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政治——从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进行的简单思考

反思道德与政治二者的关系一直是政治学中经常探讨的话题,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霍布斯、孟德斯鸠等人对此都有相应的论述。但是现代政治学以来,对该问题做出开创性和最具深入性研究的人莫出马基雅维利。
在先论述马基雅维利的观念之前,先从两种不同的角度看待道德与政治的关系,首先是权力实证主义(power positiviSm),它将政治与个人道德伦理做出完全的分别,完全放弃对政治行为做出道德性的规范。这种完全分割二者关系,并漠视道德对政治作用的政治观点被视为专制主义和对人格尊严以及自由的侵犯的温床。另一种则是道德主义(moraliSm)的政治观念,抽象的理想主义者只追求政治的善,或者说将政治问题完全视作道德问题而拒绝考虑现实的权力问题。在实际的政治运作中则往往会背叛他们的设想。对权力的忽视势必会导致他人对权力的篡夺和对道德理想的摧毁。
对此,一个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能够证明政治行动偏离公认的基本道德规范而不陷入相对主义的权力实证主义?”马基雅维利对此试图有机性地结合二者,达成政治与道德结合的部分一致。
很多人认为马基雅维利是一位非道德主义者。似乎完全摆脱了道德对于政治的影响而将一切诉诸于权力。但是马基雅维利从来都是承认道德的,或者说,他试图重新定义一种世俗性的新道德,与此相对应的则是基督教意义上的,传统意义的道德。在他的眼里,高尚的无辜为成为施加政治技艺的阻碍。而残酷的恶行只要能有益于国家和君主的利益,那本来就是美德。从这个角度上来讲,马基雅维利宣扬的是道德(virtue)而并非良善(goodness)。与现实的环境相结合,马基雅维利所认为道德存在的环境(事实上在他生存的那个时代的教皇干预政治,法国入侵意大利导致佛罗伦萨共和国内忧外患)必然是一种极端环境。分裂、战争与政变交替摧残着意大利。而基督教提倡的“良善”的政治观不适应现实环境的需要。“因为一个人如果在一切事物中都像发誓以善良自持,那么,它侧身于许多不善良的人中定会遭到毁灭”适合与极端环境下的新道德理念则更能体现马基雅维利从“应然”到“实然”的转变。
从这个角度上来讲,马基雅维利绝对不是一位“马基雅维利主义者”,信奉马基雅维利主义的人以追逐权力为目的,从而不惜采取一切的手段的方法。完全抛弃了道德对政治的约束,是权利实证主义的体现。马基雅维利只是重新定义而并未抛弃道德,虽然建议“目的证明手段是合理的”,但是追逐权力的手段意义仍超过目的意义,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全篇暗含君主追逐权力以实现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的意愿。如果能实现国家统一,解放意大利民族的话,如他所说:“不必对这些恶行的责备而感到不安”。因为目的会成功证实手段的道德性。
只有单纯高尚的目的是不足够的。十六世纪的意大利,马基雅维利寻找一个君主,他可以克服意大利国家之间不断的战争,并主张意大利对外国势力的主权。这就是马基雅维利为实现其目的的手段,他希望这个君主是一个“武装起来的先知”——“所有武装的先知都获得胜利,而非武装的先知的失败了”——以此获得更大领域的胜利。马基雅维利将君主定义为武装的先知,暗中强调了马基雅维利不仅希望君主是权力的“技术员”。更要让权力的运用合理化。人民不仅服从而且信仰君主。他笔下的“先知式”君主如同现代社会的“君师合一”的克里斯马型领袖一般,制定法律、支配生活并实现国家统一和民族解放。
我还想聊一点其他的东西,比如君主与人民,贵族的关系或者说能力与命运的关系一类的问题,但事实上我应该讨论马基雅维利对道德与政治看法。所以我就不偏题赘述了。因为这比较契合我找的外文论文的主题,当然马基雅维利讲他对现实政治的理解写进了《君主论》,又将自己的乌托邦理想寓于《论李维》中……后者至今仍未拜读,实属遗憾。
参考文献:
①列奥·斯特劳斯 《政治哲学史》(第三版)
②Steven.B.Smith <Political Philosophy>
③尼科洛·马基雅维利《君主论》
④Vittorio Hosle: Morality and Politics:Reflections on Machiavelli's Princ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