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范/张承
今天弄个整活将。
仁兄义弟 张范张承 999 群
遣承:转换技。阴:其他角色使用牌指定你为目标后,你可以声明一种牌的类型,然后令该角色交给你一张此类型的牌,否则此牌对你无效,且其本回合内不能再使用该类型的牌。阳:当你使用牌指定其他角色为目标时,你可获得该角色X张牌并可将至多X张牌以任意顺序置于牌堆顶(X为你本回合使用上一次发动【遣承·阴】时指定类型的牌的张数且至少为一)。
好像稍微有点绕?没关系,等会说。
张范张承是一对兄弟,也是我第一个设计的双头。这是因为,这两个人的行为模式,是在是很有意思。
张范是东汉末年的一个名士,所谓名士,也就是没有官当,然而魏晋时期崇尚玄学,这种没有实际作用但品德高尚的人特别受推崇,所以陈寿在《三国志》中尤其赞扬了一堆名士,张范就是其中之一。
这种人虽然不是官,但是名气很大,统治者为了自身的名誉考量,总要礼贤下士地去拉拢一番,然后名士本人为了清誉或其他目的拒不接受,结果名气越来越大,结果统治者越发喜爱他,又要来拉拢他······如此形成一个离谱的良性循环,其实就是政治表演。
张范正是如此。但有趣的点在于,他每次在拒绝完使者后,都要派弟弟张承走一趟。比如袁术来礼聘他,张范说自己有病不能去,袁术也没有强求(因为本来也不是为了他的才华)。但之后张范派弟弟张承去袁术那里,说了一番袁术要以德服人,不能当天子的道理,袁术很生气,张承就走了。
后来曹操来拉拢张范,张范又派弟弟张承去见曹操,曹操就让张承当了个谏议大夫。
显然,张范虽然碍于身份不能涉及俗务,但还是有政治抱负想要实现,因此就依靠弟弟张承去完成。一次或许说明不了什么,但史书中仅记的两次都这样,就能说明这种方式已经成为一种范式,完全可以成为设计技能的思路。设计武将技能,你不能看到一件事就设计,虽然非要硬拗一个也可以,比如看到一个人忠烈就设计“忠烈”,看到一个人清廉就设计“清廉”,必须得是贯穿史书记载(或者大部分都提到表现),或者非常有特色,只有这个人会,其他人干不出来。顺便吐槽一下星黄忠设计大赛,如果这个群雄势力的黄忠依然以挽弓射箭为主基调,技能全和杀有关,那设计再多再好又有什么意思呢?星甘宁星徐晃就是机制完全不同并且非常好玩的正面教材。
跑题了。总之,张范派张承,文言文就是“遣承”,我干脆直接拿过来当技能名,并且由于时间关系明显,这不是天生的转换技嘛!
虽然看上去很草率,但我觉得实际上大有讲究。“遣承”是个动宾短语,隐含了主语“张范”,所以兄弟两个实际上都包含在技能名字里了,这和魏姜维“逢亮”是一样的。“遣”字,又体现了顺水推舟,承上启下的感觉,很符合转换技的设定。说到底,这是两个不同的动作,几乎不可能用形容词或其他动词概括,而且非说什么“仁义”虽也通顺,但也没啥意思。所以我说这是个整活嘛,见谅。
具体效果,张范归隐,所以是个防御技,对手给出的牌象征礼遇,否则名声上便不再好听(不能使用此类型的牌)。张承主动出击,所以是攻击技。理解方式是:比如你在【遣承·阴】中声明锦囊牌,那么转换到【遣承·阳】中,你本回合打了两张锦囊牌,然后使用杀,你可以拿走目标两张牌并且控顶两张。
两个效果都还可以。阴的条件是成为牌的目标,所以基本不存在像严颜那样不动白的可能(当然斗地主农民不要选)。此防御看似很强,但只能发动一次,所以多人军争中就要考虑发动的时机,挡掉关键牌,同时还要考虑阳效果,如果胡乱声明装备牌锦囊牌,对手不给自己摸不到,回合内就变成了白板。阳效果上限高下限也低,平均下来也就每回合扒一张控顶,但包养一下也可能起飞,瞬间劫营。注意本身使用的那张牌也包含在X的计算中。控顶效果最终改成了自己选择,因为这么分析一通好像确实弱了点。
总之很考验对时机的把控和操作,算是比较满意的一个。
最后说个高光场景。有一次兄弟俩的儿子被叛贼抢走,张范直接去找叛贼,叛贼们把张范的儿子还给了他(名气大),但张范却说:“我当然爱我的儿子,但可怜我弟弟的儿子年幼,愿以我的儿子,换我弟弟的儿子。”叛贼们很感动,就把两人的儿子都还了。足见兄弟情深,想必张承也会有相同的举动,我把这件事放在了死亡台词中。
说下称号,上面的事迹给了我张范很仁德温柔的感觉,他本人也经常救济贫困,所以有个“仁兄”,张承为大义劝袁术不要僭位,所以给了一个“义弟”。当然,确实有点勉强。对了,张范最后还是憋不住,在曹操手下当了官。当然曹操可不管什么名士风度,你不给面子搞不好要杀头。
台词:
遣承·阴:恬静乐道,忽于荣利。(张范)
我家兄长,其实你们轻易可见!(张承)
遣承·阳:公若僭拟,实为众之所弃。(张承)
舍弟,你去让他晓得这番道理。(张范)
死亡(齐):愿以吾子,换兄/弟之子也······


