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读的很多佛经,都要感谢这位高僧,用生命译经!

前情提要:玄奘西行13800里路,带回657部原版佛经,历时15年终于完成西天取经!
住持大慈恩寺建大雁塔
收藏舍利子及贝叶真经
成为印度佛学第一人后,玄奘结束了长达15年的西天游学经历,645年正月,顺利回到东土长安。他从印度不远万里带回的原版佛经,并不是电视剧《西游记》里唐僧师徒在通天河畔一本一本晾晒的纸质版经书,而是极其珍贵的贝叶经。
贝叶经以贝多罗树的叶子为原料,用特制的“铁笔”在上面誊抄,再经过制匣等多重工艺,炮制出的贝叶经,可防水防腐还可防虫蛀。《佛本行集经》记载:“时彼天王,知如来意,即持笔墨及多罗叶,往诣佛所。”
佛陀住世的时代,贝叶经就已经存在。佛陀涅槃后,弟子们举行了5次大规模结集,将佛陀宣讲的教法,刻写在贝叶上,称为“贝叶经”,完整记录了佛教原典,成为后来佛学的基础。
652年,玄奘住持长安大慈恩寺期间,建大雁塔,用以收藏从印度带回的珍贵佛像、贝叶经、150枚肉舍利及一函骨舍利。可惜现今大雁塔博物馆中收藏的贝叶经只剩下不到20片。

大雁塔博物馆馆藏贝叶经
创立东土法相唯识宗
在玄奘的译经事业中,他更偏爱瑜伽行派、唯识学。在其所译的经文之中,尤其关注“六经十一论”等经论。
六经即:《华严经》、《解深密经》(玄奘译)、《如来出现功德经》、《大乘阿毗达摩经》、《楞伽经》、《大乘密严经》。
十一论则为:《瑜伽师地论》(玄奘译)、《显扬圣教论》(玄奘译)、《大乘庄严经论》、《摄大乘论》(玄奘译)、《集量论》、《十地经论》、《分别瑜伽论》、《观所缘缘论》(玄奘译)、《二十唯识论》、《辨中边论》(玄奘译)、《阿毗达磨集论》(无著撰,师子觉释,玄奘译)。
玄奘以“六经十一论”等为主要经论依据,着重研究其中的《瑜伽师地论》、《百法明门论》、《五蕴论》、《显扬圣教论》、《摄大乘论》、《杂集论》、《辨中边论》、《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大乘庄严经论》、《分别瑜伽论》这11本经论(俗称一本十支)。
法相唯识学,从释尊传给弥勒菩萨,再到无著菩萨、世亲论师、陈那、无性、护法、戒贤、传到玄奘,共八代祖师。当玄奘将法相唯识学说完整无误的传入东土,并以所住持的大慈恩寺为基点,讲经译著时,法相唯识一宗逐渐在东土建立。
唯识宗主"万法唯识",宇宙间的一切均为"识"所变现。在原始佛教那里,"识"由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身识构成。唯识学增设了"末那识""阿赖耶识"展开为"八识"。阿赖耶识被看做为根本识,前七识均依第八识阿赖耶识才得以转起。
这种以建立第八识来说明宇宙万有的来源、特性与变化规则的缘起论,学界称之为"阿赖耶缘起"。

提出“五不翻”的翻译原则
玄奘对译经要求极高。曾参与玄奘译场的道宣法师在《续高僧传》记言:“今所翻传都由奘旨,意思独断出语成章,词人随写,即可披玩。”
但是玄奘并不赞成采取过分看中文采的意译方式,曾批评鸠摩罗什等先前的译师不完全一板一眼落实原文而只求“达意”的译法,强调译文的忠实、精准。玄奘法师还曾提出“五不翻”的翻译标准:
第一,“秘密故不翻”,比如“陀罗尼”一类的秘密咒语。
第二,“多含故不翻”,比如“薄伽梵”一词意义丰富,有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六种层次不同的意思,而其中任意一个意思,都无法全面地表达“薄伽梵”的词义,因而不翻。
第三,“此无故不翻”,比如阎浮树,中国没有,因而保留原词。
第四,“顺古故不翻”,如“阿耨菩提”,虽然这个音译词实际上可以进行翻译,但是古来的译师一直如此使用,读者已经习惯,翻译的话反而容易引起歧义。
第五,“生善故不翻”,比如“般若”一词内含敬意,而如果直翻为“智慧”,则失去了这一层尊重,因而不翻。
什么该翻,什么不该翻,这其中的尺度玄奘拿捏得非常合适。

译成600卷《大般若经》
玉华宫寂灭,归入白鹿原
中国重视《大般若经》,前朝虽有译本,但并不详备,僧众请玄奘重新翻译。然而《大般若经》部帙浩繁,京中事务繁忙,加之寿数有限,玄奘担心不能完成,向唐高宗申请到玉华宫去翻经,高宗同意了。
660年正月一日,玄奘开译二十万颂《大般若经》。这部经文字浩繁,学徒曾多次请求予以删略,玄奘颇为严谨,不删一字。耗时三年,至663年,玄奘终于译完这部多达600卷的巨著。
此后,玄奘深感身心日衰,664年译出《咒五首》1卷后,玄奘自量气力不复,绝笔译经,对徒众预嘱后事。正月初九,玄奘病势严重,至二月五日夜半,圆寂于其晚年译经居所玉华宫,后灵骨归入白鹿原。
千百年来历史迁变,截至2019年底,玄奘顶骨舍利分别保存在:南京玄奘寺、灵谷寺、成都文殊院、西安大慈恩寺、台北玄奘寺、新竹玄奘大学、日本东京埼玉县慈恩寺、日本奈良药师寺三藏院、印度那烂陀寺等9个地方,供后人瞻仰。

从归国到入灭,译经19载
毕生所译经典75部1335卷
自645年归国,到664年圆寂,19年间,玄奘大师于长安译经院、弘福寺、大慈恩寺、玉华宫等处翻译经典75部,共计1335卷。
在中国译经史上,玄奘结束了一个旧时代,开辟了一个新时代。从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外翻译家对于译经各有贡献,但从总体上说,玄奘的成就在他们之上。
玄奘译经,成为我国佛典翻译史上一大分水岭,后人称玄奘之前历代所译经典为旧译,称玄奘开始之译作为新译。
印度佛学从弥勒、无著、世亲,次第相承,直到陈那、护法、戒贤等人,已定为因明、对法、戒律、中观和瑜伽五科。
玄奘的翻译工作,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起到了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的重要作用。法遗千年,至今令后人从中受益。
据《玄奘法师译撰全集目录》记载,玄奘大师毕生所译经典按分部、经序、卷数,总集如下:
阿含部一部
1.《缘起经》1卷
般若部二部
2.《大般若波罗密多经》600卷
3.《般若波罗密多心经》1卷
华严部一部
4.《显无边佛土功德经》1卷
宝积部二部
5.《大菩萨藏经》20卷
6.《赞净土佛摄受经》即《阿弥陀经》1卷
涅槃部一部
7.《佛临涅槃记法住经》1卷
大集部一部
8.《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10卷
经集部十四部
9.《受持七佛名号所生功德经》1卷
10.《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1卷
11.《说无垢称经》6卷
12.《如来示教胜军工经》1卷
13.《天请问经》1卷
14.《寂照神变三摩地经》1卷
15.《解深密经》5卷
16.《佛说佛地经》1卷
17.《甚稀有经》1卷
18.《最无比经》1卷
19.《缘起圣道经》1卷
20.《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2卷
21.《本事经》7卷
22.《称赞大乘功德经》1卷
密教部九部
23.《诸佛心陀罗尼经》1卷
24.《咒五首》(圆寂前所译最后一部经书)1卷
25.《十一面神见心经》1卷
26.《不空罥索神咒心经》1卷
27.《持世陀罗尼经》1卷
28.《六门陀罗尼经》1卷
29.《胜幢臂印陀罗尼经》1卷
30.《八名普密陀罗尼经》1卷
31.《拔济苦难陀罗尼经》1卷
32.《菩萨戒揭磨文》弥勒说,1卷
33.《菩萨戒本》弥勒说,1卷
释经论部一部
34.《佛地经论》亲光菩萨等造,7卷
毗昙部十三部
35.《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舍利子说,20卷
36.《阿毗达磨法蕴足论》大目犍连造,12卷
37.《阿毗达磨识身足论》提婆设摩造,16卷
38.《阿毗达磨界身足论》世友造,3卷
39.《阿毗达磨品类足论》世龙造,18卷
40.《阿毗达磨发智论》过多衍尼子造,20卷
41.《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五百罗汉等造,200卷
42.《入阿毗达磨论》塞建陀罗造,2卷
43.《五事毗婆沙论》法救造,2卷
44.《阿毗达磨俱舍论》世亲造,30卷
45.《阿毗达磨俱舍论本领》世亲造,1卷
46.《阿毗达磨顺正理论》众贤造,80卷
47.《阿毗达磨藏显宗论》众贤造,40卷
中观部三部
48.《广百论》1卷
49.《大乘广百论释论》圣天本,护法释,10卷
50.《大乘掌珍论》清辨造,2卷
瑜伽部十九部
51.《瑜伽师地论》弥勒菩萨说,100卷
52.《瑜伽师地论释》最胜子等造,1卷
53.《成唯识论》护法等造,10卷
54.《唯识三十颂》世亲造,1卷
55.《唯识二十论》世亲造,1卷
56.《摄大乘论本》无著造,3卷
57.《摄大乘论释》世亲造,10卷
58.《摄大乘论释》无性造,10卷
59.《辩中边论》世亲造,3卷
60.《辩中边论颂》弥勒菩萨造,1卷
61.《显扬圣教论》无著造,1卷
62.《显扬圣教论颂》无著造,1卷
63.《大乘阿毗达磨集论》无著造,7卷
64.《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安慧造,16卷
65.《大乘成业论》世亲造,1卷
66.《大乘五蕴论》世亲造,1卷
67.《大乘百法明门论》世亲造,1卷
68.《王法正理论》弥勒造,1卷
69.《观所缘缘论》陈那造,1卷
论集部二部
70.《因明正理门论本》大域尤造,1卷
71.《因明入正理论》商揭罗主造,1卷
史传部三部
72.《大阿罗汉难提多罗所说住法记》1卷
73.《异部宗轮论》世友造,1卷
74.《大唐西域记》12卷
事汇部一部
75.《胜宗十句义》慧日造,1卷

编排 | 明心
摄影 | 文化部
审核 | 文化部
东华禅寺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粤(2022)0000068
东华祖堂
进此门身心寂空十地顿超
出此门超越三界弘化十方

灵山拈花一笑传,
以心传心五千年。
达摩西来意何指?
东华花开果自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