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玉门从繁荣到“鬼城”的变迁史:因油而兴,也因油而衰
万物在漫长的岁月中流转,繁华与凋零也许只是瞬间。
2022年农历新年将至,位于北方的甘肃玉门,笼罩在一片严寒肃杀之中。与这座城市一起陷入严寒的,还有一群苦苦等待的农民工的心情。
临近年关,甘肃酒泉玉门重点招商引资文旅项目“玉门风情文化街”的开发商,被曝出拖欠农民工工资超过3年之久。据调查,这家名为“玉门中亿文旅”的公司,共拖欠32.96429万余元工程款,至今没有着落。
“春风不度玉门关,玉门欠薪不用还”,有媒体人甚至自编顺口溜嘲讽玉门市有关部门。
夹杂在天津与郑州的疫情消息之中,玉门市的负面纠葛在新闻版面上显得有些格格不入,这也是时隔多年,人们又一次在热搜上看到有关玉门的消息。
这一次相比从前,仿佛“换了人间”。
一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提起玉门两个字,多数人都会想到从前在课本中学到的关于玉门关的诗句,但其实,玉门与玉门关并不是同一个地方,二者在空间上有着将近350公里的距离。
如今的玉门是甘肃酒泉市管辖的一个县级市,位于甘肃西北部,东连嘉峪关市与金塔县,西接瓜州县。
人们今天在地图上看到的玉门市,是依兰新交通主干道谋求新生的新城,在更早时候,位于老君庙的玉门旧城远比今天的新城名气大,彼时的玉门还没有成为荒芜的“废城”,相反,在当时的国人心目中,这里是一座真正的流金之城。
坐落于戈壁腹地、祁连山下,有一座油田,名唤玉门油田,这里诞生了新中国第一口油井、第一个油田、第一个石化基地。
玉门与石油的缘分,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同治年间。当年,距离玉门市新城与老城不远的赤金镇的民众,在石油河一带淘金时发现了可点灯照明的“石漆”,即石油。
1909年,当地有6人联合集资,采用土法开采石油,在当时就实现了年产50多吨的产量。
上世纪二十年代,中国地质学者谢家荣在对玉门地区经过了半年的勘探后,出具了一份《甘肃玉门石油报告》,引发了中国地质学界的关注,打破了西方专家对中国没有石油的论断。
在爱国学者的不断勘探下,1939年8月11日,老君庙油井喷出了第一股石油,从那时起,中国开始了自己的石油工业。
如今提起油田,大多数人第一反应是大庆油田,但其实,玉门的现代化采油比大庆早了近20年。
1949年6月,彭德怀率领中国人民第一野战军解放甘肃,毛主席当时就说,希望本年年底能够解决甘青宁三省,并直达甘凉肃三州取得油源,这里的油源,指的就是玉门油田。
拥有能源,意味着拥有发展的第一驱动力,这在一个国家白手起家时是一种明显的优势,在建国初期,这种优势体现得淋漓尽致。
因为石油,玉门很快便进入了第一次发展快车道。
二
1953年,玉门油田被列入了“一五计划”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在那个“甩开膀子创生产”的年代,无数学生、技术工人、学者将青春与热血挥洒在重工业遍布的土地上,玉门也不例外。
玉门油田就是当时玉门的“金饭碗”,人们靠它发展,靠它致富。1955年10月26日,国务院批准成立玉门市,这也是上述提到的老君庙旧城。
1957年,玉门油田在“一五计划”之下取得重大突破,12月,新中国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在这里宣布建成。
此后,玉门油田便作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大学校、大试验场、大研究场所,担负起了“出产品、出人才、出经验、出技术”的历史重任,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一历史阶段中玉门被人们称为担负“三大四出”的重任。
同年,中国核工业总公司404厂在玉门境内的五华山地区筹建。该厂曾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实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两年后,玉门油田原油产量达到了140.62万吨,占全国原油总产量的51%,撑起了新中国石油工业的半壁江山。
玉门也的确走出了许多的技术人才,铁人王进喜就是其中之一。如今回到玉门,从高速公路去往玉门油田的路边,就能看到王进喜纪念馆。1950年,玉门油矿招工,27岁的王进喜通过考试成为新中国第一代石油工人。
随着石油工业基地的建成,玉门油田与玉门市也进入了最鼎盛的发展黄金期,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经济总量、居民消费水平也跃居当时甘肃省前列。兰新铁路兰州至玉门段的开通,也让玉门油田的产能得到了更快的发展。
1964年,兰州铁路局在玉门站镇区设立玉门铁路分局,后来发展为玉门东镇,成为玉门主城区的东门户,大大带动了玉门周边地区的城镇化。
兴盛时期的玉门,作为西北地区少有的纯工业城市,曾经仅凭石油工业便养活了土地上的一众百姓。当时的玉门在主城与郊区之间一度没有丝毫农业,一座城的生计依靠着一个大型企业,其余所有的企业甚至政府都围绕着这个企业以及它的事业发展。
由于常年无人,遗留在老城的街道、管道以及曾经的供暖设施等都面临着退化与老化,凋败的景象更甚。
在当时的玉门,石油工人就是当地最光荣的职业,这种风气反映到婚恋市场上,表现为未婚男性“吃香”与否,要看他的职业是什么,甚至一度简单粗暴地被分为“是石油管理局的”以及“非石油管理局的”,前者当然是婚恋市场上的香饽饽。
可以说,全玉门人的生计与发展,当时都系之于石油产业。
在那个辉煌与充满热情的年代,人们曾经以为这样的兴盛是漫无边际、没有尽头的,地下的石油可以一直开采,玉门的经济也会这样一直腾飞。
显然,这样的想法在如今看来,带有极致的理想化甚至是虚幻的成分。改革开放之初,玉门便迎来了自己的衰退。
三
全国很多资源型城市其实都有着相似的命运,在完成了特定历史时期赋予的使命之后,如果没能找到发展的第二支点,完成发展转型的话,很难不面临全面衰退的局面。
对于玉门来说,兴,系于石油,衰,同样系于石油。最初玉门的衰退与石油的产量下降有很大关系,产能从1959年最高的140.62万吨,降至1998年的38万吨。
近半个世纪的开采,让玉门的石油储量不断下降,虽然在理论上,如今玉门未开采的石油储量仍然超过其总量的一半,但由于技术的限制,让这些石油很难开采,亦或者是很难低成本的开采。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廉价而优质的中东石油成为了国家主要的石油来源,玉门的石油产业在时代发展中逐渐走向了终点。
随着石油产业的降速,玉门也来到了发展的岔道口。
首先是石油基地的搬迁。原玉门市政府搬迁至七十多公里外的玉门镇新城,数万市民弃城搬迁,随着人员的离去,昔日辉煌的玉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衰败下来,遍地都是废弃的无人居住的楼,街道上曾经林林总总的店铺也面临歇业或倒闭,人口的流失让玉门像抽干空气的气球,干瘪下来,“鬼城”这一称呼,也在那个时期成为玉门的代称。
玉门之所以会面临如此惨烈的衰败,除了石油产业的停滞之外,其实也有长期有意无意被忽略的遗留在历史中的问题。
第一,玉门旧城是在老君庙油田的基础上建成的,由于地理原因,地处祁连山北麓石油河峡谷地区的老君庙旧城周围没有任何农田。
玉门市建成之后,人们生活所需的粮食与大量的生活用品全靠外界输入,而因为石油事业的鼎盛,这里在繁荣时期也并未发展服务业与农业。
一旦赖以生存的石油支柱倒塌,原老君庙旧城无法继续维持高昂的生活成本,搬迁与衰退便成了必然。
第二,玉门的石油产业发展迅速,但其他产业发展缓慢,长期以来产业结构处于失衡状态,且由于过度开采石油导致当地的环境恶化。
建国初期大力开采石油是为了破坏国外的封锁,加快本国重工业发展,由于当时技术限制,很多时候存在盲目开采的情况,且缺乏科学规划。
此外,玉门地处祁连山地震带上的,地震、山体滑坡频发,这里经过几十年的开采,已然不适合人类居住。
第三,玉门的工业企业管理制度落后,逐渐被时代所淘汰。
长期以来,玉门在铁路局与石油管理局的联合制衡下发展,缺乏现代企业管理思路,在改革开放后,这些企业由于缺少了财政的支撑,逐渐暴露出缺点。
此外,如今现代企业的技术支撑已经不需要在地理上靠近资源开采区,种种原因之下,老君庙旧城的衰落几乎成为了必然。
旧城成为了“废城”,新城发展不力,如今的玉门已然很少有年轻人愿意留下,大多数人都背井离乡到外面打拼,留下的居民很多都是老年人,这几乎是所有资源型城市沦为“废城”之后的共同处境。
结语:
进入21世纪后,引进新的产业几乎是玉门发展的唯一机会。
2009年,玉门在全国率先开启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但发展并不如想象中的好,至少不如石油产业兴盛时候那样好。
因为急于从风电中获得税收,加速转型的“风电三峡”玉门,如今因配套输电设施建设滞后造成产能闲置,总而言之,这个新的产业并没有给玉门带来多少发展机会。
现如今的玉门,从当年的“石油城”变成了“鬼城”,旧城区中,到处是凋零的痕迹,关闭的职工食堂、锁着门的百货商场、废弃的居民楼,堪称荒无人烟。
由于常年无人,遗留在老城的街道、管道以及曾经的供暖设施等都面临着退化与老化,凋败的景象更甚。
“油城”是玉门辉煌的过去,“鬼城”是玉门棘手的如今,未来的玉门,又将如何发展呢?
文章部分资料与数据来自《石油城玉门的发展史:繁荣与衰落都来去匆匆》 ,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黑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