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最关键的优势,是“自控行为”(行为带来效能,效能改变人生)

人类最关键的优势,是“自控行为”(行为带来效能,效能改变人生)
有没有发现,除了人之外的动物,他们每天产生很多的行为,不同的行为,但是他们穷其一生都是在生存,他们的生活质量没有得到显著的提升。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每天产生的行为都是在外界的刺激或内在的生理驱动下产生的,这些行为是非自控行为。
但人类就不同了,咱们人类能够通过思考,主动的做出一系列冷静的行为,这就叫自控行为。质控行为的叠加能够带来巨大的人生效能。举一个质控行为的例子,以我为例,我每天回家问自己,能不能够从过往的思考中或新的发现中整理出一条清晰的思路,做一个视频可不可以?答案是可以,所以我每天争取做一个视频。
大家都知道我几乎每天都做视频,是吧?昨天没有做。为什么呢?因为昨天太忙了,所以如果太忙的话,没有精力做视频,我会写一些文字来分享其他的想法。那我在干什么?我在做自控行为,因为不管是做视频还是写文字,都是我通过思考之后主动作出的冷静行为。那么问题来了,能够阻碍我的是什么?
唉,就是这个,我的大脑。大脑,他想节能,大脑跟我说,何必如此靓仔,你干嘛要去日更?你为什么不能周更?像你之前一样,你之前是月更,你干嘛要日更干嘛?这恰恰是我要日更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因为我要训练我的大脑。
首先我很理解我的大脑,这个大脑他天生就是懒惰的,他天生就想节能,所以我一直很温和的跟他说,我说,哥们,咱们通过实践得知,你越想节能就越耗能。为什么呢?因为你大脑,你的大脑不思考,身体也懒了,是吧?
确实很节能,但是如果一直这样的话,你就会总是觉得我被懒惰打败了,我这一整天都没有做出有效的事情,我浪费了生命,你反而会很纠结,甚至你连觉都睡不好。
所以与其一直沉浸在节能模式,咱们大部都转换一下,转换成效能模式,有效率的做出一些有价值的东西来,减轻内耗,这时候大脑就有点松动了,是吧?他就是说你觉得有点道理,但他仍然不想动,但没关系,我们有操作,是吧?
我有两个启动方法,两个,一个是写作,一个是打扫房间,我在大脑很懒的时候,我就会打开手机的便签,本来开始写作。
写东西其实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让大脑转换到效能模式的方法。为什么呢?因为写东西你一个字一个字的写,它是一种有序的增长吗?从文字到句子,从句子到思路,从思路到文章,或者我在家里,是吧?
我在大脑很懒的时候,我就会收拾房间,还有几分钟收拾房间,收拾房间也非常有效,为什么呢?因为你每收拾掉一件乱摆的东西,你就能立刻明显的提升这个房间的整洁程度。
两种方法的正反馈度来的很快,而且这两种方法都是自控行为,因为我通过思考,我才决定要收拾房间或写作,所以大脑就会认为我靠这个自控行为确实能够提升效率,减轻内耗,从这个开始,大脑就能够更加不抗拒的从节能模式转换到效能模式。也就是说,我能够更自如地做出更多的自控行为。
我的思考和我的行为逐渐的一体化,就像咱们用鼠标控制游戏中的人物一样,你要他往哪走,你就给个鼠标,是吧?他就往那走。
中间的网络延迟越来越少,就等于说我一旦坐下来,唉,我通过思考决定我要做某事,我就去做某事,中间的阻隔非常非常少,也就是说我生命中的行为,哎,越来越可控,越来越合理。
那种冲动的、多余的、无畏的动作,不能说没有,但是越来越少,越来越克制,取而代之的是效能模式下更从容、更冷静、更有效的行为。
而随着这种自控行为越来越多,咱们人生中的建树也越来越多,因为这种自控行为,如果咱们的决策合理的话,这些自控行为大多数都是有效行为,他们能带来效能的叠加,这就是行为带来效能改变人生的逻辑。
咱们总结一下,第一,我们要认清楚大脑的弱点,这哥们过度节能了反而会带来内耗是吧?它最终的结果反而是过度耗能。
第二是效能模式的启动,通过写作、收拾房间这种简单而又有正反馈的质控行为,让大脑觉得说我能够轻松的做出质控行为是吧?他就会不断的做一个、两个、三个,唉,慢慢的质控行为就开始叠加起来。
第三,思考和形容的一体化,咱们慢慢变成了一个游戏玩家拿着手柄控制着我们这个人物的行为,这样一来咱们就有更高的概率在我们的生命中不断的做出自控行为,产生效能,提升人生质量。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