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岭南儒峰,白沙子陈献章(二),师门吴与弼。

2021-04-06 13:27 作者:南風GT  | 我要投稿

文自南风来。


夫子陈献章,曾经从学于吴与弼先生,在这同一时期的学生,还有一位叫做娄谅。我们知道陈献章,有个弟子叫湛若水。夫子娄谅也有个弟子,叫作王守仁。我们可以从吴与弼先生的经历与着作,来了解当时儒学的经过。


吴与弼先生,父亲是吴溥,明朝建文帝的时候,是担任国子监的司业。后来发生靖难之变,燕王朱棣攻入应天府。王敬止、胡广、解缙、吴溥四个人聚会,胡广、解缙、各自有慷慨的说词,却只有王敬止,一直哭泣不说话。当时约十岁的吴与弼,跟爸爸说。认为胡广、解缙可能会以自杀来跟随建文帝,但是爸爸吴溥认为,那些只是空话,真正用心于建文帝的是王敬止;话还没讲完,却听到胡广大声对家人喊叫,「外面很吵闹又危险,小心看好猪只啊。」爸爸吴溥,笑着说:「连一只猪都舍不得,难道舍得生命吗?」不久,王敬止服毒身亡,追随建文帝而去。胡广和解缙迎附了朱棣。解缙更是后来,永乐大典的总编辑。


吴与弼十九岁的时候,见《伊洛渊源图》,感叹圣哲的学问,心中有无限震撼,羨慕不已。后来放下了科举的考试。尽情的徜游在四书五经,和洛闽诸录等等,于是数年不下楼。推崇程朱理学,注重「静时涵养,动时省察」的功夫。


当时有弟子胡居仁、陈献章、娄谅等等。娄谅在当时,不喜欢作一些细小的事情。某天与门人一同耕田的时候,吴与弼一边挥锄,一边对娄谅说:「学者,须亲细务。」娄谅立即醒悟。


正统十一年,山西官员,和江西知府等等,都推荐了先生吴与弼,上朝任事。先生感叹地说:宦官和浮屠不去除的话,想要天下平安顺利,那是很难的呀。又景泰七年,御史礼请与弼,在成均馆登坛讲经,教育国子。江西巡抚也备礼敦请。


天顺二年,太子太师石亨和大学士李贤,推荐他给皇帝。皇帝问说:「吴与弼适合甚么职务呢?」官员回答说:「侍太子讲学。」期间反复来往,皆依臣礼。


一时间,皇帝准许的白衣秘书,吴与弼。在京官员推为上座,以宾师之礼来从事。夫子吴与弼,也上表谢恩,以崇圣志,广举圣学等等十项为事。年七十九后卒。


夫子吴与弼,学者称其为康斋先生。留有《康斋文集》。夫子也曾自言到,生平所得,表述在《日录》一书当中。


《日录》当中首先记载了,曾经梦见,孔子和文王,二位圣人。孔夫子在东座,与弼坐于西,见到孔夫子的圣贤容貌,很是清晰。提问夫子说,「人生知、安、行之心如何」?人的意识,定位,行为等等,是怎么样的呢?又梦过朱夫子,是神情和蔼。而我是礼敬对待,不敢松懈的情景。

其中,有一段,吴与弼先生的自述,如下。


与弼气质比较刚硬,容易愤怒。从于先生学习之后,才能自我感受,加以省察。后来的十五六年之间,一旦发生,猖狂放荡的行为,对照良心之后,又常常愤恨自已。


冬天过去了春天来临,都有一直用功,点点滴滴也觉得辛苦。是不是我的资质愚下,不到贤人的万分之一,会不可避免的成为小人呢?五月六月间,感到气象渐渐好转,所以更加努力克制自己,在心态和气度上,有比较平缓了。虽然身处逆境的时候,还不能完全冷静,需要找排遣一下,但也不至于有危害发生。


有一天,又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心里很不开心。原来是,平日的胡思乱想,干扰了精神清澈和稳定。反复的观察省思之后发现,是我要求安宁的精神,在排斥外界的干扰,这也不是好现象。因为心境的纯诚,是情慾没办法沾染的。在外界事物有所感触之后,酸甜苦辣的滋味,并不是只有一种样貌而已,然而,我本心感应之后的讯息。并不是我本心的存在。只是要让我有所知晓 !我为什么要对于讯息本身,判断喜好呢?那是不是,以自己的意见,附加了之后,才又自己认为不如意的呢?


当每一种讯号出现,去探究它的来龙去脉,清楚它的特性,和对应的状况,这样不就好了吗?为什么要纠结呢。清楚的思维,可以摆脱外物的泥沼。这个样子,克己复礼就做到一点了。需要清楚的是事情,能用心情来感应。想的是甲,说了是乙,做的又是丙,那难怪会感到不顺心。做了事情,不在道理上,那怎么会顺利呢?人情有伦常,社会有结构。事情有对应。学好人情,符合道理,行动才会顺利。


现在能心平气和,不同于以往,也是因为有过一段宁静,周身无事的情况,这样容易想得更清楚。有了清楚的体会,就可以摆脱过往的迷糊和不顺心。如过没有一步一步的不同于以往,那怎么能叫做有学习呢?害怕学习不能精进,所以把想清楚的事情记录下来,要做到日新又新,不能够重蹈复辄!


书本中写的前人经验,形成社会的常态模样,箇中对应的事情清楚,修身总要把握恭敬,践行忠恕之道,能够渐渐达到克己复礼的境地。这是快或是慢,就都不需考量了,因为这是我的终身的志向。


知止自当除妄想。安贫须是禁奢心。淡如秋水贫中味。和似春风静后功。

以上朗读者,儒鼎某某某。

岭南儒峰,白沙子陈献章(二),师门吴与弼。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