显。主要是因为这部分几乎毫无情节性。前4话虽然有考试中、午休时这样的情境,但角色们讨论的“我是谁”“什么是答案“有没有真理界”这样的话题与他们当下的动作毫无关系。第5话虽然出现了修女与光头争抢内裤这一事件,但依然只是话题的引子,根地很快与“作者”交谈了起来,内裤之争被忘掉了。这6话的大量内容仅仅讲了校园中2、3个小时内发生的事。但在这几个小时中,根底做的事除了讨论问题就只是如一般人一样考试、午休、闲逛。


但从第7话开始,角色们讨论的话题开始与他们在现实中做的事情紧密关联。比如8话“人为何需要思考”的话题关系着根地要不要捡回螺丝钉的行动,第14话对“环形监狱”权力模式的反思关系着小万子在校园中的处境。故事情节本身也越来越丰富。从9-10话的恋爱问题到11-14话的校园公共生活问题,再到18话以后,漫画中角色也开始考虑漫画故事本身的问题。最精彩的还是21-23话,根底的校园伙伴和创作他们的编辑部成员一同为根底喜欢上丑女这件事发愁。根底的恋爱不但是他的私人事件,还关系到人类审美的历史转向。


在这部作品中,知识内容不再与故事是两条平行线,故事情节让知识内容进入生活的舞台,而知识内容又为故事提供了批评的深度。

21-23话中,角色在做出生活决定时考虑的却是故事之外的因素


结语


其实,无论是从故事篇幅还是绘画的精细程度来看,作者明显没有在这部作品中浸注最大的心力。漫画中的故事也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都是校园漫画中最常见的小桥段。但《螺丝钉人》通过对日常情境的哲思让作品变得有趣起来,且富于深度。说理与叙事的杂糅让这部小品拥有了叙事艺术以外的魅力。


并且,《螺丝钉人》在其他方面也呈现出类型交融的特点。在预期受众时,它既包含了露内裤、卖可爱等各种烂俗的商业桥段,又指出了对这些桥段本身的批判;在体裁上,它既是一本介绍哲学观点的小册子,又是一部校园生活故事,还是对这个故事本身的批评著作,也是若木民喜本人絮絮叨叨的日记。在今天,一切坚固的边界都溶解了:我们看到没有文本的戏剧、化为视觉的诗、游戏化的电影、动起来的漫画。我们已不能像以往那样明晰地分辨出我们自己构架出的各体裁,但这中混沌中其实也包含着解放,孕育着各种新媒介、新体裁、新艺术的萌芽。而《螺丝钉人》这种异质的杂糅,正蕴含着属于未来的可能性。



润色:子厚

校对:伦勃朗

编者按:


征文活动仍在举办中!


从漫画《螺丝钉人》谈谈说理内容在叙事艺术中的呈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