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作文结尾公式让我狗了十年,从无败绩

作文结尾(以及附录):
可以想见杜甫在风雨飘摇的草堂,是怎样消化了先贤的慰藉,祖先的馈赠,把命运的流变,人事的浮沉,化为了一撇一捺的端正。
评论区:
1.来凑个热闹(其实想了好久)我是甲卷考生,2021年全国三卷《可为与有为》。
想来,那几名牺牲的边防战士在敌军公然越界挑衅的时候,也曾想起家乡的明月,父母的容颜,终是把满腔的热血,如火的青春,化成了对身后万家灯火的热忱。
2.可以想见杜甫在风雨飘摇的草堂是怎样消化了先前的慰藉,祖先的馈赠,把命运的流变,人世的浮沉,化为了一撇一捺的端正。
总结:想起来(谁)在(何时何地)也曾想起(景物A 和B)终是把(情感A和B)化成了(主旨大意)
辛弃疾和陆游:铁马金戈
李清照和李煜:春花秋月
情感A和B就写你对人物的刻板印象
如:陆游:报国的壮志和凌云的豪情
李清照:飘零的孤苦和命运的凄凉
主旨大意:主论点
1.想来陆游在老年的一杯浊酒里,也曾想起了漫天黄沙与金戈铁马,终是把报国的壮志与凌云的豪情化成了对祖国一世的热爱。
2.想来,孔子在说出“吾与点也”时,也曾想起高台上的微风,春水畔的落日,终是把奔走六国的雄心,建设大治之世的野望,化成了一种淡泊的平常。
3.想来苏轼在琼州的海风里,也曾想起京城的春天,杭州的明月,终是把冠盖里的傲然,调令中的眼泪,化成了一种高贵的豁达。
想来明代贤臣于谦在慷慨
赴义的时刻,也曾想起京城的烽火和街市的繁华,终是把对百姓的牵挂,对正义的坚守,化成了一种无关得失的永垂不朽。
附录:然后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曾经十几年前的作文里面的东林党人左光斗被魏忠贤迫害磨成粉末后饮下这个事例也可以作为描写的例子。
或者说,从曹植的《铜雀台赋》最后一句:愿斯台之永固兮,乐终古而未央。其实这句话改一改就可以使用与不同的主题?愿斯志之永固兮,乐终古而未央(希望我的这份志向可以永远保存,快乐也会绵延不绝)!所以相当于是把前半句中间的名词和后半句开头的形容词进行替换就可适用不同主题。
然后就是各种政治书的一些话语和例证(当然还有政治大题中关于很多民族精神,不得不说政治必修三文化与生活永远的神,里面大题的题干很多都可以当做作文的素材。)
之后积累的话还有文言文的选段以及其他的很多精妙的内容:屈原列传、六国论、赤壁赋,还有方孝儒深虑论等等都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