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鱼》的问题不在三观,不在观众,而在于这里——简评《大鱼海棠》
《大鱼》的长评多次提笔,但是多次又放下了,时间长了,自己都快忘了这个事。不过关于《大鱼》的影评,自本作上映以来,就分散到了我的许多文章、评论和聊天当中。终于今天,闲来无事,看了看《大鱼》的长评区,有了一些想要说的话,那干脆今天就写一篇关于本作的简评吧。

这里先看一位有意思的兄台的点评:

看《大鱼》的时候,我也注意到了灵婆的这句话,我相信很多很多观众都看到了这句话。第一次看到这句话的反应应该是,这个老婆子不简单。
但是为何很多观众最后没有得出上面这位兄台的结论了?
非常简单,电影中并没有点明灵婆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按照这位兄台自己的话,自己也是去查了资料才知道了生死搏里年份的意思……
一部电影要观众事后去查资料才能知道某些个镜头的作用,是很失败的电影。这就证明了导演的讲故事功底和镜头语言是差的可以的。
举一个反例。
《千与千寻》开场的时候,有这么几个镜头和台词。
首先历史一开始千寻看着花里的卡片,然后经过了自己将要去上的新学校的时候,吐了吐舌头。
其次,在经过鸟居的时候,千寻问了一句鸟居下面的那些石头房子是什么东西。妈妈简单回答了一句,这是神明住的房子。
最后是来到隧道的时候,千寻不想进去,而父母则是毫不介意的想要进去看看。
影片这不到5分钟的开头,其实就将整部片子的立意和明显伏笔都已给出。
关于本片的灵感,宫崎骏映画馆上面是这么写的:铃木敏夫认为,在酒店工作 的女性,就算原本是个性害羞的也会在为了得到金额报酬的情况下;而不断提升接待男性客户时的沟通能力,而前往酒店的男性也同样地会与和酒店女郎的互动之下,改变自己的沟通方式。
这个想法给了宫崎骏一个灵感,想出让一个原本骄宠的女孩突然闯入到不知名的世界,为了生存而不得已和各种形形色色的人物互动,因而提升自己待人处事能力的故事。
基于这个立意,影片通过千寻无精打采的看着送别花束和对新学校吐舌头的画面,表达了千寻不喜欢来新环境适应新的人际关系的事。在隧道口,千寻之所以抗拒进入隧道,也是对新事物感到不安的表现。通过前面的一些简单对话和行为动作的展现,千寻的形象就被观众熟知。
第二点,则是鸟居下面的神的居所。鸟居的意思就是神的领域与人的领域的界限,踏过鸟居意味着进入了神的领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要激怒神明。这个概念可能有很多观众是知道的,但是制作组依旧是借由妈妈嘴说明了。也通过这里,暗示了后面千寻的父母来到了神的领域,而肆无忌惮的吃掉了食物,则是激怒了神的行为。
和上面《大鱼》的问题一对比就出来了。
《千与千寻》是利用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台词来塑造人物并未主线故事服务,而且还有一些线索的解释。但是《大鱼》并没有。对于生死簿上的解释,电影一个提示也没有。
这是《大鱼》最为致命的一个问题,那就是讲故事的能力太差。
这个差 不仅仅是体现在这里,它贯穿了全剧,最终到了影片评价的走势下降。
前面都是引子,引出了《大鱼》最为致命的问题后,我们来挨个分析一下他给影片造成的问题。
1.女主的行动动力与故事的矛盾点
还是先来讲将《千与千寻》的矛盾点和女主的行动动力。《千与千寻》中的矛盾点在于,千寻误入神明世界后,成为了澡堂的员工,而澡堂内尔虞我诈的职场生活,主管汤婆婆贪婪狡诈,与千寻想要拯救父母和想起自己的名字成为了故事的主要矛盾。而作为小女孩儿的千寻本身纯真无邪,在浸透着纸醉金迷的澡堂,显得格格不入。但是这份坚持最终得到了回报,那就是替河神洗澡。面对被污染的河神,势力的汤婆婆和其他员工根本不愿意接待,只用最差的澡堂接待,而千寻则一点也不嫌弃,最终完成了祓禊,这里便是影片矛盾爆发的一个点,纯真的千寻最终获得了自己写想要的东西。当河神走后,所有人都忙着捡河神留下的黄金,只有千寻不为所动,最终千寻保持了最初的自己,通过自己一次次的善良举动,想起了自己的名字解救了父母。
简单画一个对应矛盾和动力:
拯救父母——汤婆婆阻碍
讨好汤婆婆期望拯救父母——努力工作,融入那里的人际关系,和其他员工一样——最终迷失自己,永远的忘记自己的名字
可以看见,整部剧是千寻与弱小之力与整个冷漠的环境作斗争的矛盾点。在绝对的不对等条件下,白龙和无脸男才显的弥足珍贵,因为这是千寻为数不多可以依靠的。
回到《大鱼》这里。我们看看女主面临的压力有哪些?
这里先说一下导演想要成为的压力:环境世俗压力和父母。
但是这两个压力描写的异常败笔。
影片《绿里奇迹》中,没有任何一个镜头或台词直接描绘当时黑人不公平的待遇。但是通过狱警逐步发现了真相,发现了咖啡的冤情,但是在受害人的父母,社会舆论和偏见下,咖啡最终还是被电死。这就是环境世俗压力,影片通过询问咖啡会不会写字与咖啡冤情发生的场景,侧面描绘出了上世纪黑人遭到的不公平待遇和各种莫须有罪名。而最后通过主角狱警们发现真相,努力却无果的结局,展现了抗争,为咖啡最后的献身增添了悲情感。
《大鱼》这里,根据上面那位兄台对天支地干的分析,可以得出的是。编剧和导演想要表达的是,鲲正好遇到了洗刷下世污秽的时候,于是被不知情的村民当做了引发洪水的元凶,椿在迷茫的时候,受到爷爷的点拨,最终起来和整个世俗偏见对抗,然后牺牲自己拯救了村子。
其实这个故事是没有问题的,很多故事都用过,比如《奥特曼》系列中经常出现一个本来友好的宇宙人,结果被村民当做侵略者杀害,期间地球防卫军和奥特曼人间体拼尽全力呼喊真相但是也无法撼动世俗对宇宙人和怪兽的偏见。这个故事不难讲,但是在《大鱼》中出现了很多问题。
第一、天支地干剧情中根本没有讲清楚,洪水的元凶包括观众在内剧中所有的人物,除了灵婆外都觉得是鲲引发的,包括椿自己都不知道洪水元凶是谁。这里缺少一个椿众人皆醉我独醒 举世皆浊我独清的要件,那就是椿的信息要和村民是不对称的,在不对称中椿知道洪水不是鲲引发的,然而叫不醒愚昧的村民。但是在在椿也不知道是不是鲲引发的洪水的这个前提下,椿的对抗世俗的举动就缺乏我们上面说的动力,她行动的逻辑除了自私之外你都找不到了。而爷爷本来的作用应该是椿得知洪水不是鲲引发的,而告诉村民也没有办法的时候,爷爷这时候在后面推一下,帮助椿下定决心才对。但是在椿不知道的情况,这种推波助澜使得爷爷也成了一个古怪的老头。制作组如果实在没办法找到椿找到证据的时候,最蠢的办法就是借爷爷的嘴告诉椿:你要相信自己,洪水不是鲲引发的,鲲是无辜的也行。但是没有,爷爷弥留之际说了一大段废话,总结一句就是你绝对对你就上,别管别人。前面的前提错误的情况下,导致后续人物的行动都充满了违和感。
第二、村民的塑造失败。《大鱼》中塑造了一堆人畜无害的朴实村民,所以村民无辜遭到洪水,观众的心里其实是向着村民的,而弱小无助的村民很难成为反面。反面塑造其实很简单,比如《七龙珠》里的弗利萨,杀人不眨眼,穷凶极恶。或者上升一点难度,在《千与千寻》和《绿里奇迹》中,作为反面的社会不是穷凶极恶的,可以说是一种环境。《千与千寻》中员工对千寻还是很好友善的,但是他们见钱眼开,外貌协会等做法与千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是《大鱼》中的村民,导演似乎特别想保留他们仙风道骨的感觉,所以一直没有突出他们的从众心理和盲目,反面不成为反面,主角的正面形象也就无从展开。于是当村民难以成为反面的时候,椿就自觉的变成了反面,从而表达出了导演和编剧不想表达的内容。
第三、女主难以与观众产生共鸣。在《千与千寻》中,观众为何会对千寻牵肠挂肚,为何会产生共鸣?因为救父母是每个人都能感觉到,父母被变成猪要被吃掉,而女主奋不顾身拯救我们是有代入感的,要是我们的爹妈出事了,我们也会奋不顾身。而千寻在澡堂的遭遇,职场人有共鸣,职场不宜;可走他乡的人有共鸣,在异地没有依靠;初入社会的人有共鸣,自己在社会的染缸中不断变色……回到《大鱼》中。《大鱼》的核心是献身。抛弃一切去追求自由和爱的主题其实不难写,比如前不久大热的《少年的你》,男女主角相约成人,离开小镇。是什么催动他们离开小镇,以及观众也希望他们离开小镇?一位丑陋且无助的环境,压抑的氛围。这里《大鱼》的毛病就出现了,和上面的村民的问题一样,《大鱼》丝毫没有塑造这种环境氛围,椿就这么抛弃自己的一切去救鲲,真的很难用鲲救他来圆回来。因为这种你为我而死所以我也要抛弃一切来救你的想法不是主流思潮,甚至不是我们社会倡导的。而电影塑造了椿拥有淳朴的村民,善良的父母和一个儿时玩伴。及时最后不是水淹村庄,椿的献身也难以让观众得到共鸣,这就是本片的一个最致命的问题。

2.可有可无的中华元素
故事内核的中华元素很尴尬
来看看人民网刊载的几篇《大鱼》的点评:



要知道,在《光明日报》《人民日报》上能发文章的都不是一般人。这些文章不约而同的指出了《大鱼》的一个问题,中华传统元素流于表面。
《大鱼》更像是一个强行用中国风包裹的现代三角恋故事,里面的中国风故事是可以被简单替代的。
抛去中国风元素,你会发现对《大鱼海棠》的故事不会有任何的影响。我们换一个玛雅风格的故事。
在一个神秘的玛雅村庄,里面住着似神又不是神的人,他们穿着玛雅人的衣服。玛雅巫婆看着玛雅历说道,又到了一个新的玛雅历,该洗刷下面了。然后玛雅小女孩不小心害死了一个前来探险的西班牙探险家,西班牙探险家变成了鱼,之后村庄发洪水,村民要求交出探险家鱼,最后玛雅小姑娘献身结束了洪水……
详细的中国风问题后面再讲。
这里讲一下《你的名字》这部动画,如果说《大鱼海棠》是套着中华传统讲了一个现代三角恋的故事,那么《你的名字》则是正好相反,套着都市爱情的外套探讨了日本传统文化。
在《你的名字》中,
三叶是一名巫女。巫女在日本传统文化中有着非常有意思的作用。简答来说,就是沟通神灵的献祭。这就是巫女献祭(《天气之子》里表现的更加明显)。
作为巫女的替身,巫女制作出的口嚼酒便是沟通神灵的媒介,这也是为什么男主角喝了之后能够见到三叶。(其实口嚼酒这个东西咱们国家也有,UP当年看《你的名字》前正好参加了湖南传统文化保护交流会,其中一场报告就是我国苗族传统口嚼酒文化正在消亡,和日本一样,口嚼酒是祭祀用酒,需要处女口嚼制作,作为献祭少女的替身。)
故事通过一个简单的向往乡下生活的少女和都市少年苦闷的生活,将大量的日本传统文化融入,构成了故事的主心骨。纺织的意义,阴阳的交界,巫女献祭等等都被巧妙的融合到了故事当中,而且是推动故事前进重要的动力。
回到《大鱼》中,鲲的典故对故事有什么推进吗?并没有。
整部故事从外表到核心,都没有一丝中国传统文化的参与。
顺带一提,道家的无为思想,反而《天气之子》拍的都比《大鱼》好。

详细的已在上面的文章中讲述了,这里不在赘述。
总的来说,本作的内核几乎和中国传统文化没有半毛钱的关系,这就使得这个靠着中华传统的为噱头的故事显得十分尴尬。
中国元素的设计,人设被刻板印象牵着走,而没有牵着观众走。






先来说上面的《甲铁城》。《甲铁城》的故事发生在近代架空日本,没有经历开国的蒸汽朋克。我们看一下设计师如何设计的他们的服饰。日本近代可不是这么穿的,但是这套衣服我们还是能一眼看出这是一件日本的服饰。这就在于设计师将日本传统服饰与近代蒸汽朋克的融合,所以有了和服与长靴的组合,及吸收了洋装又保留了日本服饰的核心。
在下面的《恋姬无双》则是日本人设计的中国服饰,在架空的中国上,很明显可以看出设计师在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加入了很多现代服饰的设计和现代人的审美。顺带一提,这部作品的人设是大岛和美,她同时也是《彩云国物语》的人设。

从上面的例子不难看出,随着作品类型和剧情的变化,在人物的设计方面是要有所思考的。蒸汽朋克的日本服饰是什么样子,表现现代女孩儿可爱的古代中国服饰该怎么设计,以及讲述传统中国古代故事的时候,服饰应该怎么设计。
而且一个重要的一点在于,设计师在通过自己的设计引导观众,而且设计保持着统一的风格。
而在《大鱼海棠》,你会发现,里面的角色的服饰,几乎每个时代的都有,而且很明显设计师是被自己的刻板印象拖着走的。
爷爷大彻大悟,就穿一身仙服。
妈妈是家庭妇女,所以穿一身古代妇女服饰。
椿一身民国服饰。
酒馆里的人有汉朝到明朝所有的服饰。
我是很佩服那个地方卖衣服的人,啥款式都有。整个村子的服饰都不统一。很明显是想出了这个角色后,没有任何设计,脑海中想到的第一形象就是角色的形象了。这个统一感就差了很多,也体现了制作组的敷衍。

总的来说,本作的剧情严重不及格,不及格的原因很大程度在于导演根本不会讲故事,对于节奏的把控和剧情主次的调整都有着严重的失误。我也是很佩服导演在豆瓣评分血崩的时候能够喊出不要捧杀《大鱼》的呼声。
《大鱼》除了作画,一无是处。
而且最为可悲的是,这部动画几乎对中国动画行业没有任何的推动。《大鱼》票房的大卖和制作过程立项都没有可复制的经验。他能够出一个片子,而且在成本压倒那种程度下出一部作画这种程度的片子,几乎在现在是不可能的,未来或许有,但是只能是特例,不能是惯例。
到了未来,我们写一部中国动画史,有关《大鱼海棠》的内容,可能就是一句话待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