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趣味无穷的喀什老照片

2023-10-11 09:36 作者:爽眼喀什  | 我要投稿


看着放在床头的《影像-历史-城市:1891年以来深圳的变迁与重塑》很是感慨,现代都市深圳的历史很年轻,但海边的深圳其老照片很有年代感,从老照片中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形象、直观而又充满想象。


这本书我不陌生,从肖剑与陈东开始策划这本书就有所耳闻,而不同进程状态的电子书稿也先后看过几版,感谢作者对我本人的信任,也深感出版历史老照片书籍的不易,更明显感觉书的整体结构与当初书稿策划思路有些调整。当然,这本书的构架很符合陈东先生的风格与职业,实际上每一个板块都像是一个展览的浓缩,或者是已经展出过的,或者是正在筹划中的,或者仅仅是策展人内心的火花萌动。

我曾见过书稿中没有能呈现出来的一些照片,很有历史感也很有代表性,但因审读原因失去了与读者见面的机会,毕竟正规的出版物在史实呈现上更为严谨,不像展馆中专题摄影展尺度可以稍微宽些。对于《影像-历史-城市:1891年以来深圳的变迁与重塑》,我关心更多的是有关深圳的老旧照片,而我个人对老照片的定义一直是把时间点放在稍微前面一点,比如说1940年代或1950年代,或最好不越过文革的1970年代,这样的照片距离现在稍稍远些,多些沉淀更有历史感,而现代的照片中的场景距离同时代活着的人群太近,容易渗透个人感情与城市故事,解读上容易融进个人情绪甚至时代情绪。基于这样的理由,我更喜欢书中的《百年女校 中的回眸》这类样式的老旧照片。


最近几年我一直进行着《影像-历史-城市:1891年以来深圳的变迁与重塑》作者以前曾经做过的事情,在西藏工作2年,汇编了《老照片旧地图上的西藏察隅》,接着在新疆工作一年,完成了《喀什老旧照片》书稿。这些年一直就某个专题在不停地寻找线索收集整理各类文献中的老照片老地图,而从汇编在一起的老照片上看,西藏的察隅、新疆的喀什、新疆的塔县这些边疆地域,其老照片真的比临近沿海的深圳数量更多质量更好。

收集整理老照片,是摄影研究一项基础工作,往往费力费钱还不讨好,但要想使摄影研究向更深层次发展,基础工作总得有人来做,这就如同华为的5G技术一样,先进的东西等不来买不来,要想突破只能从基础的数学、物理学、化学等方面入手,人文摄影的历史研究深入、突破与承接同样如此。

没接触过老照片的人对如何寻找老照片或许一头雾水,当初我走上这条路时也是如此,寻找的时间长了,接触老照片的机会多了,慢慢总能找出来一点规律。首先寻找老照片要先确定一个地域范围,对于个体而不是研究团队的我而言,如果以西藏或新疆为目标寻找,往往因为地域过于宽泛不好下手,但如果以西藏的察隅县或新疆喀什的喀什市区为切入点就会好办一些。紧接着是要知道什么人有可能或有机会拍摄照片。对老照片而言,其存在的可能性肯定是在摄影术发明之后,也就是不可能早于1839年,加之摄影术发明之初其成像设备不适合于旅游探险携带与使用,实际上旅游或探险照片的生产还要晚一些。


摄影技术传入中国并不晚,但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或皇城周边,像新疆、西藏这样的偏僻地域,早期的照片多是欧洲人或俄罗斯人拍摄的。原因很简单,因为清末民初国势羸弱,当年的英国与俄国为实现更大范围的殖民扩张或地盘争夺,把西藏与新疆当成了目标,多年明争暗斗,派出了一批又一批情报人员,以探险、科考、出使等名义深入新疆西藏等地域,公开或秘密测量地理数据,有些团队还沿途拍摄了照片。要寻找老照片,最适用的方式就是知道外国人谁来过要寻找老照片的地域,为方便起见,这里以新疆喀什为例来说明。与任何其他人文学科研究一样,寻找不同地域的老照片,重要的也是要多看书多看文献,从中寻找什么人什么时间来过喀什的蛛丝马迹,以时间为坐标做成人员往来表格,信息越全越好。之后以时间与人名为线索,查找这些人留存的文章或专著,如果专著有中译本则从国内文献入手,如果没有则想办法寻找外文原版老旧书,好在国外书籍数字化比较成熟,且很多是免费开放的,只要用心大多数书籍或文章都有机会找到。找到文献后,通过翻越判断其中是否有照片,如有照片判别是否在自己研究课题的范围内。能否准确判断找到的照片是否有用,取决于看书的多少,取决于功课是否做足。在寻找喀什老照片过程中,我首先是弄清楚从境外进出喀什的所有可能路线,包括北面的俄罗斯(以当代通俗地名叙述,下同)、西面的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以及西南面和南面的印度,之后收集整理这些地域的老地图,熟悉当年这些通往喀什线路上关键节点的重要地理信息,包括村庄、河流、山脉,还有达坂(垭口)、桥梁、放牧点等重要信息,有了这些基础材料,才有可能确定哪些老照片与喀什相关,其准确程度取决于掌握资料的多少,当然也需要一定的经验与技巧,熟能生巧没有捷径。


在喀什工作一年时间,忙里偷闲,找得老照片有千张之多,数量远超出我当初的设想,现在已经编排成上中下三册初稿,每册页码都超过200页,老照片400张以上。研读这些老照片感慨颇多,照片中有喀什住房、街道、衙门、城墙等城区结构,有喀什周边的河流、桥梁、道路、驿站、海关,有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的市场、店铺、学校、花园,有树木、田地、瓜果,有铁匠铺、金银首饰加工店、车行、土陶作坊,有马队、枪支、国旗,有巫术表演、文艺演出、体育活动,有婚礼、丧葬、墓地,有春耕、秋收、盖房、就医、祭孔……如能以这些照片素材为基础,做一些综合性研究,就能形成一篇不错的硕士论文,如能抽离出来多个小的专题研究,之后整合在一起可以形成篇幅长些的博士论文甚至专著。当然,对于我这样行将退休之人来说,论文或专著已不是我所求,即便有所求也力不从心。如果有研究生钟情于喀什老照片研究,我倒是愿意当一名场外业余指导。

从事摄影30年来,除了用相机在一线打拼外,还一直钟情于老照片的阅读与研究,没有多少成就但总算有些心得。就摄影本身而言,记录摄影已经进入专业瓶颈期,每天人人都能摄影或都在摄影,完全模糊了职业与业余的边界,摄影实践上中国与西方完全同步甚至有些前卫,但中国的摄影研究不仅人员少而且基础薄弱,且业内一些人只想做短平快的事情,或从西方引进一些似是而非的理论与范式,掺入点中国胡椒面就算本土化了;或是在资本或意识形态的操纵下把网红的(正面的争议的或负面的)静态图像图解化或标签化,再找些专家言论予以盖章确认。在我个人的意识中,我总认为摄影研究的基础很重要,总得有人情愿当梯子,后人或出类拔萃者才能踩着同行的肩膀脱颖而出。中国的摄影研究已经到了向更高层次迈进的历史时期,但要想多出成果就得在基础材料积累上多下功夫,需要更多的人参与与支持。如今的时代照片拍摄和使用已经到了无孔不入的境地,正孕育着摄影深层次变革的原初生命。如果中国各地能有更多的人喜欢且愿意做一些本地老照片搜集整理工作,如果这些钟情老照片人的劳动成果能联动在一起,就会形成中国本土摄影史的强大基础,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国摄影研究在照片起始的源头上有了数量与质量的保证,这样才能有靶子与现代海量的图片信息相比对,才会涌现出让人信服的成果与成就。


《老照片旧地图上的西藏察隅》书稿中照片不多,后来进行了更新页码增加了一倍多,但照片数量增加有限。《喀什老照片》最初只有300多张照片,经过一段时间的补充数量已超过1000张,且还会有多种途径可做补充。我深知这些老照片集结出版很难,但把这些照片汇编在一起,或许不久的将来对有志于摄影研究的人有点用途,因为至少他们不用再从最基础的照片搜集入手,浪费更多的时间与成本。我之所以选择了西藏察隅与新疆喀什为切入点,是因为当地人没有多少人做这样的工作,或至少我没看见有几个人深入做这样的工作,机缘巧合我去了西藏与新疆生活些日子,且我有这个爱好,也有一点点能力,便力所能及尽力而已。而我没把深圳当做目标,是因为深圳已经有像《影像-历史-城市:1891年以来深圳的变迁与重塑》作者陈东一样的一些人做过了且很有成就,我早已顶礼膜拜表示致敬,并且是在他们的启发与鼓动下走上喜爱老照片之路的。

趣味无穷的喀什老照片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