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朱元璋(1):以军屯而夺天下

2023-03-11 17:53 作者:熊威的读书笔记  | 我要投稿

引子

明朝崇祯17年(公元1644年)三月十九日拂晓,北京城火光冲天,杀声不断。但农民军追捕的崇祯皇帝已经逃出了皇宫,爬上了紫禁城北边的万岁山。

名义上拥有300万卫所兵的明朝皇帝环顾四周,身边只剩下太监王承恩一人了。

绝望的崇祯最后把自己吊死在这山顶的歪脖子树上,大明王朝277年的统治也随之一同终结。

此时卫所兵的军屯制度早已崩坏,再不能为皇帝提供量大质优的兵员。

但300年前,在元末乱世中崛起并定鼎天下的大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正是靠着军屯制度打败了所有对手。

我将从两个方面来探讨军屯制度:

第一部分讲述朱元璋夺取天下时采用了什么样的国策,并解析其中最核心也最隐秘的军屯制度;

第二部分是我原创的一篇第一人称小小说,在虚构中还原真实历史场景和人物心理,并揭示该制度之下的军屯士兵们是如何利用、逃避、顺从或灭亡。

通过本文,我希望能让读者对明初历史有一个新颖的认识,并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一、九字国策和军屯制度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原是好地方。 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凤阳歌》

这里的凤阳,指的是安徽凤阳,朱皇帝则是中国唯一一个从乞丐成为皇帝的朱元璋。

元末义军最可能逐鹿的三支,分别是朱元璋、张士诚和陈友谅,陈友谅地广人多、心狠手辣;张士诚国富民强,免税而得人心;但最后却是出身乞丐的朱元璋定鼎天下,关键就在于名儒朱升献上的九字国策。

1357年,朱元璋进攻婺源时(今江西上饶婺源县),大将邓愈进言,北边有隐士朱升,名声显著,求取此人献策,可以争雄天下。

于是,朱元璋派人去请。

同年冬,朱元璋在应天府(今南京)接见了这位59岁高龄的老儒生。

就争霸天下一事,二人在密室商讨一夜,具体内容未载于明文,只流传九字国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朱元璋正是据此国策一统天下,建立明朝。

对这九个字的解释有很多角度,我这篇文章主要从军屯制度的角度来解释这国策。

阐明为何朱元璋的士兵能够不劫掠百姓获得粮草?张士诚和陈友谅为何败亡?朱升凭什么能得到高位?

01 军屯制度

军屯制度是军户制度和屯田制度的合成,前者最早起于东晋、南北朝,后者发源于西汉。

军户制就是将民众分为军户和民户,民户承担徭役和更多的税负,军户缴纳血税(当兵)但免除一人份的徭役。

民户可以分家,而军户禁止分家。兄终弟及,父死子替。

一个或几个家庭被指定一个军户的,其所有子孙后代都属于该军户,共同提供一个士兵。

提供的士兵作了逃兵或阵亡后,勾军官吏就会从该军户内强征另一个至军营。

屯田则是由政府组织开垦,土地属于政府,农具、耕牛也由政府提供,但屯田民禁止随便离开屯田,并且要缴纳更多的税负。官6民4,甚至官8民2。

军屯制度就是两者结合,军户家出的那份血税为正军,军户家其他人则成为屯田民,为正军提供粮饷。

这样一来,既能保证士兵数量又能保证粮饷来源。

可想而知,在这样严厉的制度下,逃亡是常态。为了防止逃亡现象蔓延影响国力和战力,政府在交通要道设置关卡,在关卡处凭借路引才能通行。

就算你逃跑了,没有路引,在关卡被抓了,就给你发配军队或者去屯田,跑了也白跑。

这个设关卡即“高筑墙”,军屯制度则可以”广积粮“。

那么为什么要”缓称王“呢?

这是元末明初乱世所致。在乱世中,士兵地位高涨,并且升迁快速。

一个普通士兵被”垛集“(当时,缺人时按比例抽取民户,将之贬为军户被叫做”跺集“)后,可能同僚和上级死于战争,一年甚至几个月内就替补为高级军官。

如果朱元璋过早称王并封赏将士们,则可能引起勾军官吏遭到报复。

去年你勾我入伍使我家破人亡,今日我升官发财,就要你身败名裂!

过早称王对军屯制度是不利的。

朱元璋能约束士兵尽量少得抢劫百姓,不是因为其麾下士兵道德高尚,不是因为他的士兵道德高尚,而是因为他在领土上恢复了元朝的军户制,并且完成了军屯制度的构建。

通过军屯制度,他能够获得更多的税收,从而降低对民户的负担。

这样一来,他既能保证自己的军事实力又能赢得民心。

02 张士诚和陈友谅

张士诚盐商出生,不堪官吏盘剥而起义。

曾在高邮孤城力抗百万元军,又减免税负,盛为百姓称赞,甚至直到清末都有专门的张王庙祭祀此人。

此人占据的地盘是自古繁华的苏松地区,可以说是君贤民富,为何却黯然收场呢?

就是因为没有建立有效的征兵制度。

根据《明朝军额考》,朱元璋制下军户占比超过1/5,但张士诚连苏州、平江二城(其首都)都不忍征兵纳粮,如何能不败亡?

如果说张士诚军队数量不够,坐拥60万大军的陈友谅又是为何失败呢?

我认为这是军队质量的问题。

陈友谅原本是一个渔夫,在鄱阳湖一带捕鱼为生。后来加入白莲教而成为红巾军首领之一,控制江西、湖南一代,大军号称有60余万。

但他的士兵多为白莲教众,迷信怪力乱神之说,久攻不下就会认为失去了神佛庇佑,士气低落。

陈友谅与朱元璋大战的转折点就是旷日持久的洪都(今江西南昌)保卫战。

1363年,陈友谅围攻洪都八十余日不得破,士气低落,粮草短缺,最后在鄱阳湖败于朱元璋。

朱元璋的士兵能在洪都保卫战坚持80多天而不投降,正是因为军屯制度。

他的士兵因律法和文书而动,后方又有军户亲属作为人质,只要军官能保持信念,极难哗变投敌。

03 朱升何以得到高位

为什么朱升献上九字国策后,立刻就位于高位?

这是因为军屯制度最关键的其实不是士兵和百姓,而是大量底层官吏。

军屯制度的运行需要设关卡,定籍贯,建档案,这都离不开能识字写字的底层官吏。

朱升作为当时的名儒,朱熹同宗的五传弟子,又当过池州路学正,能替朱元璋大量招募、培训军屯制度所需的底层官吏。

二、小小说

该小小说内容纯属虚构,背景参考《被统治的艺术》、宋濂的《元史》和《朱元璋:从乞丐到皇帝》,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时代为年末明初,侧面表现当时军屯制度下的士兵。

01 逃兵

一两二钱一石,这是现在的米价。

至正十四年(1354年)春,朝廷发兵攻高邮。

马百户在濠州城垛集,四男丁以上的家庭都要抽一人当兵。郑家五口人,不愿遭兵灾,就花了四两银子买我替役。

出发时,马百户点我为亲兵,还向大家伙许诺:此次征发百万雄师,走不到高邮,贼寇就要覆灭,人人升官发财。

天上下起了雪,马百户的侄子也被勾来充军,承袭了叔叔的百户职。

围城日久,现在一石米要一两二钱。

高邮还在贼寇,不对,在周王张士诚手里。

我不想去地府讥讽马百户的狂言,所以选择回乡。

02 诈骗

龙凤四年(1358年)夏,应天府。

大元定是要亡了,我也入了白莲教。

现在我成了个小土豪,当然不是因为当兵。

前年我逃到了池州城,发现里老在敲诈马家,说马百户的侄子没到高邮,就做了逃兵,要再拘一人应征。

多亏我拿出指挥使的文书和百户的书信,证明了马百户没有逃役。

世道败坏如此,通信断绝。

以百户的书信和田契为证,我替马百户卖掉了田产,收取了佃租。

其实两个马百户都早已死去,这钱自然归入我手,便来这应天府置业生息。

去年城里来个老儒生,好像要搞什么军屯。

03 谪发

龙凤七年(1361年)秋,高邮城外。

应天府王家二子冲撞了五军都督府,谪发配军,又是四两银子,买了我替役。

三年前我在应天府受骗,买到了军田。

按照律法的规定,军屯的屯田都是属于朱大帅的,收成用来供给军户,禁止买卖。

我的田就那样凭空被收了回去,买田的钱也没还我,只能流落街头。

恰好王家有钱又犯了事,才给我条出路。

04 破灭

洪武元年(1368年),毫州城。

时过境迁,没想到我也成了百户,还买下了郑家的所有田产。

大元军户在大明也定为军户,郑家不走运,5个壮丁死了4个。

因军户授田一分,合三十亩,一年不过60石。

赋税就要走24石,付完佃农工钱还要供养正军,早就油尽灯枯。

今年又要北伐,为凑出军费,只得将田尽数卖我。

现在我是正军,郑家可没法把屯田收回去了。

不知道大家认为这篇小小说怎样?军屯的父死子替、高额税负、正军原离老家、军户的产生方式,无力者典卖妻孥,还有军户通过屯田特殊性进行的诈骗,我都尽力表现出来了。

朱元璋评价军屯制度是:“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

不过也有人认为这是将国家本该承担得责任下压到底层民众,军屯制度一般都要求正军和军户在不同地域,目的是防止他们因为和当地社会关系紧密,轻松得成为逃兵。

小小说的主角从高邮逃到池州和最后成为百户,其实都是小概率事件。

大部分逃兵会在交通要道的关卡被逮捕,送回军队,或者成为土匪,加入其他军队等,很难成功返乡。

大部分大头兵也不是成为百户,而是尸体。

感谢所有看到最后的读者,如果你觉得有趣,不妨给我点一个赞。



朱元璋(1):以军屯而夺天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