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我眼中的《烧》吗?
遇见《烧》定是特别有缘分的事!发现它也不过是多留意了某个网民的评论。BE文、第一人称、百合题材,除了be能吸引我真找不到其他理由,谁料最开始吸引我的最后用十倍百倍还给了我。本以为是双向救赎最后却两败俱伤,它焚烧着肖舟也溺亡了蓝山,这般结局算艺术的浪漫还是死亡的救赎?
《烧》的亮点很多,比如独特的炙热忧郁交替写作风格,贯穿情感变化的意识流,当然最妙之处还是第一视角阐述,强烈的代入感配合局限的视角就像叠满了buff,压抑和浪漫都是双倍的席卷而来。同时第一视角下“我”的主观性又太强,导致太多的后知后觉,醒悟时已无力回天,连同读者也无一幸免。《烧》真的很值得细品,看第一遍只想知道蓝山是否爱肖舟,看第二遍才发现肖舟似乎并不理解蓝山。

人物上:肖舟卑微敏感又极致浪漫,还是个典型的矛盾集合体。蓝山,我居然不知道该怎么形容,通透?甜飒?好像都不够全面,可能蓝山本身就是个形容词。肖舟的性格注定患得患失,蓝山的性格注定抓不住肖舟。
剧情上:前期肖舟依附于蓝山,摄影是,感情也是。《野火》《春生》成就蓝山的高光,也让肖舟一站成名。然而地位的悬殊与蓝山若即若离的爱意让敏感的肖舟更感自卑,两人的时差在浪漫里悄然生长。蓝山不是看不见肖舟的职业瓶颈,可黯淡无光的生命中突然照进一束光,她如何舍得放手?但让她折断肖舟的翅膀又怎愿意?如同秋历这句“ 得不到就毁掉,或者自我毁灭”,蓝山选择了后者。当然,不是说蓝山因为肖舟而选择自我毁灭,而是肖舟让蓝山想过停留。
中期蓝山依附于肖舟,蓝山第一次示弱“你不在的话,我一个人可能处理不过来”,肖舟在两难之下选择了面包也无可厚非,因为只有她知道再次陷入泥泞绝境的可怕。随之而来的是两人状态的置换,蓝山处在失去外婆和事业低谷的双压下,肖舟事业蒸蒸日上无暇顾及其他。对此她们偏偏又很默契的避而不谈,隔阂越拉越大,分手必不可然。
后期春夜焚山、溺水沉舟。复合被拒,飞光落选,山无径可行。蓝山的死讯自然也成了压死肖舟的最后一根稻草, 海无舟可渡。唉!只留一片唏嘘,深切而无望。
细节上:1.蓝山对陆星嘉热搜事件的态度。一开始我是不理解的,但当她们自己照片泄露后,肖舟说“ 我不介意你公司的声明,因为我不想成为第二个路星嘉或者白芨”,这句话不就是答案吗?大家都不想死在这,蓝山一开始就比肖舟成熟通透,肖舟也做出了蓝山的选择。只能说时差害人呀!!!!!!
2.肖舟关于粉红花斑蛇的幻觉。首现是在瓶颈期,小花朝肖舟狰狞的露出锋利的牙齿,去了意大利后与小花和解,分手后小花又再次现身但很温和。小花似乎暗喻肖舟对蓝山的感情,狰狞因为这段感情没有安全感,和解是情感的缺失在事业上得到了补充,温和是肖舟主动断开这段受伤的感情,成长了。
3.第一人称视角差。读者看第一遍的感观是最贴合肖舟的,蓝山前期不明的态度,读者首读没感受到的爱肖舟也感受不到。那我们换个蓝山视角是否又能感受到肖舟的爱?选择面包、提出分手、拒绝复合,这中间不是要争论谁对谁错,她们的每个决定在当下都是合乎情理的。只能说她们是相爱的但是不是相互理解的。
4.陆星嘉的存在是否影响到肖舟。影响但不至于改变结局,虽然陆星嘉总是吹耳边风却也是前车之鉴,相反没有陆星嘉肖舟可能更早显露病状,可能已经随蓝山而去。
5.更不要说讨厌烟、酗酒手抖、我的树、如梦之梦、初雪、被留下来的人什么感受......,真是满目苍夷。

其他:作者用词真的狠狠戳到我的心坎里。陆星嘉领霓虹时的背影:《夕阳砍在他身上,黑影渗出红色,血流成河》;给阳晞拍摄玻璃鸟时:《烟花在我们头顶炸开,我满目灿烂,鲜红在滴血》;陆星嘉说他的故事时《星光落满黑曜石一样的两弯池塘,水光明亮但没有肆意流淌》。画面感强到似乎能感受到文字的呼吸。

《烧》是一部极致BE文,主配角皆无一幸免。刚看完时很想找出问题所在,想分析出改变结局的拐点。我像个痴迷的烧学家,疯狂的找寻文中铺设的线。它们看似轻描淡写实则锋利如刀,初触肌肤清凉如麻,中寻致命待爆发,后狠准慢旋绞心脏。我对着蓝山肖舟的行为一顿分析,然后反复推翻自己再分析。我既是肖舟又是蓝山,我总能为自己的行为开脱又不断的自责,我陷进去了,被深不见底的海包围如溺亡。可是不管怎么分析怎么假如都得不到一个准确的可能,这不是一个节点就能改变的,这就是个无解的命题。
我算是BE爱好者,BE的遗憾更存长留,但是《烧》让我感觉很压抑很无力,很痛很痛很痛。在此之前我从来没读过这类文,它颠覆了我对BE文的看法,它不是为虐而虐,它就是每个人都做着当下合乎情理的决定,只是故事不可避免就是滑向溃败。如同蓝山说的没有谁能为谁而活,能拯救自己的只有自己。 她没站上最高的山,她也没来拯救她!
最后借用《溺》来结尾吧:“春光焚熄的夜,野火烧纵的山,如海啸铺天抹去残骸,连星辰都抱憾。我沉湎猩红灯光上升那一刻,被留下来的如何舍得,愧疚的、逐字击碎、逐句崩溃,或许最开始就不该暧昧。”让执念就此散去,让故事就此停留在舟舟的心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