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国当代文学史】汪曾祺:士大夫文化里的世俗烟火气|张春田

2023-06-14 15:35 作者:密卡SAMA  | 我要投稿

汪曾祺——归来的作家

  • 江苏高邮人
  • 早年求学于西南联大,师从沈从文(沈从文“写小说要贴着人物写”一语对汪曾祺影响深远)
  • 40年代创作了许多现代主义色彩的小说,孤绝晦涩,语言奇崛
  • 参与样板戏创作,《芦荡火种》→《沙家浜》;这些创作经历使汪曾祺对语言产生反思,语言向大众靠拢
  • 新中国成立后参与《说说唱唱》的编辑工作,与赵树理为同事
  • 80年代,60岁时创作《受戒》,此时语言与40年代的风格大有不同。之后大量创作“世俗”题材的作品
  • 《受戒》
  • 久违的小说风格,是现代文学的归来或对士大夫笔记体小说的致敬
  • 荸荠庵:世俗社会与宗教世界并非泾渭分明——宽容、放肆、尊重乡土自然伦理的环境
  • 《受戒》在80年代收获巨大关注,离不开当时的时代背景(一个集体历经创伤,需要弭平伤口的时代;一个经历太多人与人之家年代残酷和严苛,需要世俗来抚慰温暖的时代;一个禁欲了许久,需要对欲望给予正面肯定的时刻);这部小说实际上是对80年代“人性归复”思想的互动和共振
  • 《大淖记事》
  • 对矛盾的解决是想象式的
  • 汪曾祺并非不描写丑恶现实,但最终是以人性的美好将丑恶救赎
  • 小说中的人物对男女、婚姻、正义与否的态度是包容性的,理解人世间的磨难,也因此具有更博大的生活韧性来消化磨难
  • 士大夫色彩温柔、怜悯、哀矜,哀而不怒,怨而不伤,不采取呼天抢地式的愤骇或大批判——“顿觉眼前生意满,须知世上苦人多


【中国当代文学史】汪曾祺:士大夫文化里的世俗烟火气|张春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