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馆 I 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
“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自预展开始以来,备受社会各界关注,观众预约参观踊跃。2月15日,展览主办单位联合央视新闻共同举办直播探展活动,特别邀请了国家图书馆常务副馆长张志清、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副馆长韩永福、敦煌研究院副院长张元林、甘肃简牍博物馆馆长朱建军参与,深入解读“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遗书、明清档案”的前世今生,揭秘四个主题相关珍贵文物背后的故事,带领广大观众透过古文献探索中华文脉,感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殷墟甲骨
国家图书馆常务副馆长张志清在直播中首先为观众简要介绍了“四大发现”出土或出现的时间、时代背景以及对中华文明的重大意义,梳理了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遗书、明清档案的时间脉络。随后进入“殷墟甲骨”专题展厅,张志清以目前中国甲骨的发现情况,以及国家图书馆的甲骨收藏信息为引子,带领直播观众沿着“重现的文明”“神秘的文字”“神奇的王国”“探索的旅程”四个单元,突出展现甲骨文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大意义。

“殷墟甲骨”专题展出了35片国家图书馆收藏的甲骨,所选甲骨尺寸较大、刻字清晰、代表性较强,且大部分为首次展出。在直播中,张志清为大家解读了国家图书馆所藏甲骨中尺寸最大、字数最多的甲骨5405;记载了女性军事统帅妇好向商王武丁之父“小乙”举行御祭的甲骨2190;为配合夏商周断代工程,曾被作为“宾组”甲骨代表进行取样测年的甲骨527;曾因背面没有钻凿痕迹险些被误认为伪刻的明星甲骨“四方风”12789;刻有“兔”字的甲骨2174,以及记录了商代日食的甲骨5509等甲骨展品。


居延汉简
甘肃简牍博物馆馆长朱建军按照“有册有典”“流沙坠简”“居延汉简”“大漠孤烟”“手不释卷”五个单元的顺序,介绍了“居延汉简”专题的整体情况、重点文物展品,以及居延汉简的出土、保护和特殊价值。


居延汉简是汉代居延烽燧遗址中出土的简牍,大部分是汉代边塞屯戍档案文书,一小部分为书籍、历谱和私人信件,简文内容最真实生动地展现了汉代居延戍边吏卒的工作生活面貌。直播中,朱建军以展厅入口处的简牍帷幔为引,简要介绍了用汉代标准隶书记录辨识宝剑的标准和方法的《相利善弊剑册》;他还细致讲述了作为当时最重要的“边防手册”《塞上烽火品约》的内容与意义;记录了用以考察、检验边塞吏员们军事技术水平的秋季射箭比赛的《秋射简》,以及记载了肩水金关27名官吏均摊招待费之事的《劳边使者过界中费》等展品。
敦煌遗书
敦煌研究院副院长张元林为观众简要介绍了“敦煌遗书”专题的两个部分“世界的敦煌”和“敦煌的世界”基本内容,以及敦煌遗书在全世界的保护、整理与研究概况。


张元林在直播中介绍了展厅中展示的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中有纪年的最早一卷《四分律初分卷三》;东阳王、瓜州刺史元荣写经——《大智度论卷一》;以及寄托了被吐蕃占领后沙洲人痛苦、哀怨、愤懑、不甘情感的《李陵变文》等展品。
明清档案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副馆长韩永福在直播中介绍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历史和现藏明清档案的数量,突出了“明清档案”专题系列展品的内涵和珍贵价值。


韩永福在直播中介绍的亮点展品包括用以盛装皇帝圣训、实录等珍贵典籍的清代金匮;清光绪二十年的文科大金榜;见证了秘密立储制度,也是清宫使用过的最后一个秘密立储匣——道光帝秘密立储谕旨并匣;展现明代人眼中宇宙的《赤道南北两总星图》,以及三件表达乾隆皇帝新年愿望的《乾隆帝元旦开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