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专注、倾听和观察||《助人技术》阅读笔记5
专注是助人者以身体姿态表现出心向当事人,让当事人感觉到助人者对他们谈及的事物感兴趣。专注能鼓励当事人更加开放地谈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倾听是获取并理解当事人传达的信息,倾向于关注当事人说话的用词。可以通过助人者是否能对所听到的内容做准确陈述判断是否在倾听。观察通过非言语行为来了解当事人的当前情况,倾向于关注当事人的行为线索。
专注和倾听通常是通过非言语行为来传递的。非言语行为能够更可信地反映真实情感。
1非言语行为
(1)目光接触
注视和目光转移能够起到发起、维持或回避对话的作用。注视可以传达亲昵、兴趣、顺从或控制,目光接触可以用于控制谈话、提供反馈、表示理解等。避免注视或目光中断时常表达焦虑、不舒服或不想再与别人交流。
太少的目光接触会让当事人觉得助人者对会谈没有兴趣且回避参与,太多的目光接触也会让人感觉到不舒服、被侵犯、被支配、被控制。目光接触只要让当事人感觉到被关注就可以了,而不是目不转睛地注视和凝视。
(2)面部表情
大多数面部表情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没有看到过脸的失明孩子,也会用同样的面部表情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亚洲人时常表现出同情、尊重、害羞等情感,但很少展现可能会影响到公众感受的自我炫耀或负面情绪。
常见的面部表情传达的意义:
①皱眉头可能表示不高兴或困惑;
②一道眉毛上扬可能意味着嫉妒或怀疑;
③眨眼可能暗示着亲密或一些私人化内容;
④收紧下巴可能反映敌意;
⑤眼睛斜视可能反映敌意;
⑥向上转动眼睛可能表示不信任或恼怒;
⑦两道眉毛同时上扬可能表示疑惑或疑问。
在助人中,面部表情要和当事人所说的内容相匹配。
(3)点头
在一句话结束时点头,可以让当事人感受到助人者正在倾听并跟随他所说的。太少的点头可能让当事人感到焦虑,太多的点头也可能让人分心(如觉得像木偶)
(4)身体姿势
助人者可以采用向当事人倾斜,保持胳膊和腿都不交叉的开放的身体姿势。
(5)肢体运动
脚和脚的动作、手和面部表情是非言语泄露的重要来源。一些姿势的可能意义:
①手做成尖塔形状显示这个人感觉有信心、得意或傲慢;
②碰触或摩擦鼻子倾向于表达负性反应;
③将手放在嘴上通常是说出了某些不该说出的话;
④拽住领口表示被逼到绝境;
⑤捏鼻梁暗示一个人在陷入沉思;
⑥两手抱着或腿交叉可能是一个防御或批评的姿势;
⑦紧握拳头可能是一种防卫或敌对姿态;
⑧向后靠向椅子并将双手放在头后可能传达了信心或优越感。
(6)空间距离
空间距离是文化的特定产物,空间反映了地位、权力和人格表现。在助人中比较合适的距离是个人距离到社交距离这一区间。
(7)音调
助人者使用轻柔、温和的语调,当事人更愿意去探索自己。助人者还需要在一定范围内配合当事人的谈话速度。如果当事人说话速度过快,助人者可以用慢一点的语速鼓励当事人放慢节奏。
(8)沉默
沉默是助人者和当事人都不说话时的停顿。助人者可以停顿下来看当事人是否有补充。如果当事人对助人者所说的很少有反应,助人者也可以通过沉默看看当事人是否有其他要说的。
沉默有时是为了不打断当事人,给当事人时间和空间思考或接着讲话。沉默也可以用于挑战,增加不适感迫使当事人依赖自己的内在资源,但前提是建立好良好的助人关系。
每一种文化都发展出了自身的非言语交流规则。非言语规则一般是无意识的,如果在人际交往里,他人没有按照你的非言语规则对你做出反应,你很可能会感觉到不舒服。在助人关系中,助人者需要调整自己来适应当事人的非言语风格,而非当事人适应助人者。助人者可以向当事人寻求反馈,讨论什么会让他们感觉舒服或不舒服。
2言语行为
除了非言语行为,一些细微的言语行为也可以鼓励当事人探索:
(1)轻微鼓励
助人者通过没有实际意义的声音、插入语或简单的回应鼓励当事人继续,如“嗯”、“是的”。轻微鼓励通常与点头一起使用。
(2)认可
助人者可以偶尔使用“认可”帮助当事人识别、增强和表达感受,让当事人知道自己的感受是正常的,不是独有的。需要注意的是,通过认可来减轻当事人的焦虑和压力、弱化或否认当事人的情感,如“别担心”、“每个人都这么觉得”则是不合适的。当感受被控制或被否认时,问题会恶化。一定程度上的觉察、接受和表达情感能够很好的应对负性情感。认可不应被用来消除感受、否认体验或提供道德判断。
来源:《助人技术 探索、领悟、行动三阶段模式》(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