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3.23 每天一点材料学知识
1.不锈钢(耐蚀钢)
定义:含有较高的Cr含量具有耐蚀性的钢。
不锈的原因:不锈钢均为高Cr,Cr能提高的铁的钝化能力,提高了钢的耐蚀性。
分类:
按组织结构分:
奥氏体不锈钢:具有单相的奥氏体组织,或因处理不当或偏析原因存在少量铁素体。如铬镍奥氏体不锈钢、铬锰氮奥氏体不锈钢等。
铁素体不锈钢:这类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都不会发生α——γ相变,始终保持铁素体组织。
马氏体不锈钢:除C<0.1%者,高温时是单相奥氏体,淬火后得到马氏体组织。C<0.1%时高温时为γ+δ,淬火后为马氏体+δ铁素体。
奥氏体δ铁素体双相不锈钢:指铁素体与奥氏体各约占50%,一般较少相的含量最少也需要达到30%的不锈钢。称呼在前的组织相对多。
沉淀硬化型不锈钢:具有马氏体基体+δ铁素体的基体再加金属化合物强化相的组织;或马氏体基体加金属化合物强化相组织。简称PH钢,低碳、高铬、高镍。
常见的腐蚀类型:
均匀腐蚀:发生在金属整个表面,使截面不断减小。
晶间腐蚀:集中发生在晶界区域。晶界腐蚀在Cr-Ni奥氏体不锈钢、Cr-Mn-N奥氏体不锈钢以及高Cr铁素体不锈钢中均可发生。
腐蚀机理:
奥氏体不锈钢腐蚀机理:在450-850℃原固溶在奥氏体的Cr与C结合从奥氏体晶界以Cr23C6析出,造成晶界贫碳(低于耐锈的含Cr量,从而腐蚀集中在贫铬区),贫铬区构成微阳极,Cr23C6和其余奥氏体区构成微阴极形成腐蚀微电池。消除方法:①高温固溶+水淬②加入强碳化物形成元素
铁素体不锈钢腐蚀机理:C、N在铁素体的溶解度低于在奥氏体的溶解度,故在铁素体晶界的偏聚趋势大,易形成铬化物。形成贫铬区。
消除方法:在650-850℃短时加热后便可消除(Cr在铁素体中的扩散速度大于在奥氏体中(Cr时促进铁素体的形成元素))
点腐蚀:金属表面局部区域的腐蚀。
应力腐蚀:凡是应力和腐蚀共同作用引起的断裂可统称为应力腐蚀。
不锈钢的韧性或脆性
①铁素体不锈钢的低温脆性:随温度的降低由韧性断裂转变为脆性断裂。可加入少量Mn、Ni细化晶粒提高韧性。
②奥氏体不锈钢的低温脆性:(一般情况面心立方在低温不出现脆性,但奥氏体不锈钢在一定情况也可出现低温脆性)一种情况是实验温度在Md点以下,形成马氏体使韧性降低;解决方法:加入降低Ms点的合金元素(一般Ms降低Md也降低);另一种情况是在铬锰氮系不锈钢中,锰降低不锈钢的层错能,在低温时大量层错形成冲击值下降。解决方法:加入提高层错能得Ni。
③475℃脆性:高Cr不锈钢(15.5%以上)在400-500℃长时间加热出现的强度增加,韧性下降的现象。原因:富Cr相沉淀析出。
④σ相脆性:高铬铁素体在520-820℃之间长期加热,组织中会出现一种铁与铬的金属化合物FeCr,叫做σ相。造成贫铬区,易产生晶界腐蚀。
2.低温脆性的原因:温度降低促进柯式气团对位错的钉扎作用,使得屈服强度升高;但对弹性模量以及表面能得影响较弱,即对断裂强度的影响不大,使得塑性变形能力受限,脆断的倾向增加。
3.Ms、Mf点的影响因素:
①C增加,Ms、Mf点下降;
②合金元素除Co、Al外均使转变点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