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法兰西战役——第九篇 决胜埃纳河

2021-05-07 09:54 作者:某退休伐木工  | 我要投稿

  埃纳河战役同样属于魏刚防线战役的一部分,与索姆河战役基本是同一时期的,在红色行动中有着重要地位,规模也不逊色于索姆河。埃纳河战役可以说是法国战役中法军对德军的最后一次有组织的大规模抵抗,(如果不算在肖维特防线的小规模战斗的话)其的终结也意味着法国陆军的彻底毁灭。此战后法国陆军实际上已不复存在,再也不可能组织起有效的对德国的抵抗了。(法意阿尔卑斯战役不算)

  但由于种种原因(如埃纳河战役中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围歼战,且埃纳河战役的持续时间不长),这场战役的知名度远不如索姆河战役。

  狭义上的埃纳河战役指伦德施泰特于1940年6月9号直接对埃纳河发动的攻势,本文则将会从1940年6月5号德军扑向瓦兹——埃纳运河开始,更为全面地介绍这场法兰西战役中最后的大战。

  魏刚防线主要由索姆河防线与埃纳河防线组成,其中索姆河由第3集团军群负责,其下辖6,7,10集团军(《索姆河悲歌》系列文章中提到的所有盟军部队都是隶属于第7,10集团军的。而在索姆河最南面的第6集团军是本篇文章的主角之一。),共33个师,司令为贝松将军(Antoine Marie Benoit Besson)。

  埃纳河防线由第4集团军群负责,其下辖第2,4集团军,共16个师,其指挥官就是——在马斯河会战中完美误判德军动向,引狼入室,对上级命令磨洋工不出力,抛弃队友,以抗敌之名义光速转进马奇诺看戏,坐看友军覆灭,自己却跑得比兔子还快的逃跑将军查尔斯.亨茨格是也!

查尔斯.亨茨格(Charles Huntziger,1880——1941),法国陆军上将,有德国血统。亨茨格毕业于圣西尔军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跟着埃斯佩雷元帅在巴尔干虐菜,成功水到了资历。战间期他长期在殖民地混日子,还去过中国。                                                   法国战役期间亨茨格将军对德军主力正在通过阿登森林的情报置若罔闻,哪怕飞行员发了来大量德军坦克正在穿过阿登的照片,在阿登警戒的轻骑兵师被德国主力打的丢盔弃甲,哪怕情报都指向阿登的德军不正常。他仍不断催眠自己“这都是FAKE NEWS”,坚持认为阿登的德军只是“牵制部队”。还硬着头皮在给乔治的报告中擅自加上“局势一片大好”这种屁话,最终贻误战机。                                                                     马斯河防线崩溃后,亨茨格又以他高超的和稀泥能力与超越光速的逃跑速度,成功坑死了第9集团军,并让德国人得以大摇大摆进入法国腹地,他自己则安全的待在马奇诺防线里看戏。法国陆军短短6周就被德国彻底打败,亨茨格功不可没。可以说他一个人就顶德国人5个师。停战后亨茨格也没有保住气节,迅速与贝当等人狼狈为奸,1941年因空难而亡。

 对,就是这个坑货。笔者实在想不通,为什么亨茨格在马斯河会战犯下致命错误后不仅没被问责,反而升官了!(集团军司令升为集团军群司令)到底是法国陆军没人了还是魏刚脑子进水了?

  这里笔者认为有必要重新介绍一下魏刚的刺猬战术,魏刚自己对这一战术的概括是:“各据点守军(要)尽可能利用森林和村庄来守住正面,绝不撤退……据点应连成刺猬网(以阻止德军)……对于德国坦克,可以任其从据点中穿越。然后从侧面和背面发动反击,且必须分割德国坦克与步兵。

  这一招在索姆河战役初期可以说是屡试不爽,如第10装甲师就被法军新式的刺猬战术打得落花流水,一天时间损失了100辆坦克。埃纳河战役中,刺猬战术仍然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1940年6月5号

  索姆河战役打响的同时,德第6集团军在佩罗讷的南方向索姆河地区也发动了一次试探性的攻击,笔者将其视为埃纳河战役真正的开端。

  德第62步兵师试图强渡索姆河,不料遭法第3轻步兵师的顽强阻击。滩头阵地的德国人狼狈逃窜,有约100名德国兵被法军俘虏,62步兵师的试探行动惨遭失败。

  真正的重头戏在更南方的瓦兹——埃纳运河:德第6,9集团军以10个师的兵力试图突破运河防线。应战的法军只有第7集团军第24军的3个师。很显然,法军在兵力上处于绝对劣势。瓦兹——埃纳运河遍地烽烟,德法两军将在此展开殊死搏斗。

                  瓦兹——埃纳运河战役

  德第44军第1山地步兵师,第72,75步兵师猛攻法军第87非洲步兵师在运河区脆弱的阵线。87非洲步兵师的战士们不惧强敌,甚至敢仅以3辆FT17坦克发动反击,打了德寇一个措手不及。然而双方实力过于悬殊,到5号下午15时,法军前线阵地还是被德军拿下,第87非洲步兵师被迫退却了3KM。当然德国人也付出了相应的代价:仅第1山地步兵师就有569人伤亡,可以看出战况还是相当激烈的。

  德18军第25和290步兵师的对手是精锐的法国第7步兵师。第7步兵师战前归属在马奇诺防线的第3集团军节制,属于现役师,是一支当之无愧的精锐部队,黄色方案结束后紧急驰援魏刚防线。战力平平的德军第290步兵师被精锐法军打得丢盔弃甲,落荒而逃。不仅其发动的攻势完全失败,自身的损失竟高达1200人。

  第25步兵师的表现显然强于290师这种后批次动员师,但是他们也只是取得了微不足道的进展,第7步兵师在6月5号牢牢地守住了他们的战线。

  在更南面的沙维尼翁,德军2个步兵师成功突破了索姆河防线,当地守军数量有限,很快便溜之大吉。现在情况万分危急,因为一但这个突破口被扩大,索姆河就完了!在此危难之际,法国第12外籍步兵团第3营和第1战斗坦克营的1个连作为预备队挺身而出。

  外籍军团表现得相当勇武,他们面对德国飞机和重炮的不间断轰炸仍誓死保卫阵地,弹药耗尽后以白刃战的方式成功击退德军。到日落时,第12外籍步兵团第3营已经伤亡了75%!但三色旗依然骄傲地飘扬在阵地上!

  在1940年6月5号,法国军队成功地守住了瓦兹——埃纳运河,给予德军沉重打击。第6,9集团军担任主攻任务的4个德国师,仅一天时间就付出了伤亡2953人的惨痛代价。不过法军自身的损失并不算小,再考虑到他们薄弱的兵力,经过德军一整天的猛攻,法军的战线也已是摇摇欲坠了。

  

  值得一提的是,第87非洲步兵师与第7步兵师战前都属于驻扎在马奇诺的精锐预备队:第7步兵师为第3集团军的集团军司令部预备队,第87非洲步兵师则属于第2集团军群的总预备队。这2个师的优异表现再一次雄辩地证明:不是所有法军部队都如55师这种二流部队一样不堪,拿极个别单位的拙劣表现否定整个法国陆军,是相当荒谬的。

  1940年6月6号

 第87非洲步兵师由于昨天的表现被德军“重点关照”。德第9集团军集中11个炮兵营共126门各式火炮(包括210mm重炮)猛烈轰炸法军阵地,3个德国师立刻跟进,第87非洲步兵师面临着巨大的考验。

  德军试图进行穿插包围,却被法军以强大的反击击退。各处刺猬据点都发生了惨烈的肉搏战,87师孤立无援,但战士们没有轻言放弃,直到这一天结束,顽强的法军官兵也没有让德军占领他们脚下的阵地。

  2天的英勇战斗之后,87师也已损失殆尽。如第9祖阿夫团在5,6号两天已经伤亡1163人,实力大损。无论如何,第87非洲步兵师不能再打下去了。

   第7步兵师的处境大为不妙。德国第18军以3个师(第25,290,81步兵师)的兵力在空军的支援下粉碎第7师的防线。第7师在一天之内损失了三分之二的兵力,再无可能守住阵地。迫于形势,法军只得放弃瓦兹——埃纳运河,向埃纳河方向撤退。

  历时2天的瓦兹——埃纳运河之战结束了,德军以损失数千人的代价,在没有任何装甲支援的不利条件下突破了运河天险,为埃纳河攻势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尽管德军伤亡颇大,但好歹也完成了任务。

  法军的静态步兵部队再一次证明了他们的实力,他们不逊色于德军的静态步兵部队。可小的战术胜利根本无济于事,悬殊的实力对比决定了这场战役从一开始就注定会失败。

  实际上,瓦兹——埃纳运河战役可以说是红色行动期间所有战役的缩影——盟军英勇抗击拥有绝对兵力优势的德军,在此期间打出了不少可圈可点的战术胜利,但最终寡不敌众,惨遭失败。这种悲壮的故事几乎贯穿了整个1940年6月的法国战场。

埃纳河战役的战略态势


 1940年6月7号

  法第23军已经从瓦兹——埃纳运河败退下来,德军第5军乘胜追击。为了掩护大部队撤离,第23军第23步兵师和德国人在努瓦永打了一场激烈的巷战。

  德国人拥有3个师的兵力,而法军的援兵只有1个战斗坦克营。虽然法军做出了非常顽强的抵抗,但夜幕降临时,努瓦永还是陷落了。

  第44军的老对手第87非洲步兵师已经撤退,继续进攻的道路畅通无阻。德军的先头部队已经抵达埃纳河重镇苏瓦松城下,而当地的法国守军只有第7,8这2个已经被打残的步兵师。苏瓦松的防御十分羸弱,不出意外的话,德军可以轻易攻破这座一次大战时被无数德军官兵视为梦魇的城市。

  一句话就可以概括这一天盟军的遭遇:

                     兵败如山倒

1940年6月8号

  德国空军猛烈地轰炸了苏瓦松城,18军迅速渡过了埃纳河。法第23军已经被打残,不成建制的法军部队在滩头顽强抗击德军,可也只能暂时拖住德军的步伐。很快,第290步兵师攻入苏瓦松城中。

  城中的仅有的少量守军英勇战斗,战况异常激烈,就连290步兵师的师长登纳莱茵(Dennerlein)都在战斗中负伤,其惨烈程度可见一斑。 

  下午17时,法军撤退,苏瓦松沦陷。

1940年6月9号(A集团军群发动攻击,红色方案进入最后阶段)

 苏瓦松失守后,法军的战线分崩离析。接替了第7集团军组织防线的是奥古斯特.图雄将军的第6集团军(马斯河会战中有他们的戏份,只不过当时其还只是空壳部队)。第6集团军还在东奔西走。到处救火之时,伦德施泰特的A集团军群,也加入了红色行动的最后攻势。

  德A集团军群下辖第2,12,16集团军,共38个师,他们还得到了古德里安装甲集群第39,41两个摩托化军4个装甲师与2个摩步师的支援。且相比B集团军群,A集团军群得到了相对充足的休整,实力更为强劲。

  相比之下,应战的法第4集团军群的兵力简直少得可怜——16个师。德军兵力几乎三倍于盟军,实力对比如此悬殊,埃纳河战役同样在一开始就注定了其必然失败的结局。

  A集团军群吸取了霍普纳在索姆河的惨痛教训,担任主攻任务的第12集团军司令李斯特决定先以步兵部队突破埃纳河防线,再由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打开局面。这与马斯河会战和索姆河战役中德军采取的直接用装甲兵突破敌军防线的战术截然不同。虽然古德里安多次要求由他打先锋,像在色当那样直接用坦克撕开法军的阵线,但都被李斯特严词拒绝。

威廉.李斯特(Wilhelm List,1880——1971),德国陆军元帅,法国战役时担任第12集团军司令。李斯特在埃纳河正确的压制了古德里安狂飙突进的错误战术,如果德军装甲部队真按古德里安想的那样直接飙车,古德里安怕是已经和霍普纳一样一头撞死在法军的防线上了。

  根据李斯特的计划,德军将两路齐进,拿下渡口后由工兵搭建桥梁,然后装甲部队就可以如秋风扫落叶般清理法军了。

                埃纳河战役

1940年6月9号3时30分,德国空军与炮兵部队对埃纳河沿岸进行了猛烈的轰炸,斯图卡俯冲轰炸机一遍遍犁着法军的阵地,而法国空军虚弱的反击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第2集团军率先取得突破,他们对上的第6集团军还在换防,此时在埃纳河毫无防备。因此。德军过河时,面对的是空无一人的阵地。

  没放一枪一炮,第2集团军就渡过了埃纳河。

  这种恶劣事件的发生不仅仅是因为法军当时确实疏于防范,也是法军兵力严重不足造成的恶果之一——部队捉襟见肘,连战线都填不满了。

   迅速赶来的法第42步兵师势单力孤,很快被海量的德军淹没。由于第6集团军兵力短缺且任务繁重(要防从苏瓦松过来的德军还要防A集团军群),因此他们的阵地在第一天就失守了。

  第4集团军没有第6集团军那么沉重的负担,然而他们面对的是整个第12集团军的全力进攻。

  德23军以2个师的兵力猛攻法14步兵师(现役师,属精锐。他们的师长就是大名鼎鼎的塔西尼),14师官兵在师长塔西尼的指挥下,利用河流优势顽强抵抗,结果德军的渡河行动遭遇惨败,他们面对法军坚固的阵地寸步难行。

  德国人并未善罢甘休,第170团冒着法军铺天盖地的炮火勉强在河对岸建立了一个立足点。值得庆幸的是,敏锐的塔西尼将军及时派出了预备队,(与马斯河会战中格朗萨尔的迟钝形成鲜明对比)立足未稳的德军马上就被法军迅速赶来的1个步兵营和1个战斗坦克营直接赶过了河,又有100余德国兵当了俘虏。

   法军第14步兵师在6月9号当天表现极为出色,他们以少胜多,用有限的兵力把漫长的战线守得滴水不漏,在局势极为不利的情况下依然保住了阵地。尽管这无力改变大局,但这些法军战士的英勇奋战还是值得给予高度赞扬的。

塔西尼,这位日后的法兰西元帅在法国战役中的表现相当突出。严格来说,他的第14步兵师甚至在整个法国战役期间都没有被德军彻底击溃。第三共和国败亡后,塔西尼将军也没有放弃抵抗,而是一直与德国法西斯战斗了下去。

  虽然14师以顽强的意志和巧妙的战术把德国人赶了回去,不过第2步兵师这边却出了岔子。精明的李斯特显然看出来了这个A类预备役师要比现役师好对付得多,于是集结3个师的部队企图在这个薄弱点撕开第4集团军的防线。

  他成功了

  第2师面对德军的重压,不可避免地崩溃了。虽然法军确实做出了相当英勇的抗争,如第31团第2营孤军坚守一座城堡6个小时,直到弹尽粮绝才被迫投降。但是实力差距过于明显,德军在火力和兵员数量上都占优势,法军的失败也是在所难免。

  第2步兵师的溃败很快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静态防线的一大特点为:一但防线有一处被突破,如果没有及时制止敌军的前进,则会全盘皆输。法军又恰好没有预备队去堵住被德军撕开的口子,所以德国人得以长驱直入,第4集团军也没能守住埃纳河防线。

  德军一天之内在埃纳河取得了2个立足点。

 在德军步兵部队高歌猛进时,古德里安只能在一旁坐冷板凳。6月10号才是他的表演时间,而现在德国的装甲兵都还在忙着过河。

  6月9号对盟军来说可不是什么好日子。埃纳河战役才刚刚开始,战况就如此之不顺利,确实出乎了很多人的意料。索姆河还能守住3天,埃纳河怎么才1天就丢了?(其实埃纳河防线没有像索姆河防线那样抵挡德军数天的原因很简单,无他,就是单纯的军事实力不够。敌军三倍于己,又享有空中优势,这仗怎么打?

  埃纳河的迅速失利已经沉重打击了法军的士气,索姆河方向盟军惨败的消息更是雪上加霜。败绩如雪花涌,整个法军最高司令部都弥漫着绝望的气氛。

  魏刚在6月9号对全军下达了559号通告,在通告中他再次试图激励部队的士气:军官,军士和士兵们,为了挽救祖国,不仅需要你们的勇气,还需要你们顽强,主动和战斗的精神!敌人已经是强弩之末,我们只需要最后的十五分钟,坚持下去!

  但老将军刚给军队打完鸡血,转头就对内阁打了封报告:士兵的承受能力已经到了极限……我们的军队在打最后一次防御战,如果此战失利(笔者注:板上钉钉之事),法国军队就会灭亡。

  魏刚作为法军总司令其实比谁都清楚,胜利已经不可能了,“又一次马恩河奇迹”更是白日做梦。所谓“德军只是强弩之末”的说法也不过是用来忽悠大兵的。德军到没到强弩之末不知道,但法军肯定是已经彻底完蛋了的。此时,前几天还喊着“战斗到最后一兵一卒!”的魏刚上将已经在巴黎试图游说政府高层,寻求停战。

  这位5月还是坚定的主战派,在上次大战中与福煦元帅一同拯救了祖国的英雄,终于还是被残酷的现实压垮了。他的战斗意志已经崩溃,其实这个时候魏刚已经不适合统领法兰西军队继续战斗了。


  在巴黎,魏刚将军直言不讳地告诉雷诺总理:我们的预备队已经用完,再没有别的部队了。其潜台词就是:军队打不下去了,总理大人你还是赶紧找德国人谈判吧。

  主战的雷诺总理对此反映强烈,他不仅没有理会魏刚话语中隐含的威胁,反而还训斥了他的失败主义情绪,并坚持要求军队应奋战到最后一刻,宁死不降。雷诺同时表示,就算本土沦陷,政府也可以迁到北非坚持抗战,总之绝对不能和德国侵略者妥协。

  雷诺总理坚定的主战态度暂时压住了魏刚想要媾和的想法,不过魏刚的态度已经释放了一个很危险的信号:军方高层不想打了,政客们却还想继续战斗。魏刚(代表主和派)与雷诺(代表主战派)的冲突愈演愈烈,显然政府正在失去对军部的控制。如果文官政府与军方的矛盾继续深化下去,那么军方就很有可能选择军部独走,一脚把政府踢开。

  前线还没有彻底失守,法国军队的高层就先失守了。第三共和国的高层实际上已经分裂,这也为之后雷诺被军部和政府内的右派排挤下台埋下了伏笔。

1940年6月10号

  6月10号4时38分,在9号沉寂了一整天的古德里安终于等到了出场的机会。德军装甲兵已经过河,正摩拳擦掌打算复刻在马斯河的辉煌胜利。

  古德里安本欲迅速解决战斗,不料遭到了法军的顽强抵抗。在昨天已经被打残的法军第2步兵师被德军团团包围,但是所有被围的刺猬据点都在顽抗,法军第73步兵团面对德国第1装甲师的猛攻,居然支撑了10个小时。激烈的战斗仍在进行,德军迟迟没有解决这个英勇的法国师。

  第4集团军司令雷坎看到了战机:德军被困住了,而他和他的难兄难弟弗雷尔可不一样——雷坎手里是有预备军的,那就是路易.比松上校的比松装甲集群,此时法国最后的机动部队。因此,他决定投入这支最后的预备队,给德军一个他们绝对意想不到的反戈一击!

  比松装甲集群拥有第3装甲师,第3摩托化步兵师这2员斯通尼战役的老将,另有第7轻机械化师——这可支部队不是战前的正牌DLM,其是敦刻尔克大撤退后在第4轻骑兵师的基础上组建的,战力非常一般。不仅人员有差距,技术装备更是难以望其项背。第3装甲师虽在马斯河会战中侥幸得以保存,但也在斯通尼的消耗战中元气大伤,再加上法军库存的坦克都在一周前被某大高个丢光了,此时也处在缺兵少将的尴尬境地。

  比松装甲集群的坦克装备情况为:

  第3装甲师:25辆B1,42辆H39。

  第7轻机械化师:42辆H39或H35,12辆AMR35

  可见,所谓“比松装甲集群”其实只是一支编制不齐,装备不整,临时拼凑的部队,并不是一支多么强劲的力量。除了25辆B1可堪一用,剩下的坦克加一块连半个德国装甲师都比不上。不过眼下法国陆军也就只剩这点家底了,能打成什么样子只能听天由命。

  PS:比松上校和当初阿布维尔的戴高乐相比有一个巨大的优势——他的坦克有精锐的第3摩托化步兵师协同,而戴高乐当时发动的反击无一例外都是缺乏步兵协同的。这也是为什么比松的部队能和古德里安打上一整天的一个重要原因。

古德里安发动攻击的战况,“瑞尼维尔”即朱尼维尔。可以看到最初几天德军的进展确实不大顺利,12号开始,随着埃纳河防线的瓦解,德军的推近遂无人能敌了。(PS:《闪击英雄》的地图画的真的很一般,翻译也不太好。后文笔者引用的古德里安的话是经笔者润色后的版本,因为原书的翻译有些奇怪,还有诸如“沙尔B坦克”,“法国47毫米口径高炮”,“第7轻装甲师”这种显然由于译者缺乏有关二战法军军事常识所导致的错误。)

 

比松发动反击时的战场形势。可以看出此时形式极其危险,德军已经撕开了第2步兵师的防线,再不堵住这个口子恐酿成大祸。

比松把他的坦克分成三路,他的任务不仅是要拯救第2步兵师,还要封锁德军继续进攻的道路。比松的这次进攻没有得到哪怕一丁点炮火掩护,只有可怜的8架轰炸机会支援他的行动。尽管如此,法军将士们依然无所畏惧地扑向了强敌。

  由日后的自由法国名将勒克莱尔领导的北部集群战果丰硕,强大的B1坦克再一次显示她的价值——科尔比埃号被德军37mm水管命中100余次,竟毫发无损。德军第3步兵团第3营官兵被如此恐怖的巨兽吓得仓皇逃窜,勒克莱尔只损失了3辆B1和9辆H39,不仅打败了德军,还成功救出了一个刺猬据点中的幸存法军。

  该据点的300名官兵中只有45人幸存,其余255人均壮烈牺牲。哪怕遭受了如此严重的伤亡,这些可敬的战士也没有放下武器,反而是与法西斯匪徒坚持战斗,最终等到了援军的到来。

  负责在朱尼维尔发动反击的法军指挥官为斯通尼战役的功臣小比约特,他的部队直接撞上了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团。德军坦克在数量上是法军的2倍,然而B1巨兽依然是德国坦克兵挥之不去的梦魇。(《死神的镰刀》中写到第4装甲师也参与了这次反击,但笔者认为这应该不实。第4装甲师此时在索姆河地区,也不归比松指挥,所以根本不可能参与这次战斗。)

  德国人被B1揍得鼻青脸肿,却对其无可奈何。古德里安甚至亲自操纵一门缴获的法制47mm反坦克炮,也无法击穿B1厚重的装甲。最后亲临前线的古德里安也只得逃之夭夭。

  对这一不大光彩的经历,古德里安将军在回忆录中这样写到:“在(与法军的)坦克战中,我曾想用缴获的一门法国47mm反坦克炮攻击一辆夏尔B1坦克,但没有成功,因为所有炮弹都被其厚厚的装甲弹开。我们的37mm反坦克炮也对其无能无力,因此我军损失非常惨重。

法制47mmAPX反坦克炮,法兰西战役时盟军最好的反坦克炮,性能远超当时法军老式的25mmSA34反坦克炮。虽然其产能非常有限,不过对付德国人的豆丁坦克,25mm炮足矣,47mm炮确实是杀鸡用牛刀了。

  恼羞成怒的古德里安甚至投入了105mm榴弹炮攻击B1巨兽,最终也只击毁了区区4辆。德军几乎没有可以击毁这种怪物的武器,可法军的火炮却可以轻松把3,4号坦克打成废铁,德国人又一次在B1面前吃尽了苦头。

  残酷的厮杀持续到10号深夜,法军最后还是不敌海量德军,只得放弃了朱尼维尔。

  负责在南路发动攻势的第7轻机械化师被朱尼维尔的激战吸引,也加入了比约特的队伍。

  不过第7轻机械化师可没有B1这种钢铁巨兽,他们的R35和R39面对德国人的坦克并没有多大的优势,失去了装备优势又在数量上不及德军的第7轻机械化师迅速就被击溃了。

  

 比松上校的反击最后还是被古德里安击退,当然古德里安也付出了很可观的代价。法军一天之内损失了50辆坦克,其中有7辆是B1。第2步兵师眼见援军无望,只好在当晚23点45分向德军投降。

   投入反击的法军只有2个残缺的装甲师和1个摩托化步兵师,而他们面对可是整个古德里安装甲集群。这本就不可能取胜。必须承认法军表现的非常英勇,可这根本无济于事。

  装甲部队的反击遭此惨败,第4集团军也只能后撤了。

一辆在朱尼维尔被干掉的4号坦克,属于第1装甲师。


  塔西尼的第14步兵师在6月10号依然把对面的第23军打得满地找牙,可是他左右两翼的友军全都被德军打垮,事到如今塔西尼只好放弃了阵地以防止被包围。

 倒霉的不只有雷坎,图雄的第6集团军被德军第2,9集团军两面夹击,不出所料被迅速击溃。他们的溃败没什么可说的,基本就是德军一路平推,法军一路溃逃。

  重镇兰斯正面临德军的直接威胁,兵力短缺的第4集团军群对此却无能为力。 

  第6集团军短短两天时间居然被击退了40Km!马斯河会战中的逃跑将军,第4集团军群司令亨茨格深知他无力保住埃纳河,只得下令第4集团军群全体撤退到马恩河。

  他的命令也意味着,埃纳河防线,彻底失守了。

  1940年6月10号法军的惨败坚定了魏刚主和的想法。德军已经突破塞纳河,兵锋直指巴黎。埃纳河也传来了法军一溃千里的坏消息,法国陆军走到绝境了。

  在巴黎举行的政府会议中,雷诺问了一个很尖锐的问题:德军什么时候可以打到巴黎?可见,这个时候就算是对军事一无所知的雷诺总理也很清楚,仗打不赢了。

  魏刚给出了一个相当令人绝望的答复:如果德国人清楚我们的兵力有多薄弱,估计就在二十四小时内(打到巴黎)。

   魏刚随即宣读了一份他已经草拟好的声明:最近的战事让我有责任向总理阁下发出警告,我军防线随时可能崩溃。

  魏刚对借战事吃紧以逼迫总理允许谈判还是乐此不疲,当然雷诺总理没有被魏刚散播的坏消息所影响,他的意志没有丝毫动摇,依然力主抗德,和昨天一样拒不妥协。魏刚的主和主张又一次吃了瘪。

  不过,他又能撑多久呢?

保罗.雷诺(Paul Reynaud,1878——1966),时任法国总理。雷诺在战间期是法国知名的嘴炮军事家,支持扩充军备,就连1936年人民阵线政府的大扩军都没堵住他的嘴。雷诺总理在法兰西战役的最后阶段坚持与军部的投降派作斗争,但众叛亲离的他最后无奈黯然辞职,还是没能拯救共和国。二战后雷诺对魏刚的恨意丝毫没有减少,不断撰文抨击魏刚,魏刚倒也乐于与雷诺对线。一直到魏刚去世,他们之间的唇枪舌剑方才结束。


 时任外交国务副秘书博杜安在当天的日记中写到:“总司令与我的看法一致——战事已经进入了死胡同。魏刚告诉我“必须停止战斗,这一切都毫无意义!我们既然已经被打败,那为什么还要继续流血呢?为什么还要再增加物质破坏呢?而且,把战争拖下去已经不可能了。”

  可见,魏刚已经彻底倒向了投降派。他早就没有哪怕一点点抵抗的欲望了。

  6月10号晚,身心俱疲的总理做了他在巴黎干的最后一件事:向大洋彼岸的罗斯福总统发一封电报:

  “今天德军就要兵临巴黎,但法兰西不会就此认输。我们将在巴黎的前方战斗,我们将在巴黎的后方战斗,我们将在外省战斗!如果我们被迫离开祖国。我们将在北非继续战斗!如有必要,我们会在美洲战斗到底!”

  在发送了这封旨在引起美国人的同情,请求美国的军事援助(虽然不可能)的电报后,法国政府和军方高层便离开了巴黎,逃亡图尔。

   Ps:尽管像1918年一样直接让百万美军登陆法国是不可能的,但罗斯福仍然用不知什么套路绕过了《中立法》给法国人打包了2000门火炮和150架作战飞机。不过等美国人的军火在6月17号打包完毕的时候,法国已经玩完了。

图尔的地理位置 说起来1914年和1918年德军兵临巴黎时,法国政府同样是打算跑到图尔去。1940年的雷诺总理也没在图尔待多久,因为德军进军神速,法国政府也只得光速转进波尔多。

  PS:后来有好事者拿雷诺的这封电报与1918年老虎总理克列孟梭的那封著名的,同样是德军兵临城下时写成的通告进行了对比,发现了二者的一个耐人寻味的区别:当年克列孟梭说的是“我们将在巴黎前方战斗!我们将在巴黎战斗!我们将在巴黎后方战斗!”

  而雷诺的这份虽然复刻了当年克列孟梭的宣言,却偏偏缺少了“在巴黎战斗这句话”。

1940年6月10号之后

  严格来说,埃纳河战役在1940年6月10号后事实上已经结束,因为埃纳河如今宣告全线失守,第4集团军群的2个集团军也已溃不成军。一天前还在与德军血战的法军现在连师级单位的成建制抵抗都很难看见了——因为法国兵现在只能忙着逃命。大溃败开始了,而且没人能阻止这一灾难。

  埃纳河沿线法军已经全面崩溃,古德里安装甲集群大举渡过埃纳河。尽管包括第7轻机械化师等少数法军部队仍然在英勇地抗击德军,并沿途炸毁桥梁,破坏公路,铁路试图减缓德军的推进速度,但这无异于螳臂挡车。第7轻机械化师被德国空军与地面部队的组合拳打得毫无招架之力,11号当天就损失一半的坦克。其余阻击部队的情况也大抵如此,就靠这么点人怎么可能阻挡德军的铁蹄?

  德军几乎没有碰到像样的阻击,装甲部队迅速飙车痛打落水狗,大批法军步兵被俘或在绝望中进行无谓地挣扎。德军第45步兵师兵不血刃进驻兰斯。1918年7月,法军曾在兰斯战役中奇迹般打垮了威廉皇储的攻势,断送了德意志第二帝国。但这次,奇迹不会再有了。

  退到马恩河的第6集团军处境不比第4集团军好多少,还没站稳脚跟的法军即刻就被德国第9集团军轰走了。现在的第6集团军已经无力组织哪怕一次有效的的抵抗了。在第一次大战两次帮助法军打败德军的马恩河,这一次被德国人几乎没付出一丁点代价就拿下了。在索姆河被暴打的霍普纳也及时赶来捡漏,冲向了蒂耶里堡——法国军队只能眼睁睁看着国土沦丧,因为不可能有成建制的法军阻拦他了。


  这就是6月10号之后法国的情况:大势去矣,无力回天。6月10号后,哪怕是对军事再无知的人也都能看出来,法国陆军已经山穷水尽。从勒阿弗尔到马奇诺防线,法军只剩下了24个大致完整的师——可见,法国陆军离彻底瓦解只有一步之遥了。

  到处都是溃兵,到处都是失败,到处都是难民,到处都是德国人!

  虽然巴黎尚未沦陷,虽然法军已经巩固了肖维特防线。但毫无疑问的是,法国本土的抵抗已经无以为继,继续在本土作战根本没有意义。接下来法国政府面临的问题无非就是是否要到广阔的法兰西殖民帝国继续抗争。

  雷诺作为强硬的主战派,从埃纳河战役爆发之初就主张转进北非。他早在埃纳河防线瓦解前就提出“军队可以在本土投降,我可以签署命令,但政府绝不与德国妥协。”可见总理确实是铁了心要和德国人打到底,宁愿让不可靠的军队投降,也要把战争继续下去。

  客观的说,转进北非对法国确实是好处多多。如果合法政府真的到了北非,海外殖民地一呼百应,又有强大的法国海军和英国皇家海军的保护,德国不可能威胁到这个流亡政府,那时他们就立于不败之地了。进可休养生息,图谋反攻本土,退可躺平看戏,笑看英德厮杀。岂不美哉?看起来,雷诺的这个方案没有任何问题,即刻可以实行。

  可是,法国政府真的能上下一心到北非坚持战斗吗?或者说,他们还想继续抵抗吗?


  已经是彻头彻尾的失败主义者的魏刚上将在政府高层不断散播着失败主义言论。他认为继续到北非抵抗纯属无稽之谈,现在应该做的是与德国讲和,及时止损。哪怕这是在赤裸裸地出卖祖国,哪怕这将会导致和法西斯德国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尽管雷诺总理屡次要求军队应该立刻撤到北非,或者先撤到布列塔尼,再转进非洲。但是魏刚早就不搭理这个和他已经撕破脸的总理的命令了。

  军部对最高权力蠢蠢欲动,政府内部逐渐开始有人被魏刚许诺的高官厚禄所打动,其中不乏雷诺的内阁要员。可怜的雷诺总理不仅失去了对军部的掌握,就连在他自己的内阁里也渐渐孤掌难鸣。

  在前往图尔避难的路上,一个针对第三共和国民主制度的邪恶阴谋正悄然酝酿。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还来不及被侵略者毁灭,就先被自己人出卖了。

法兰西战役——第九篇 决胜埃纳河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