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穿越千年的时光,我们所看到的“万里长城”

2022-06-28 17:11 作者:神州翰林院  | 我要投稿

《说文解字》有云:“墙,垣蔽也”,“城,以盛民也。”固在古人看来,所谓城,就是容纳万民的系列建筑群,而城墙则自然是护城之垣,充当防御作用。从三里之城到七里之郭,再到近千万平方公里的国之大者,长城的崛起是必然的结果。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就下令拆除了原先国与国之间的互防长城,转而将原燕、赵、秦三国的边防长城加以修缮、连缀和增扩,使之成为了一条西起临洮,东至鸭绿江,横贯秦王朝整个北部边地,总长度为五千余里的超长城墙,以抵御匈奴入侵。

汉朝前期,汉廷招募百姓维修秦长城,同时扩建塞外长城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名副其实的“万里长城”在西汉得以建成。穿越千年的时光,因为同样的理由,明朝分三个阶段将长城修建成为包含城堡、城墙、城台、烟墩四个组成部分的,相较历代更为坚固、更为完善的防御系统。总长6350公里。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长城。

长城的历史,显而易见是一部漫长的抵御史,一座建筑史,一部军事史。但实际上,假如我们将长城的存在扩大到精神文化领域,那么,长城比战争还要大得多,如果战争是一条江河,长城就是大海,在波涛中吞噬一切战争,而藏匿、孕育中国几千年历史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内核。

“高阙银为阙,长城玉作城”,除了巍峨雄伟、蜿蜒曲直的外观,长城在建筑学上是各朝建筑特色和风格的活化石,在军事上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战略风格的最集中体现,在政治上是各封建统治王朝治国方略、民族政策的最具体表现,它还是民族文化的提现,是我国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见证,与故宫、兵马俑一起被视为中国的象征和文化标志,与古罗马竞技场、埃及金字塔等一起被列为世界七大奇迹。

据学者论证,各国、各代古建筑,往往都包含着当代人对世界万物的看法、道德的规范、文化的凝练和艺术的造诣等,历来被视作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图腾的万里长城,它所蕴含的丰富人文内涵,涵盖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理想、情感和价值追求。围绕长城,产生过数不清的文学艺术作品。

有关长城的民间传说、铭记碑文、诗词歌赋、楹联匾额、雕刻建筑等,共同填充着中华文化艺术宝库。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故事,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而陆游所作《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王昌龄所作《从军行》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则在我们懵懂未知之时,就将长城与国与爱国的联系深深印刻在我们幼小的心灵,一步步长大、成熟。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自红军长征以后,长城文化在国内的运用更加积极、昂扬,它以其深厚、朴实、热烈、豪迈的人文感染力,和千百年来蕴含其中的坚韧不拔、愈挫愈勇的精神魅力,鼓舞了无数的志士仁人,也在当今和平社会,警示、勉励着每一个中国人艰苦奋斗,居安思危,发扬爱国主义精神,自觉完成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


穿越千年的时光,我们所看到的“万里长城”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