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李师傅
前言:一切尽是虚假,这所写的东西都是作者一个人的妄想。
师傅爱喝红茶。
这茶就像酒。
越沉淀越有味。
而他,只是故事挺多,说话挺有意思。
仅此,我挺喜欢听他说话。
这么多年,经历了事。
带的徒弟也多,都挺有意思。
其一,张北京,四个兄弟,东南西北——江西山沟沟的。
身边人,还有化工厂的,这样的人很多。
都是有趣的灵魂。
我称他一声师傅。
关于与李师傅的相处, 然而此刻,李师傅就要走了。
相识于工地,但现在他就要回家了。
此时此刻,心情很是复杂,接受不了这样的结果。
思维上的着重点,附着在了生活中的小事。
说实话我很烦自己这种性格,总是执着于不重要的次要点。
想说一些话,却说不出口。
太笨拙了,心里早已没有什么感觉。
对于这样的场景,已见识过无数。
七月三日清晨,阳光铺洒在大地上。李师傅踏上了回家之路,项目部的W经理开车送他,这是一辆浙江的,尾号是552的车,我在临走前跟师傅待了会,言语之间,已经没太多的思考。
师傅在说,我应着。
师傅其实对这次旅途并不是很满意,这几天来的相处对话中,更是体现了他对目前这种状态肉眼可见的厌烦。
十几天前,确切的时间,李师傅是6月22日来到这边的,刚见面时,便有一种一见如故的感觉,相处起来,感觉说话不用那么多套路,彼此之间很真诚。
因为刚来,他由于没有体检,没有门禁识别,进不了办公室。
过了几天,在体检过后,又因为他超过年龄,依旧没有门禁识别。
在宿舍待了几天之后,通过JSS总公司的人拿了安全帽,还找人带他进来。(师傅原先是JSS公司的员工,去年退休被公司返聘)
今年合同终止,出来帮私人老板干活。
我发现了这种情况,于是每天早上跟师傅一起进来,晚上由于李师傅没有网,没有流量了,便一起过来办公室,几天下来可谓是对彼此有一个大概的认知。
我跟他也算是几天下来的忘年交朋友,我直接改口叫师傅。
李师傅,原名李MC,57年生人,家住JS省ZJ市,刚开始的时候条件很是艰苦,72年高中升高考,八几年步入工程行业,从瓦工开始做起。
就是最基本的砌砖工人,在这里他告诉了我一个道理。 “做什么事要沉下心去做,把一件事做得最好,我当时做瓦工也是那一批人里面最好的一个。” 之后成为技术员,进入JSS公司。
那一年,登上了最后一批助理工程师考试的末班车,进入技术学院学习两年。
经过两三个工程后,开始做工程预算,师傅说:“几十个技术员,就他跟另外一个会做预算,很多东西都是自学来的,没有师傅教。”他自己弄来了WH大学的水电教材,包括材料力学,所有的书籍都琢磨了个遍,研究的透透的,教导我:“做一件事,不要怕苦,不要怕累,不局限于做一个技术员,还是要多学一门技术,将预算学好,不会算的自己拿图纸仔细地算。”
讲述了当时,他自己拿图纸摊开在办公桌上,一个一个构件开始算,实在不会的再去问问别人,不怕苦,不问工资,学到就是赚到。
师傅在新疆待了好几年,做工程已经做了十多年了,对每一个细节都了如指掌,对每一个施工工艺都成竹在胸。
于我而言,李师傅的基础知识十分扎实,对于一些名词解释那是信手拈来,比如说建筑物与构筑物的区别,以及混凝土等级C40所代表的含义,这些东西都很基础,我的脑海中还残留着大学老师所教过往的记忆,但真要我说出个所以然来,我发现自己一下子词穷了,当师傅给我解释时,我才一副恍然大悟的模样,不得不尴尬地用笑声来掩盖自己知识的窘迫。
名词之后又有伸缩缝,沉降缝,以及公路怎样修建,不起眼的名词,却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从师傅这里学会了一点。
“做人不要忽视每一个点,跟工地的班组长多聊聊,你能收获到很多东西。”比如说振捣棒的振捣范围以及标高的取舍,多去总结于实际,又与理论相联系起来。 师傅走得很果断,在纠结以及待了一个星期之后,对于他来说,该尽的义务都已经尽了,那当然不会在这里停留。
师傅的经历很有趣,几天下来教会了我很多,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指导,更多的是做人上的道理,十几年下来,带过的徒弟数以百计,遇到的事情更是数不胜数,如今60多岁,退休了也还是耳聪目明,神采奕奕,实在是难得,冲师傅这一股子精气神,我也乐意跟他交流。
他的几个老板也挺有意思,师傅一个电话打过去,需要买飞机票,手机没流量了,魏老板二话不说,买了机票,还给他充了500块钱,什么叫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就是。
小小的投资能换来大的收入,做人就是需要这样。
师傅跟我谈了很多,篇幅有限,再多的故事也难以用手中的笔墨尽情写出来,其中还有他帮徒弟出主意解决工作,申请更多的年终奖金,师傅急公好义,所以才会如此率真可爱,在短短的几天中,最重要的是人文关怀以及对自己学东西的知识梳理。
将所经历的都化为自己成长的养料。
有点想师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