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上眼睛,这里是中国还是美国”?拜登又拿中国基建说事

文/行走斯图卡
美国总统拜登最近一直被俄乌冲突牵扯了主要精力,华盛顿也一头扑在组建“反俄联盟”的大业上;最近一段时间,他们似乎觉得丢下中国不管不行,又跑回来拿中国各种说事。
据《国会山报》4月14日公布的一段视频显示,拜登在北卡罗来纳州发表演讲时,再度提及了基建问题。他说,美国的基础设施曾经被评为世界上最好的,但现在排名只有第13位;如果美国不改善基础设施,就无法竞争21世纪的工作岗位。
拜登只要一说到基建,中国肯定是逃不了的。这次演讲也不例外,他说:如果半夜蒙着的眼睛,进入奥黑尔机场,再蒙上眼睛进入中国的一个机场,一定会认为中国机场是美国的,因为它是如此现代,如此与众不同;随后他宣布将投资数十亿美元用于维护美国的300个机场。
报道提到,拜登近来不遗余力地又开始推销“基建法案”,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芯片法案”在国会遇到了阻力,众议院和参议院各自提出了差异极大的版本,两院必须要进行各种扯皮和重新投票。
除此之外,拜登需要在经济方面有所成绩。美媒报道称,受能源和食品价格飞涨、供应紧张以及消费者需求强劲等因素的影响,美国政府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3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了8.5%,创下自1981年12月以来的最高水平,这将让拜登和民主党在今年的中期大选中,面临更大的困境。美联社指出,由于拜登面临着支持率不断下降和通胀率不断上升的双重压力,民主党中期选举的选情不容乐观,最终可能会失去对国会的控制权——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拜登接下来的任期内,将会遭到共和党的全面阻击,陷入施政困境,进一步会导致2024年大选的选情危机。
在这样的压力下,拜登终于想起了,那曾经被“中国基建说”支配的“恐惧”。我们从一开始就说得很清楚,中国基建好不好,跟美国老百姓无关,因为是给我们自己用的;美国基建好不好,也跟我们无关,因为我们用不着。基建,本来应该是用于服务社会的项目,但是在美国“万物皆可地缘政治”的氛围下,拜登的“大基建”战略也不可避免的被打上“中美竞争”的标签。
我们只想感慨一句,这老爷子八十岁了还挺能折腾的。从俄乌冲突到印太战略,又到国内大基建战略,为了阻止中国在他的任期内,超越美国成为“第一大经济体”,也算是殚精竭虑。
4月1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2年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据初步核算,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8%,比2021年四季度环比增长1.3%,总体平稳。由于受到国际环境复杂严峻和国内疫情频发带来的多重考验,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已经相当不易。或许美媒又要开始渲染“中国后劲乏力”的调调,证明美国“赢麻了”;但是我们始终会坚持自己的正确道路,并且一直走到最后的胜利。
拜登处处想要证明美国“比中国行”;对于他的雄心壮志,我们除了一句“祝你身体健康”之外,还真没有什么好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