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姑苏桃花半姓唐

2023-03-19 20:15 作者:苏州园林研究所  | 我要投稿


作者 |「 潘慕白」
首图 |「一直有好好吃饭」
封图 |「莫修-文」

总是一厢情愿地认为,春的天下,半数桃花皆姓唐。这个“唐”,不是唐朝的“唐”,而是唐伯虎的“唐”。就像一提到月亮,总是想到大唐的月亮,提到大唐的月亮,总是觉得都属于李白的一样。

而每读那些经典的桃花诗,又总是情不自禁地与唐伯虎联系在一起。比如唐诗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那么美的“人面桃花”图,美在人面,美在桃花,美在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然美在那里,可我知道“人面”去了哪里,去了姑苏唐伯虎家;比如唐代大诗人杜甫《江畔独步寻花》,“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这两句说得可不对,桃花怎么没主人呢,唐伯虎是也。

当然这只是戏言,纯粹是佩服唐伯虎对桃花的情有独钟。桃花之于唐伯虎,就如蝶之于庄周、酒之于刘伶,菊之于陶潜,梅之于林逋,月之于李白,他们皆痴爱入骨,已成历史佳话。

因前人没有总结唐伯虎爱桃的定性言论,所以以佩服故而言天下半数桃花姓唐,难免有些大话了,但说姑苏桃花半姓唐,应该不为过吧。

@枫红叶落999▲

姑苏城外有什么?

这道题你肯定会,答曰:“姑苏城外寒山寺。”寒山寺有什么?答:“夜半钟声到客船。”

其实还有答案二:“姑苏城外一茅屋。”破茅屋有什么?答:“万树桃花月满天。”(桃花一作梅花)

这个“万树桃花月满天”的“茅屋”,就是明代唐伯虎的“桃花庵”。诗句出自唐伯虎的《把酒对月歌》,其中有非常著名的诗句:

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长安眠。

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树桃花月满天。

读罢,让人感觉怎一个“狂”字了得!这就是唐伯虎,狂放不羁,特立独行。唐伯虎本名唐寅,伯虎为字,其诗书画都堪称一绝,系明代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绘画上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又称“明四家”,诗文上,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

@枫红叶落999▲

祝允明评其“坦夷疏旷,漫负狂名”,文徵明评其“旷古风流,超尘墨妙”,一言其性情,一言其才华。唐伯虎确实有才,出身商人家庭,自幼聪明有才,《明史》记载:“少年伯虎,恃才傲物,纵酒张扬,人称孺子狂童。”25岁之前几年里,家中连遭不幸,父母、妻子、妹妹相继去世,后在好友祝允明的规劝下潜心读书,29岁参加应天府公试,得中第一名“解元”。30岁赴京会试,却不料受江阴富家子弟徐经科场舞弊案的牵连而被下狱,后被罢黜为吏。这事闹得沸沸扬扬,唐伯虎倍受折磨,深感耻辱,拒绝就职。归家后,唐伯虎又与第二任妻子失和,终分道扬镳。随后几年,唐伯虎靠卖文画为生,纵情于酒色以自娱。

@枫红叶落999▲

36岁时唐伯虎谋求在桃花坞一旧别墅地建别业,遍种桃树,建成后取名“桃花庵”,他自号“桃花庵主”,自称“桃花仙人”。他以种花为娱,赏花为趣,对花饮酒,醉卧花丛。有钱就呼朋唤友,没钱就卖画为计,他自豪地写诗晒幸福:“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闲来就写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

45岁的唐伯虎曾被建藩南昌的宁王朱宸濠征聘,唐伯虎没想到的是,朱宸濠密谋反叛,唐伯虎只好装疯卖傻始得脱离朱宸濠的阵营,回到苏州。虽然躲过一劫,但唐伯虎对此常有心有余悸,何况这也是他人生的一大“败笔”。晚年的唐伯虎更加的放浪颓废,饮酒、赋诗、绘画,靠卖画维持生计。

纵观唐伯虎居桃花庵的人生,他创作了大量的桃花诗,其中有著名的警世大作:

《桃花庵歌》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卖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换来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做田。

诗中呈现出一个“桃花仙人”的日常生活,他“种桃树”“摘桃花”“卖酒钱”,就这样“日复日”“年复年”,他的生活状态就是“酒醒”“酒醉”“半醒半醉”,他安于这种生活,不求名利,对人生的追求就是“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而这样的生活,别人笑他“疯癫”,他却回之一笑,笑他人“看不穿”。

@枫红叶落999▲

唐伯虎这首诗“语殊理浅”,抒发情感,快畅淋漓。明代王世贞评其“语肤而意隽,似怨似适,令人情醉,而书笔亦自流畅可喜”。

复旦大学教授骆玉明曾评此诗说:“这诗在当时是一种新格。它语言浅显,差不多完全是白话,音节流畅,首节更有衔连不绝气流注的效果,读起来非常爽快,它正好表现诗人真诚坦率的感情和诗中歌颂现世快乐的情调。”

读此诗,大多给人一种“爽快”之感,“桃花仙人”的形象也跃然纸上。这多少得益于诗一落笔,四句之中全是“桃花”意象,采用了“联珠”修辞手法,即上下联中,下一句的开头均为上一句的末尾,相邻两句上递下接,前后蝉联,环环紧扣,给人一气呵成、生动明快之感。如此重沓咏歌,声韵流转,情感递接,让人一读之下,桃花意象便深入人心了。

@枫红叶落999▲

唐伯虎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人生态度,其实是在向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里怡然自乐的人生观看齐,因人生之经历,加之性格使然,曾踌躇满志,终疏狂玩世,所以唐伯虎格外向往隐逸山林,遗世独立。

因此,他向往做一个逍遥自在的“桃花仙人”,除了看花饮酒,赋诗作画,他还会遇到“同行中人”,即桃花仙,还作诗为记:

《桃花庵遇仙记》

那时那日此门中,桃花树下初相逢。

只见仙人种桃树,未闻仙人看花红。

朝朝期待仙人顾,日日桃花笑春风。

忽闻仙踪一朝至,桃花人面分外红。

桃花谷里桃花仙,桃花美人树下眠。

花魂酿就桃花酒,君识花香皆有缘。

美酒消愁愁不见,醉卧花下枕安然。

花中不知日月短,岂料世上已千年。

不入浊世凡尘染,情愿枝头做花仙。

春来三月香风送,便是花奴问君安。

在唐伯虎的诗中,我们还能看到其他花的影子,比如他写杏花“绿水红桥夹杏花,数间茅屋似仙家”,写梨花“一箱朱碧漫纷纭,独惜梨花一段云”,写海棠“海棠庭院又春深,一寸光阴万两金”,写牡丹“谷雨豪家赏丽春,塞街车马涨天尘”等。但是只有桃花,是唐伯虎最钟情的,不知费尽多少笔墨,反复歌咏。

@一直有好好吃饭▲

唐伯虎为什么对桃花如此情有独钟?我们不妨先简单来看看桃花所具有的诗学意蕴。

春之花,梅最有清骨,“无意苦争春”,既有高标孤洁的心气,又有清雅俊逸的风度,桃花似是梅花的反义词,非要从妆容上取胜,李白赞其曰“花艳惊上春”,又咏其“三千阳春始一花”,白居易的堂弟白敏中则赞曰“占断春光是此花”……桃花艳,新蕾含丹,吐艳成霞,一片春色锦绣似乎都被桃花占尽了,王维诗曰“水上桃花红欲燃”,桃之红,似火,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赞美桃花的句子“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早已流传千古,其中,“夭夭”是花朵怒放的样子,而“灼灼”则是指花朵鲜艳明亮、闪耀如火。自“灼灼”一词出,可以说此后再也没有一个词比得过它了,这个词形象地写出了桃花的艳丽与跳动。

@一直有好好吃饭▲

《礼记·月令》里说二月的一个物候特征即为“桃始花”, 南宋韩元吉的《六州歌头·桃花》词中有句“东风着意,先上小桃枝”,原是春风有意,所以桃花才“红粉腻,娇如醉,倚朱扉”。正是春风有意,桃花一开便热烈,清代周茂熔有诗云:“东风吹暖春如海,万树桃花红到门。

晚唐诗人皮日休有《桃花赋》云:“伊祁氏之作春也,有艳外之艳,华中之华,众木不得,融为桃花。”伊祁氏即春神,春神也青睐桃花,因为桃有“艳外之艳”,亦有“华中之华”,这是其他花木所难有的品质,这种品质融入桃花一身。皮日休此语,对桃花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与赞美。

桃花又常常被赋予青春易逝的意蕴,比如李白的“桃李务青春,谁能贯白日”,李贺的“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等。

总结起来,桃花有两方面最引人注目,一是怒放的生命,二是易逝的命运。而这两点,恰恰与唐伯虎极为相似。

@一直有好好吃饭▲

借同时代的张鼐评唐伯虎书法之语,可说唐伯虎一生多“慷慨激烈,悲歌风雅”,“眼底世情,腔中心事,一生冲宇宙凌海岳之气”,确如桃花之怒放。而一生多羁,只活到54岁,又如桃花之短命。

自诩桃花仙,笔下多桃花,身在桃花家,诗酒对桃花。桃花庵成了唐伯虎寄托理想之地,桃花成了他的知己,“娉婷红粉歌金缕,歌与桃花柳絮听”,他的生活不是作画写诗就是饮酒,“中间有甚堪图画,满坞桃花一醉人”,看画看张梦晋半身美人图,便题诗“记得昔年曾识面,桃花深处短墙头”,自己作画也是桃花,“野店桃花万树低,春光多在画桥西”……

@莫修-文▲

一生才气雄逸,花吐云飞,他说“九十春光一掷梭,花前酌酒唱高歌”,一生任情任性,放荡骄恣,他说“生不向花前醉,花笑人生也是呆” 。

任凭后人评说,唐伯虎,与桃花过了一生。

姑苏桃花半姓唐,不是大话。

姑苏桃花半姓唐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