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影响中国的进步?英国诺贝尔奖获得者:汉字有“三个缺陷”
汉字的起源说法多种多样,有仓颉造字说,也有文字符号说,但无论是哪种,它都作为我们日常交流和文明传播的一种重要方式流传了几千年。比起原始人利用树枝或石头在泥土石壁上刻字,汉字的发明显然更加便捷且清晰。帮助不同部落间迅速的融合。

现如今,中文的学习也不仅仅局限于中国一个国家,从孔子学院到汉语言班,许许多多的外国人不仅对汉文化产生了兴趣,也对汉字十分好奇。越来越多的外国文化学者主动研究并探讨汉文化的起源与历史。在这其中也包括诺贝尔奖得主罗素,他认为汉字具有三个缺陷。
复杂的笔画
在汉字的书写中,最为基础的就是笔画的教学。只有达到笔画书写的规范,同时,在了解笔顺的情况下,才能写好汉字。作为最基础的汉字学习单位,却难倒了很多学习中国语言的外国友人。他们试图通过画画的方式才写好中国汉字,但得出的结果往往却令人哭笑不得。

正如学习美术之前首先要学会线条与轮廓的勾画,汉字的起点,也在于笔画的书写上。除了一些基本的笔画,如横竖撇捺等;还包括一些组合笔画,如横折钩,竖弯钩等。这些看似基础的笔画,在构成一个汉字时,却往往会让新手觉得十分复杂。尽管通过很多练习,但想要写出优美的汉字仍旧不是一时能够完成的。

尽管相较于早期的各种繁体字,现在经过简化的汉字已经十分简洁,但相比于其他国语言所使用的字母和符号,想要彻底掌握确实在有些难。对于我们这些将汉字视为母语的中国人来说,在偶尔碰到一些不太日常的汉字时,也需要借助字典或其他辅助工具来帮助查询。
对于书法爱好者来说,他们会时常接触到繁体字,并且相比于简体字,繁体字的字形会更加舒展且漂亮,但在实用性与传播性上却不是很好。英文中的26个字母可以随意组构成许多词语进行日常交流与书写,但中国的汉字,受文化影响的原因,即使是偏旁部首也具备着其特有的含义。

我国上个世纪受长期战争的影响,百姓接受教育的程度普遍不高,因此,识字率始终得不到提升,几乎每十个人里就有八个是文盲。正因为如此,在需要改革或发动变革的时候,新思想的传播只能局限于一些学生和读书人中。而对于占据了国民人口大半的农民或工人,却因为不识字而产生了落后隔膜。

一方面要归因于教育的普及程度,而另一方面,则要归因于当时笔画复杂的繁体字。时至今天,除了台湾仍旧在使用繁体字进行日常的文书交流,大陆自简体字替代繁体字传播后,文盲的数量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据数据统计,同新中国成立时相比,文盲率已从80%降至4%,由此可见笔画简洁对于文化传播的重要性。

但在今天的简体字中,也仍旧有一部分极其相似的文字让人难以辨清,如在语文课中频繁被提及的戊和戌,氏和氐。尤其是在现在,大多数年轻人使用拼音或键盘等方式输入字体后,对于汉字的辨别能力则更为稀薄。而想要精准的将它运用到书写或作品中,则需要更深入的学习与使用。
同时随着互联网的运用,世界各地人在网络上踊跃发言,表达自己的意见。但在使用键盘时,却很少有人使用笔画输入的方式,不仅是为了中英文和符号的随时转换,更是因为汉字具有的偏旁远远不止26个,想要敲打出正确的结果,往往费时费力。而想要以汉字为基础,设计一款键盘,则更难以被市场接受。

杂乱的排序
罗素认为,除了繁杂的笔画和相近的字形之外,汉字的排序对于应用到社会生活中也是一个很大的难题。英文可以通过首字母来进行快速的检索,但中文却无法通过偏旁来达到同样的效果。也正是因此,上个世纪的人们,在图书馆中借阅书籍或印刷相关文件时,想要找到中文相关的并不那么容易。

同样,他也认为,由于汉字的部首没有既定的规律,这给打印和排版都造成了困难。也正是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它阻碍了中国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从而影响了中国进一步的发展。汉字的排序法通常分为三种,即义序法,形序法和音序法。

这其中意序法是通过词组的含义来帮助查阅所代表的单个字体,但同样,由于一个字所表达的相近意义没有很标准的划分,所以并不适合查阅大部头的书籍。而音序法是在拼音发明后,按照音序进行检索,也符合大部分人日常进行查阅,但对于我们完全不认识,甚至读不出的字,它就无法进行查找。
而形序法则又分为笔画法,部手法以及号码法。对于笔画法来说,只要我们能够正确的掌握了字体的基本笔画,并能够数清笔画的个数以及先后次序,也是能够进行汉字的检索。但同时,在不同的字拥有相同的笔画和笔顺时就会造成干扰。

部首法作为历史最悠久,目前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查阅方法,其优点是符合人们查字习惯,同时也能查出汉字的读音。但缺点在于,有些字的部首并不十分突出,在使用部手法时就产生了难以检索的问题,当然,随着后续的改进,在字典中是附有难简字笔画索引的相关页目与集合的。

而作为最少使用同时重码字数较多的号码法,它的缺点极其明显。正是因为它是直接按照比型来进行阿拉伯数字的排序和编码 ,但由于汉字重码率较高,在使用时最为麻烦,还需要人为再次进行区分。
以上等情况是在拼音得到广泛的使用后,所不断更正与进化的方法。有人好奇,那在中国古代是否有拼音的存在呢?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讲,从几千年前的周朝,他们就是用了与拼音类似的辅助方法即字反切来帮助学习汉字。类似的还有蒙古族所使用的八思巴文字注音以及明朝使用拉丁字母来代替拼音的类似功能。

而中国拼音真正的发展及运动的领头人,则是清朝末期的卢戆章先生。正是因为他在1892年厦门首创了切音新字,并统一了语言推行白话口语及简体汉字,才让后来的文化运动得以更方便进行思想传播。

而到了1958年秋季,《汉语拼音方案》在经过第一届全国人大会议的批准后,正式作为了小学生的必修课程,进入了课堂,改善了反切法繁琐的方式,即使是那些未曾接触过的农民,也能够通过拼音的注音法,快速的学习一个新的文字并通过类似的规则自主的查阅字典学习生词。
名词的翻译
除了以上几个缺陷,还有不少人认为,相比于中文,英文的表意上更为精确,尤其是在涉及到学术领域的论文及相关资料时。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问题呢?其原因无非归因于词库中词量的多少与英美文化所占据的主流环境问题。

首先,中国人在日常的交流环境中所使用的词语只需3000多个,而想要在以英文为母语的环境中进行顺畅的交流则需要五千到六千个单词量。同时,据语言学家估计,英文的总单词量大约在100多万,并且每年随着网络文化的传播,仍旧有不少新出现的单词。

而中文据《辞海》所收录的字与词组来看,还不到其1/6。而这也就造成了在书写表达时,英文作品能够通过更多的词汇堆积与替换,来达到更加精确的效果。同时,由于汉语更加注重词语在不同环境下所产生的不同含义,以及某些成语背后所涉及的历史背景,也让其更加的抽象,同时不如英文表达那般直白。
例如我们经常所笑话的“东西”一词,倘若用英文表达,它只是一个简单的单词,具有“物品”的相似含义。但在中国人日常交流与使用中,它的意味则变得更加多样化。比如,当别人问你,“你是不是个东西”?你既不能回答“对,我是个东西”,也不能回答“我不是个东西”。而原因就在于不同语境中,前者具有物化自己的含义,而后者则具有辱骂的意味。

也正是因此给很多学习汉文的中国人造成了巨大的困扰。在学习汉语的口语中,必须要解析不同语气下汉字所代表的不同含义。而在英文学习中,不同语境下会产生不同的语式表达,虽然比起中文,它更易于辨析。但随着词汇量的增加,总有一天会达到超负荷的程度。

同时,受不同历史环境的影响,想要学好并正确使用中文,就需要了解其背后可能含有的含义与历史典故。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外国人只有在中国呆上几年,甚至十几年才能学好汉语。再谈到英文的主流地位,也是造成该言论的一个原因。
由于上世纪英美国家在国际地位上要高于其他国家,这也就让英文成为了主流文字和通用语言。同时,由于他们国家比起中国更早的进入了工业革命,并更快的发展了科技。这也造成了与之相关的词语也是由英文所组成,并在之后才通过音译或其他方式转为汉语,流入中国国内。

因为这个原因,与法律及科技所相关的专业也就受到了英文的影响,因为其中很大一部分文献和原著都是英文材料,是在后续的翻译中才逐渐被中国学生所了解。而这也就造成了学术界所谓的使用英文更加严谨且准确的现象,毕竟翻译后的中文肯定不如原词指代那么精确。

总结
每个国家有着每个国家特有的文化,不同的文字也都有各自的美与用处。即使在没有文字发明之前,人们依旧能通过丰富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对于他人指出的问题,我们也不必急于反驳,不同环境下对语言的使用度决定了人们对其认可度。
而且尽管罗素提出了这三个汉字的缺点,他也并不是全盘否认了汉字,认为它一无是处。相反正如他所说的:“汉字没有字母那般便利,但它所体现的简朴和终极真理牢不可破,也正是因此,保护了中华文化四千年之久。正如它所表达的精神那般,坚固而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