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为什么形容老子是龙?与王小东老师探讨(翻译的补充说明)
(来源:作家方晓莉)
前文如下:



感谢城哥(“@城市森林之人”)的提醒,令我将前面提及老子叮嘱孔子之语与孔子对弟子赞美老子之语,予以翻译,方便有些友友们看懂!感谢。

老子叮嘱孔子说:“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已,为人臣者毋以有已。”
翻译:“那些聪明而能洞察他人动机的人接近于‘死’,是因为他们讥笑且讽刺而议论他人;那些看起来知识渊博而擅长辩论的人却危及生命,那是由于他们揭发他们的隐私而导致如此。一个人作为他人的儿子做事情不要只想着自己,一个人作为他人的臣子,做事情一定要没有自己。”
其实老子是很明白孔子身上的一些问题,因为孔子的性情相对比较刚直,所以他很担心孔子在谏言当中而得罪不该得罪的人,又因为看不起小人所为而去讥讽,因此着意提醒。
至于所谓为人子,不要只想着自己:是希望他做事情周全一定,因为父母尚且,让他多考虑,而不要“独善其身”,结果导致不好的结局,要他多三思后行,慎重为要;
至于他让孔子作为臣子要没有自己,绝非阿谀奉承,而是让孔子从更广大的角度去考虑到,即便是阿谀奉承之臣子,他们也是王的臣子,在国家当中有一定地位,所以要全力以赴做事情,一定会兼顾到他们,是提醒孔子为人要周全!
所以,老子是很老到的人,孔子又怎能不感激呢!
至于,后来孔子对他的弟子们所告诫的话语,是这样的:“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语气当中,不胜景仰!显然,孔子已经领会了老子的意图,也认识到老子更为神通广大的一面,那就是智慧,远非寻常人所能及。
他不仅一言“击中”自己的要害,另外一种层面上,也给予自己肯定:自己也的确是聪明而能洞察他人动机者,也是知识渊博又看不起小人的人——————某种意义上,也是勇敢又聪明的人,所以很能够接受老子的意图,而明白怎么去做。
翻译:“我知道鸟能飞,我知道鱼能游,我也知道兽能跑。跑的兽可以用网抓,游的鱼可以用钩吊,飞的鸟可以用箭射。但是龙呢?我就不知道它是如何乘风而上,直驾凌云。我今天看到老子的感觉,他就跟龙一样!”
孔子为何如此强调呢?——————其实就是世俗法:任何人的事情,你可以看出它的动机,很多时候,它是“有迹可循”,但对于老子来说,这是一个寡淡至极的人,既可以说他淡泊,也可以说他“离欲”,所以他没有自己的欲望。
但何时凌云驾雾呢?……孔子表示他像龙一样,不会让你看到的,说明老子做事情没有自己的私心与意图,也永远不会让人看见它的“端倪”。
故令人无计可施:这是一种无私到了极点的表现,因为没有任何欲望可以使你拿捏。
那么,老子是轻易对孔子告诫的吗?……不是。
起因是孔子的一个学生,南宫敬叔跟着他去周朝问礼。南宫敬叔的父亲孟僖子虽然是三桓之一,也就是当初鲁国的贵族之一,但是,没什么文化,所以在随同鲁昭公途径郑国而至楚国,闹了笑话。
(当时楚灵王建造章华台,鲁昭公前去祝贺,酒喝高了,楚灵王赐给他宝器,后面反悔了,就让人吓唬他得了宝器会被人盯上,吓得鲁昭公又将宝器还回。)
由于不懂社交礼仪,如何回礼,面对他人戏弄,也不知道如何反击,孟僖子深以为耻。所以他是临终前嘱咐自己两个孩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拜孔子为师,言语强调孔子是圣人之后,一定要侍立!
而在孟僖子临终之前,孔子带着南宫敬叔去拜访周朝洛邑的“图书馆馆长”老子(老聃,周朝,“守藏室之史”),是以参观洛阳的“观先王之制”,考察“礼乐之源”和“道德之归”。
这么伟大的目的,怎么在鲁昭公那边奏效了呢?……
原来外交笑话发生时间是公元前535年,而相传孔子带着南宫敬叔去拜访老子问礼,是在公元前523年(一说是公元前518年,指出是孟僖子将两个儿子托付给孔子后,南宫敬叔随同孔子而行。按照《孔子家语》的说法,公元前518年可能性比较大。)。正是因为前面有惨痛教训,按照鲁昭公懦弱而不能自主的性格,一定是在接受惨痛教训之后,而允诺可以让孔子去做点事情。
当时他送给孔子一辆车,两匹马,随行一个侍童,还有一个马车夫。
(这个仪式说隆重也不隆重,说不隆重也隆重,但对孔子来说,这是一个好兆头,在当时。)
所以说,鲁昭公不是凭白派孔子去的,是因为自己外交上出了问题,有了教训后,才肯去派孔子过去,所以是一个时机问题。
孔子去了后,老子也不是一上来,直接教训人的。
是在考证了对方的人品前提下而来:一是孔子诚心请教,二是赞叹周朝的圣明伟大,赞扬了周公的德行,是建立在考察了礼乐,祭祀之所,以及明堂制度,宗庙朝堂制度之下,才予以提醒!
礼乐说明此人有礼仪,不是鲁夫,可以规劝,祭祀之所,说明有敬畏心,不会胡作非为,明堂制度,说明这个人讲究道德和法律原则,也不会乱来,宗庙朝堂制度,说明这个人心中有国家,是个有造化的人。
是基于此前一系列孔子的考察,而老子也何尝不是对孔子人品的另外一番鉴定?……于是时机到了,加以提醒!
自然,火候到了,功到渠成!
(失去以上任何一处考察或者不合格,比如不懂礼乐,那可能要出问题,或者没有敬畏心,就会乱来,不讲法律,可能犯法,又或者不敬宗庙朝堂,也许此人是小人了。因为周朝的宗庙朝堂制度是以周公建立的宗教朝堂制度为准,代表着天地镜心,自然非同寻常可言。
所以,老子考察的是需要一个懂得应变,会社交礼仪,也需要遵纪守法,同时爱国,又有敬畏心这样一个人,有才华,有能力,有德行,但又不迂腐,如此去提醒,才没有后顾之忧!)
所以,老子对孔子的规劝,是基于一系列考察之下,在孔子问礼的同时,老子也在审视着他,判断他的德行,是否能够接受自己的规劝。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孔子要不吝夸奖老子呢?
的确老子这个人非常高明,但孔子是一个随随便便夸奖人的人吗?
孔子为什么夸奖他呢?
孔子是想告诉大家,一个人做事情,是没有痕迹的。
正如老子一样,他的行事作风,没有行迹可言,的确老子给予自己劝诫,但不是凭空而来,它是有依据的,它不但有依据,就是老子自己与自己的对话,一言一行,里面是合乎逻辑,并且有着高明的判断的。
老子的心中没有自我!……所以我认为孔子在情不自禁赞叹老子作法的同时,也希望自己成为那样的人!
感谢城哥给我的建议,补录如下!
后也有条友(“@多才老锅”)告诉我,建议翻译出白话文,因此我也非常感谢自媒体时代,有人能够关心过去人的学问,而予以警戒众人。

感谢诸位的提醒,同时也感谢成文当中,诸多师友们对我的鼓励和支持,欢迎交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