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如李+7
理论上说,一个高效的商业模式或算法系统,是不应当存在“人”这样一种连接件的。 如果一家公司少了某个人,或者某个人出了问题,其商业模式就轰然倒塌,那这其实就不是一家公司,这只是某个人的工具性延伸。 何况,人的效率存在理论上的极值,并且,人性是高度不稳定不可控的。柜台销售的李佳琦、直播间中卖力吆喝的主播李佳琦,和年入18亿的顶流李佳琦,其实可以视为是完全不同的三个人。 昨天还可以表演共情的李佳琦,今天可能出于种种压力就开始表露烦躁,而这种人的自然情绪,又因为“用户在你这里花钱了”,而丧失了任何辩驳的平等机会。 从寻找系统最优解的基础上,短视频平台的算法确实是符合逻辑的:只有坚持不懈地削弱人,才能最大程度确保系统的稳定性。 因此,李佳琦要始终反复面对一场与系统的较量。而很显然,系统内某个个体与系统的对抗,结局都是早已注定:李佳琦注定是个将来会被迭代的过渡形态,不管是被其他的李佳琦取代,还是当用户被彻底培育起来之后,被更精准的算法与货架取代。 一个年入18亿的售货员,对着三千万粉丝表达了一点厌倦和优越感。于是,李佳琦就成了负心、傲慢的化身,倒在全民的群体性物质精神双重贫困之中。 其实,在同等收入者中,李佳琦已经算最尊重衣食父母的一位了。在出租车上、在国营商场、在机关柜台、在家长群中,我们明明无时无刻不被歧视包围,却无人要求任何一位道歉。 这也是李佳琦最隐晦却致命的脆弱之处:在极不稳定的舆论风浪之中,李佳琦始终要用肉身独自面对一切。 人人都是上帝,而可供审判的,却已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