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kant(极简)主要哲学思想简述笔记

封面p站号id=56155583 涉及侵权删除
我要是不说谁能看出来这是小木曾雪菜
本文主要整理思路源自《复旦大学公开课——康德的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地址如下
http://open.163.com/movie/2012/10/P/F/M8IJ2HPMN_M8IQL0JPF.html
——————正文分割线——————
一.闲言碎言的介绍
哲学家,天文学家
星云学的创立人之一,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
出生在马鞍匠家庭,一生未离开哥尼斯堡
kant生活很规律,但为了读卢梭的《爱弥儿》破坏过自己的规律
其哲学成就不来自于其异乎寻常的思维能力,而是来自其博大深厚的人性
kant把至善看作纯粹理性的最终目的
二.kant的哲学问题
我能够知道什么
我应当做什么
我可以希望什么
其本质是一个问题——人是什么
三.kant的哲学时期
1.前批判时期
————————1770年提交教授资格论文甚至更早—————————
2.批判时期
纯粹理性批判
实践理性批判
判断力批判
未来形而上学导论
道德形而上学导论
单纯理性界限内的宗教
永久和平论
道德形而上学
实用人类学
四.kant哲学要解决的问题
(根本目的——解决形而上学的危机)
kant的批判哲学是他对启蒙的哲学危机长期思考的产物
启蒙的两个理性概念:
1.理性的批判性——极端:怀疑论(怀疑主义)
2.理性的解释性——极端:唯物论(自然主义)
两者推到极端都会导致连理性的提倡者都无法接受的决不能接受的后果
这样的危机是什么呢
怀疑论的极端代表是休谟经验主义,否定了依赖归纳法的自然科学知识。
举例来说,天鹅都是白的,但是现在我们知道有黑天鹅的存在。
同理我们可以怀疑太阳每天升起其实完全就是一种偶然,是一种大脑的惯性,因为一向如此,所以自动惯性的认为未来也是如此(应然性),而必然性的知识是不能依赖于这种经验的。从而对以经验归纳法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产生一个巨大冲击。
(详情百度休谟之叉)
唯物论的极端(或者说机械的自然主义),则否定了自由意志的存在。
因为一切都是自然法则的作用,想法不过是化学反应,任何行为都可以被因果链条解释,一切都是被因果链条注定的,有A必然产生B进而产生C,而人也不能摆脱这种因果链条,从而人的一切也是被决定的,也就否定了自由。
所以这个危机,是理性内部的危机
kant是启蒙的拥护者,也是批判者,他批判启蒙不是为了埋葬启蒙,而是拯救启蒙
kant哲学的目的,是为了给理性之权威,奠定坚实的基础,使理性不再陷入危机
kant哲学两个任务:1.知识的问题
2.自由的问题
kant看来,理性内部危机归根结底,是形而上学的危机
kant认为形而上学要经过三个阶段
1.独断论的形而上学
2.批判的形而上学(kant的哲学)
3.科学的形而上学
五.Kant哥白尼革命
1.基本思路
知识的来源 感性——直观的杂多——本身不能构成知识,而是知识的材料
知性——提供范畴——连接直观的杂多
人类只有通过理性的范畴,才能把感性杂多或直观杂多这些材料按照一定的规则综合在一起,形成判断,才叫知识。
综合或连接直观的杂多的规则,就叫做范畴。
这里康德调和了经验主义(认为知识来自于经验)和理性主义(认为理性来自于天生的一些理念),所谓知识,是人使用人天生拥有的一幅有色眼镜(知性范畴),用于观察这个世界,而我们所见的世界,是已经经过有色眼镜扭曲的世界(现象界),而未被扭曲的世界(物自体世界)人是无法直接认识到的,我们所谓的知识,只能是将直观杂多的经验统摄到知性范畴的知识,而不是反映世界原来的知识。
所以针对刚才休谟的诘问,康德这里做出了一个解答,或者说做出了合理的回避。既然因果性属于人的知性范畴(见下十二范畴),所谓的因果关系不是世界本身的固有的必然的联系,而是人统摄直观杂多经验的一种关系范畴。休谟的诘问就这样被回避了
2.想象力和图式
问题:知性概念和经验性事物两者完全不同质,如何将范畴用于经验事物?
答:第三种认识能力——想象力——介乎于感性和知性之间的中介性的能力
想象力既具有感性的某些特点,也具有知性的某些特征
想象力是图式的承载者
图式(具有普遍性):产生图像(具有特殊性)的规则和程序
3.十二个基本范畴
量的范畴:单一性
多数性
全体性
质的范畴:实在性
否定性
限制性
关系的范畴:依存性与自存性 (实体和偶性)
原因性与从属性(原因和结果)
协同性(主动与受动之间的的交互关系)
模态的范畴:可能与不可能
存在与不存在
必然与偶然
4.范畴用于现象的条件——时间
它们在一定的时间性的条件下,用于现象才是有效的。
因为时间是一切现象的共有特征
图式无非是按照规则的先天时间规定而已(与后天经验形成的狗的概念等就不同}
时间是一切表象联结的形式条件
时间(先验的时间规定)又与范畴同质——他是范畴的图式(先天普遍性)
又与表象同质——时间包含在一切经验表象当中
“范畴在现象上的应用,借助于先验的时间规定而成为可能,后者(先验的时间规定)作为知性概念的图式,对于现象被归摄到范畴之下,起到了中介作用。
六.理性的界限
注意:这里的理性有歧义,kant为理性划界限的理性是广义的理性,是包括上下文中理性知性感性想象力这些的,但下文中理性指连接各种原理的能力。
范畴只能用于经验的可能对象(理性的界限)
kant和以往哲学家有着不同,他认为是我们把范畴加于杂多之上,而非事物的本质强加给我们
我们不能够把我们自己理性的自发性产生的那些范畴带到经验以外的所谓事物本身,因为我们只能把范畴用于直观向我们提供的感性材料
kant把世界分成两部分:向我们显现的世界——现象
与经验分离的世界本身——本体
利用这二元的世界观,不仅给理性定下界限,而且用来攻击传统的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企图追求事物的本质,但是我们的理性只能认识现象,所以kant把问题本身”解决“掉了
当我们越过理性的界限的时候,我们就会犯错误——先验幻相
这种行为是自发的,是理性本身就有这种内在的倾向——超越界限的想法
七.理性的理念
知性——原理的能力 (产生性)
理性是连接各种原理的能力,形成整体的能力(调节性)
理性会追求事物的根据和原因,最后追求一个无条件的东西,一个无需根据的根据(最终根据),这一无条件者,这一整体kant叫做理性的理念
注意:理念在kant哲学下指整体性的东西,与寻常定义不同
三大理念:上帝 不朽的灵魂 作为整体的世界
理念是构造和安排我们对知觉的反思和思辨(第二步)
我们对个别对象知觉的反思和思辨(第一步)
积极作用:理念为整个的经验提供一种整体上的秩序
消极作用:不自觉的陷入先验幻想——二律背反(有关无条件整体的陈述)
理念并非形成经验知识的必要条件,但是提供经验知识的整体性的安排和秩序
问:论证严密是否会推翻二律背反?
(KANT为何笃定理性无法越出经验的红线——绝对论和怀疑论有将哲学终结化的趋势)、
kant哲学的大前提就是理性的局限性,是学习kant哲学不能否定的前提。
※二律背反
①第1组二律背反(关于时间与空间)
正命题:
宇宙在时间上有起点,在空间中也有限制。
反命题:
宇宙没有起点,在空间中也没有任何限制;它在时间与空间中都是无限的。
②第2组二律背反(关于基本粒子)
正命题:
在宇宙中各种组成物质都由许多简单部分组成;而且,没有东西既简单又由许多简单部分组成。
反命题:
在宇宙中没有由许多简单部分组成的东西;而且,在宇宙中没有任何简单物质。
动态:
③第3组二律背反(关于自由意志)
正命题:
宇宙的各种现象,不只是由遵照自然法则运作的因果律主导的,还受到自由意志的因果律影响。
反命题:
没有自由意志这种东西,在宇宙中任何东西纯粹遵照自然法则运作。
④第4组二律背反(关于上帝)
正命题:
在宇宙中或与宇宙相关(的地方)有一个绝对必然的东西是宇宙的一部分或是宇宙的成因。
反命题:
在宇宙中或在宇宙外没有一个绝对必然的东西造就了宇宙。
八.康德的实践哲学和理论哲学的关系
自然形而上学——纯粹理性思辨的形而上学
道德形而上学——纯粹理性实际运用的形而上学
注意:纯粹理性从属于实践理性,两者本质上是一种理性。
从此可以看出,康德更加重视道德和自由(人)的问题而非知识问题
纯粹理性批判的第一个作用是限制理性的界限,是消极的
但同时,将纯粹理性在道德领域的不恰当运用(僭妄)还给实践理性,是积极的
九.康德的实践哲学
道德不是来自感觉(英国经验论者),而是来自理性
康德认为,如果道德是一种感觉,必然会导致没有道德,会陷入虚无主义
注意:康德的实践实际上指的是人的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是一种规范性的行为,而这种行为往往违背自然法则的,违背功利逻辑的。(杀身成仁,舍己为人)
所以康德认为人如果不是自由的话,那么就无法解释这样的道德行为和道德法则
人和动物不同就在于,人的行为是主动按照某种规范行动的。
康德把这种规范叫做准则(自发性)
注意:准则不是道德法则,完全可以无道德或者反道德
天要下雨——我要带伞——不要别淋成落汤鸡
认识——准则(行动)——欲望
很多欲望和倾向并非我自己能决定的(饮食男女吃喝拉撒)
任何有目的的行为,即使该行为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它是有准则的
而这种准则是人给自己定下的(自律)
同时,人具有选择准则的能力,有改变自己准则的可能性,而非自然规律是决定性的
能这样问,这就证明人是自由的(即使不做,但我至少可以这样问)
以上为康德对自由的正面解释,下面是反面解释,既人为什么人不能是不自由的一方面,我们人的行为受大自然的规律支配 (肉体)
但另一方面,由于本体世界的存在,自由就来源于此。 (灵魂)
人的自由不是一个经验的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先验的实践的问题。是一种信念
自然的因果性——他律
自由的因果性——自律(先验自由)
准则是人给自己定下的,是主观的。如何在诸多的准则中选取合理(符合理性)的。我们应该有实践的的法则,一个客观的法则
康德把这种客观的实践法则叫做命令
命令分类:假言命令——有条件的命令
定言(绝对)命令——无条件的命令 (道德的是绝对的,是无条件)
绝对命令的两个条件:对所有理性的人的普遍性(是所有具有理性的人的目的)
无条件性(并非是因为他而产生的某种功利性目的而做)
为何非道德准则无法成为一个普遍法则(绝对命令)
康德举例:说谎是建立在大家相信别人承诺的基础上。说谎如果成为普遍法则,将会自己毁灭自己的存在,最终连准则都无法形成
这种绝对命令看似是客观的,但实际上是自己选择的,是一种召唤,是一种义务
选择这些道德准则,就叫做人为自己立法
问:kant 关于自由的论述是否推翻的二律背反?
二律背反是说理性的簪妄是没意义的,只是原地打转
而不是说二律背反的命题一定是没有结论的
自由是欲求能力而非认知能力
自由的定义是无条件的(没有理由没有原因)的先验理想
自由不是靠纯粹理性认知的,而是自己想要的,是自己的一种欲求
人想要自由——人为自己立法——人得到自由
自由远乎哉?我欲自由,斯自由至矣。
——————闲言碎语分割线——————
这次的笔记有一些乱,以后估计会再完善吧,先这样告一段落,有不妥和论述不清的地方劳烦指出,定再做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