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酒跟菜

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最初“祭月节”的节期是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后来才调至夏历(农历)八月十五,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夏历八月十六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渊源。 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每逢中秋团圆之际,家人围坐一桌喝美酒、品美食、吃月饼、赏圆月,久违重逢之乐,互诉思乡之情之际,举杯共饮美酒,这个场景每个中国人都是十分熟悉的。

中秋饮美酒在历史上楚国时期就已经有了这个习俗,传统文化的魅力就是这样,逾越千年,仍能影响人们的习惯。
中秋之时,一般气候清爽,月亮也显得格外明亮。酷夏刚过,严冬未临,气候也十分宜人;加之正逢收获的时刻,新禾登场,瓜果飘香,酬谢神明,开宴饮酒,也是自然之事了。
在南方很多地方有中秋饮桂花酒的习俗,民间有这样的传说月亮上有棵桂花树,每到月圆的时候,它会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满枝繁花飘散出清甜的香味。姑娘们听老人说:“若采得八月十五的桂花,和进新谷一起杵磨,吃了可以消灾祛病, 青春不老。” 姑娘们通过阿里山和月亮之间的美丽虹桥到月亮上摘桂花,有一次一个姑娘刚走进月亮,虹桥断了,从此姑娘再也回不了家乡,每到八月十五月亮圆了,姑娘想念家乡,思念亲人了,就把细腻洁白的细粉洒到人间,白白的米粉纷纷扬扬洒落下来,化作了如水的清辉,把山水大地映得清晰明净。姑娘望着月光下静谧安宁的村庄和茅舍,默默祝愿爸爸长寿,妈妈健康,家中平安,年年丰收。而八月桂花香,用桂花做桂花糕或酿桂花酒,一边赏月,一边吃着月饼,再来一杯桂花蜜酒,阖家甜甜蜜蜜欢聚一堂,这正是团圆的意义所在。

到了北方在中秋节饮白酒也是一种习俗,白酒酒液清澈透明、质地纯净无浑浊,口味芳香浓郁、醇和柔绵、入口刺激饮后却有余香,回味悠久。中国白酒讲究纯粮酿制,根据酒的香气分为十二种香型,酱香型、浓香型、兼香型、米香型、凤香型、芝麻香型、豉香型、清香型、特香型、药香型、老白干香型、馥郁香型。爱酒的人喝酒能品出五味,即酸、甜、苦、辣、涩,这也是喝酒品人生的生动体现。
饮酒可以释放人的情感,动人的诗词从开始就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宫廷到民间,酒与诗不仅是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也成为人们一种精神生活的需要。酒是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学艺术发展的酵酶。古往今来,在中国诗酒文化形成的过程中,涌现出许多传诵至今的佳话。多少文人骚客都与酒脱不了干系,因酒而兴致勃发,才思横溢,酒酣墨畅,正所谓“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中秋节除了饮酒之外,自然也少了美食。而说到中秋节的美食自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月饼。据说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直到明朝才盛行,由宰相刘伯温牵头组织,至今已是约定俗成。月饼圆又圆,又是阖家分吃,象征着团圆和睦,是中秋节必食之品。而除了月饼之外,中秋的美食还有其他的。

菱角
江南一带中秋节有吃菱角的习俗,一般用水煮,也有人做成菱角粥。菱角含有丰富的淀粉、蛋白质、葡萄糖、不饱和脂肪酸及多种维生素,许多长辈会给小孩子吃菱角更寄托着大人们希望他们“聪明伶俐”的祝福。

田螺
曾在清咸丰年间《顺德县志》记载中有记:“八月望日,尚芋食螺。”中秋前后,是田螺空怀的时候,腹内无小螺,螺肉营养丰富,而所含的维生素A又是眼睛视色素的重要物质,因此,中秋是吃田螺的最佳时节。

鸭肉
鸭肉是南京人在中秋节必吃的佳肴。八月份的鸭子肥瘦适宜,口感极佳,鸭肉中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E含量比其他肉类多,中秋正迎初秋,吃鸭子具有滋阴养胃、清肺补血、利水消肿的功效。

除了这些之外,南方还有食汤圆、大闸蟹的习俗。而中秋也是阖家团聚的日子,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不妨放下工作陪陪家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